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嫦娥二号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任务。再次出色完成对月球的考察任务之后,嫦娥二号又肩负起了勘测太阳和小行星的另类任务。
在欧阳自远设计的探月工程中,需要多个团队、无数人的辛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不能将这些团队一一说道,在这里,仅举几例,让大家了解到中国航天人的辛劳与伟大。
$嫦娥二号的特殊使命
嫦娥二号原本是一号的备份星,假如嫦娥一号发射失败了,它就会被用来再做一次尝试。这也形成了一个惯例,凡是单数号都是正式星,而偶数号,都是前一个的备用星,假如出现任何问题,它们都会继续肩负“前人”留下的使命。
但是,嫦娥一号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自从嫦娥一号成功上天后,关于嫦娥二号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就被摆到了桌面上。终究是花费巨资建造的高端设备,不可能就这样白白废弃,更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她放到天上。每次发射,都要取得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这才对得起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才对得起纳税人的金钱,这是欧阳自远念念不忘的信条。
欧阳自远大胆和超前的想法是把嫦娥二号放到比月亮远得多的地方,那就是全世界科学家乃至全人类都十分关注的星球——火星!中国第一次上火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月球探测大同小异,只是相关的科学探测设备需要作一些调整,但是更多的技术难题他要向孙家栋请教。
孙家栋一直在思考嫦娥二号的使命和走向,最好的出路是探测火星。孙家栋找到欧阳自远征求意见,两人完全不谋而合!孙家栋召集运载火箭、探测器、测控和地面系统的各路专家,与欧阳自远一起开始了紧张而又细致的调研与论证工作。火星探测方案在各领域专家的周密论证下,万事俱备的嫦娥二号力争2009年发射探测火星。毕竟是要走到遥远的地方,从理想到现实,绝非只是摆在桌面上的报告文件那么简单。经过论证之后,此方案是可行的,这让欧阳自远异常兴奋,但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有些尚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由于火星的发射窗口26个月才有一次,2009年是极好的机遇,最晚2011年完全具备条件发射。但随即发生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制约,有些人的一些不当决策,致使中国的火星探测将贻误8—9年。这让孙家栋这位身经百战的航天界权威失望不已,更是让壮心不已的欧阳自远感到遗憾和懊丧。
嫦娥二号的使命经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决定,她的目的地还是月球,承担嫦娥三号的先导星任务。欧阳自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嫦娥二号的科学目标研究。
嫦娥二号使命的更改,包括科学目标和工程目标需要重新设计、要完成哪几项关键技术试验,以及提高和改进探测仪器的技术指标和性能等等。软件、硬件、设施,都得要配套。不是说谁一说要这么干就能干的,而是要经历长时间的很复杂的准备,各个系统忙得要命。
作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将试验直接进入奔月轨道,4—5天到达月球,飞行高度为100千米,获取全月球分辨率为7米的影像图;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分辨率为1米的高精度成像。此外,嫦娥二号还将延续嫦娥一号的科学目标,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
$为梦想铺路的优秀团队
在嫦娥二号发射场总装阶段,有一支队伍以高昂的斗志、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风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继续为嫦娥奔月的梦想搭桥铺路。
嫦娥二号卫星使用的运载火箭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有所不同,因此搭架操作流程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嫦娥一号卫星总装过程中的不少成熟经验都难以继承。针对这种变动,需要设计新的塔架工装来完成发射前星表操作。直到出厂前,此项工作才提上日程并交由这支队伍负责。但工装操作接口需要与基地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协调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最后留给塔架操作工装设计和加工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难度可想而知。试验队领导当机立断,一边工艺人员加班加点进行方案设计,并在三维模型中充分验证,由整个团队对方案进行评议;一边与加工厂家及时沟通,开始进行初步加工。面对未定型的实物,大家集思广益,工装方案先后进场三次修改,两次返修,目的就是保证塔架上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工装装车前一天完成交付,确保了发射场塔架操作任务的完成。
嫦娥二号卫星进场总装工作从卫星开仓开始,到卫星合舱、包覆多层隔热组件。这是发射场总装工作中最重要、工作量最大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全体试验队员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工作零疑点、质量零缺陷”。
发射场工作伊始,各岗位人员都签订了岗位职责卡,在每日班前会上明确工作内容,并填写岗位工作记录卡,主动交流,明确关键点或危险点及需要采取的措施,确保每日工作圆满完成;加强培训,以老带新,认真学习工艺文件和规范制度,讨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有效规避风险;在工作中,分队领导、工艺人员、质量技术人员现场跟产,有效保证了操作过程的正确性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场最后一次合舱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操作,必须确保舱内装台与各分系统的要求完全符合。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执行记录表,由操作人员、检验人员严格按照执行记录表检查,并由各分系统人员确认。确保了舱内电缆插头打保险、电爆管打保险、绝缘保护、引线焊接、工艺保护件、电缆过孔保护等状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操作过程严格控制,杜绝漏项。试验队还提出了“四防、三查、两想、一保”的操作规则,保证卫星合舱一次成功。
每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试验队都会积极进行回想和复查,对各项质量记录进行复查,确保执行结果全部符合设计要求。
全体试验队队员信心百倍,他们努力团结协助,以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
$天南海北的星地对接试验
2010年6月9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在狭长而闷热的标校塔里,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的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队员们还在等待地面站发出最后一条指令。在得知地面站发令后,十几双眼睛牢牢地盯住遥测监视界面,1秒、2秒、3秒……界面显示数据正常,表示卫星上已经成功接收到地面指令。总指挥一句“任务完成,大家辛苦了!”话音未落,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小伙子们已经冲出门外,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了喀什宁谧的夜空。
喀什是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最后一站,此站对接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发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自2009年7月以来,十几位试验队队员们扛着几百公斤的设备辗转于江阴、上海、北京密云、昆明、北京704所、成都、圣地亚哥、青岛、喀什等9地,历经波折,行程数万里,最终成功完成了所有星地对接试验。每当队员们回想起一年来的星地对接试验,如同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
2009年7月,江阴。
嫦娥二号星地对接试验第一站是江阴,原本温婉的江南水城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对接试验进行了6天,天天都是40℃的高温。此次对接需要分别在三条测量船和一个塔上进行,队员们要扛着28个设备箱顶着酷热转战四个地方。最艰苦的要数塔上作业,尽管几平方米大的塔顶上有一个破旧的小空调能够释放点凉气,但由于塔的四壁是开放的,外边的热浪仍然侵袭进来,叫人喘不过气。操作间在一个屏蔽笼里,大约2平方米的面积,需要有专人在里面进行全封闭操作。为了保证笼内人的安全,每隔半个小时,外面就有人使劲敲敲屏蔽笼,大声喊上一句:“到点了,快出来放风吧!”笼内的人一出来,必定说上一句:“还是外面凉快。”然后休息不到几分钟,又钻进笼里……
经过6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队员们战胜了酷暑高温,以精神饱满的装台完成了江阴站的对接试验工作。
2010年4月,圣地亚哥。
原定于2010年初完成圣地亚哥星地对接试验。由于办理出国手续繁复而不得不推迟。好不容易等签证办下来,智利却发生了大地震,出发计划再次推后。4月19日,试验队定好机票,却由于欧洲火山灰的影响,欧洲多条航线航班取消。按照计划节点,时间已经相当紧张,于是试验队临时改变航线,原本由“中国—巴黎—圣地亚哥”的航线变成了“中国—新加坡—南非—巴西—圣地亚哥”,由于路途时间的加长,导致设备自检和与地面站的对接时间缩短。为了抓紧时间,队员们连轴转,到达目的地后顾不上休整就直接投入到对接工作中。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按既定要求圆满完成了相关工作。试验队员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国外同行的赞许。
圣地亚哥站对接试验的顺利完成保住了整个对接试验的节点,最终使星地对接试验按计划圆满完成。
2010年5月,青岛。
5月青岛的雨水特别多,风雨交加的海上也出奇的冷,从北京出发的试验队队员们还只穿着衬衫,看到当地哨兵已穿上军大衣,试验队队员们也把能穿的衣服全部套在身上,有的最多套4件衬衫在身上,但冰冷的海风还是硬往骨头里钻。星地无线对接时,试验室临时设在80多米高的标校塔上,队员们一趟就要登上800多个台阶。海风不断地把雨水吹进塔里,在塔里能够完全遮风避雨的地方很少,有的队员嘴唇冻得发紫,实在耐不住冷了,就搓搓手跺跺脚。
试验队队员们每天都要严格按照对接文件进行设备状态设置,记录每一项对接数据。有一天深夜两点,卫星与地面站的无线信道无法打通,经过分析和讨论,大家怀疑是塔顶外的对接天线受了雨水冲刷的缘故。尽管大家刚刚从塔顶下来,但还是争着返回去,最后,一名技术负责人和两名队员被派上塔顶勘查情况。塔上没有任何照明设施,上塔全凭自带的一只应急灯,就在上到一半的时候,手拿应急灯的队员脚下一滑,连人带灯一起撞在塔壁上,只听扑通一声,塔里漆黑一片。“怎么回事?”技术负责人问了一句。“电池掉了。”“别慌,拿手机照,找找掉哪儿了。”借着手机微弱的光,大家开始找电池。一个队员找到了电池,另一个队员帮着装上,大家继续往上攀登。到了塔顶,由于塔上信号不好,需要有一个人守在固定电话旁以便和地面站联系;由于插线板不够长,还得有一个人举着插线板同时抓着应急灯负责照明,操作人则走上2平方米的露天平台上,平台四周的护栏不到1米高,平台下方80米处都是黑黢黢的大海,雨水很快打湿了他的衣服,海风猛烈地吹着,人几次都险些被吹倒……经过一个小时的故障排查,地面站回复星地无线道信号正常。
在遥控指令对接的时候又出现了一次小波折。在地面站发出五条指令后,星上却只收到四条指令,青岛站是X波段正样第一次对接,关系重大。到底是星上少收了一条指令还是地面站本来就发出四条指令?队员们带着疑问对问题进行排查,通过相关遥测确认星上指令接收正常,经过补充试验,发现是地面站设备的某个软件出现了问题,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尽管在青岛站险象环生,但队员们时刻按照预先制定的《对接实施大纲》展开星地对接设备,按受控文件进行操作,设置星上设备状态,严格进行数据判读,圆满完成对接试验,为后续的发射任务扫清障碍。
还有上海、北京密云、昆明、北京704所、成都等地,每走过一个地方,试验队队员们都会为该星地对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无数个完美感人的细节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画卷,卷上是一曲悠长而动人心弦的航天英雄赞歌。
$发射前的倒计时
2010年9月25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完成了发射前的第三次合成演练,这意味着嫦娥二号发射已进入了倒计时。
经过三次测试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已被转移到2号固定平台内,进入待命状态。一旦决定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火箭将从平台内迅速转移到塔楼内,进行点火发射。
2010年9月2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561控制大厅,数十位专家以及各个系统的在岗人员对嫦娥二号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了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总检查,嫦娥二号各个系统运转正常,经评审团对检查结果进行评审,评审显示各个参数正常,各个系统间配合正常达标,嫦娥二号进入燃料加注发射阶段。
除了进行合成演练外,在正式发射前,嫦娥二号还将进行一项最关键的工作:加注燃料。嫦娥二号运载火箭的燃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燃料,在火箭发射前36小时内加注;另一种是低温燃料,将在火箭发射前7小时加注。水的沸点是100℃,而这些低温燃料的沸点分别为-253℃和-183℃。在空气中极易挥发,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爆炸,所以对加注燃料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28日下午,充当工作平台的活动塔与2号固定发射塔紧紧对接着,嫦娥二号被活动塔包裹在里面,接受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最后测试。
活动塔“脚”下装有64只滑轮,在进行模拟发射演练和发射前,活动塔被挪移到150米外。2010年9月29日下午,发射场将进行最后一次模拟发射合成演练。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日期日益临近,承担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3艘远望号卫星测量船已经全部到达预定海域,一切准备工作都已部署妥当,同时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还制订了数千项应急预案。远望测量船队在太平洋的风浪中等待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
承担本次海上测控任务的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三号、远望五号和远望六号3艘卫星测量船。这3艘船经过数十天的航行,已经分别到达太平洋的预定海域。待卫星发射升空后,整个远望船队将通过“接力”的方式承担嫦娥二号卫星太阳帆板展开、卫星状态切换及监视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执行本次任务的3艘测量船是“两代船”。其中,远望三号船是我国第二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卫星、飞船和其他航天器全程飞行试验海上测量和控制任务,全船集中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技术精华,船长180米,宽22.2米,高37.8米,排水量达1.7万吨,于1995年投入使用;而首次参加嫦娥任务的五号船和六号船是一对“姊妹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这两艘船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投入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