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固然存在客观规律,但还是有捷径可走的。将事件表述清楚、做到发言不怯场、培养宏观思维方式,职场新人长期使用这些速成方法去思考问题,无形中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职场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新员工起步之初,面对领导和同事,他们战战兢兢,表述语无伦次,遇事思维混乱,嘴巴同样是一张一合,但嘀嘀咕咕了半天,急得满头大汗,而听者却茫然不知所云。由于他们表述不清,自然耽误了很多工作。那么,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快速提升职场新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呢?
其实,只要稍加观察和总结就可以发现,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固然存在客观规律,但还是有捷径可走的。
1.如何将事件表述清楚?
实际工作中,有四种常用的表述方式供大家借鉴:
第一,序号排列法。需要同时表述多个事件或多项工作时,最简捷的方式就是依据事件的轻重缓急程度,按照从内到外、从外到内,或者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编码规则,在表述前通过文字或腹稿,预先编出一二三四的次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遗忘,还能够促使说者条理清晰,听者马上也能听明白。
第二,步骤排列法。工作中,我们经常按照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流程办事。其实,想把事件表述清楚,我们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表述先发生什么、然后发生什么、最后发生什么,同样也能达到将事件表述清晰的效果。
第三,逻辑推理排列法。思维比较缜密的职业人士可以借用逻辑学上的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方式。明白人只要一听,就会感觉你说得有理有据了。
第四,因果关系排列法。事物发展的常理总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如同我们工作出现纰漏了,个别人总是先强调客观原因,再推断出并非主观原因造成的结果一样。所有结果都是由原因导致的。那么,我们先讲明原因,再讲述过程,最后得出结论,也能让人尽快听明白。
2.如何做到发言不怯场?
有些人私底下心静如水,条理性极强,但遇到领导和同事或者在公众场合,需要沟通表达时,他们先是面红耳赤,然后结结巴巴,慌忙中就出现了“心口不一”的现象。本来事先早已准备好了底稿,当事到临头,面对领导、同事或陌生听众,他们却心跳加速,结果,慌乱中表达得杂乱无章,这就是典型的怯场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让胆子大起来,发言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自己如何不怯场:
第一步,将即将要向领导、同事或陌生听众描述的事件按“起因—发生—发展—结局—影响—启示”的顺序形成文字或腹稿,一个人私下对着墙壁复述几次。这类复述一定要说出口、发出声,可以先用讲稿、再脱稿或者先朗诵、再背诵的方式。
第二步,找来自己的家人或身边最亲近的朋友,试着向他们多表述几次,让他们评价你的表述效果,并通过他们的评价促使自己得到纠正和改进。
第三步,选择生活中的朋友,有意识地向他们表述无关紧要的事件,然后向对方询问表达效果,看看对方是否清楚明白。
第四步,面对同事、领导或身边熟悉的对象描述工作中的具体事件,观察大家的第一反应,然后直观地感觉表述效果。对方对你的表述完全明白与不明不白,其临场反应是不一致的。
第五步,尝试向陌生人表述相关事件,听众的范围可以逐渐扩大。久而久之,临场发挥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大,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怯场的窘态也会渐渐消失。
3.如何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个别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使用奇拳怪招来解决。但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接二连三的仿效解决方案,这就涉及如何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了。
找准问题的症结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能力就可以通过个案的解决,沿着个案解决的思路去分析:是独立事件,还是普遍存在的事件;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影响;是偶然因素,还是必然结果;是现实问题,还是历史遗留问题;是政策疏漏,还是有禁不止等。
使用这样的方法,一般可以很快找出“病因”。如果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去堵塞漏洞,从而达到早期预防的效果。而凡事都有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长期使用类似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无形中也就提高了职场新人的宏观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