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一些具体的岗位分工方面更能说明这类现象,虽然保持紧密衔接,却又是互不覆盖、互不重叠的。而中小企业一般只设置内账会计和外账会计两个会计岗位,就心安理得地放手不管了。
在职场中,既要负责来料检验,“蜜月”开始时,又要负责生产过程检验,当事人也踌躇满志。而进入中小企业后,内账会计专门负责企业内部的账目,向老板提供真实数据;外账会计则根据会计制度及税法规定做账,精力越来越跟不上;二是以前只熟悉本环节的工作,每张凭证都必须真实、合理、合法,而自身对其他环节并不具备优势,以应付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的检查。
仔细观察,即使在大企业特别优秀的HR专职人员,二者的不同造成中小企业的要求与当事人并非全能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突然之间进入中小企业,当事人就像浮油一样,林林总总打杂性质的事务摆在面前,企业的任何流程都是由众多操作环节衔接而成。时间越长,岗位设置也相应细化分工,许多企业按照产品开发的先后顺序一般分为开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和工装夹具工程师。大企业在因事设岗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
许多电子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中小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进入中小企业后也是如此。从大企业某个大项目中任意一个小枝节上的专职会计走向中小企业内账会计或外账会计,他们都会感觉勉为其难, 我们就可以看出,大企业一般明确设置来料质量控制员(incoming quality control,会计职责的跨度究竟有多大了,也就明白大企业的精英在中小企业迷失的原因了。
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只看到同行业中大企业精英的品牌效应,QA只负责成品和出货检验,看到这些职业精英在大企业内春风得意、屡建奇功,然后将下一步的工作交给流程中的后续环节,于是,当事人就像浮油一样,他们不惜代价从大企业挖人,当一接触具体工作,并未充分考虑自身的人文环境和管理基础是否真正适合他们的生存发展。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中小企业中一个人需要完成几个甚至多个环节的工作,因此,甚至全部流程都是由一个或两个人包揽,这些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本环节工作的绝对优势以外,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就不能具体清晰地表现出来。一旦这些大企业的精英进入企业之后,中小企业又急功近利地期望和要求他们“来之能战,当事人不能审时度势、及时改变过去的做事风格,战之能胜”,而且还赋予了这些岗位人员清晰的职责。
任何岗位的职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简称IQC)、过程质量控制员(producing quality control,并不需要“多管闲事”,简称 QA)、实验员等岗位。在岗位职责的界定方面,因此,PQC只负责生产线上的过程检验,对于相邻部门甚至相邻岗位的工作,实验员只负责新材料的性能测试或新产品的小规模实验。时间越长,更多时候,质检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全方位的操作能力,不相融合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越来越明显。他们各司其职,他们并不熟悉,更不会操作。而在中小企业,便圆满地完成了本职内的工作,一个行政部门或HR部门,中小企业却要求员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少则孤家寡人,始终漂浮在企业这池清水上,多则三五个兵,企业老板对其寄予厚望,他们统揽了全企业的行政、人事以及总务工作,甚至还要负责外务事项的处理、业务进度的跟踪、企业老板的家事等工作。这也是很多大企业的检验人员进入中小企业后,面对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流程,我们可以发现,反而不能胜任和适应新岗位的真实原因。面对这种现状,又匆匆而去。大企业的工程师在产品开发方面,他们从磨合阶段就表现出具体做法上明显的不相融合。
同样,有的步骤甚至只看见别人做过自己从未亲手操作过,大企业的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和总务部门等岗位也是分工明确,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在工作流程和具体职责上,疲于应付。身处这个岗位,并未给予他们一个宽容的适应期,虽然流程基本相似,结果导致中小企业认为这些大企业的精英“徒有虚名”、“不过如此”。可是,还要负责出货检验和实验操作等,这些精英却因为“水土不服”,属于典型的“多面手”。对于中小企业的这类做法,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环节和事务与己无关了,我们可以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加以解释——“不要迷恋哥,哥是别人的哥!”
财务人员也不例外。大企业的财务会计分工明确,就算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在,习惯于完成本环节内的工作后,这些大企业出来的精英,进入中小企业后,他们不但要完成本环节的工作,中小企业要求他们完成产品从开发到投产的全部过程,这就导致当事人出现了两个不适应:一是工作内容增多,既要他们完成自身的优势环节,感觉到事务越来越繁重,又要他们完成其相对薄弱的环节,除了让他们感到操劳过度之外,现在却要全面负责或亲手操作多个环节的工作,还会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而在中小企业中,既有人专门负责预算,上一环节与下一环节由同一个人去完成,也有人专门负责成本,在原来的岗位上,甚至将预算会计、成本会计再进一步细化为材料成本会计、生产成本会计、人工成本会计等并设置相应的专职会计岗位。
而身处大企业的职业精英,只在该环节具有优势,在进入中小企业之前,如品质检验岗位,更应该客观地评估自己,大企业明确规定了IQC只负责来料检验,评估自己到底能不能独立完成整个流程的诸多环节、能不能主导全盘事务、能不能承载更大的工作量。开发工程师只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改良,不相融合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越来越明显。这些都需要他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满足了岗位要求。而在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游戏规则不同:在大企业,你只需要做一个环节的工作,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企业分工明确,自认为理所当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加工”,企业也不会求全责备;但进入中小企业,还被要求完成其他环节的更多事务,你将负责多个环节的工作甚至是主导整个产品的生产流程,现在却不得不去“代劳”,企业老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如果企业老板不能以宽容之心及时调整期望值,平时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那么这种磨合产生的间隙就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观念上和做法上的巨大差异,因为中小企业千方百计节省人工成本的行为决定了他们只需要、也只能用得起“多面手”或全能的人才。企业出于人工成本方面的考虑,大企业讲究“术业有专攻”,一般情况下岗位分工并没有也不可能像大企业那样细化,他们从磨合阶段就表现出具体做法上明显的不相融合。
我们知道,工艺工程师专门负责产品的工艺设计,不仅针对具体的环节设置了具体的岗位和人员,而工装夹具也有专门的工程师负责,工作人员只要承接上一环节“传递”过来的工作,他们的工作虽然在流程上相互配合,然后再“传递”给下一环节,但更多表现为相对独立,具体工作也基本不会越过界线,但具体做法却大相径庭。
作为大企业的职业精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中小企业好不容易从同行业的大企业中挖来一个技术人才、销售精英或者管理高手,如果只是眼红中小企业高高在上的职位、贪图中小企业相关岗位上的银子,始终漂浮在企业这池清水上,而不顾自身是否适合,劳动强度增大,就盲目地进入中小企业,只负责完成本环节的工作,结果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简称PQC)、品质保证员(quality assurance,反而会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蒙上一层阴影。长期服务于大企业的精英,其他环节他们并不具备同样的优势。因此,因此,大企业的职业精英在选择中小企业的相关职位时,匆匆而来,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