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拥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商品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从通货膨胀的成因来讲,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等因素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经济学把通货膨胀分成好几类,而且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同。根据不同通货膨胀的不同特点和影响,我们把通货膨胀具体划分为几大类:
1.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最多不超过5%,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人们一般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2.快速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
4.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所以这种通货膨胀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
从宏观来讲,抑制通货膨胀我们普通老百姓无能为力,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
那么,当通货膨胀来临时,作为老百姓又该如何应对?
其实,应对通货膨胀的核心是在主观上不要让自己的心理膨胀,要心平气和地理性消费。凡事多问自己,我真的要买吗?真的要买价格这么高的吗?不立刻在这里买会有哪些损失呢?经过三思的行动,才是理智的行动,才不会在一时昏头之后追悔莫及。
再次,不能被所谓的主流舆论、媒体、御用专家与服务于资产者的专家的言论所蛊惑。只有自己的家人、朋友才会希望你在受到蛊惑的时候,清醒一些、理智一些。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看清通货膨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种情况下,主要作为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难以单独发挥有效作用,必须有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调控政策“适”字当头。
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理论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触,前几年自己的经济生活阳光灿烂,物价平稳,股市上扬。而近年来,物价飞涨,股市下挫,生活看似比以前艰辛了许多。很多的人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这就是经济的周期性。
海水既然有落潮,也一定会有涨潮,经济亦然。正如经济学家说的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忽略经济周期的存在。
经济学上,经济周期也被称为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对于经济周期,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过: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既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讲,任何国家或地区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只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拿出合适的经济对策与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经济剧烈震荡,保证社会和谐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讲,正确估计市场景气程度,准确地推断出经济的未来运行情况,据此来调整业务规模、优化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这样说:“不到泡沫破裂人们便无法断定它是不是泡沫。”在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而做出“烈火烹油”的经济行为。进一步过度消费、扩大生产、参与高风险投资等,实际上这些举动往往带来过度的产能扩张及非理性的资产泡沫,反而酿就了由盛转衰的动因。不过,在泡沫破裂、经济开始下滑时,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波及,企业家普遍对前景感觉悲观,由此收缩投资,银行也开始惜贷,居民减少消费,悲观情绪的相互传染会进一步加剧萧条。
当经济下滑时,人们普遍存在着悲观情绪,但事实上,经济复苏总会来临。因为,在萧条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原料价格下跌、工资削减、利息率下降和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投资的成本降低,积极因素会诱使新的投资出现,从而形成了促使萧条走向复苏的力量。在经济的发展周期中,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往往在经济发展最悲观的时候,转机也开始出现。
从1991年初到2001年初,美国经济持续了120个月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率的“黄金增长期”,到处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甚至有人认为“新经济”已经成功抹平了经济周期。然而,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开始陷入小幅衰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衰退的可能,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的应对举措并取得了成效——这个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00―2006年房地产涨幅达到90%以上。但也正是这个政策在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次贷泡沫”之后把经济推向了更严重衰退的边缘——正应了那句老话:“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市场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这正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所说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经济学家们研究它,政治家们试图熨平它,而企业家们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它来做大自己的企业,就会被它所吞噬。”
经济周期性的循环总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一次经济的起落往往会造出一批亿万富翁,也使大批企业家一夜间成为穷光蛋。在大海风平浪静时,任何人都可以掌舵。但是,不管任何人都应该要明确的一点是,狂风骤雨总会来临的。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只能是不断地认识这个规律,并把握这个规律为我们所用,尽量地消除或者减轻经济的周期性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市场经济的运行,总免不了周期性地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于是就会有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大量的研究都把经济周期描述成相同的,或者至少不作明确区分。但经济周期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不同驱动因素下的经济周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资产价格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
荒年减税,藏富于民——拉弗曲线
随着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的到来,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各项政策扶持国家经济发展。不过在这些政策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政府税收的下调。特别是对收入相对高的很多男人来说是一个好的消息,至少他们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会大大减少。从经济学上讲,这一切都是拉弗曲线的“功劳”。
通常来讲,为了维持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运转,要求公民要依法缴纳税收。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不过,当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理论是由“供给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提出的。该理论之所以被称为“供给学派”是因为它主张以大幅度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经济学上“拉弗曲线”所论问题非常古老,而且前人多有类似阐述。我国古典名著《管子》就说:“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历史巨著《史记》也是重要的经济著作,司马迁提出了“善因论”的经济思想,他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就是说,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和听任人们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不要横加干预,在某些方面进行诱导和教化,鼓励或告诫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参与哪些经济活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与民争利”是最不好的经济政策。他认为,农工商等经济活动是“衣食之源”,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从事经济活动,就扩大了衣食之源,“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如果个人的经济活动受到了限制或阻碍,衣食之源就会萎缩,既不会利家也不会富国。这里所说的实际就是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前来投资兴办实业,以扩大税基,增加税源,增强政府的财力,加快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决定税收的因素,不仅要看税率的高低,还要看课税的基础即经济主体收入的大小。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积极性,因为税率过高企业只有微利甚至无利,企业便会心灰意冷,纷纷缩减生产,使企业收入降低,从而削减了课税的基础,使税源萎缩,最终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当税收达到100%时,就会造成无人愿意投资和工作,政府税收也将降为零。
从另一方面来看,税率过高不仅使企业微利甚至无利,使企业会心灰意冷,而且还可能促使企业偷逃税收,从而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拉弗曲线”表明了税收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一定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
也因此,减税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发展,正确实施可以使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生产实现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循环。即居民愿意并且有能力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而企业因此受到鼓舞,产生更高的生产积极性,更愿意扩大投资、扩大生产。简言之,减税或者退税其实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一项措施,它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而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年拉弗教授在一次宴会上,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以此描绘高税率的弊端。后来,“拉弗曲线”理论得到了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支持。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拉弗所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并以此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里根执政后,其减税的幅度,在美国的历史上实为罕见,经济增长也出现当时少有的景气,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状况下,我们国内需求和投资都在萎缩。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发展,减税势在必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三届国际税收对话机制全球大会时曾经这样说道:“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大规模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又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增强了抵御危机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我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果断出台燃油税费改革方案,体现了促改革与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可见,在经济危机中,国家宽松的税收政策对国民的消费信心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税收是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杠杆,在非常的时期税收调整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国家往往会采取低税收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