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9000000007

第7章 尤凤伟(2)

当他征求我的朋友对《色》的感受时,朋友说,很棒!不过,仅次于一朵。你看他眉眼都是笑,他多享受这种感觉。享受归享受,也有遭罪的时候。这家里面每天孩子哭、老婆叫,别说创作,就是看书都会受影响。臧杰的女儿跟一朵差不多大,感同身受。他断言:尤老师三年之内不会拿出长篇来。结果,第二年他就拿出了《衣钵》。吃惊是一定的啦,但你知道俺都受的什么苦,遭的什么罪。家,已整个被一朵占领,包括书房。已经会满地爬了的小家伙,就没有她去不了的地儿,用头一拱,这房门就开了。爬进房里,四下巡视一番,对书桌也很感兴趣,也想试乎试乎……你想想这活还有法干吗?如此一来,当爹的只好落荒而逃。去哪里呢?考察以后发现两个地方可以考虑:一是图书馆阅览室,二是咖啡屋。图书馆人太多,咖啡屋成本太高,这天长日久也有些吃不消。只能每天早出晚归,上下班一样乘公交车来往于图书馆。那年,我们去洛杉矶,我带他到各地的图书馆转转,那环境令他羡慕不已,成了图书馆症候群了。要不是来去匆匆受时间的限制,恨不能立马铺上稿纸,坐在书桌面前写起来。在我们这个三口之家里,实际上看上去更像三世同堂,其乐融融。女儿跟他无拘无束,刚会说话时,就直呼其名;等到再大一点就叫上了大哥。他就调侃说叫老哥吧。哎,人家还就叫老哥。看着他跟女儿在一起快乐的样子,你会重新发现被人忽略了的一些东西。其实,他更适合跟孩子打交道,这使得他对生活保持了婴孩般的新鲜感,童心又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甘蔗没有两头甜。白天,老哥写作,他的作品被批评家喻为“在历史与现实间奔波”。夜晚,恋父情结的女儿倘若发现爸爸不在身边会大呼小叫,女儿的一声令下,不管他睡得多么香也得迷迷瞪瞪地从自己的小床上赶到大床上,也真难为他了。“愣把老头当小伙子使”,这是他的自嘲,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辛苦,依然从容,淡定,像《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面对压力时,仍能坚持优雅的姿态。

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和男一号叨叨两句。

你忙前忙后,须注意休息,别真把自己当小伙子使唤。岁月对谁都一样,也请不要“歧视”年老色衰的女人。不要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当你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朵时,麻烦也请顺便看一眼一朵她妈。

我们是地地道道的老夫老妻啦,这一路走来,感觉很充实。未来的路还很长,年幼的女儿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责任。没关系了,只要我们心不老,心不坏,我们就会青春永驻。女儿在一天天长大,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认真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个黄昏与黎明……

2.尤凤伟与山

臧杰

山野之气

认识尤凤伟是在1999年前后,那时候,我正站在文学圈的门口向里张望。位于青岛信号山路25号的青岛文联驻地,虽然只是个依山而建的小院落,但在我的心目中更像是一座带着几分神圣气的大山。

作协的办公室在一进门的右手边,两张黄写字桌面对面,坐着秘书长和一个面色白皙的会计大姐。我对作协的最初印象,是打扑克和喝鱼汤。作家李建国和叶帆是专业级的业余渔佬,中午的鱼宴,常常是他俩海上丰收的喜悦分享。

作为作协主席的尤凤伟也夹杂在中间喝鱼汤、打扑克,多数人都喊他老尤。他话不多,头发稀疏,说话的声音轻轻的,笑起来却很欢畅,有股胶东味。

对尤凤伟创作的最初接触,是《作家文摘》上连载的《石门夜话》,躺在中文系宿舍的床上看到了印象极深的一句话“七爷的队伍无声无息朝大山进发,沿途的村庄渐渐隐没于夜色中”——一干土匪的山路,竟是那样的蒙太奇。

形式感和细节处置,滋生了一个文学青年对行家里手的最初艳羡。

到报社工作后,有幸受教于曾在西部极富诗名的前《青海湖》主编刘宏亮。其时,刘宏亮更像是一个归来的隐士,躲在家乡的一间小报馆里编着家长里短类的生活副刊,甚少问青岛文坛的事。在青海,因为批评鲁迅的一波事件,刘宏亮由主编被贬为了小说编辑。他和我说,青岛写小说的,尤凤伟得算是一骑绝尘。回青岛后,他也一度动过改写小说的念头,看了看尤凤伟的小说,决定“不弄了”。

刘宏亮跟我提到的尤凤伟的小说是《石门呓语》,说小说里写过红叶绿花,他的诗句里也有过“绿花红蕊”,那是缜密观察后的感觉,是把似写成了不似。查阅这段文字,小说中是这样写的:“那地方很古怪,像从来没到过,四周全是山,座座都是平顶山。山上光秃秃,山下树很密,从来没见过那怪样子的树,长红叶开绿花。”

对一个懵懂的文学青年而言,前辈的判断与点拨何其之重,他对我的影响可以用经年来描摹。那段时间也就十分关注尤凤伟的写作。还记得有个朋友曾一度模仿尤凤伟的创作风格。在一个饭桌上,我以人物图谱和叙事解构的方式,详细拆解了短篇小说《为兄弟国瑞善后》的脉络(载《人民文学》1998年第7期),朋友们听得目瞪口呆。

1998年9月,《收获》第4期刊发了尤凤伟的中篇小说《蛇会不会毒死自己》,我写了篇读后感叫《虚弱的空间与坚硬的价值》。现在看,这篇文章有青年人不顾一切的大话,最后一段豪言无比——“作为尤凤伟新长篇的一部分,它的另一重意义还在于,它所实现的由传奇的生存形态到传奇的价值内核的逐步深入,对尤凤伟的整个写作都将是举足轻重的。”

现在想想,1999年前后,其实是尤凤伟创作历程中的一个小高峰。1998年成形的“国瑞”,在2002年深化成了《泥鳅》中典型的城乡穿越者;而作为“五七人札记”之一的《蛇会不会毒死自己》,则使尤凤伟在2000年铸就了经典的《中国一九五七》。

而在一个文学青年眼中,其时作品散发着山野之气、立于文学高山的尤凤伟并没有猜想中的那般高大和威严。

半山腰上

1999年1月,何向阳在青岛与尤凤伟作了一次对话,这篇后来成文为《文学与人的境遇》的文字,一直被我私下视为尤凤伟研究的钥匙。

其间,尤凤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中国作家似乎缺少一种自省的精神,总认为自己已成为文学大师,作品十分优秀,毫无瑕疵。就像一个铁匠一边挥锤锻打一边念念有词:好刀,好刀。许多作家认为自己打出来的是好刀,认为已经登上了山峰,而真实位置实际上只在山半腰,这是中国作家目前普遍的位置所在。”

这句话说明尤凤伟有极好的自省意识和位置感。

或许这也使得他在十余年后的今天,一直立于当下写作的潮头。对其他生于1940年代的小说家而言,这样前行的状态无疑近于“神话”。

2007年,尤凤伟将一部书稿交给了初涉出版的我和薛原,这部稿子就是后来的《衣钵》,小说原初的名字叫《不许掉队》。还记得去谈稿子的那天,尤凤伟浅浅地坐在大沙发的边沿,说了很多当下写作的问题。他尽力和我们交流一些文学期刊上的文字,甚至是叙事手法,遗憾的是那时候依然热爱文学的我们,对文学期刊的阅读越来越少,几乎到了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的地步。

心下却暗暗觉得,《不许掉队》不仅是一部小说,而是自我要求的投射。尤凤伟就像一个每天都上山的人,虽然很轻松就到了山腰,但总会扭头看看身边的人,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老的爬山的欲望消了,少的或者也过了新鲜劲,而他却一直往山上走,越过他们的时候,还会认真地瞧瞧他们身上丢下的家什。这些家什,就是语言、趣味和指向。

追问一个老樵夫为何天天上山是徒劳的。因为写作已经成了尤凤伟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使得他丝毫看不出委顿和老迈,甚至用“坚持”来概括他都会有几分可笑。他没有特别的爱好,写作在他手里操持得更像是件营生。

由此而认为老樵夫一定是漫不经心的,那肯定是错觉。老樵夫随随便便的一斧就能砍倒一棵大树,并不仅仅来自于经验,而是年月积累的技术训练和精心营构。

一直以为,尤凤伟的小说叙事中,有一种最要害的功夫叫化淡为奇,这种归于造化的能力套一句文学批评的老话,只能说是“功夫在诗外”。

2002年,尤凤伟在苏州大学曾作过一次“我心目中的小说”的讲演,这篇演讲文字中有一个关键词叫“大倒退”,这个词可以说是尤凤伟文学情怀的浓缩,也是他通往文学之山的真实路径。这篇演讲在精心重构其写作历史的同时,也为他历史化的写作提供了指向。

其核心意思仍可以在1999年与何向阳的谈话中找到:尽管“文以载道”在许多人眼里已成过时皇历,但我依然认为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与现实都不轻松。完全轻松的写作只能是自欺欺人。作家应该介入历史,并具有一种清醒,通过作品将这种清醒传递出来,在真正的史学家缺席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尤其重要。

在尤凤伟面前,我也曾多次溢美《我心目中的小说》,这篇文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小说家,不仅要明白历史,而且要“明白”自己的历史——你做过什么,你在做什么,你将做什么,你为什么而做。

依山而居

2010年,尤凤伟在崂山余脉的二龙山下租了个小院,开始了自己半都市半山居的生活。小院不大,却守着一条宽阔的河道,门前另有七株大树蔚然成荫。

尽管住在青岛这样一个不大且不算热闹的沿海都市里,尤凤伟似乎还是觉得清静很重要,有山很重要。

多年以前,他这样说过:我的家乡背靠昆嵛山,面对渤海。小时候我常到海边摸蟹子,也跟着大人到山上割草,创作中更多提及的是山而不是海,这可能与我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有关,山和农民靠得更近一些,和农民的联系更大。

尤凤伟的这种选择无疑也对其性格与写作发生了作用,无论人生还是文本,他都不采取风浪搏击般的激进方式,他不赌大小、玩实验,而是冷静、审慎、周密,步步为营,从容不迫。

2011年,依山而居的尤凤伟完成了《相忘江湖》,并发表于第4期的《收获》。相距于2004年在《收获》第6期发表了长篇小说《色》,时间一晃已是七年。这部取材于都会的中篇小说,以极尽精微的方式写了一个人内心的不安宁,而主人公的身份,依然是另外一个“国瑞”——搬家工人出身后来发迹的农民工。

显而易见,尤凤伟已经习惯于在都会与山野之间的穿梭,而这穿梭的过程,也是其心灵史乃至创作心态的映照。

从1988年12月主持创办青岛市作家协会,到2004年引退,尤凤伟在青岛做了十六年作家协会主席,一度也兼过青岛文联的副主席。如果把不大的文学圈也作为江湖的话,尤凤伟也可以说是独步江湖很多年。尤凤伟并没有拘泥于这个江湖,这也许是他喜欢上山得而望远的缘故。他常常不在场,却又没有游离过。在引退之后,一种榜样的力量更是喷薄而出。这些东西,他都没有很以为意。

2011年,我在筹办良友书坊·青岛文学馆时,就文学文献的展示问题跟他通过一次很长的电话。尤凤伟表达的意思是,他就不展出实物了,把自己弄得跟个人物似的没必要。不过数日后,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他还是把一批自藏的著作送给了文学馆。

对我来说,那通看似平常的电话其实隐藏着一个难眠的夜晚。在穿越暗夜的过程中,我终于想通。尤凤伟在某些方面,更像是一个靠作品说话的艺术家,在文学和现实潮水的淘砺中,他更信赖作品和写作本身。

这一选择由来已久。

打开1994年出版的《石门夜话》后记,他是这样写的:曾几何时,作家们怀着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试图充当“医生”、“法官”和“代言人”的角色。而后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便开始意识到这仅是作家的一厢情愿,生活并没因那么多“深刻”小说的“干预”而改变步履,这很叫作家们困惑、无奈与自卑。于是只好以退为进,回归文学的“本土”。

纠结于尤凤伟内心中那种无奈,是历史尚不得解的一块旧伤疤。

而诸如此类的历史旧伤,却默默地存于他的心里:“回顾苦难是一桩痛苦不堪的事,而忘记这种苦难有可能使之重演,两相比较,还是记住了为好。我是这样想的。”

同类推荐
  •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对《诗经》的赏析作品,此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并增加了部分篇章,此版为增订版。“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在书中,安意如挑选了《诗经》中部分篇章,加以现代解读,用今人眼光领略其中的诗歌之美,多有时尚化的思考、语言间杂其中,并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文章清新可人,让古典诗词面目一新,使习惯了刻板教育的年轻读者真正走近了诗词的意境。这也是安意如系列图书受到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也不像对《西游记》、《水浒传》那样,在毛泽东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对书中故事时常运用,随手拈来譬解事物,解释道理。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当作政治、军事书来读,毛泽东谈起《封神演义》的时候不算多,但是,毛泽东却熟读这部书,《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他读《封神演义》虽不及《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那样,对书中故事有自己的分析,并且用他这种分析,讲述重要道理
热门推荐
  • 初情似情

    初情似情

    我们都在怀念年轻时的爱恋尊贵骄傲、最为得意时的少女一无所有、最不得意时的少男大人却在说那并不是爱情连我们自己似乎都无法改变可是万水千山蓦然发现铭心刻骨留下的依然是当年也许是一厢情愿纵然隔着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一定还能遇见于是等待成了潜意识里的习惯有些东西,当时不知道,等很久很久以后才蓦然明了,曾经是最美丽的。只是再想重温,早已不复重来。用此文祭奠你我都曾有过的青葱岁月。——李李翔
  • 这个江湖不太冷

    这个江湖不太冷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便有争斗。人这一世,谁都逃不过江湖。但即使逃不过江湖,我也要远离江湖,和她平平淡淡……
  • 麻雀也称王

    麻雀也称王

    我拎着背包,冲出教室,一把抱住同伴大叫:“耶!放假啦!终于熬到这一天了!!万岁——!”大家一拥而出,我拍拍同伴的肩,得意地笑:“我这回要去找我老妈,跟她在考古现场玩上一阵子。”去没想到这一去,我就还真的去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杰克·韦尔奇给大学生的11条忠告

    杰克·韦尔奇给大学生的11条忠告

    杰克·韦尔奇,一个拥有自己独特个性魅力的商界精英,一个在事业中创造了管理神话的商界领袖,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经历的商界奇才。本书是韦尔奇给大学生的11条忠告,相信阅读本书过后,会受益匪浅。
  • 读故事 学管理

    读故事 学管理

    故事是历史的记录、艺术的结晶、思想的升华。有时,我们不得不惊奇:管理中许多艰深的题目竞然可以用一则简单而深刻的故事轻松表达。在学习管理艺术的过程中,另人感悟的故事和真实精彩的案例总是更能给人更多的启发,它往往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比单纯的说教有效的多。本书从众多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和精彩案例中精心撷选了近500篇,它们或说理生动、或寓意深刻、或思想犀利、或耐人寻味,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阐述了现代公司的众多管理理论,并把管理寓意化,有效解决了管理学艰深枯燥、难以为大众接受的问题。
  • 重生之封神演义

    重生之封神演义

    定海神针任他千江万流,岿然不动;混沌钟一声轻吟,万籁俱寂;翻天印能把天砸出一个窟窿;谁能想到世上还有背生双翅的可爱铜钱,竟是落尽天下法宝的凶残煞星?这是封神的世界!且看重生而来的李燕北,如何在封神榜之中啸傲神州!***********************书友群:285527046,欢迎喜欢本书的朋友加群。
  • 天价萌宝,爹地是谁

    天价萌宝,爹地是谁

    腹黑女遇上腹黑男,再加一个御姐女儿。当两大腹黑对决,御姐女儿在一旁摇旗呐喊,输赢已不再那么重要,一家人和和美美才是真。片段一小御姐:“妈咪,我帮你找到工作了。”可怜妈:“宝贝,妈咪不需要工作。”小御姐:“妈咪,人生要有追求。”可怜妈望天,检讨自己的人生没有追求吗?嗯,好像是,好吧,女儿是对的。片段三“妈咪,我以为你明天没事,就帮你答应你老板,明天的游艇会你陪他出席。”小御姐一副我犯了错的忏悔样,低着头不敢看她家妈咪。“宝贝,没事儿,老板就是把我丢去喂鲨鱼,妈也去。”可怜妈说得一脸豪情壮志。小御姐望天,我知道你早就想去跟鲨鱼玩了。
  • 总经理公关一本通

    总经理公关一本通

    身为总经理,你可以不是公关专家,也可以不冲在第一线,但是你不能不懂公关,不懂公关,你绝对当不好总经理,尤其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那如何让自己成为公关达人,用好公关人员和公关公司,实现企业的“无危机”境界呢?你只需要读懂本书,了解总经理必备的公关常识、必解决的六种公共关系、必适应的新媒体公关环境和必知的HACCP解决之道,掌握企业公关危机的应对与处理技巧。你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再是公关的门外汉。
  • 步步惊华:腹黑轻敌长公主

    步步惊华:腹黑轻敌长公主

    第一次相见,那就是……他俯身把唇贴在她的耳边:你郎君!,第二次相见,他亵渎了白衣妖孽阴柔,第三次相见,雄才韬略腹黑阴险……大哥,人家梅花也才三弄,您这是唱哪出,川剧的脸谱变得都比你慢你信吗?某男很淡定:本王变来变去,她是好好学习乖乖女,他是翩翩公子英雄救美到最后,史上最炮灰、最无辜的穿越:穿越前,身份还不是只有一个,穿越后,她是相府大小姐……乖乖女?高考前夕,她带着满腔哀怨华丽丽地在青天白日下消失不见!大小姐?您位高权重的竟然逃婚,逃婚了也不安生,看看拐回来的到底是个什么货!老天这是送了她一个限量版!望着前面那个妖孽男,某女奸笑连连:跟姐比腹黑,你确定?!亲亲郎君,不是我看轻你,实在是,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