实际上,小孩的回答才是最好的回答。因为他已经把后一个新问题化归为先前已能解决的问题了,这正是数学家思维方法的一个特点:不直接对问题进行“攻击”,而是对它进行变形、转化,化归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这种思维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不过,孩子上学后,令人遗憾的是,小孩的这种思想常常遭到成人的否认。在学校里,学生发现的解题方法因为太过繁琐也许会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许多教师爱说的是:“你这个方法太麻烦,应该用老师讲的这个办法。”殊不知,时间一久,学生的想象、探索、创新能力就被扼杀了。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忽略了想象力的发展,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呆板。从此,他不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等待老师告诉他“最好”的方法。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很方便的。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就是启发孩子的想象力的好方法。比如,爸爸在陪孩子看有关飞机的图书时,就可以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造呢?会造出怎样的飞机呢?”
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定然会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在问题中,父母可以一步一步地启发孩子,让孩子在自由的想象空间里驰骋。不过要注意,父母一定不要轻易打断孩子或者否定孩子的想法,否则,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更不用说想象力了。
另外,还可以鼓励孩子画画,画画是启发孩子想象力非常好的方法之一。
菲菲刚刚学会了折纸,她用心折了一个小兔子贴在纸上,高高兴兴地拿给妈妈看。这时妈妈问:“菲菲,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菲菲想了一会儿,扬着小脸说:“生活在草地上,因为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我要画一片草地。我还要给小兔子画一座小房子,它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那里。”
接着,菲菲给小兔子画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说:“好漂亮的家啊!小兔子一定会很喜欢的,可是,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胡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胡萝卜!”菲菲高兴地继续画着。画完后她看了看自己的玩具,又在纸上给小兔子画了一些玩具,然后,又画了小兔子的爸爸、妈妈、朋友……菲菲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纸,现在花花绿绿的漂亮极了。菲菲看着自己创作的画纸,开心地笑了起来。
可见,孩子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倾诉欲,稍微遇到新鲜的事情,便会兴致勃勃地告诉父母。父母其实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子小贴士:
人类的发明,都来自大脑。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所以,天下的父母要用心帮助孩子开发大脑,当这个巨人醒来之时,正是即将成功之日。不过,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自认为新奇的东西,有些并不新鲜,孩子的想象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些属于一知半解。不仅如此,他在描述这些想法的时候往往还夹杂着差错和偏见。但是,父母不要为这些小差错就去打断孩子。有些父母还会讽刺说:“你知道的可真多!”其实,这些都会使孩子想象的翅膀折断。
人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有勇气打破事物原有的模式,创造出新的事物。所以,当孩子拥有奇妙的想象后,父母应该学会爱护孩子的想象力。这样,一个个动人心弦的主意才会产生出来。
鼓励孩子探索新事物
探索力是一个人发展的智慧泉源,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
有一次,数学家罗莎向许多父母和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龙头、空水壶和火柴,现在的任务是要烧水,你应当怎样做?”当然,正确的回答是:“在水壶中放上水,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探索力可以将无用的知识变成有用的,可以使孩子更聪明。都知道智力受先天的影响比较大,而探索力却可以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
当孩子拿起剪刀,将桌布剪了个小洞;拿起妈妈的口红,在墙上画些美丽的图案时,你是痛斥还是鼓励?破旧的桌布可以换,涂花的墙可以重新粉刷,但孩子的探索力如果被抑制了,就很难弥补了。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多么神奇啊!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他什么都想去尝试一番,他什么都想知道。当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会东摸摸、西看看、什么都往嘴里塞;到稍微大一点了,就开始弄坏玩具,撕坏东西;会说话时,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
这都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强大”的探索精神呢?是要培养一个充满创意和想象力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呆呆的、懒惰的孩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引导。
而一个小孩的答案是:先把水壶中的水倒掉,然后再照第一种情形进行。这时,几乎所有成人都说:“这小孩太死板了,明明很简单的。”
放手让孩子去探索,这里有个很经典的“吃生饺子”的故事。
当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会把孩子“好玩”的天性视为“洪水猛兽”,抓起桌上刚包好的生饺子就要往嘴里送时,在一旁的大人一般都会阻止他们。但是,有一些父母则不然,他们丝毫没有要阻止孩子的意思,而是“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把没法吃的生饺子送进嘴里,然后又看着孩子把饺子吐出来。
这些父母明白,孩子只有亲身体验到生饺子不能吃,才会总结出经验,以后不做类似的事情。“吃过一次,他就知道不好吃了。”这些明智的父母这样说道。
其实,通过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得到的直接经验是很宝贵的,相比于机械记忆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能被孩子所掌握,并内化成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当然,父母可以阻止孩子吃生饺子,一边阻止,一边向孩子讲述生饺子不能吃的原因。但是,这远远比不上让孩子亲自尝试一下来得印象深刻。
父母要知道,孩子一生要走的路很长,不可能每次都在他要“吃生饺子”的时候出现在他身旁。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去探索、尝试,因为能力的培养是依靠经验的累积。孩子体验越早,经验越多,能力也就越强。
孩子生来就有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好奇心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己感兴趣的每件事,直到他掌握为止。有人说,孩子是年轻的科学家。因为,孩子往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并在做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会把所有新的信息都储藏在脑中。当孩子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越多,他将来的智力水平也就可能越高。过去的那些经历,将直接帮助他去学习新技能。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孩子不停地问稀奇古怪的问题,直至问到父母面红耳赤答不出来。这时,你是敷衍了事应付孩子呢?还是耐心地引领孩子进入探索的大门?
一天,塞德尔兹正在与哈塞先生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接着,罗莎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假设水壶中已经有了足够的水,其余所有的条件都和原来的一样,这时又怎么做?”所有成人都说:“直接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
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非常有意思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塞德尔兹回答说。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候,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到底能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老师习惯于强调答案规范统一,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进行严厉的教育,从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塞德尔兹说。
……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杀掉。”
不可否认,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父母应该知道,这些都是孩子极为宝贵的思维的火花。如果父母认识不到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就可能让孩子纯真的思维火花渐渐熄灭。
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不一定都会回答,但父母绝对不能厌烦孩子的问题。如果仅仅为了自己的面子,就阻止孩子问问题是非常愚蠢的,这种做法虽然换来了片刻的宁静,但是,孩子宝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压抑了。更为严重的是,父母的这种做法,可能会抹煞了孩子最可贵的探索精神。但是,在家庭中,究竟要怎样去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是父母们智慧的体现。
三个孩子在公园玩耍,他们忙着追逐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这时,一群蜜蜂飞了过来,发出嗡嗡的响声。孩子们天真的童心里,突然萌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蜜蜂飞过来会发出嗡嗡的响声,而蝴蝶飞起来却悄然无声呢?
回家后,三个孩子就这个问题,分别向自己的父亲发问。第一个孩子的父亲说:“你管那么多干吗?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期末考个好成绩回来比什么都好!”
第二个孩子的父亲告诉孩子:“这是因为蜜蜂的翅膀比蝴蝶的翅膀扇动得快,所以你才会听到嗡嗡的声音。”
第三个孩子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父亲看着孩子,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没发出声音。然后,他加快了速度,快速地抖动那张纸,纸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响声。孩子看罢,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并自己动手抖了一遍纸片,然后兴奋地跳了起来,他将答案告诉了父亲。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第一位父亲的教育思想完全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只要孩子能学好课本,考出高分,别的一切都不会考虑。最终孩子可能会考出好成绩,但是,他的探索精神却被父亲早早地扼杀了,失去了探索的乐趣,过早地用成人既定的思维模式教育孩子,也失去了未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第二位父亲是最普遍的,他为了方便,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这样做固然比第一种父亲负责任,但是,这种直接给予孩子一定的知识的方式,只能让孩子习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这也是对孩子探索精神的一种毁灭。
毋庸置疑,第三位父亲是最优秀的。当他面对孩子的提问时,既没有推脱也没有应付,而是用实际行动鼓励了孩子的“好问多疑”。
心理学家的许多调查都表明,成功的人在儿童时期都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孩子想象力越丰富,将来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善于提问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是一切创造和进步的前提。
有很多父母可能也会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无用的,不如多学点课堂上的知识有用。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不过,这个“知识”可远远不是学好课本的死知识,考个高分定终身的含义了。新时代的人才,必须要懂得创新,懂得发展才有出路。那些能做好基本工作之外,又善于钻研,能不断改进技术的人才最受欢迎。
上面故事中第三位父亲的做法最值得称道,他着重于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获取知识。这位父亲知道,没有什么比通过自己实践和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更快乐的事了。那些能孜孜不倦不断钻研的孩子往往都是这种快乐的收获者。所以,父母的千万不要夺走孩子的快乐,而应千方百计引导孩子多动手、动脑,常常否认、甚至耻笑孩子的想象;学校里,让孩子自己去品味这种快乐。
教子小贴士:
教育家陶行知盛赞“小孩是再大不过的发明家”,他提醒父母们:“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很多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尝试的权利。其实,这样做会使孩子失去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会让他无法深刻了解事物,他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勇于去探索、尝试新事物,他们用赏识的眼睛去鼓励孩子,从而让孩子获得这种探索的机会。作为父母,要时时不忘提醒自己,教给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比教给他一千条知识还重要。
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代表着创造力。在人类社会中,靠想象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例子不胜枚举。爱迪生能有惊人的发明也是源于想象的结果;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前,谁要说能在天上飞,会被别人认为是疯子,可是他们通过想象做到了这一点;马克尼在发明无线电之前,首先用想象的眼睛看见了千里通信的情景。
一个人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在想象的空间里,人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驰骋。孩子在生活中随时都可能会有想象的火花,会有具有创意的举动。想象力不是大人的专利,孩子同样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父母喜欢给孩子的想象套上成人的框框。他们对孩子的想象力给予扭曲,甚至是强行阻止或者扼杀,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纠正”孩子与大人“不一致”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