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09

第9章 叙述层次(1)

(第一节) 叙述分层

上文中说起过,一部叙述作品中,可能不止一个叙述者。这些叙述者可以是平行的,例如《十日谈》中的十个叙述者,或像靳凡《公开的情书》的三个叙述者。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他们是多层存在:例如《十日谈》中十位佛罗伦萨青年避疫于郊外讲故事消遣,这故事本身必须有另一个叙述者,居于他们所讲的一百个故事之上。

这种现象,称为叙述分层。高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低一个层次提供叙述者,也就是说,高叙述层次中的人物是低叙述层次的叙述者。一部作品可以有一个到几个叙述层次,如果我们在这一系列的叙述层次中确定一个主叙述层次,那么,向这个主叙述层次提供叙述者的,可以称为超叙述层次,由主叙述提供叙述者的就是次叙述层次。

叙述分层的这个标准,或者说,叙述层次的这个定义,是我提出的。对这问题讨论得最多的热奈特给叙述分层下的定义是:

一个叙述讲出的任何事件,高于产生这个叙述的叙述行为的层次。

他说的“高于”相当于我说的低于,这里“高”或“低”的相对概念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热奈特定义颇不方便:“如何探究任何事件?”而且怎么样才叫“高于”?如果不以叙述者身份为唯一判别,会闹出很多说不清的纠缠。《红楼梦》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这一段“事件”的确是从《红楼梦》的主叙述中生出来的,或许“高于”或“低于”主叙述。但是,我认为这一段不是次叙述,因为这一段并没有换叙述者,这一段的叙述者与《红楼梦》主体的叙述者是同一个人。同样《水浒》中的“洪太尉误走妖魔”,《说岳全传》中的大鹏与女士蝠转世为岳飞和秦桧的楔子,《隋唐演义》关于隋炀帝转世为唐明皇的故事,都是一种“因果框架”(aetiologigal frame),却不是超叙述:它们没有提供新的叙述者,它们与全书共用一个叙述者——“说书的”。

由于叙述行为总是在被叙述事件之后发生的(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所以叙述层次越高,时间越后,因为高层次为低层次提供叙述行为的具体背景。这也是判别叙述层次的一个辅助方法。“洪太尉误走妖魔”发生在《水浒传》主叙述故事之前,因此不可能是超叙述。贾宝玉游太虚幻境,不是他做了梦以后叙述出来的,不可能是次叙述。叙述分层就像建塔盖楼,越高的层次,在时间链上越晚出现。

显然,叙述的分层是相对的,假定一部叙述作品中有三个层次,如果我们称中间这层次为主叙述,那么上一叙述就是超叙述,下一层次就是次叙述;如果我们称最上面的层次为主叙述,那么下面两个层次就变成次叙述层次与次次叙述层次。这样一说,层次的名称似乎是主观任意的,实际上确立主叙述层次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主要叙述所占据的层次,亦即占了大部分篇幅的层次,就是主层次。热奈特把《天方夜谭》中阿拉伯国王与谢赫拉查达的故事称为主叙述,而把谢赫拉查达讲的故事称为次叙述层次,显然不妥当,因为很明显《天方夜谭》的重心在谢赫拉查达讲的故事,而不在她自己的故事。

但在有些情况下,主叙述的确定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例如《祝福》,有三个明显的叙述层次:

第一层次:“我”在鲁镇的经历,“我”见到祥林嫂要饭,最后“我”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第二层次:“我”关于祥林嫂一生的回忆讲述;

第三层次:在“我”的回忆中,卫老婆子向四婶三次讲祥林嫂的情形,祥林嫂自己讲儿子如何死。

第一层次占的篇幅很长,有约五分之二的篇幅,其内容也很重要(不像《天方夜谭》中谢赫拉查达自己的故事与她说的故事二者游离)。如果我们称之为超叙述,那么第二层次是次叙述,第三层次是次次叙述。从内容上看,“我”的回忆比较前后一贯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因此,以第二层次为主叙述,第一层次为超叙述,第三层次为次叙述,这样的划分比较合适。因此,就《祝福》而言,两种划分法都是可行的。虽然从下文将讲到的各种层次不同的功能来看,第二种划分法更合理一些。

有时,叙述分层的关键点——某个人物变成叙述者,即讲起故事来——不很清楚。晚清王濬卿的小说《冷眼观》中主叙述者“我”遇见一个卖油炸干子的小贩,几个士兵吃了不给钱,被他三拳两脚打翻:“我当下觉得这个人很古怪,不觉请教他高姓大名,原来那个人是合肥籍,名字叫张树本,是个不得时的名将……”把张树本的经历讲完后,有这么一句:“这是那个挑担人的小小历史,我听了十分佩服。”

张树本的历史是张树本自己说给“我”听,由“我”记下的,是次叙述。但是它没有用引语的方式,而是由“我”重新说过,成为“我”的主叙述的一部分。这样的低叙述层次便失去了常见的形式,或许我们应该称之为“隐式低叙序层次”。

古老的印度梵语小说几乎无一例外有个框架故事,例如《本生经》《五卷书》《故事海》《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宝座故事三十二则》《鹦鹉故事七十则》等,大都从标题上就看得出这是一连串故事,用一个框架给套起来,集合成一本书。据黄宝生先生介绍,这种框架结构由印度发源,传向阿拉伯,再传向全世界的。

说来奇怪,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框架结构。因此在中国文学中,这种框架本身就带有异国风味的标记,例如沈从文《月下小景》,因为是用佛经故事为题材,就很自然地用了梵语文学的框架结构。中国没有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因可能在于叙述文学在宋元之前实在不够发展。试观枚乘《七发》以吴客与楚太子问答为框架套七段散文诗;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诸赋亦以主客问答为框架;扬雄用“子墨客卿”和“翰林主人”两个人物对话展开《长杨赋》,张衡用“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展开《二京赋》。如果赋可以用来叙述,“框架结构”也就有了中国源头,明显独立于印度的源头。

两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过于简短,类似笔记,叙述结构不得不极为简单。从唐传奇开始的中国叙述文学,一开始就以复杂叙述层次为其特色。唐传奇最早的篇章王度《古镜记》有多段重要的次叙序:狐精鹦鹉讲他自己的经历;家奴豹生讲古镜与前主人苏绰的关系;属官龙驹讲梦见古镜化人;最后王勣携镜远游归来讲其路上诸种经历。如此复杂的次叙述镶嵌于主叙述之中,这在以后的中国文言小说中也不多见。

超叙述结构在唐传奇中是普遍的。沈亚之《异梦录》的开篇方式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元和十年,沈亚之以记定从陇西从军泾州,而长安中贤士,皆来客之,五月十八日,陇西公与客期,宴於东池便馆。既和,陇西公曰:“余少从邢凤游,得记其异,请语之。”客曰:“愿备听。”陇西公曰……

这样的超叙述当然不是“框架故事”,因为它只包含一个故事,而且唐传奇故事本身不管如何富于幻想,超叙述却都追求一个目的,即让叙述者能借用作者的名字,因此尽量用史书笔法,绝不会用印度式的僵尸与人对话作为超叙述,这是中国小说与历史写作之间的特殊关系所致,在下文中还会详细论及这个问题。

(第二节) 叙述层次间的复杂格局

叙述的分层,原则似乎并不复杂,但是在具体的叙述作品中,层次之间的联系格局可以变得十分复杂。因为同层次可以有几条情节线索,每条情节线索可以派生出不同的低叙述层次。

现在我们分析几部小说的实例,看看叙述层次间的关系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

叙述分层的标准是上一层次的人物成为下一层次的叙述者,从这个标准看《儒林外史》式的结构,以及晚清大量仿《儒林外史》的小说,一系列的故事是并列的,并没有层次上下的关系,因为前一个故事为后一个故事提供的是主角,前一个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变成后一故事中新的主角,而不是新的叙述者。

在《儒林外史》中,这个总叙述者是传统的半隐半露式“说书人”。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被胡适认为是晚清小说中结构最杰出的,它的确超出了《儒林外史》式的同水平延续,而有了一个复杂的层次配列。小说第一回“楔子”写“死里逃生”闲住上海,偶尔遇到有人出售一本手稿,内容是九死一生写自己的一生所见所闻,于是他把手稿寄横滨新小说社,逐期刊登。

这个层次结构固然比《儒林外史》复杂得多,这些次叙述与主叙述的关系似乎不清楚,众多的次叙述的穿插使主叙述本身似乎成了一个“框架故事”。夏志清先生说:“九死一生身历各种奇遇,也确与狄更斯笔下的Nicholas Nickleby相似……二十年来他把所见所闻作了笔记,他受伯父和其他人欺凌的经验,使他也学乖了,晓得处处提防。”这样,这本小说的两个主题,即“主角人物趋向成熟与日后看穿世情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是一本有关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恶行状的记录”就结合起来了,次叙述为主叙述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虽然如此,次叙述过多,造成喧宾夺主的形势。

仔细检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以看到作者很小心地不让次叙述中再出现新的叙述层次,而让“九死一生”始终做受述者:让他的朋友做叙述者,尽量不让这些小故事中的人物再讲故事,也就是说,尽量不制造次次叙述。

一般说来,一篇叙述作品中的层次不会太多。恰特曼曾引了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巴思的小说《梅内勒斯记》,小说中有八层叙述一层套一层,每一层都牵涉到希腊著名美人海伦,最后海伦问答用了七层引号,表示是对七层叙述中都问到她的问题的总回答。这样的玩弄层次的小说,西方文论史上称为“中国套盒”结构。据说普鲁斯特曾很醉心于这种结构,他的早期作品《让·桑德依》就有相当复杂的叙述层次,但当他写《追忆似水流年》时,他使用了几乎是单层次到底的结构:全书都是马赛尔的回忆,只有个别段落,例如第一卷中那章著名的“斯万的恋爱”,用了隐身式第三人称叙述,叫人不得不把它视为与主叙述联系方式不明的次叙述。

西方最著名的小说中,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叙述层次比较复杂的,洛克乌德的经历构成了主叙述,希斯克利夫的历史实际上是由女仆耐丽·丁长篇叙述出来的,但是耐丽的次叙述中又插了她对其他人所见情况的转述。例如第十三章中耐丽说她当年收到伊莎贝拉一封信,而且由于“认为很古怪”,她至今还保存着,于是,“现在我来把它念一遍”,导出了伊莎贝拉长达十多页的信。这当然是次次叙述。其实这个结构并不复杂,只是因为篇幅大,让人觉得次叙述的叙述者耐丽实在饶舌,而次次叙述的叙述者伊莎贝拉实在是个过于出色的写长信者。

然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比这结构更复杂,更出奇,却更“自然”妥帖的叙述分层结构,那就是《红楼梦》。《红楼梦》有两层超叙述结构,加上主叙述与次叙述,至少有四个叙述层次,但是《红楼梦》的超叙述特别复杂。

第一层超叙述是第一回开头的“作者自云”。这一段引出了一个接近传统的叙述者角色,下一段的开头“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就是这个叙述者的指点干预。同时,这个全书叙述者又突破了传统程式,加入了自己的感慨,因而不再是一个影子似的半隐半露的说书人。这一段引出了全书叙述者是无疑的,因此是最高层的叙述结构。

在这个开头后面的是另行起头的又一个叙述:女娲补天遗一石,而一僧一道(后文中称他们为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带此石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走一遭”。此后“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看到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石头要求空空道人抄去,空空道人才“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

最后,空空道人的抄本与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关系点明: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

因此,石头是叙述者,空空道人是叙述的接收者,“曹雪芹”是编辑者。但是编辑、增删、选择、编排之类,本来就是叙述行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复合叙述者。

一般说来,任何叙述都只需要一个叙述者,但是由上层叙述提供人物来做叙述者时,可以有几个人物插手。

另一个熟悉的例子,是鲁迅《狂人日记》。日记的作者狂人当然是主叙述的叙述者,但是超叙述中的“我”说他就,“间亦略有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这样,“我”就参与了主叙述的叙述行为,而且具体说明了他负责的叙述加工。主叙述已不再是狂人一个人写出的“原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开始:

新小说社记者,接到死里逃生的手书,及九死一生的笔记,展开看了一遍,不忍埋没了他。就将他逐期刊布出来。阅者须知自此以后之文,便是九死一生的手笔,及死里逃生的批评了。

这么说,上书的主叙述里应当有两个人的声音。这可能是作者的原构思:“正文”中将有“九死一生的手笔”与“死里逃生的批评”(或许会有点像《老残游记》中每回的“刘鹗”评语)。可是此书目前无此结构。我们只能认为此小说主叙述有一个双成分复合叙述者。

我们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在超叙述的安排上,也留下了续写的痕迹。全书最后一回,有这样一段:

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那补天专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又从头的细细看了一遍,见后面偈文后又历叙了多少收缘结果的话头……想毕,便又抄了,仍袖至那繁华昌盛地方遍寻了一番。

这就是说,空空道人抄过两次,第一次应以“偈文”告终,即第一回所说的“无才可去补苍天”偈文,第二次重抄,多加了“收缘结果的话头”,这当然指的是后四十回。续作者硬要逼空空道人重抄一遍,可见在续作者看来这个超叙述结构能证明他的续作实属必要,而且来历分明。

《堂吉诃德》的超叙述也分成两段。该书第一部发表九年后,这本书的第二部才出版。

上部前八章一直是第一个叙述者“我”叙述,第八章末尾突然下文提供了叙述者:

可是偏偏在这个紧要关头,作者把一场厮杀半中间截断了,推说堂吉诃德生平事迹的记载只有这么一点。当然,这部故事的第二位作者决不信这样一部奇书会被人遗忘,也不信拉·曼却的文人对这位著名骑士的文献会漠不关怀,让它散失。因此他并不死心,还想找到这部趣史的结局。靠天保佑,他居然找到了。

“我”这个编辑者随时推脱责任给这个阿拉伯的历史学家:“假如有人批评这个故事不真实,那无非是因为作者是阿拉伯人,这个民族是撒谎成性的。不过他们既然跟我们冤仇很深,向来是只讲得减色贬低,不增光夸大。”从现在回顾,塞万提斯与曹雪芹这两位作家,年代差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在古代缓慢的日历中,他们差不多同时在东西方发明了“作者-传送者-编辑者”构成的复合叙述者。

同类推荐
  • 世界最美的诗歌

    世界最美的诗歌

    《时光文库:世界最美的诗歌》收录了150余首中外最美的诗歌,囊括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流派的最好作品。这些诗歌富有意境,语言精练。于短小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心智,开阔胸襟。在体例编排上,本书设置“诗人小传”、“品茗赏诗”两个小栏目,简明扼要地解析名作,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

    宋词写艳情而不轻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柳,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达,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这本《一生要读的美丽宋词》正是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的精华之作。本书编撰体例除原词和鉴赏外,特附词人名片、注释、插图及后人点评。“词人名片”做介绍,力求言简;“注释”疏通义,力求准确;“鉴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助于读者掌握原语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适量的“插图”则以视觉形象与语境交相辉映,触发大家的灵感。另外,我们还搜集了较为经典的后人点评,帮助读者开阔视野,启发思考。
  •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群蜂飞舞

    群蜂飞舞

    本书系汇集了众多当代一流名家自选的代表作品,专为文学爱好者量身打造,引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中心地带。《群蜂飞舞》为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精选集。 《群蜂飞舞》分中篇小说和散文二部分,内容包括《行刑人尔依》、《阿古顿巴》、《槐花》、《老房子》、《群蜂飞舞》、《声音》、《血脉》、《野人》、《鱼》、《月光下的银匠》等。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共收录了1905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片小说精品4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现经修订整理后再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由毛信德和李遵进担任编著。
热门推荐
  •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各种颜色对人的影响和产生的心理效果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深色的保险柜看上去要比浅色的更重;被子和窗帘换成蓝色的可以促进睡眠;心情抑郁时,多看看绿色会有治愈效果……这本书将带您发现各种颜色的奥秘,让您对颜色的使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掌握正确的用色之道,做色彩达人。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锦绣满园:农妇生活攻略

    锦绣满园:农妇生活攻略

    【已完结】一朝穿越,醒来就被人说是死了,华丽丽的‘诈尸’,吓到了前来诊脉的‘山羊爷爷’。穿越到农村没有什么不好,都说庄户人家老实,各种淳朴,为毛我见到的却个个是极品?仗着自己是老大家的大伯父一家横行霸道。小姑就只是个说三道四的婆娘,颠倒是非的婆娘。罢了罢了,大不了找个男人嫁了,带着爹娘摆脱这糟心两家子。但是为什么好不容易遇到如意郎君,为毛又有两个极品小姑子?且看现代犀利女如何智斗极品带着全家发家致富!
  • 通天神巫

    通天神巫

    巫者,天生神力,感应天理;巫者,心怀大善,教化世人。且看一个莫名其妙被逐出家门的少年,如何披荆斩刺,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如何在魔女、妖女、圣女等万般诱惑下保持真我,如何踏上通天之路。
  • 霸情悍将

    霸情悍将

    一个是淡泊如菊的宅女,一个是沉默冷冽的商场悍将,当一部由她主笔的网络小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时,他主动找上了她寡淡如冰的宅女与淡漠寡言的悍将之间,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爷爷辈的斗嘴打赌,让这对陌生的男女成为未婚夫妻,自此纠缠不清片段一:看多了丑陋的人性,她不相信这世上还存在着纯粹无私的爱情,或者人。直到碰到她家悍将老公,发现他无欲无求,这让她坚信的理论出现破裂迹象。不死心的她,认为现代社会不可能存在如此清心寡欲之人,便问了他一个问题:“老公,我很好奇,你这辈子,做过的最自私自利的事情是什么?”闻言,他抬起淡漠的眸子,灼热的视线紧紧锁住她,顿了几秒钟之后才坚定地说道:“你,是我一个人的……”片段二:深夜,昏暗潮湿的监狱里。。。“楚先生,有人探访,请!”狱长亲自过来,态度毕恭毕敬。“……”他正想着家中娇妻是否吃饱睡好,没有看到狱长的局促不安。监狱的大堂处。。。“他们打你了?”她蹿上前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后头还站着十几个军人“……”他摇摇头,原本寡漠的脸上咧开了一道浅浅的弧度,他家老婆来了。“嘭——”狱长被猛地一脚踹飞,只因她看到自家老公的手背上擦伤了几许。“靠!老娘的男人,也是你们能动的?”犀利的眼光冷冷扫过一众狱卒,某女爆发了。看着暴走的娇妻,他脸上的笑意逐渐放大,忽然觉得,这次坐牢,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片段三:商场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并肩走着。小男孩抱着一只小小的、肥肥的流氓兔,伸出小手拉住了男人的衣摆。“爹地,我要那只大兔子……”可怜兮兮的小眼神儿时不时瞄向男人。男人低头看了那小小的身子,再看看手里一米多高的流氓兔,脸上波澜不惊。伸手拍了拍小男孩的脑袋,男人将流氓兔往身后藏了藏,淡淡地说着:“别闹,这个是给妈咪的,你玩小只的就好了。”“……”小男孩无语了。难怪妈咪那么匪气十足,原来都是爹地给宠出来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倒霉变成少奶奶

    倒霉变成少奶奶

    《替嫁太子妃》:(冲动是魔鬼……-_-|||)————————————【第一卷】:☆『蓝家祖宅』:——新婚不过两月的夫妻,此刻却各执一方的站在长辈的面前,手中各拿着一份离婚协议书,婚姻的保质期,原来不过两个月!「签字吧!」男人的声音冰冷。「…」古典的美人眼睛一眨一眨,成串的泪珠滴到了离婚协议书上。「快签,我没时间跟你耗。」冰冷的声音中透着一丝的厌恶,已经失去耐心。「…」可她都还兀自犹豫著,眼泪掉得更凶了,纤手在颤抖。「签字!」他咬牙切齿道,已经完全失去耐性。眸中喷着火。「…好…」细如蚊的声音,女人哽咽着。——大笔一挥,他与她之间,从此一刀两断!OK!既然他这么绝情,那她…还留恋什么?才一踏出他的地盘,她立刻变脸,刚才还楚楚可怜,瞬间变得笑容满面,还兴匆匆的向老友打电话:「嘿嘿,我终于离婚了,恭喜我吧…」————我的妈咪不简单:爱妃再嫁我一次:
  • 不再当公主之公主与灰姑娘(全本)

    不再当公主之公主与灰姑娘(全本)

    出生在同样拥有繁星闪烁的夜晚,一个是公主,一个却是平民。也许是命中注定了的吧!可是公主又如何,灰姑娘又怎么样!在友情面前,永不干涸的感情之泉源,深沉的心之默契,愉快的灵魂之交流,她们演绎平等、纯洁、真诚、关怀的友谊之爱。顾嘉星是一个出生于豪门贵族,生活在上流文明高雅中西思想相结合的环境中,成长在幸福安逸美好的家境里的“小公主”。优越的生活成长环境,让她成为了一个思想纯真、憧憬美好事物、乐观健康向上、富有正义感、心地善良、活泼可爱的少女。游晓星是顾嘉星主保姆乔雅未婚先孕的女儿,乔雅和顾嘉星的母亲李欣雨是深交好朋友。在游晓星出生一个月后,走投无路的乔雅来到李欣雨面前求助。李欣雨同情怜惜自己的好朋友,不想让她们母女两在外受苦,便要求她和她的女儿留在顾家大庄园,顺便照顾自己刚出生的女儿顾嘉星。游晓星自幼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的感觉让她心地善良、多愁善感、文静而明事理。游晓星比顾嘉星大一个月,但她们都出生在一个拥有美丽繁星的夜晚。出生在相同的夜晚,却是不同的命运归宿——一个是公主,一个是灰姑娘。因游晓星自幼体弱多病,顾嘉星的爷爷顾年要求将她和自己心爱的孙女小公主隔开,才允许乔雅母女留下,并签了合同。天真无邪的童年相遇相知,没有让那合同给阻止,顾嘉星的活泼亲昵给文静胆小懂事的游晓星带来了一份温馨关爱的友情。顾嘉星因是顾氏集团未来的继承人,倍受其爷爷顾年的保护,一直在家中授着不同的学习教育。她不懂世态炎凉,不懂人心复杂。顾年担心再让她生活在这样优越安逸的环境中,将来会毁了她一生,便狠心在她十四岁那年定出“三年自由约”,让她过上平凡普通的生活,让她在这平凡普通的生活中懂得书本上学不到的道理,懂得世间的冷暖,让她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本故事的起因)令顾嘉星欣喜的是,她和游晓星之间微妙纯真的友谊感动了顾年,顾年没有追究游晓星违反合同的事情,反而答应顾嘉星,让她和游晓星一起去过上平凡普通的生活。在离开顾家大庄园前,游晓星无意间偷听到了自己的身世,她为自己还有爸爸而高兴,又为自己无法与爸爸相认而伤心。为了不打扰爸爸现有的家庭幸福,她答应顾嘉星的母亲李欣雨永远不说出真相。她们出了顾家大庄园后,在爷爷的安排下,顾嘉星改名为游星儿,成为游晓星的妹妹一起被寄养在顾嘉星父亲顾庆盛好朋友游向余家,巧的是她们被寄养的家正是游晓星的生父家。她们认识了游家的儿子游晓翔,她们从此多了个“哥哥”,也从此开始了她们的高中三年的校园生活。新的生活给她们带来了青春期的青涩恋爱,青春里更深的温馨友情,青春里的憧憬梦想,同样也带来了青春里的“矛盾”……到底什么才是友情,到底什么才是爱,到底什么才是青春美好的一面?
  • 好景良天

    好景良天

    暴有修改的宠妃,霸道闷骚的皇帝,穿越版《金枝欲孽》剑出江湖,皇宫震动。皇宫女人,没有最狠,只有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