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年届33尚未成婚的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台湾人。他和美国年轻医生赛门同性相恋,却瞒着远在台北的父母。伟同的父亲是一位国民党的退役师长,早年出生于大陆的封建大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他和伟同的母亲一直想着抱孙子,于是三天两头往美国打电话催促儿子快些完婚。
伟同将一所旧屋租给了一位从上海来美国学画的年轻姑娘顾威威。她经济拮据,又无绿卡,只能偷偷到餐馆打工又担心被移民局查处。赛门出了个主意,促使伟同与威威来一次假凤虚凰的“结婚”,既可安抚远在台北的高家双亲,又可帮威威渡过难关。伟同的父母在得知儿子结婚喜讯后,要从台北飞来纽约为他们主持婚礼,三个人只能手忙脚乱地把生活重新布置一番。
高家父母都对这个大方美丽,知书达礼的“儿媳妇”十分满意,但最后伟同却只是让父母在市政府出席了一个美国式的结婚公证仪式,就算履行了婚礼庆典。从大厅出来,高母忍不住失声而泣,高父则铁青着脸郁郁不快。赛门为了缓和这尴尬的气氛,请大家到一家中国餐馆小宴。恰巧这家餐馆的陈老板,原先是高父手下的司机,为他开了20年的车,深知高父是最要面子的,便主动提议要为他们补行一个隆重而盛大的结婚喜宴,高老父母顿时喜形于色。在一场规矩十足、着实热闹的喜宴后,被灌得半醉的伟同与威威,终于在喜庆的氛围里假戏真做,成就了一对新欢。谁料,威威竟然有了身孕。一天早餐时,赛门识破真相,当着高家二位老人,与伟同、威威用英语争吵起来,弄得大家都十分难堪。高父因此轻度中风被送进医院,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明自己与赛门同性恋的真情。高母在震惊之余,只求儿子千万不要将实情告诉父亲,担心他经受不起刺激。
威威不愿继续这样骗人骗己地装下去,她把所收到的礼物全部退还高母,高母却拒而不受,并请求威威为高家生下这个孩子。几经考虑,威威还是在最后关头决定生下孩子自己来抚养。赛门生日那天,病愈出院的高父,与赛门外出散步,特意备了一份生日礼物送他。高父第一次用英文跟赛门谈话,这使他恍然若有所悟,原来那天早餐时的争吵,以及他与伟同关系的真相,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却默默地、宽容地接纳了这一切,此刻只与赛门约定,继续保守秘密,特别关照不能让老伴知道真情,以免发生不测。
伟同和威威把生下孩子的想法向赛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赛门当即欣然承诺,三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高家二位老人即将离开纽约。在机场,伟同把结婚喜宴那天拍的照相簿留给父母作为纪念。相片一页页翻过去,翻到最后一页,竟是伟同、威威与赛门三人穿着结婚礼服的合影。
从纽约到台北的航班即将起飞,伟同偕着妻子威威及其同性恋人赛门,目送二老相互扶持着走去。二老各自都在心底藏着一份互不道破的“秘密”,给观众留下了一份温馨而颇耐咀嚼的回味。
幕前幕后
1. 《推手》的成功,使台湾中影公司对李安更加有信心,决定投拍题材比较敏感的《喜宴》,仍旧与库德玛西恩公司合作制片。这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的基本素材来自李安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李安并没有本着猎奇的态度拍摄这样一个在当时还很敏感的题材,而是强调一个家庭——一个“正常”的家庭面对这个问题的多角度反应。在这里,同性恋固然是一个特殊的题材领域,但李安成功地把它拉回到普通生活之中,放到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中加以考验,得出最为现实也最有人情味的试验结果。父亲形象又一次出现在这部影片之中,作为家庭最权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个标志。影片上映后获得更为盛大的成功,曾成为1993年全球回报率最高电影,在欧美大受欢迎。不仅获得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而且还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李安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
2.影片前半部的剧情来自李安好朋友Neil Peng的亲身经历,他也参与了本片编剧。
3.《喜宴》获得金熊奖后摆庆功宴,当天李安一看到桌子上的鱼翅汤就哭了起来,后来徐立功到厕所悄悄问他才知道,那碗鱼翅,让他想到美国家里的太太和孩子,在他从事电影工作奋斗过程中,家里过得很苦,现在他得到了荣耀,有人请他吃鱼翅,这是妻儿多年吃不到的,他很希望家人能够跟他一起分享这碗珍贵的鱼翅。
画外之音
这部荣获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喜宴》使美籍华人导演李安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李安是一个喜欢探讨伦理问题的导演,该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创作者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而且与前作《推手》相比,《喜宴》还包容了更多较为敏感的社会边缘性话题,诸如同性恋和非法移民问题。但这些新元素的引入并不足以表明《喜宴》有尖锐的社会指向性和批判性,李安所感兴趣的还是在于那些发生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冲撞,以及中西文化在伦理传统上的不可调和。对于同志出柜的问题上,李安所采取的角度也充满了中方文化的特色,饱含隐忍、含蓄、包容的特点,较之西方直白、激烈的冲突,反而起到了欲擒故纵、举重若轻的效果。
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90年代的男同性恋者为何仍自甘藏身衣柜?同性恋者不敢站出来曝光,除因社会压力,家庭伦常可要承担责任?为了自欺欺人而把谎言越滚越大,反叛者及建制中人(家长)究竟孰得孰失?异性恋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是否是唯一的理想家庭模式?以孝道之名而行的传宗接代应否继续被视为必然而合理的繁殖理由?异族情侣(尤其同性恋)在所属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之前,该如何自处?
以上这些问题无一不切中多元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困境。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李安的出色之处在于能把这诸多线索加以巧妙编织,并在一层一层展开故事,推向戏剧冲突高潮的同时,对各种人物细致到位的刻画和对诸多价值、情感的裂缝用爱的名义来加以平衡。李安对于影片的感情力度也拿捏到位,无论是最后盛大的喜宴还是普通的早餐都表现到位,不矫揉造作。
当然《喜宴》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其中几位演员称职的演技。年轻演员虽略显稚嫩,但演得极为认真,特别是朗雄和归亚蕾两位老将,他们持重、自然的表演几乎盖过了几位年轻的俊男美女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