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300000027

第27章 情节(3)

然而另一个美国批评家福斯特·哈里斯竟然提出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分类公式,他认为所有的情节不是属于“1-1=?” 就是属于“1+1=?”。例如《失乐园》中亚当夏娃的故事是爱上帝与爱人世智慧的冲突,是两因素相减,相冲突;斯蒂文森的小说《马莱特罗华爵士》是骄傲加爱情,两因素相加,互相促进。

他的分类法似乎有道理,因为一切变化无非相反相成,即使复杂情节我们也可区分出某些片断是相减,某些片断是相加。但这样一化简,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叙述世界的林林总总不过是爱、恨、妒、野心、虚荣等有限元素加减而成。这样的分类完全无助于文学理解。

加拿大当代著名文论家诺斯罗普·弗赖于1957年出版专著《批评解剖》中提出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情节分类,以主人公与读者的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距离为标准。当主人公与读者相比显得如全能的神,那么叙述作品就是神话式的;如果主人公强有力,令人钦佩,就是浪漫式;如果主人公显得比读者强,品德高贵,但有人情味,那是高模仿式;如果主人公与读者各方面都差不多,就是低模仿式;如果主人公比读者低一等,就是反讽式。

这个分类看起来只照顾到主人公,而没有顾到情节本身,但实际上正如弗里德曼的分析所表明的:情节本身大抵只有达到目的与不达到目的两大类,而不同的主人公对情节起的作用要重要得多。弗赖的分类看起来取决于时时变化着的读者心理,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代之以叙述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能力与道德距离,这个标准可能更稳定一些。即使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兼主人公,实际上也有个自己对自己的态度问题。这样改造一下,我们就可深入叙述结构的本质性问题中去了:

神话型:《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情节;

浪漫型:《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关张的情节;

高模仿型:《水浒传》大部分情节;

低模仿型:《红楼梦》大部分情节;

反讽型:《金瓶梅》《镜花缘》《儒林外史》。

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最后是失败还是成功实际上与情节类型的关系不大。而且,从上面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演变的进程,基本上是从浪漫诸型变到现实诸型,再变到反讽型。的确,情节分类学至今是一个困难重重的研究领域。情节本身卷入的因素过多,任何依靠单一因素所作的分类,往往过于简单,而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又使分类变得过于繁复。而且,一部叙述作品的情节可以一波三折,每段不同,又可以复线交错,齐头并进,把情节分类学者压回到民间故事侦探小说那样的简化类型上去。

对这些叫人头痛的问题,也许至今最乐观的回答是苏联符号学家叶戈洛夫的论文《最简单符号体系与情节类型学》。有趣的是,他对情节的理解,基于对纸牌占卜的研究:任何四张纸牌的搭配,每张扮演一定的角色,每张纸牌的三个向量——花式、点数、位置,总能搭配出一种有意义的情节结构。因此,叶戈洛夫说:“情节虽多不胜数,创造它们却只需要有限的一套符号。”像占卜一样把情节简化到一套“最简单叙述单位”是可能的,因此,有可能制作出一个文学情节的“门捷列夫周期表”。虽然他自己并没有为这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方案,而只是从纸牌占卜的数学演算推论出这种可能性,我们也只好满足于这个预言。

读者读到这里已经遗憾地发现,本节内容几乎全是介绍评论别人的勇敢尝试,笔者自己至今还拿不出任何值得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的情节分类体系。主要原因是情节分类似乎主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能做笔记的表格,其他用处不大。

(第六节) 时间、空间与因果

叙述的双重时间结构,因为叙述主体与被叙述主体不可能同一;同样,叙述的空间与被叙述的空间(事件发生地点)不可能同一;叙述行为发生的时间,被叙述的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更不可能同一。叙述本身,就是在讲另一个人(哪怕是叙述人自己),另一个地点,另一个时间内发生的事情。

这种“抛出”有远距与近距之分。最贴近的叙述,例如病人向医生主诉症状,叙述世界与被叙述世界几乎同一,但是不能说合一:当下与过去之间有个不可跨越的本体鸿沟。莫妮卡·弗路德尼克:“不可能同时既体验一个故事,又对这故事进行叙述,也就是说,不可能把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讲成故事。”

叙述的时间问题,最贴近叙述的本体存在。而叙述时间的最基本问题,是叙述行为时间,与被叙述时间的分离、对比、错位等造成的。

利科三层时间论,来自他对叙述的定义:“一种把时间作为其终极指涉物的语言结构。”利科认为叙述中有三层时间:“内时性”(withintimeness)指的是“时间在其中发生的”普通时间(我认为即经验时间);历史性(historicity)事件的影响力,在“重复”中恢复“延伸”的能力(我认为即回忆时间);深时性(deep temporality):试图用再现来掌握将来,过去,现在的多元统一体,这实际上即叙述时间的根本三元。

任何叙述,要能够成为叙述,情节中的事件必须有一个前后相续的内在联系,我们说过了这种联系可以称为“可追踪性”。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一般被认为是这种可追踪性的三种基本形式。但是,叙述艺术发展到现在,可追踪性变得非常复杂,究竟某小说(或其他艺术叙述式样)的可追踪性以哪种关系为主,这种关系又和其他关系如何混杂,变成了一个使文论家们很苦恼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叙述学的根本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问题,是任何研究叙述的人,或希图有意识地掌握叙述艺术的人所不能忽视的。

我们先从时间关系谈起。在第四章中我们介绍了叙述中的两种时间顺序,一是底本时间,其中的事件前后相继,绵延不断组成了稳定的时间流。另一个是述本时间,是底本时间被叙述加工后的产物,底本时间被打断,被删剪,被颠倒,被压缩或延长。

述本对底本所作的时间变形,基本上可分成两种,一种变形的目的,是使底本中的事件以更方便的叙述形式出现,因为,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指出的,完全按底本时间叙述本来就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而叙述为了吸引读者,为了突出主要的,与题意有关的事件,或事件的某些方面,不得不对底本时间进行整理。为这种目的的时间变动,应当称作“再时间化”。

再时间化基本上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时间变形,也就是说,底本的时序基本形态还保存着。第四章中提到过的巴尔扎克建议改写《巴尔马修道院》就是一例。可以设想,司汤达这本名著经过这样的改写,会更富于戏剧性,而原作比较严格遵守底本时间具有的“记传”意味。但这二种都是再时间化的不同方式,其目的,就像什克洛夫斯基所定义的“陌生化”,通过打乱底本时间,使人们更感到底本事件的时间相续性和其中包含着的因果链。侦探小说先写尸体再追寻出恶棍重建作案经过,黑幕小说先写恶棍,然后跟踪到他杀人留下尸体。不同的再时间化创造了两种小说,但底本时间都是很清晰地被保留着。

另一种时间变形,则对底本时间作了根本性的破坏性的改变。它不仅在数量上大规模地分割重组底本时间,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是使事件脱离底本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束缚,通俗地说,就是使述本中的事件无法按底本中的时间顺序复原。这样的变形,我们可以称之为“非时间化”。这种小说不自现代始,18世纪的《项狄》和《雅克》可被视作非时间化的最早杰作。观察一下它们所使用的非时间化手段,我们会惊叹其方法式样之多。但不可否认,现代小说中非时间化的例子多,而且非时间化的目的也更清楚。

除了时间关联,叙述中的事件也有一定的空间关系。在《战争与和平》中我们就看到法军与俄军的战争使一组事件除了时间顺序外尚有空间顺序,而“平民”人物,主要是彼埃尔的经历,也有一定的空间顺序。两条线索的相交,是时间链与空间链的同时重叠,不然彼埃尔不可能被法军俘虏。

空间关系在相当多的小说中起作用。哈代《还乡》中的艾格顿沼地,斯坦倍克《愤怒的葡萄》中向加利福尼亚流亡的路线,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关系很大,主人公的命运不可能脱离情节的空间位置。

说到底,任何事件都必须在时间与空间中才能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叙述中的事件除了时间联系外,必然有空间联系。事件在空间中的延续关系组成了情节中事件的空间链。

问题是,文字叙述是一种线性的艺术,一字一词,或者说一个个情节单元,前后相续组成叙述文本,小说虽然不叫作时间艺术,它的呈现(阅读)却是有时间性的,因此,述本有可能对底本进行时间变形,却不可能对底本进行空间变形。我们把叙事诗或小说与有情节内容的空间艺术,例如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壁画,或中国庙宇中的十八层地狱雕塑,我们就可以感觉到中间的差异。

固然,述本与底本中事件的空间链并不一致,也有变形,但那是随着时间变形而发生的伴随现象,例如主人公白天在街上走,却想起昨夜里做的还乡梦,这里的空间变换是时间上倒述的伴随物。叙述,不可能对底本进行独立的空间变形。

因此,独立地谈被叙述事件的空间关系,是意义不大的事。

现代西方文论中谈的所谓叙述的空间形式,是指述本时间与底本时间脱节之后,所取的一种新的可追踪性,似乎事件取得了一种空间式的对应关系。但为什么这种关系是叙述的“空间形式”呢?看来这些文论家只是对“非时间性”这个否定性的范畴感到不安,一心想找出一个更可捉摸的名称而已。

托多洛夫认为非叙述的文学作品(例如抒情诗)有一种“空间时序”,这种时序造成了作品音节或其他成分的回旋往复,造成了节奏和韵的对照,最后形成作品的音乐美。而且,这种复现、平行、对照的关系,被叙述作品借用过来,例如《追忆似水年华》就有一种“大教堂式结构”。

笔者不同意这些看法。首先,诗歌的音乐美并不是空间性的因素组成的,相反,正是时间性的。中国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创用的“豆腐干体”没有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闻一多所说的诗歌“建筑美”与诗歌的本质无关。“豆腐干诗”如果在音节上听起来有味,正是因为音节数的相等(像法文诗那样)所造成的时长效果。所谓“梯形诗”,其空间形式加强了节奏感(包括阅读时的节奏感),这才流行开来。真正具有空间形式的诗,是当代西方所谓“具体诗”,即把诗写成图形,那是诗与美术的结合。

托多洛夫从这个错误前提出发,谈叙述作品的空间顺序,就成了架空的议论了。所谓的“大教堂结构”,就像金圣叹说的“横断云山法”、“草蛇灰线法”,毛宗岗说的“横云断岭横桥锁淫”结构,或“两山对峙”结构。很明显,都是一种比喻,以空间艺术(绘画)喻时间艺术(小说)。

但是中国古代文论家与西方现代文论家如此顽强地设法用空间关系来讨论叙述时间变形问题,恐怕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比喻方便。其中还有深刻得多的原因,那就是在叙述艺术中,时序关系总是与因果关系纠缠不清,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与因果无关的空间性。

应该说,时序就是时序,因果就是因果,所谓“前因后果”(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早在中世纪前就被拉丁修辞学家们驳倒了。但是,很奇怪,至少在文学理论中,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解决。许多叙述研究者对此很糊涂。我们从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一个著名的例子讲起。福斯特说:故事是按其时序叙述一些事件,情节同样是叙述这些事件,但着重点落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个故事。“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于悲痛”则是个情节。时序依然保留着,但是其中因果关系更为强烈……如果是个故事,我们问:“然后呢?”如果是个情节,我们就问:“为什么呢?”这是小说的这两个方面最基本的区别。

在福斯特看来。因果关系是叙述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对原始穴居人,对暴君苏丹,或对他们的现代子孙电影观众,没法谈什么情节,他们只有不断地听到“然后,然后,然后”才能不至于睡着,因为他们只有好奇心。而情节需要智力,也需要记忆力。他承认叙述可以仅由时序关系构成,但那是原始的作品,或是通俗的读物。真正的小说是靠因果关系形成的,或者说,是表现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时间关系,只是因果关系的伴随物。

福斯特的观点实在是过于偏颇。他给“情节”下的定义严重地局限了情节的“可追踪性”范围。情节就是任何使所叙述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可追踪性的安排方式,不管它是因果还是其他。

同类推荐
  • 初恋记忆

    初恋记忆

    钟跃民:“陕北这块地方很奇特,从表面上看,这是块贫瘠的土地,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表象后面隐藏着一种很深奥的东西。
  •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散文精品)

    《心情:百味卷》收录的散文包括:“你是我梦中的期待”、“请把我的情感留下”、“将芳年写在心灵”、“珍视心中的爱”、“淡淡柳如烟”五个栏目。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博采众家之长。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但我们尽量侧重选择活泼灵动、浅俗直白,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并能够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 看见

    看见

    本书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热门推荐
  • 背包十年

    背包十年

    一段历经十年、终见彩虹的梦想旅程,一个以旅行为生的“狂徒”日记,一名网络时代成就的新文艺青年,一部梦想拥有者的青春读本,中国版的凯鲁雅克,中国版的《在路上》,让读者看到自己曾经的梦想。从借个背包出发,到频频甩掉八份工作上路,整整十年,小鹏没干过太正经的事儿,除了旅行——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严肃对待的事情。经纬之间,他用最节俭最自助最深入的旅行方式,将半个地球统统塞进了背包。背包十年,小鹏由最初的菜鸟背包客,变成为内首位职业旅行家。
  • 逆天狂妃:废柴九小姐

    逆天狂妃:废柴九小姐

    国际知名魔术师在幻术表演之时消失在舞台中央,一朝穿越到奥加大陆,自小被认定是废柴一枚,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惊世之能,训神兽,擒贼寇,炼金丹,学法术,一人主宰法师药师双重法术,又得千年神兽护法,秉持惹我者,还之,范我者,灭之,震慑四方。龙族为他折服,狼人为之倾倒,鲛人为之折尾,精灵更愿意舍弃千年寿命追随她于天地。然,谁才是那与她生死与共,共站云之巅峰。(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一品妖妃:夫君别来无恙

    一品妖妃:夫君别来无恙

    莲花池边,他故意与她相遇,第一眼,她便离不开他。如果她与他在一起痴痴缠缠的万年光景只是一场漫长的梦,那么梦醒之后,她是否应该知足了。再次在九重天遇到他时,她已经相信,那真的是一场梦,不过是她注入了所有的一场痴梦。她是妖,他是仙,注定了一场利用与被利用,她不过只是他劫数中的一粒沙,没有价值了,便随意丢弃了。而她,一次次的从死亡中被救出,直到强大后的站在了他的面前,她只问他,你可曾真的爱过我?
  •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本文是一个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课题。从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文本分析、社会批评、实证研究、文化研究等批评方法,对西方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影响和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本文所探讨的互文性仅限于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层面,对于国内出现的从语篇分析角度进行的诸多研究中只是在必要时提及,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前互文性在中国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出版了一部专著,国内对互文性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还处于有待深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本文将用较为浓重的笔墨对互文性理论的前历史、其在法国的诞生、其在欧美的流变及其理论本身的特点进行追根溯源、系统梳理和详尽描述
  • 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影响中国人的老经验全集

    本书的老经验是中华先辈思想的电光火石,是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影响代代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法則,是我们生活求索的启迪。这些老经验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生存竞争的经验,交际处世的经验,职场生存的经验,恋爱情感的经验,家庭生活的经验,等等。一条条富有启发性的老经验融入大量经典、生动、充满智慧的故事和实例中,如良师,更如益友,道尽完美人生的秘诀。
  • 医手遮天:农女世子妃

    医手遮天:农女世子妃

    携随身农场空间,过美好田园生活。咦,有人窥她母族祖传刺绣之术,还想断根灭她全家?找死!农女变身凶悍王妃,灭敌人,一朝穿越成农女,搅朝堂,祸乱天下……反正烂摊子,有夫君接着!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淑女不熟(正文+番外)

    淑女不熟(正文+番外)

    古语有云:“黄杨乃木之君子。”他倒是姓黄名杨,可他那种种作为哪跟君子沾上边?再说了,她是找老公,不是找老板,在他面前她还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一天吗?可是,心中的悸动、手心的温暖、唇齿间的余香都隐藏不住那份情愫,她拒绝不了他的靠近;既然这样,咱就看看到底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某场景】“大黄,给我倒杯水,我渴了……”“大黄,给我削个苹果,我缺维生素了……”“大黄,给我批作业,我困了……”“大黄,给我你的银行卡、房产证、存折、股票、基金……”“大黄,大黄,大黄啊……………………”★★★凉凉的冬日给您送上暖暖的小文,打劫各位的【收藏】,让钻石、神笔、鲜花、咖啡来的更猛烈些吧…………★★★完本V文《苏向晚的太子爷》http://m.pgsk.com/a/238950/幻情现代文《家有巫妻》http://m.pgsk.com/a/297681/新鲜出炉《锦绣太子爷》都市文番外进行中……http://m.pgsk.com/a/256987/董二的围脖:http://m.pgsk.com/1501394493ps:看完了,留个痕儿O(∩_∩)O哈!
  •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天秤座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天秤座

    过去两年在土星的笼罩下,天秤遭遇许多无妄之灾,只能用倒霉二字形容,遭遇各种莫名的不顺,不能说什么,只能挽起袖子、努力拼了。 2013年是好消息频频的一年,相对于2012年的倒霉运来说,真实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有利的局面会持续到2015年,对天秤来说,是值得把握的事业黄金期。
  • 屡爱不改

    屡爱不改

    兜转十年,鸢尾陷在一个怪圈里:不能遇见叶罄,只消遇见,必定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