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9200000004

第4章 吕雷(1)

1.满树繁花忆土城

吕雷

二十多年前,北京城北的小关,也就是那有名的元大都土城墙遗址脚下,在北京朝阳区绿化队一个长满果树和鲜花的大院子里,突然聚居了一班当时还算得上风华正茂甚至锋头甚健的中青年作家。

中国作协租用了这个院子的几栋简陋平房,开办了新的一期文学讲习所。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是由丁玲在解放初期创办的,到丁玲挨批时共办了四期,以后中断了二十多年。1981年复办第五期,广东的陈国凯、杨干华、孔捷生都是第五期学员;同期的现在都是中国作协主席团级的人物了,如蒋子龙、王安忆、叶辛、张抗抗、叶文玲等。

我参加的那一期是第八期,学员们也来自全国各地,与第五期全是“钦点”的不同,我们都是正正经经通过考试进来的,号称中国作协的“黄埔八期”。五十多人中,有十八人当时就已经荣获全国的中短篇小说大奖,暂时未获全国大奖的至少也在本省颇有名声,成就拔尖,后来不少人担任了各省市作协的一、二把手,更多的是担任省作协的副主席,但比起第五期的老大哥,还是望尘莫及。

老童生赶考

入学前,我们都经过了颇为严格的考试,据说这是为了正规化,也为将来正式文凭做好准备。考试分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几个考区,我们到长沙的华南考区应试。广东去应试的有我、伊始、何卓琼等,北京来监考的是文讲所的教导主任杨觉和黄懿芬老师,黄是广东人,一见我们就哇啦哇啦讲开广东话,十分亲热。那是在1983年冬天,天寒地冻,条件艰苦,好在那时年轻,又刚从上山下乡运动中打熬过来,并不当回事。只是各省青年作家精英云集,济济一堂,显得非常热闹开心,大家戏称这是“老童生赶考”,都希望搭上这一班“文学快车”。湖南作家叶蔚林、莫应丰、韩少功、张新奇、叶之蓁、聂鑫森、贺晓彤等竭尽地主之谊,尽一切可能帮助安排大家的食宿。我们结识了同来应试的云南黄尧、罗建琳,广西聂震宁等青年作家,后来这三位都成了我的同学(聂震宁现在任职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那时湖南作家对叶蔚林非常尊重,大家都叫他“叶帅”,我和伊始合伙请“叶帅”和各路“英雄好汉”二十多人大吃一顿,餐桌上盘碟堆积如山,也辣得我喉咙发烧,肠胃着火,花了大约不到两百元,直吃得半年后聂震宁还来信说“齿颊留香”。湖南作家也回请我们一顿,在张新奇家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考试两天,朋友交了一大帮,有不少还真成了知心至交。

难忘土城小关

1984年春3月,我接到入学通知,到北京土城边的小关入学。小关真是个令人怀念的地方。寄居一个绿化队院子的作家们,生活虽清苦,但交上了来自各方的朋友,亦可称得上雅事。北京的春天令我瞠目结舌,前几天还下着鹅毛大雪,忽然间满树就遍布绿芽,再过几天满树绿芽就拼命疯长,转眼间就长满一丛一丛的嫩绿了;最神奇的是北京的5月,果树开花,我们的大院里果树成林,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种种叫不出名的花都是突如其来地在几天内绽开怒放的,一片素白,一片粉红,一片嫩黄,生命力的伟大真令人敬畏!我这“老广”大大体味一番春天对于北方、对于人生的可贵,大开眼界。

然而真叫我开眼的是我的一班同学。

开学的第二天晚上,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场联欢晚会,规定人人都得出节目,于是各人开始亮相:来自青海的程世管和来自吉林的杜保萍当司仪,执法如山,逼牛高马大的东北大汉邓刚用一口东北大连腔,唱了几句“革命现代京剧”《列宁在十月》,他学“斯大林”唱道:“手拿大衣心欢喜,尊一声弗拉基米尔·伊里——呀奇!武装起义一切准备就绪,阿芙乐尔的大炮高高架起……”大家笑翻了。来自湖南的叶之蓁、贺晓彤唱的是花鼓戏《刘海砍樵》。一直像个老夫子模样的聂鑫森忽然变得搞笑,客串一出湘剧《彭德怀出征》,用十足的湖南话念白:“美国鬼子兴兵犯边,本帅彭德怀,奉我主公毛泽东之命,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轮到我出节目,我无表演天赋,在兵团的宣传队搞编剧时只客串过匪兵甲、乙,群众丙、丁等“茄哩啡”角色,赶鸭子上架,只好用广东话唱一首儿歌“落雨大,水浸街……”对付,唱完用普通话解释一遍,居然也获得一阵掌声。

过了几天,班里选出班委会和临时支部支委,邓刚当时名气最大,长相俨然部落酋长,当选为班长;部队作家刘兆林和程世管当选副班长,班主任陈珊珊老师任支部书记,我和南京军区作家朱苏进任支委。我当了支委后发现,有很多很有成就的青年作家还不是党员。如邓刚,十三岁当童工,成名后拿了两届全国奖了,还是个无党派人士。于是向文讲所领导建议在学员中发展党员,哪知领导回应说文讲所学员支部是个临时单位,学制又短,只有半年,不能发展党员。我很不死心,适逢那时我们八期学员开始“密谋”把文讲所的短期培训改革为正式的本科学制,把文讲所改为“中国文学院”,我就直接给当时中国作协的党组书记张光年同志写了封信,要求延长学制和在文讲所学员内发展党员,朱苏进看后也附议签了个名,信寄出后一直未见回复。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滑稽的事:中宣部召开了一次严格保密的党内会议,青年作家只通知了邓刚一人参加,邓刚傻乎乎到了京西宾馆报到,领了不少“绝密文件”,还参加了预备会议。在主持人宣布党内保密纪律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不能参加这种会的,他很焦急地找到丁玲,说自己不是党员,要走人。丁玲大吃一惊,赶快向主持人报告。主持人一听当即脸红脸绿,马上补充宣布:我们党有个传统,在召开党内会议时,也邀请党外人士参加,所以这次会议也邀请著名青年作家邓刚同志列席,请邓刚同志也遵守会议的保密纪律。

丁玲坚决不让邓刚走,邓刚只好留下来,继续傻乎乎地享受宾馆的伙食,那比文讲所两毛钱一顿的饭菜好得多。很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会议引起很多麻烦,甚至成为触发当时高层交锋的焦点。邓刚以他傻乎乎的精明在那个巨大的旋涡中独善其身,实属万幸。

一个月后,陈珊珊老师传达了光年同志的指示:同意在文讲所发展党员。几乎同时,中国作协党组全体出动,在光年同志率领下来到文讲所,宣布同意延长学制至两年;文讲所改名,但不同意叫“中国文学院”,而是称“鲁迅文学院”,表示要延续延安“鲁艺”的传统,也与苏联的高尔基文学院相对应。光年还宣布了鲁迅文学院的筹备委员会名单:主任为唐达成,委员有谢永旺、李清泉、徐刚、邓刚、吕雷、何志云。现在看来,这一段是件陈年旧事,没想到过了二十年翻阅光年出版的日记《文坛回春纪事》,竟清楚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筹委名单,只不过把何志云误记为李志云,光年对中国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的热诚和尽职尽责扶掖后辈的精神令人感叹!

2.抚掌之交

张贤亮

古人用“刎颈之交”、“八拜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刎颈之交”未免可怕,而且现代社会也用不着搞到血淋淋地割脖子以示关切的地步,真要有事,割了脖子往往也无济于事的;“八拜之交”现在也不时兴了,很多人连自己的家谱都搞不清楚,更不知道什么是“金兰谱”了。何况,除了香港,在内地,极少有人会在关帝爷像前成帮结伙燃香顶礼举行结拜仪式。搞这一套结为“金兰”的,反倒是“黑道”中人,属于公安要“严打”的一类。一打,就作鸟兽散了,并无友谊可言。作家之间的友谊呢,有那么一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是倘若真正“淡如水”,那也就等于没有这个朋友,因为你每天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其实跟所有与你同乘的人都可说“萍水相逢”、“淡如水”。除非这趟车恰恰突然出了车祸,整车的乘客都跟你“同呼吸共命运”,会比你的亲人还亲。那是极其例外的。那么,作家之间的友情,究竟应该用什么词儿来形容较为妥帖呢?我在当代作家中当然有很多朋友,根据我的经验,我的好朋友、亲密的作家朋友,见了面都是不谈文学,不谈什么创作近况或是读书心得的。跟我谈文学的只是些“文学青年”,一般来说我没有把他们视为朋友,跟我谈创作近况或是读书心得的是记者,也不能算是朋友。我的体验,真正的朋友,应该像一首歌的歌词中唱的那样: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譬如,现在不管是在电视、报纸、刊物上,一出现“广东”两字,我就会想起吕雷,或是我要在广州办件什么事,找一个完全可以托付的人,首选也是吕雷。后者好像有一种功利主义的味道,哦,有事才想起朋友,没事就想不起了。其实不纯粹是那样。有次看《新闻联播》,中央某位分管意识形态的领导视察广东,我也会在首长讲话的会场中找有没有吕雷在下面聆听。当然找不到。也可能是他还没有忝陪末座的资格,即使有,吕雷也会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在美国大学废除种族隔离的重要历史镜头中,傻头傻脑地站在州长旁边,不知其正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关头。想到这儿,我自己不禁莞尔,觉得这才是贴合吕雷性情的。还有一次电视播广州台风,暴雨如注,马路上积水没了汽车轮子,电线杆和大树都被刮倒,我也会想,吕雷现在在哪里呢?一定是躲在书房里望着窗外发呆吧。吕雷就是这样的老实人。奇怪的是,不老实的人是很喜欢老实人的,如我与吕雷的关系。

作家们见了面很热闹,那是当然的。但真正亲密的朋友未必有说不完的话,抚掌相视而笑足矣。有说不完话的,常常会很麻烦,肯定发生了文坛纠纷或谁与谁打开口水仗,要你表态了。我与吕雷几乎每年都要见几次面,每次都相视而笑,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我们都不涉及文坛纠纷,也不关心谁与谁的口水仗,看到彼此都很平安,除了一年一年地老去,其他并无多大变化,两人心中都颇感安慰。我与他的交情,已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中他发表了许多作品,我也发表了一些作品,而我们见面时却并不谈自己又有什么新作,极力推荐给对方欣赏,都好像没那回子事一样。这种友情是一种意境,达到了跨越职业行当的真正的“人”的友谊。正是这一点,才被我所珍惜。

我也能体会到他对我的关心,而我为了他也能舍弃珍贵的时间。一次我到香港,他在电话里郑重地告诉我一定要见一名记者。本来我的行程就排得满满的,连逛街的机会也没有,但为了“满足”他的要求,我不得不抽出一下午的时间与他介绍的记者聊天。后来看凤凰卫视,我才知道这名记者马鼎盛先生竟是香港鼎鼎大名的节目主持人。这么说来,不是我给了这位记者面子而是马鼎盛先生给了我面子。吕雷实际上是在“挺”我,让我有机会在香港“露”个脸。我想,我在他心中,也是一个“从来也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朋友,他也会在报刊电视上凡出现“宁夏”或“银川”的字样时想起我来的。我们虽水天一方,远隔万里,彼此间的惦念却是无间的。

同类推荐
  • 为乐趣而读书

    为乐趣而读书

    读书之乐乐何如?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为乐趣而读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谈论读书方法,有的分享读书之趣,有的回忆书海琐事……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纸墨情结。一起走进这个书海世界吧,聆听作者独步书林的内心独白,体会畅游书海的真正乐趣,感悟书籍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魅力。
  •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人间耳录经(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甲申岁末,山西作家组团赴韩国作一周游访。作家们平日或有闲暇,不乏聚会,难得有十数同志如此多日朝夕相处,结伴共同休闲。男士离家,群雄麇集;长夜漫漫,旅途遥遥;口欲耳欲驱使,不约而有同好。故卧榻两侧、车辆上下,人人献艺,各各卖弄本事。说故事、讲笑话,侃黄色段子、来文字游戏,竟成旅途一大节目。韩国风景秀丽,所谓赏心悦目;而有“说部”相伴,同行诸君益发乐甚。
  •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

    《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是杜书瀛先生关于李渔最新最全的一部专著。他借鉴中国古典文论中特有的“评点”的形式,研究李渔30余年,对清代戏曲家、理论家李渔两部重要著作《闲情偶寄》和《窥词管见》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校勘、注释和评点。他对李渔研究的理论内涵的发现和阐述,多有超群出众处,自1982年推出《论李渔的戏剧美学》开始,《评点李渔:<闲情偶寄>、<窥词管见>研究》作者杜书瀛,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李渔研究的专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李渔研究专家、行家、大家
  •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秘密档案

    秘密档案

    1999年5月8日晚上10点,当我刚从外地采访顺道回到江苏常熟老家的父母亲身边时,电话铃突然响起:……你看新闻了吗?北约把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炸了!今天大学生们和不少市民都到大街上游行呢!在北京的妻子告诉我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珍藏版)

    善待自己:改变命运的N个人生哲理(珍藏版)

    《善待自己》向读者传递着这样的一个信息,会给读者带来很多的启迪和温暖。,也不要忘记抚慰一下自己的心灵。内文中收录了众多隽永优美的小故事,无论生活有多么疲惫,内容涉及心态、亲情、友情、爱情和事业等众多方面,多爱自己一点点。人要学会善待自己,人们在追捉物质生活的时候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少了一些关注和爱护。让心灵做一个深呼吸。给自己一个微笑,现代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让生活多些快乐和色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没有名字的身体

    没有名字的身体

    这是一个用感性的语言和更为感性的灵魂叙述的故事。在密集而带有压抑感的文字中,现在可以老了,你会读懂女人的身体,她深爱的那个人因心脏病死去。自己也再没有忧虑,十三岁的少女,没有伤心,在无地自容的羞愧中,她看见年轻的化学老师穿过油菜花开的校园小路向她走来。她对自己说,读懂女人眼中和梦中的爱情。因为再也没有人在乎她的年龄和容貌。,突遇生命中最为尴尬的一刻。漫长的时光从这里开始…… 三十年后,没有害怕和惊悸
  • 世事

    世事

    苏教授、戴芬、小刁,苏教授与戴芬是老夫老妻,他们是这个家庭的主角,小刁以保姆的身份也居于这个家庭之中。三个人相聚于一个家庭之中,苏教授心猿意马,戴芬与小刁有竞争,好戏于是开始……
  •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房地产企业经理

    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房地产企业经理

    通过《不懂财务就当不好房地产企业经理》的阅读,你将学到:全面掌握三大财务报表,读懂财务报告,非财务人员与财务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上达成有效沟通,建立起清晰的成本控制意识与内部控制方法,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学会使用预算等财务工具加强内部管理,运用财务思维视角运作企业。找到提升运营绩效的方法。,不论何种行业,优秀的经理人必定是一位财务高手,教你轻松驾御房地产企业必备的财务方法与技巧
  • 特种部队之中国篇

    特种部队之中国篇

    能佩戴黑色贝雷帽是中国特种兵的最高荣誉。济南军区雄鹰特种部队之所以有“黑色贝雷帽”称号,原因有两个。原因之一是雄鹰特种部队建立之初向往黑色贝雷帽,鼓励队员们以此为训练动力。原因之二是雄鹰特种部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就如同黑色贝雷帽对于中国特种兵来说一样。
  • 天降甜心

    天降甜心

    “叮咚叮咚——”一阵阵铃声急促地响起,在寂静地黑夜划过,显得极其刺耳。睡梦中的楚云朵倏然被……
  • 赤诚

    赤诚

    30年如一日,他怀着对党的感恩和对党的事业的一片赤诚,扎根基层,带领全体职工,同舟共济,励精图治,不断超越,谱写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传奇:当初一个不足15人,人心不定的小单位,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百余名员工、60余名党员、人才辈出的大集体;当初一个怪石嶙峋、茅草丛生的乱石岗,如今已发展成为曲径通幽、花香鸟语的园林式单位;当初一个年税收不足30万元的基层税务所,如今已发展成为年税收逾2亿元的县级征收局;当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单位,如今已发展成为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首届全国文明单位、首届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成为湖北省国税系统连获三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唯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