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a zori zdes
TikhiYe
1942年5月,在一个171火车站附近的村落中,准尉瓦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带领两个班20人驻扎在此要地,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要地。在171火车站一带,能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保持完整无缺的,如今只剩12户人家,一个消防棚,以及一座又矮又长、本世纪初用圆石砌成的仓库了。水塔在上一次空袭中倒塌了,往来的火车已不再停留此地。虽然德寇停止了轰炸,但敌机仍每天在车站上空盘旋骚扰。指挥部为了应变于万一,依然在这里配备了两挺四管高射机枪。
1942年正值德国***攻击最凶猛的时候,171车站以西,敌我双方掘壕深达两米,终于展开了阵地战(每逢潮湿的夜晚,打那儿不断传来隆隆的炮声);东边,德寇夜以继日地轰炸着运河及穆尔斯曼克铁路;北面,双方为争夺海路而进行激战;南方,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仍坚持着浴血战斗。而这里简直成了士兵们的疗养胜地。由于无聊和寂静,他们简直是泡过澡堂子一样,浑身松软无力;更何况那12户人家里,想方设法酿造私酒的小娘儿们、小寡妇还真大有人在。这伙士兵初来此地,头三天先吃饱睡足,摸清情况;到了第四天,开始闯家进户去吃生日酒。自此以后,当地上等私酒那股子浓郁的香味,在车站上空就再也吹散不尽了。
准尉瓦斯科夫阴沉着脸看着士兵们实在是不像样,于是不断地上报,请求换一批“不喝酒、不骚扰女人的士兵过来”,等到报告递到第十份,上级照例先对瓦斯科夫劈头盖脸臭训一通,然后再撤走那半排寻欢作乐得晕头转向的士兵。这以后,军运指挥员可以凑凑合合地对付上个把星期,然后又重复了老一套。弄到后来,准尉只好把从前的报告重抄一遍,只需要换一下数字和姓名就成了。“你简直在胡闹!”少校接到一份又一份的报告,只得亲自赶来,火冒三丈:“成天打起什么报告来了!你不像个指挥员,倒成了耍笔杆子的了……”
“请您派一些不爱喝酒的人来。”瓦斯科夫一再重复,尽管他每逢遇到一个大嗓门的上级都有点发憷,可是仍旧像个教堂工友似的,嘴里嘟嘟哝哝地:“找点不爱喝酒,还有……关于女性的问题,也请考虑一下。”“要派些老神父来?”“您心里明白。”准尉小心翼冀地回答。
“好吧,瓦斯科夫……”一向严厉的少校勃然大怒,“就给你派些不爱喝酒的来,女人的问题也会适当考虑。不过,你可要小心,准尉,假如你连这批士兵也应付不了……”“是。”军运指挥员瓦斯科夫呆头呆脑地答应着。
少校临行时带走了那些经不起诱惑的高射机枪手,并且再次答应瓦斯科夫,一定会派些见了裙子和私酒扭头就跑,而且跑得比准尉自己还快的战士来。结果,似乎答应的请求并不好实现,可就在三日后一个早晨,女房东就跟他说,高射机枪手到了。这回可把瓦斯科夫真吓傻啦:门外站着两列睡眼惺忪的姑娘。起初,准尉还以为自己睡糊涂了,使劲眨巴眨巴眼睛,定睛一看,这些个战士的军装上某个部位确实是高高地耸起着,这在操典上可没有明文许可,而且那些船形帽下还公然露出了不同颜色、不同发型的绺绺鬈发。带队的一个女兵,一副干巴巴的嗓音,报告说:“准尉同志,副排长基里亚诺娃中士向您报告:高射机枪独立营五连三排一班、二班前来换防,听候您的命令。”
自此,瓦斯科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高射机枪手驻扎在171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班长丽达在邻近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于是,瓦斯科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雅等5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搜捕德军。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牺牲了。班长丽达受了重伤后不想拖累瓦斯科夫,她托付瓦斯科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瓦斯科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军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4个德军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了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欣慰地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安上假手的瓦斯科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5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敬。战争本来不该是姑娘们的事,姑娘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受诅咒的***逼着一些柔弱的姑娘们在战争中失去了青春和生命。当她们美好的生命被一条条撕扯的时候,我们的心在一块一块地破碎,散落一地,最后再也黏合不到一起了。原本的她们也像正常姑娘一样憧憬美好的爱情,害怕战争,可为了自己的家园不被外族人入侵,她们都得勇敢、果敢,实在令人钦佩。
画外之音
“请您派一些不爱喝酒的人来。”
“好吧,瓦斯科夫……就给你派些不爱喝酒的来,女人的问题也会适当考虑。不过,你可要小心,准尉,假如你连这批士兵也应付不了……”这是女兵到来前的序幕,谁也没想到上级会派一群女兵来把守这块要地。但在战争面前,似乎这一切都很正常。
作家鲍·瓦西里耶夫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影片采用了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导演用一组虚幻的彩色画面来表现女机枪手们曾经有过或可能会有的爱情和幸福,又用另一组严峻的黑白画面来表现女战士们现实的战斗生活。两组画面交替出现,使观众认识到:如果没有***的侵略战争,这些姑娘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残酷的德军使她们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子。影片谴责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绝不相容。影片中,回忆与现实这两组画面的汇合,既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又歌颂了她们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影片的感人力量主要来自它的真实性。小说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他们对战争有真切的感受。1992年春,导演斯·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3%的幸存者,他是这3%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从事电影事业,他拍摄的影片有《土地与人们》、《临风而立》、《等到星期一》等,他曾任第2届(1995年)上海国际电影评委,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2003年10月,央视有关人员专程赴俄罗斯采访了瓦西里耶夫,已经80高龄的瓦西里耶夫听说中国要把他的小说搬上荧屏非常兴奋,同时表示“非常希望能够再去中国一趟”。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剧组将所拍摄的瓦西里耶夫的生活、回忆等内容放在了剧中,并运用画外音等表达反对战争、祈求和平的主题。
通过本片,导演斯·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虽然没有参加过卫国战争,但在亲自参加过战争的原作者兼编剧、导演和摄影师的启发帮助下,她们感受到了卫国战争的气氛,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为保卫国土,可牺牲爱情,可别家离子,可以生命为代价的浪漫主义情怀和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真实地再现了她们上辈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