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8500000034

第34章 3—6岁,好妈妈要解决孩子的小问题(2)

有的妈妈会问孩子:“宝贝儿,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孩子听了这样的问题往往无从选择,但问多了他就会认为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一个人更好。如果爸爸工作忙,孩子和妈妈相处的时间较多,孩子自然会更喜欢妈妈而不喜欢爸爸。所以,妈妈尽量不要用类似的问题问孩子,这样会误导孩子,疏远了孩子和爸爸之间的感情。

问题四:孩子在家表现和在幼儿园不一样怎么办?

孩子在家吃饭总要有人喂,在幼儿园却会自己吃完;在家稍不如意就不依不饶,在幼儿园却较为乖巧……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不一样呢?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他根据环境变化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能在各种场合都能始终如一,这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否则,孩子在一种场合是一套行为方式,在另一种场合又是另一种行为方式,就很难让他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行为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去幼儿园接甜甜时,问老师:“甜甜最近表现怎么样啊?她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相处的还好吧?”老师说:“甜甜太内向了,常常自己躲在一边,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每次提问她的时候,她也总是低着头不说话。我们应该引导她爱说一点,让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妈妈说:“对,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可是她在家话很多,跟大人说起话来也是伶牙俐齿的。但是,每当我带她出去玩,她就不言不语的,也不爱和人打招呼。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例2:

周末,妈妈来接上全托幼儿园的悦悦回家,悦悦不愿意走,拉着妈妈看她获得的小红花,并告诉妈妈这是她自己独立穿衣服得到的奖励。妈妈趁机教育她说:“你要是在家也自己穿衣服,不用妈妈帮忙就更好了。”悦悦点点头。

可第二天起床时,她又坐在床上等着妈妈给她穿衣服,并且妈妈帮她穿时她还很不配合,哼哼唧唧的不愿意穿。妈妈说:“你要是不好好穿衣服,我就让老师没收你的小红花。”悦悦一听就哭起来,并且赖在床上不肯起床了,妈妈真是拿她没有办法。

教育感悟

许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听话,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但一回到家里就变得娇气、任性起来,事事都让妈妈代替,其表现和在幼儿园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孩子年幼,自控能力差,所以对妈妈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制约,和在家里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孩子一回到家,心理上产生了放松的感觉,所以其表现就和在幼儿园不同。

二是有的妈妈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较少,保护过多。不当的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妈妈要注意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性,不要溺爱孩子。

对于孩子在家在园的不同表现,妈妈要积极寻找原因,并接纳孩子暂时的表现不一,积极寻求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而统一的生活习惯。

妈妈妙招

1.接受孩子在家和幼儿园的不同表现。

当妈妈发现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表现不同时,往往会因为不理解而感到气恼,心里就会着急,甚至觉得孩子的表现让自己很没面子。

妈妈的这种心态会妨碍她接纳孩子的现状,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过快的要求。所以,妈妈应该先调适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案。

2.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鼓励。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较为积极,而有的孩子却在家里表现得更好。面对孩子好的表现,妈妈要鼓励他不但要在幼儿园做到,而且在家里也要这样做。但偶尔一次的鼓励也许不能让孩子马上变得听话起来,所以妈妈要有耐心,以正面引导为主,而不要去吓唬孩子。其实,事例2中的妈妈可以这样问孩子:“你在幼儿园的小红花是怎么得的?”孩子就会说是因为自己独立穿衣服得的。这时妈妈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想不想再要一朵小红花啊?这样你就有两朵小红花了。”当孩子希望获得荣誉的心情被激发出来,妈妈就可以“神秘”地告诉他:“你今天自己把衣服穿好,妈妈也要奖励你一朵小红花。”受到鼓励的孩子,就会高兴地自己把衣服穿好了。

对孩子正面的鼓励要好于威胁或吓唬他,经常鼓励孩子就等于把他的优点扩大,让他把好的行为继续下去。而吓唬会让孩子陷入可怕的幻想之中,虽然有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属于不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妈妈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

3.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完整形象。

为了解孩子的完整形象,妈妈要多与的老师进行交流,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交流,全面掌握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不同表现。例如,生活方面可以从孩子起床穿衣、洗漱、如厕等环节对照其在家和在园的表现是否有不同;学习方面可从爱好、注意力、应答等方面了解孩子。

如果妈妈能全面、细致地对孩子的表现做一遍调查,将对孩子有着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从中能发现孩子的优点、缺点,以及性格特点,从而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优化孩子的行为习惯。

问题五: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

妈妈发现孩子有时会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像真的一样,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他是和谁学会的撒谎?怎样纠正?妈妈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撒谎行为,而且还要区分孩子的谎言,哪些谎言是有心的,哪些是无意的,并要教给孩子区分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强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说:“我家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冲锋枪、变形金刚、小汽车,还有游戏机呢,游戏机可好玩了,我天天回家都玩。”这些话无意间被老师听到。

下午妈妈去幼儿园接强强,老师说:“强强还小,每天都玩很游戏机对他不好。你应该控制一下,别让孩子迷恋游戏。”妈妈很奇怪,说:“家里没有游戏机呀。”

回到家妈妈问强强:“咱们家没有游戏机,你为什么跟小朋友说玩游戏机呢?”经过了解,原来强强在姑姑家玩过一次,并且很喜欢,他想让妈妈也给他买一台,可是妈妈没有答应。但强强却把自己的愿望当成事实告诉给小朋友了。

事例2:

6岁的轩轩想去喝水,拿杯子的时候却不小心把杯子碰到了地上,妈妈在卧室听见声响便问:“怎么了?”轩轩看着趴在沙发上的小猫说:“小猫把杯子打碎了。”妈妈把碎玻璃打扫干净后问:“真是小猫打碎的吗?”轩轩支支吾吾地说:“嗯,是的。”

妈妈说:“轩轩,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妈妈讲起了《狼来了》的故事。听完故事,轩轩没有说话,妈妈也没再问什么。晚饭时,轩轩突然说:“妈妈,杯子是我打碎的。”妈妈欣慰地抚摸着轩轩的头说:“好孩子,杯子碎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诚实。”

教育感悟

妈妈发现孩子撒谎时,不要立即就生气,而是要耐心寻找孩子撒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妈妈也可以告诉孩子:“妈妈是你最亲近的人,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你都可以坦率地告诉妈妈。妈妈会理解的,并且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当然,前提是妈妈要能做到不轻易批评孩子,如果妈妈言而无信,孩子只能用撒谎的方式来“应对”。

在孩子撒谎后,妈妈要给他留出反省的时间。不要期望孩子会立即认错,反省自己的错误是需要一个心理过程的,妈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躁。等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后,妈妈可以和他约定好,让他答应以后不再说谎。

妈妈妙招

1.了解孩子的撒谎的原因。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撒谎的时候,但这并不是所有的撒谎行为都说明孩子存在品质上的问题。孩子的撒谎行为一般可分为“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两种。有意撒谎通常发生在年龄稍大些的孩子身上,而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多为过失撒谎。

过失撒谎大多是无意的,有时孩子是为了好玩、有时是为了让大人高兴,或者是把自己的幻想当成事实来说。这种过失撒谎性质不算严重,而且比较容易纠正。真正让妈妈担心的是孩子有意撒谎,这类撒谎是孩子的主动行为,大多是故意编造的谎言。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究其原因:一是想象与现实不分,将未能满足的愿望或幻想当成了现实;二是在犯错后害怕说实话会遭受惩罚;三是不能从正当途径得到的,就通过撒谎得到。

2.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实话。

要想纠正孩子的撒谎行为,批评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而是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他认识到说谎的坏处。如事例2中轩轩的妈妈,就是通过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有所反思,从而主动说出了实情。

所以,当妈妈发现孩子撒谎时,既不要急于追究,也不要过于关注他是不是在撒谎,而应该着重强调“幸好没有伤到你,也没有打破其他东西”,让孩子感到“就是说了实话,妈妈也不会怪我”,这样他就会自觉承认自己在撒谎。

另外,妈妈还可以时常给孩子讲类似于《狼来了》、《匹诺曹》等小故事,让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孩子便不会轻易撒谎了。

3.妈妈要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有些时候,孩子爱撒谎也是模仿了成人的行为。如果妈妈曾经在孩子面前撒谎,他就会认为说假话是可以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就会撒谎。

不要告诉孩子不可以撒谎,妈妈自己却撒谎,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茫,他会想:“到底该不该撒谎呢?”所以,妈妈要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问题六:孩子很“自我”怎么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发展。他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看到好吃的他总会抢着要吃,好玩的玩具一定要自己玩个够,不肯与人分享。孩子越来越自我,妈妈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自我中心,学会为他人着想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带4岁的小悠去小区的花园玩,遇到小区的另一位小朋友时,妈妈拿出小悠兜里的糖给那位小朋友吃,没想到小悠马上就哭起来,并喊着:“不要给他,留给我吃。”

回到家,妈妈从冰箱里拿出两根冰棍,小悠又跑过来抢着先挑。妈妈吃了几口后,故意皱起眉头说:“我这根不好吃,我要吃你那根。”小悠说:“妈妈,你就吃你那根吧!”妈妈不同意,非要吃小悠那根,小悠撅着小嘴把冰棍给了妈妈。

后来,每次吃东西时,如果小悠要抢先来挑自己爱吃的,妈妈都故意要和女儿换换吃。这样,吃过几次“亏”之后,小悠开始学“乖”了。每当吃东西,都会先让别人先挑。

事例2:

一天,6岁的萱萱和妈妈还有小保姆一起逛商场,妈妈在前面购物,小保姆和萱萱走在后面。中途,小保姆去了趟洗手间,萱萱自己转了一会儿迷了路,吓得大哭起来。这时妈妈正好看到萱萱,萱萱一脸委屈地向妈妈哭诉:“阿姨把我丢了,她丢下我不管我了。我讨厌她,呜呜呜……我不要阿姨了!”这时,小保姆着急地赶来,看到哭闹的萱萱,她一脸歉意。

妈妈蹲下来,给萱萱擦干眼泪,并冷静地对她说:“已经没事了。阿姨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你不要哭闹。现在你必须亲亲阿姨,安慰她一下,告诉她不要害怕。”萱萱止住了哭泣,踮起脚尖,亲亲阿姨说:“阿姨,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教育感悟

过于自我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私,自私是在独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自私固然与其没有兄弟姐妹相伴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妈妈对他的教育态度或方式不当。这主要表现在妈妈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宠爱和迁就,这样会导致孩子加重自我意识,遇事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过于自我的孩子在家中往往不关心长辈,喜欢独占好吃好玩的东西,并且总是感到不满足。对此,妈妈应该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引导他多关注、了解他人的想法,并让他学会与人分享,让孩子远离自我中心。

妈妈妙招

1.让孩子适当吃点“亏”。

如果妈妈习惯于把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放在孩子面前,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凡是好东西都应该自己享用,意识不到应该与人共同分享。

如事例1,当妈妈拿小悠兜里的糖给其他小朋友时,她马上大哭起来,这就是孩子的对物品的独占心理。当妈妈感到小悠的自我意识较强后,就改变了对她的教育方式,她在吃冰棍的时候故意吃小悠的冰棍。吃过几次“亏”后的小悠渐渐懂得了谦让他人,学会在吃东西时先让别人挑。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就不会轻易信服妈妈的“大道理”,但适当地让他“吃亏”却能让他清醒,进而会自己去总结不再“吃亏”的经验。

2.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

孩子过于自我往往是因为只关注自己,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当然,让年幼的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妈妈经常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人的需要,当他不再过度关注自己,“自我中心”就会随之减少。

如事例2中的妈妈在孩子因为迷路而哭着埋怨阿姨时,并没有责怪阿姨,也没有安慰孩子不要哭泣。而是告诉孩子阿姨也非常紧张难过,并且让她去安慰一下阿姨。当孩子从妈妈那得知阿姨的感受后,立即停止了哭泣,并去安慰阿姨。由此可见,孩子并不是自私而蛮不讲理的,他之所以很自我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他人的感受。

所以,妈妈不妨经常引导孩子多关注一下他人,或者在孩子自私任性时,告诉他“你这样做,让我感觉……”或者“如果你这样做,他会感到……”,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不良感受时,就会自动停止自己的行为,不再任性下去。

3.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妈妈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要知道,过于自我的孩子在集体中往往与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情也会斤斤计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因此,妈妈应该与老师保持一定联系,经常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当孩子回家后,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行为要多多表扬,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孩子融入集体,远离自我中心。

问题七:孩子装病怎么办?

孩子有时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莫名其妙地生病了,然而并没有经过治疗又自动好了。妈妈不要对孩子身体不适的情况掉以轻心,最好请医生为他做个检查后再下结论。如果孩子常常生病又不肯吃药,而身体又总能自己好起来,妈妈就应考虑他是否是在装病,并且想办法对他的行为加以纠正。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珠珠经常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疼,其实好多次都是装出来的。

一天下午,她在幼儿园给妈妈打电话说肚子痛,让妈妈来接她回家。回到家后,装模作样地在沙发上躺了一会儿,然后就跑出去玩了。

还有一次,她在幼儿园练习跳绳,跳着跳着突然蹲下说自己腿痛,老师赶紧把她抱到了医务室,结果她一看见大夫马上就说:“好了,我不痛了。”虽然,妈妈和老师都知道珠珠很多时候在“装病”,可她的体质确实比较弱,所以常常分不清哪次是真的,哪次又是假的。

事例2:

同类推荐
  • 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

    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

    《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共分16章,分别从品德、学习、财商、智商、领导能力、交际能力、自立自强等十多个方面,为父母设置了一套立体式的教育方案,帮助父母培养出最优秀的男孩。男孩好动,男孩好玩,男孩喜欢冒险,男孩不喜欢顺从……教养男孩是令很多父母头疼的事情。相对而言,男孩将来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无疑要比女孩大得多。作为男孩子的父母更应该细心地引导,真诚地理解,把男孩身上的男子汉因素激发出来,把未来交到他们的手里。让男孩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把男孩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
  • 一定要教给孩子的60个安全自救细节

    一定要教给孩子的60个安全自救细节

    本书介绍了父母应该交给孩子的60个安全自救细节,内容包括:教孩子防拐防骗的安全细节;教孩子应对地震等灾难的安全细节;教孩子远离“马路杀手”的安全细节等。
  • 怀得上,生得下

    怀得上,生得下

    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多高学历、高职位、高薪酬的女性不会生孩子了。怀不上、保不住、生不下……一场生育危机似乎已经到来!作者通过十余位女性的好孕故事,系统地解读了“怀孕”这一复杂而又神秘的系统工程。针对排卵监测、同房体位等坊间流传的生育传言,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予了解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身患妇科疾病的女性正经历着过度治疗,身心俱疲,作者通过五位患者的求医经过讲述了常见妇科疾病的发病原理及治疗原则,旨在帮助人们避开医疗陷阱,迅速有效地治愈疾病。此外,作者还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讲述了导致严重生殖障碍的几种疾病,通过几位女性历尽波折终于怀孕生子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医患互相信任齐心合力对症治疗,好孕终将降临。
  • 好父母 教安全

    好父母 教安全

    2008年12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首次发表《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说,全世界每年约10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各种疾病,死于意外伤害的孩子约是82.9万人,平均每天有2270个孩子死于意外事故。其中,每年有26万孩子(也就是每天有712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10-19岁孩子最大的意外死亡杀手,这还不包括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在交通事故中受伤或致残。这些孩子本可以健康成长,但却因为父母疏于对他的安全教育或照看不周而遭遇意外。毋庸置疑,安全,对于孩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让孩子吃点苦的30个建议

    作为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让孩子吃点苦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句流行了很长时间的“教育名言”,但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它只适合用于某种特殊的场合。对今天的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尤其是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大多都是在父母长辈的百般呵护中长大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所以,还是应该让他们吃点苦的好。要知道,不让孩子吃苦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尽管很多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遗憾的是,这些父母并没有把这种教育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热门推荐
  •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讲述了变废为宝的不锈钢、“王冠瓶盖”的发明、沙滩上的“珍珠”等发明发现故事。
  • 理财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理财小窍门(最实用的居家小书)

    理财是那些有钱人的事,等我有钱了再谈理财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理财理的不仅是钱,也是我们的生活。理财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理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本书从医疗、教育投资、家庭投资、信用卡等方面向你诠释了理财的定义。手持这本书,让您的理财生活化,简单化!
  • 第四者

    第四者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嫡女要狠

    嫡女要狠

    来来来,买定离手,赌姻缘嘞!前世赌的不好,为了夫君赔心赔身,还赔进了小命。这一次我要压对宝,咦?旁边那只笑面狐狸不错,不但武艺高强,黑心黑肺,还是大名鼎鼎的九王爷,某女勾勾手指:“亲亲相公,快到碗里来!”
  • 特种部队之世界其他国家篇

    特种部队之世界其他国家篇

    “雷鸣”部队队员主要进行营救人质训练及空降、水面及水下渗透方式突击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该部队与波兰其他部队和部门进行密切协同。如进行空降、水面及水下渗透训练时,由第6空降突击师及第7海上突击师负责保障;反劫机训练则由波兰国家航空公司提供有关设施,进行实际机体模型的突击训练。
  • 强击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强击机科技知识(上)(军用航空航天科技大视野)

    军用飞机是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和军事训练的飞机总称,是空军的主要技术装备。
  • 净土

    净土

    小说以近百年前的武汉为背景,讲述古琴世家的莫氏三兄妹失散多年,流落市井,分别为弘扬佛法,传承琴技而引发的两代人的爱恨情仇。小说塑造了两代弄琴人的丰满形象,将他们刻骨铭心的爱、哀怨悲切的情以及日军铁蹄践踏下的国仇家恨,与博大深宏的佛法融汇成一曲沧桑的时代悲歌。以武汉为缩影,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整个中华大地的命运与抗争。小说文笔优美,情节感人。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科特勒的营销智慧

    科特勒的营销智慧

    菲利普·科特勒是现代营销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现任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科特勒的营销智慧》集合科特勒众多著作中的营销思想精华,帮助企业领导层、营销人员快速掌握科特勒营销要领和技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营销宝典。
  • 成为成功人士必看的一本书:人脉基金

    成为成功人士必看的一本书:人脉基金

    “只要拥有了社会关系网,你就永远畅行无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脉就是钱脉!阅读本书吧,它将使你掌握构建人脉的技巧、避开人际交往的误区,它将帮助你迅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脉系统,从而使你能够挖掘人脉潜力、聚拢无穷人气,成就非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