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00000024

第24章 小说作者在中国的命运(2)

一是政治反对派活跃分子,不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当时写小说的政治人物很多: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陈天华(《狮子吼》)、秋瑾(《作若干弹词》)、黄小配(《廿年繁华梦》)等等,曾被目为同盟会宣传部的南社,集合了大批反满诗人,其中多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写白话小说。实际上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南社中人。辛亥后上海主要小说刊物编者与重要撰稿人,如主持《小说月报》与《妇女杂志》多年的王蕴章,先后主持《申报·自由谈》的姚鹓雏与陈蝶仙,为《小说海》撰稿的方瘦坡,创办《香艳小品》的胡寄尘等等,均为南社人士,有的是南社核心人物,多年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南社的“民权出版社”,后来成为消闲白话小说的出版中心。

正在兴起的新的买办—技术官僚社会集团,也有人进入白话小说创作。刘鹗就是一个好例。刘鹗生前常被人目为洋人鹰犬:倡议借款建天津—镇江铁路,担任德商山西煤矿督办,最后在庚子事变中办赈济,都遭时人物议。《老残游记》中提到过不少使刘鹗感兴趣的东西——铁路、西药、专利、报纸、弹簧椅垫等等。吴趼人曾在江南制造局任职,“尝自运机心,制一小轮船,仅二尺许,能往还数十里,见者称为奇器。”而曾朴是丝绸工业家,辛亥革命后曾一度任江苏省督。

第三批人,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批,是职业小说作家。中国以前没有这样一个完全靠为杂志写作为生的作家群(只有明清的职业书坊编纂靠改写旧籍重印为生,大都自己就是书坊业主,他们大都并非重要作家)。中国历史上小说写作第一次成为一种经济上有利可图的职业。有时,这种赢利的目的太直接了一些,例如吴趼人作《还我灵魂记》,“应药商所托,收三百元酬金,大受时人訾议。”也只有在20世纪初的上海,才有卖文为生机会。李伯元和吴趼人之辈对未中举走上仕途终生惋惜,但不至于沦落至赤贫如吴敬梓、曹雪芹。辛亥革命前一年,1910年,清廷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晚清作家大部分属于上面说的第三批,决定了晚清小说的商业味。但经济上的独立使他们比起他们的前辈来,在价值观上离主流文化更远。《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作者指责科举,可是他们似乎念念不忘此事,偏执狂似的不断地说如何鄙视科举功名。在晚清小说中,科举已不再是中心主题,中科者不一定可鄙,落第者也不一定可怜。《孽海花》第三回,新科状元金雯青到上海:

席间众人议论风生,多是说着西国政治艺学,雯青在旁默听,茫无把握,暗暗惭愧,想道:“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哪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学问,真是梦想没有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够有出息哩。”

晚清作家依然只用笔名发表,但是笔名起得极怪,好像是有意吸引读者来追寻真名。《孽海花》作者自命“东亚病夫”尚有可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作者为“我佛山人”,张扬籍贯。他们实际上并不想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署假名只是对白话小说写作惯例的尊重。实际上,早在19世纪末,掩盖身份的社会压力已经减轻。《品花宝鉴》作者署名为“石函氏”,作者另有一部传奇剧《梅花梦》,作者署真名陈森。这个做法完全是惯例,传奇剧因为大量主流文人的参与,早在明代中叶就不再是亚文化文类。作者在《品花宝鉴》自序中说:“余曾为《梅花梦》一部。”他并不非常想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署名问题,并不是一件文本之外的小事,它是作者和文类的社会地位之标志。当白话小说这个文类的所有文本都不能署真名时(与之正相反的是,文言小说作者几乎从不隐名),这个文类的意义权力就有了问题。

到五四时期,这情况完全改变了。小说作者大都署真名,而且即使他们署笔名,笔名迅速取代了他们的真名,成为叙述文本个人性的确切标记。

作者的名字不仅出现在标题下,作为强大的类文本(paratextual)压力标记,而且出现于文本之中,叙述者或主角常取得作者的名字,或名字的变形。郭沫若小说的主人公名字常叫“M”,陈翔鹤小说的主人公常是“C先生”,周全平写了一系列小说,其主人公名字叫“C”(“周”字的韦德翟理斯英文拼法的首字);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常名为“Y”、“达”或“于质夫”;陶景孙小说的主人公常是“景孙”;而刘大杰小说的主人公干脆称“刘大杰”。最极端的例子可能是“弥洒社”的主将胡山源,他的长篇小说《三年》,写男女主人公三年的恋爱,而这男女主人公的名字竟然就是胡山源和他妻子的名字。

这种强烈的,几乎是强迫性的自我表现,不仅局限于喜从自传经验取材的作家,惯于冷静客观地观察社会的作家也是如此。鲁迅的小说《祝福》《在酒楼上》《故乡》等,其参与式叙述者(叙述者兼人物)耽于自我审视,在人物的不幸前有种强烈的负疚感,以至于鲁迅小说的评论家一直直接地从小说中的“我”来研究鲁迅的思想,而鲁迅小说的插图者一向把人物“我”画成鲁迅的模样。

而且,五四小说作家还出版了大量书信、日记这样个性化更强的文类,并且把虚构的与真实的书信或日记互相混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是真实的书信,而他的《马上日记》却不是真实的日记;冯沅君的《春痕》是一个年轻姑娘写给其未婚夫的五十封信,读来实在好像是冯沅君写给陆侃如的信。

这个署名问题,似乎无关宏旨。但我们对照一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况,就可发现,只有主流文化文类的作者才署真名,而且让自己的名字进入文本(例如唐人小说的叙述者总是用作者名字),从而给小说文本以足够的个性标记。日记书信等,也一向是作为主流文类之一(文言散文)出现的。作者名=叙述者名这公式已如此可靠,文学史家理直气壮地作考证依据。《东城父老记》原署名陈鸿,但文中有“元和中颍川陈鸿祖携友人出春明门……下马觐昌干塔下,听其言,忘日之暮”等字样,《唐人小说》的编者汪辟疆就指出:“疑此传为陈鸿祖作者。”《古镜记》作者名王度,也是从小说文本中叙述者的名字推论出来的。

而白话小说情形完全相反,这点上文已说明了。有个有趣的对照例子。上文已经引过刘鹗的儿子刘大绅谈到他的父亲对《老残游记》的态度:“随意笔墨,不虞得誉,殊非所愿,故雅不欲人知真姓名。”实际上白话小说是惯例不署真名。《老残游记》每章尾都附有一段“刘鹗评”,这是《史记》以来史家惯例,当署真名。这是两种文类不同文化地位的标记。如果刘鹗真“不欲人知真姓名”,他不会这么明显地暗示作者很可能就是刘鹗。

因此,五四小说的署名方式,标明一个文化变异:小说脱离了亚文化地位,意义权力增大,从而作者个体性成为文类需要。

当然,作者个体性的增强,并不一定就是作家社会地位的上升,作品成为这个文化中受尊敬的文类,并不意味着作者成为文化主流。这中间的复杂关系,需要仔细讨论。

五四作家的确不是出身于亚文化层的书坊文人,也不是科场失意沦入亚文化层的“边缘人”。他们属于社会上层,而且迅速地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核心人物。然而,五四运动内在的悖论是:对于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而言,这些知识分子是偏逸者、背离者、叛逆者。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西方新的文化观念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的一种“边缘人”。大部分五四作家都是归国留学生。郑伯奇——他本人是归国留学生——描写他们这一代作家:

他们在国外住得很久,对于祖国便长生起一种怀乡病;而回国以后的种种失望,更使他们感到空虚,未回国以前,他们是悲哀怀念;既回国以后,他们又变得悲愤激越,便是这个道理。

接下来他又说,这些人的作品(五四小说)“有移民文学色彩”。

无独有偶,鲁迅描述那些从外省进入新文学的中心北京和上海的人时,用的是类似语言,说他们“是侨寓文学作者”。

“移民”和“侨寓”,说明这些人感到这个文化环境是异己的,是与他们的文化观念相对立的,这种情绪,不一定来自异国教育,或异乡背景,同时也可以来自他们异样的价值观。郁达夫说他自己在中学里,看不惯锦衣肉食的宦家子弟,和他们“仿佛是两个国家的国民。”这是新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表现。

因此,五四文学的作者与其小说主人公,都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定感,时常从一个地方移居另一个地方,似乎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家园。

五四作家脱离了亚文化阶层,五四小说也摆脱了亚文化文类的种种标记,取得了主流文化文类的意义权力。但是,他们又不属于主流文化,五四小说与主流文化相对立。五四小说,至少在初期,是一种反文化潮流。

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文本范型的角度加以讨论。

同类推荐
  •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新释

    《人间词话》最早发表在《国粹学报》上,是王国维自己删定的,共64则,可分成两大部分:一至九则是总论,标举王国维论词的一个纲领,就是“境界说”。十至六十四则是具体批评,以“境界说”为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文艺美学思想,具体评论从李白一直到宋代的许多诗词名家。这是《人间词话》的正文。被王国维删掉的49则后来重新整理刊印出来,叫《人间词话删稿》。此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外的著述中的一些论词语录,被人摘编成《人间词话附录》,共29则。本书注析《人间词话》,收录范围包括正文和删稿共计113则。
  • 抚摸台湾

    抚摸台湾

    时光匆匆,人生短暂。以往听人说此话,自己也随声附和,却是秋风过耳,如今方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今年1月正式退出政界,还原为从乡村出发时的布衣平民了。这不突然,2002年从繁忙的岗位淡出,离现在的退出就差一步了。干脆就将淡出变为退出,一心一意侍弄文字,用刻下的话说是和退出零距离了。如今看来,这零距离太关键了,不是关键在省略了退位的突然,而是那时就给了我回家的感觉,回家的自在。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世界最美的散文

    世界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着或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你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则故事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帮你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优美的散文,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燃点希望。期望读者在品味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
  • 人生真谛

    人生真谛

    《哲理美文·人生真谛》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人生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人生道路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思索。充实和开创真正的人生。
热门推荐
  •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66个你所不知道的《聊斋志异》之谜:玩·聊斋

    本书分为纵横聊斋、文本探微、神鬼天地、旁论杂说,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引、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聊斋志异》的异想世界。换个阅读角度,本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迷。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蒲松龄也有过婚外情吗?卡夫瞳的创作是受到《聊斋志异》的启发吗?趣谈蒲松龄的养生术。66个谜底,带你重新认识《聊斋志异》。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女遭遇滥桃花:红颜醉江山

    穿越女遭遇滥桃花:红颜醉江山

    江山美人两相欢,醉依红颜看河川。疯子女成长记。她是一个神经大条的女生,爱美好的东西,爱帅哥。这里有N多性格复杂的美男,因为恋了上女主的简单,他们开始陷入挣扎、困境。这里有最拉风的穿越,现代先进的装备装点的神仙。最后还有一个精彩看点,咱先卖个官司~~
  • 霸者绝天

    霸者绝天

    无父无母的他,在七岁那年因一次意外,无意间得到了一个古怪的火种,不仅能修复受伤的身体,而且也能助修炼事半功倍!为找寻自己的身世,看樱月带你进入这个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更有激情的神秘世界,感受不一样的梦幻之旅……
  •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漫画跟钱穆学历史

    对待历史,曾经有人心灰意冷、有人决绝放手、有人始乱终弃,唯有钱穆,他带着诚恳的心读历史,并在历史中找到了中国人的信心和傲骨。本书将钱穆大师的史学主张浓缩为50余个主题,去芜存菁,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穿越黑心小王妃

    穿越黑心小王妃

    新文《暴君宠妻:爱妃,太凶猛》已开,求支持~商业龙头带着神奇空间穿越,米虫是她这一世的志愿,她从不想插足任何事情,可偏偏每件事情都有人向她身上引。行!既然不让她安稳,那她就伸手来搅上一搅!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放眼天下,只有我不想要的,却没有我要不到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唯有深海与你同眠

    唯有深海与你同眠

    苏予唯的男友江裴突然失踪,无助的予唯开始踏上漫漫寻人路。此时,她遇到了金融才俊黎昕臣。黎昕臣对独立坚强的苏予唯产生好感,在寻人的路上,予唯遭遇种种挫折,无一不是黎昕臣向她伸出了援手。后来予唯慢慢知道了这些劫难背后的阴谋,同时她得知了黎昕臣深不可测的家庭背景,于是自卑的她选择独自离开。一个月之后,江裴打听到予唯在山区里支教,同时得知,黎昕臣在去往山区的路上,遭遇了泥石流……
  • 邪王毒妃:别惹狂傲女神

    邪王毒妃:别惹狂傲女神

    一朝重生,笑她废物?却不知她是来自多年后的绝世强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渣男纠缠,庶姐挑衅,世人耻笑,女子清冷一笑,素手一挥,毒倒碍眼之人!何为霸道?人若不服,杀了便是!何谓强者?天若欺我,逆了便是!他是暗夜至尊,世界只分他要的,他不要的。前者,他掠夺!后者,他摧毁!“女人,若天下人负你,我便为你屠尽天下人!”
  • 中国四大玉石

    中国四大玉石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近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玉石文化保持着及其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其影响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难以比拟的,其地位在中国人心中也是不可低估的。中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盛誉,堪称东方艺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四大玉石》全面介绍了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四大玉石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