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几行字,表达了孩子内心的喜悦和轻松。
妈妈看完后说:“很好!阳阳可以用文字表述事情了。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的很清楚啊!不错不错,留作纪念吧!等阳阳到了妈妈这个年龄,看到自己写得这篇日记心里会暖暖的,要保存好啊!”
看妈妈如此对待自己的“写作”,阳阳说:“妈妈,我想写的时候,都写下来,好不好?”
“好啊!”妈妈高兴地说,而阳阳更是满心欢喜地收藏好了自己的日记本。
敏感期分析
每一个孩子在一段时期都会有写下一串文字的冲动,特别是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写字和拼音能力时,他更是希望自己能发挥一下自己小小的写字水平。对于孩子这种处于“萌芽期”的写作冲动,父母一定要很好的保护。
如果父母总是欣赏孩子的“写作”,孩子就会越加愿意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情,如果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小表现或者轻视孩子的写作水平,孩子就很容易在这个敏感期中落下写作阴影,而这种阴影可能日后很长时间都无法消除。因此,无论孩子写得好与坏,至少孩子稚嫩的字体开始呈现在纸面上了,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小突破和小成长。只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孩子会用“写作”充实地度过自己的文化敏感期。
引导小妙招
1.打好孩子的拼音基础
由于每个孩子家庭环境不同,孩子的写作敏感期出现的早晚也不同。有的父母有时间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加入认字、识字和拼音等内容,这样的孩子一般写作敏感期会提前一些。但无论怎样,父母要帮助在孩子在6岁左右打下坚实的拼音基础。当孩子一旦意愿用文字记录简单的事情时,就不会因为既写不出文字,又写不出拼音而泄气。
如果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准确得写下大量汉字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父母让孩子学好拼音,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愿望。因为,拼音也是一种符号,它可以清楚地让孩子的心声留在纸上。
2.欣赏孩子的写作
无论孩子的写作水平多么让父母大跌眼镜,父母都不能唉声叹气。只要孩子能写出来,就有表扬之处,哪怕是说:“哇,小家伙开始写句子了!”如果孩子有能力表达得更多、更清晰,父母就更要欣赏,就像阳阳的妈妈说:“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得这么清楚!”这就是很好的鼓励。父母也可以针对孩子的写作内容肯定孩子,比如说:“小鸟和小花都出现在你的日记里了,不错!”只要父母的态度是肯定的,孩子就是受鼓舞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他会顺着父母的赞赏继续尝试下去。
当然,如果是孩子的第一次写作,建议父母不要给孩子过多地纠正,而是像阳阳的妈妈那样作为“珍藏”让孩子保留下来,这本身就是在欣赏孩子。当孩子日后逐渐进入写作状态时,父母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帮助孩子提升。
3.不要教孩子用华丽的辞藻
孩子写作的珍贵就在于朴实和自然,孩子写的一句话,父母可能认为语言过于口语、太“白”,应该加一些优美的形容词才好。其实不然,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到用华丽辞藻丰富写作的时候。何况世界上最好的文章不是以优雅的词汇为背景,而是以真实的感情为基础。只要是孩子自发的写作,一般都是最自然和真切的流露,这本身就是无比宝贵的。
因此,父母不需要让6岁的孩子学习过得的写作技巧,而是鼓励他大胆地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记录下来。当然,如果孩子根本不想写,就是没有在适当的年龄出现写作敏感期,父母也不要逼孩子写东西。父母就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时候记录所谓的心情,越朴实越好。
6.数学:孩子迷恋加减法,探索数字间的关系;对分类和组合非常感兴趣(6岁左右)
——引导孩子,满足孩子理解“数”的需求,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在2岁左右就会数数了,他会从1数到10甚至是20,但这并不表明孩子在2岁就进入敏感期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只会数数,而不懂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孩子在4岁左右才会进入数学敏感期,而到6岁左右时,是孩子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开始形成数学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对数学探索的欲望达到高峰的时期。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3岁的晴晴在楼下玩耍,邻居张阿姨见到她很高兴,就与晴晴答话,晴晴也开心地回应着。张阿姨问道:“晴晴,你会数数吗?”
晴晴自信地说:“会,我能数到20,1、2、3……19、20。”
张阿姨高兴地说:“晴晴真棒!”
听了张阿姨的夸奖,晴晴美滋滋的。
张阿姨继续问:“晴晴,那你说,是15个桃子多,还是 14个桃子多啊?”
晴晴眼睛眨了眨说,有点不太自信地说:“15个桃子多。”
张阿姨向晴晴竖起了大拇指,她又问:“是14个桃子少,还是15个桃子少?”
这下,晴晴想了一会儿,也没有答上来。
张阿姨一看这情形,发现自己问的题目太难了,于是就对晴晴说:“14个桃子少,15个多啊!是吧,晴晴?”
晴晴听张阿姨说出了答案,也就接着话说了:“是的!”
为了不让晴晴因为感觉自己没有答上来题而心情不好,张阿姨又与晴晴玩了一会儿小游戏……
故事2:
儿子已经6岁了,爸爸知道他已经对简单的加减法非常熟悉了,比如,2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是难不住儿子的。所以,爸爸也不问儿子这样的问题。
不过,2009年国庆60周年时,爸爸看了强大的阅兵式,感到非常骄傲。看完阅兵后,军人那飒爽的英姿、那些威力无比的坦克、大炮,还有空中梯队也令他兴奋不已。
国庆节那天晚上,爸爸突然问儿子一个问题:“7加8等于多少?”
儿子想都没有想就回答说:“15。”
爸爸接着问道:“7辆坦克加8架战斗机等于多少?”
这下,儿子有点懵了,他抬头看看宝宝,又低头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回答爸爸。因为爸爸是随口一问,也没有在意。
大约半个小时后,儿子来到爸爸身边,非常认真地说:“爸爸,7辆坦克加8架战斗机等于8架战斗机和7辆坦克。”
爸爸有点惊奇,他问道:“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儿子认真地说:“因为不同类别的东西是不能相加的,我不知道坦克和战斗机是不是一个类别的,所以拿不定主意。我想了好大一会儿,发现坦克和战斗机不是同一个类别的东西。所以,就得出了刚才的结果。”
听儿子解释完,爸爸开心地笑了……
敏感期分析
孩子对数学的认知与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首先是从数数开始的。但是,孩子数数的时候只是把这些数字记熟了而已,他数这些数就像俗话说的“数滑句”一样,并不知道这串数字之间的联系和原理。就像故事1中的晴晴,按顺序数数,她就知道15比14多,但反过来,她就不知道14比15少了。其实,孩子在4岁之前,他仅仅是把数字符号当成一种玩具,而不知道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他常会把数错,比如,数到39时,孩子会突然跳到60。
接着,孩子会对数字感兴趣,他会写出1、2、3等,并能够理解这样的数字所对应的数量。孩子在4岁左右时,会迷上数学,对数楼梯、数高楼、加减法很感兴趣。这时候,孩子能比较轻松地算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的题目,一旦他算出一道题来,就会表现得快乐无比。
再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对分类和组合产生极大的兴趣。就像故事2中的孩子,在6岁的时候,已经对分类组合有所认知,并能够判断出某些东西是否属于一个类别。一旦父母了解了孩子数学敏感期的整个过程,就会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了。
引导小妙招
1.让孩子了解数与数间的关系
上面已经提到,很多孩子虽然会数数,但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不理解。所以,父母应该尽早让孩子明白这种关系或逻辑。当然,仅靠用口说是不够的,父母还应该通过实物让孩子去感知。比如,孩子对5元加3元等于8元这个概念不了解,父母就可以拿出5张1元纸币,再拿出3张1元纸币来,把它们放到一起,孩子很快就理解5元加3元等于8元这种数与数之间的组合概念了。
2.及时让孩子掌握分类的概念
虽然分类组合概念是初中数学课程里的内容,但是在孩子的数学敏感期,特别是孩子对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很好的了解之后,父母最好能够及时地向孩子讲述分类组合的概念,让孩子尽早掌握,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益的。比如,父母可以利用与孩子整理玩具、收拾不同物品的机会,或者是通过与孩子玩分类游戏的机会,及时与孩子沟通分类的概念,从而让孩子顺利掌握它。
3.耐心等待孩子的数学敏感期
父母应该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的数学敏感期都是按照这个年龄来的,有的孩子的数学敏感期会比较滞后,一直到上小学时还学得比较吃力。对于这种情形,父母也不要太着急,更不要逼迫孩子去努力学习数学,就会使孩子的敏感期消解、打破与推迟。所以,父母不能操之过急,不妨耐心等待孩子数学敏感期的出现,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宽容,给他多一点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