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窦婴同时上位的还有田蚡,他的职位是帝国太尉,总领三军。这对田蚡来讲,就是一步登天。王娡还是夫人的时候,田蚡不过跟着蹭了一个小小的郎官,不过这个人很聪明,好读书,脑袋非常灵活,景皇帝对这个小舅子还是很欣赏的。等到王娡做了皇后,田蚡跟着升迁到了太中大夫。现在嗖一下又升到太尉,
文人领兵,怎么感觉这么别扭。不过太尉这个职位在和平时期其实是个空衔,跟丞相还是没法比的。田蚡和窦婴的关系非常之好,田蚡见了窦婴跟见了自己长辈一样,再加上两人对儒家一套有共同的偏好,朝堂之上一唱一和,相得益彰----至少目前俩人还是这样。
前文提到过,窦婴和老太太的关系是比较亲的,但是他并不听老太太的话。老太太是反对刘彻改革的,窦婴觉得改革不错,田蚡也支持。这两个人还向刘彻推荐了两个儒门弟子,赵绾和王臧,一个做御史大夫,一个做郎中令,都是三公九卿的要职。刘彻有求贤诏,推荐人才是窦田两人的职责。
其实刘彻和王臧是老熟人,王臧当年是景皇帝安排给刘彻的太子少傅,尽管做的时间很短,刘彻始终还是该喊一声老师的。而赵绾是王臧的同门学弟。王臧和赵绾又联合向刘彻推荐了他们的老师,鲁国申培公。就是山东西南部一个叫申培的老头。申培是研究《诗经》和《春秋》的国内权威,而且资格非常老,八十多岁的一个老头。最让当时人,包括皇帝在内肃然起敬的是,六十年前,申培当年以学生的身份,跟着老师接受过高皇帝刘邦的接待。对刘彻来讲,这是一位见过老祖宗的前辈高人,刘彻拿来当宝,任命为太中大夫,高级顾问。
刘彻、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申培,还有刘彻求贤求来的人才们,似乎可以大规模改革一番了。
刘彻先从表面工作开始改起。包括历法、服饰、天子的巡守规则等等,还有一个,王臧赵绾提议修一座明堂,用来接待诸侯和举行各种仪式,当然,都是儒家门人认可的各种仪式。
作为一个高级顾问,申培是应该主动向皇帝提出意见和见解的。可是申培什么也不说。刘彻向他咨询,申培摇摇脑袋,来回就一句话:为政之要,不在说什么话,而在做什么事……刘彻不明白这老头儿什么意思,怎么天天神神叨叨的。
不过刘彻心里的改革又不是离了申培就不行,他还有很大的顾问团队。刘彻开始正式制定改革的蓝图、方针、实施过程等等,这对刘彻来讲是个大项目。
赵绾提了一条意见:以后的政事不要再额外报到太皇太后那里去,皇帝自己决定就足够了。
我们不知道赵绾为什么提这么一条。也许是他主动的,他觉得这是对皇帝的忠诚,皇帝就该说了算数;也许他是受别人怂恿。无论什么原因了,赵绾严重高估了刘彻,严重低估了老太太。他马上要面临一场塌天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