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5300000003

第3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 演变和外传(2)

释迦牟尼学说的基本出发点是,断定人生是“苦”。生老病死是苦,不得不跟所憎恶者在一起是苦,不得不与所喜爱者分离是苦,物质上和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也是苦,等等。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苦”,人生所处的世界也是“苦”。为什么会有“苦”呢?因为有“生”。生是苦的开端,生命是受苦的实体。为什么会有“生”呢?这是由“业”决定的。人有身、口、意三业,这些行为、言论、思想决定了未来的果报。众生根据所造业的善恶不同的性质,而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众生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无明”,即无知,对佛教所讲的一套学说无知。众生又为什么会“无明”呢?因为有贪心和追求享乐的欲望。因此,要消灭“苦”,就要“不生”(“无生”);而要“不生”,就要不“造业”;而要不“造业”,就要断除“无明”,相信佛的教说;而要断除“无明”,就要根除“贪”、“爱”。只有根除“贪”、“爱”等欲望,才能相信佛教,消除“无明”,进而不“造业”、“不生”,最后消灭“苦”,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的这种学说,涉及人和世界的起源问题。他反对婆罗门教的神创造人和世界的说法,继承了刹帝利卜拉瓦罕王创立的“轮回”说和婆罗门教的“业力”说,进一步提出“缘起”说。“缘”,指条件、因果关系。他宣扬“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人生现象就是由“无明”、“行”(意志活动),乃至“生”、“老死”等一系列不同环节组成的互为因果的循环过程。因此,要消除后果,必须根除前因。要消除人生的痛苦,不能靠祭祀拜神,也不能是一味折磨自身,而只能采用净心和恪守道德规范的方法,消除“贪”、“爱”和“无明”这些产生痛苦的原因,才能达到目的。

(二)解脱说

消灭人生的痛苦,是为了达到解脱的目标。婆罗门教认为解脱的最终目的是,使个体灵魂的“我”和宇宙主宰的“梵”达到统一、同一,也就是所谓亲证“梵我一如”的境界。释迦牟尼反对这种主张,他认为人是由物质的与精神的因素和合而成的,没有精神的主宰,没有灵魂,人是“无我”的。他吸取耆那教的清净与染污的学说,又抛弃耆那教对于染污的原因和清净的证得的理论,主张以“涅槃”为解脱的目标。涅槃是梵文Nirvāna的音译,原意是指“火的熄灭”。释迦牟尼所讲的涅槃是指通过修持,熄灭生死轮回而达到的解脱目标,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具体说,涅槃就是贪欲、无明、烦恼永远灭尽的精神境界,就是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相传,释迦牟尼在成道时,曾宣称他获得了真正的知识:生死已断,已得较高生活;无明已破,知识已生;黑暗已破,光明已生。他的心灵超越世间,得到了解脱。

(三)中道说

关于达到涅槃的方法,释迦牟尼在首次说法中,就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明确指出,“享乐”和“苦行”是两种过分的行为,都不可取,不能学,只能“舍此二边,有取中道”。就是说,只有遵行不偏不倚的“中道”才是合理的正确的修行方法。他强调自我放纵和自我虐待是两种极端:一味追求满足肉体的欲望,是卑鄙的;自我禁欲,毁形残身,是疯狂的,二者都是无益之举,都不是正常的宗教生活。正常的宗教生活应当是正确的沉思、学习、行动。释迦牟尼的中道说,既和主张享受的顺世论不同,也和提倡苦行的耆那教不同,实质上是在取舍这两派主张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切身体验建立的,这就必然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中间色彩。历史的辩证法表明,正因为释迦牟尼的中道说不持极端,适应性强,所以很快获得了广泛的流传。

释迦牟尼也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创建僧伽制度的活动。僧伽即僧团,是出家佛教徒的组织形式。当时婆罗门教并没有组织起来过宗教生活,耆那教是有组织的,佛教也实行有组织的修行生活。除了僧伽,佛教还有在家修持的信徒,称为“居士”。起初释迦牟尼只准男人出家,后来又允许妇女出家,甚至接受妓女出家。跟随释迦牟尼出家的人,以婆罗门出身的居多,也有商人、猎人、理发师、强盗、杀人犯等,奴隶是被禁止入教的,在释迦牟尼的传记中没有提到首陀罗加入佛教僧团的事,事实上他们也难以挣脱奴隶主的统治,出家修道。相传释迦牟尼有弟子500人,也有说1250人,其中有名的“大弟子”10人,如婆罗门出身的舍利弗和目犍连(简称目连),协助释迦牟尼领导徒众,出力很大。大弟子迦叶(摩诃迦叶)也属婆罗门种姓,传说后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主持人。又如释迦族人阿难(阿难陀),是释迦牟尼心爱的随从侍者,释迦牟尼临终时就将最后的教导托付给他。释迦族人的理发师优婆离(优波离)、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罗罗也是大弟子,此外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阿尼律陀)也都是释迦牟尼的主要门徒。

起初,释迦牟尼并没有为僧团制定任何体制。僧团的戒律是根据所发生的事例逐渐形成的。遇到发生事件和疑难时,僧人请释迦牟尼裁决,于是他的决定被认为是关于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涉及个人品德行为,包括衣、食、住等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禁忌,构成了信徒们的宗教实践,也成为维护僧团组织和秩序的有力杠杆。这些戒律中,最重要的为在家和出家信徒共同遵守的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出家的戒淫)、戒妄语和戒饮酒。至于为出家的僧、尼制定的戒律,更是条目繁多,非常严苛。重要戒律一经制定,就不更改。但是,释迦牟尼并不强迫他人遵守,也不要人发誓服从或作出理智上的牺牲。

释迦牟尼还为僧伽规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和犯过忏悔等制度。据传,起初释迦牟尼的弟子是一年之中不分季节地在外云游。每天步行到有人烟的地方募化午餐,手持饭钵,眼睛向下,默不作声,接受别人放进钵中的任何食物,包括肉食。有时也接受某一虔诚人士的邀请到其家中吃午饭,主人将其预备好的食品放进僧人的钵中,再吃。午后专心坐禅,不再进食。但是不久,释迦牟尼就吩咐弟子们遵守行脚僧人的既定惯例,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外徒步旅行,雨季则休息3个月。印度雨季约在5月至8月之间,在此期间禁止外出,以免伤害草木小虫,而要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在安居期即将结束、众徒拟分赴全国各地云游乞食以前,要召开为期两天的忏悔集会,称为“自恣”。请别人尽情(恣)揭发自己的过失、错误,自己进行反省忏悔;同时也随别人的意愿,尽情检举其过失、错误,以有利于改过归正。

随着出家僧人增多,集会需要一定的场所,每年坐雨安居,更需要有专门的居处,于是就有寺院的建立。释迦牟尼在世时,随着威望的日益提高,信徒们也逐渐形成风俗,专门为他修建房舍,供他休息、居住、坐禅、讲道。这些建筑已经具有寺院的规模。相传萨罗国舍卫城的一个大富商,叫做给孤独长者(须达多),他在皈依释迦牟尼后,想请释迦到舍卫城度过安居期。他选定波斯匿王太子祇陀(逝多)的花园,经过多次商谈,他以足够铺满全园的金钱购得此园。祇陀太子出卖了花园地面,而将园中树木奉献给释迦。因以两人名字命名,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在花园中修建了住室、休息室、储藏室、库房、厅堂、浴室、水池等,供释迦使用。祇树给孤独园也称为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长达25年。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教义,并经过45年云游各地,广泛传播,吸收信徒,组织僧团,佛教逐渐为印度人所接受。释迦牟尼被弟子们奉为教主,他逝世后的遗骨被奉为圣物,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他一生行事的重要地点也成为信徒们敬仰的圣地,如降生地迦毗罗卫、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首次说法)地鹿野苑和涅槃地拘尸那加等,都成朝拜的圣地。释迦牟尼在世时,把教义口授给弟子,相传在他逝世的当年,由大弟子迦叶召集众多比丘在王舍城共同忆诵确定佛教经典,即所谓第一次结集,由大弟子阿难和优婆离分别诵出经、律二藏。此后又再辗转相传,后世发展为《阿含经》。此经就是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和他逝世后100年间,佛教主要在古印度恒河中游一带流传,佛教教团比较统一,都奉行释迦的教法,比丘持戒严谨,基本上以乞食为生。历史上通称这一期间的佛教为“早期佛教”,也称“初期佛教”。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影响了印度宗教和思想的各种部门,影响了尔后印度历史的发展,而且由于它的向外传播,也影响了亚洲许多国家的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的变化和发展。

应当肯定,佛教绝不是拯救人类苦难、克服社会危机的灵丹妙药。它为人们所指引的解脱之道,只能导致人们去一味专心于个人的修持,以求达到个人的心灵平衡、精神愉悦,从而脱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火热斗争,无视社会的改造。历史表明,佛教在发源地印度流传到13世纪就趋于消亡了,在中国到唐代以后也走向下坡路了。但是佛教的产生,毕竟是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的。至于佛教所带来的文化的发展,其中有些内容也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企图按照佛教教义去改造世界,使人民摆脱痛苦,获得精神的解脱。但是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剥削阶级的痛苦是根本不同的,广大人民的痛苦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造成的。摆脱痛苦的正确途径,应当是铲除产生压迫和剥削的阶级根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释迦牟尼强调解除痛苦、达到理想境界的途径是,出家修道,断除欲念,并且把希望寄予来世。这只能把人们引向消极的服从和忍辱的道路,使人们安于现状,听任现实命运的安排,逆来顺受,自我安慰,自我麻痹。这不仅不能减轻和解除人民的痛苦,相反,还有利于剥削阶级,成为他们维护统治的工具,从而更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从释迦牟尼创教活动得到的社会支持力量来看,佛教代表的是刹帝利、大富豪商的利益。佛教产生时,得到了摩揭陀国的频毗娑罗(影坚)王及其嗣子阿阇世王、萨罗国的波斯匿(胜军)王及其妻子末利夫人、释迦部落国的罗阇摩诃那摩、阿槃底国的罗阇摩度罗等统治者的大力扶植。如频毗娑罗王就给释迦供养,还给了一处宣传场所——竹林精舍。此外,上面提到过的大富豪商如须达多,就是释迦的最有力的施主。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佛时,从菩提树下站起来,最先向他奉献食品的是两个商人。在释迦招收的弟子中,起先是五比丘,其次就是商人耶舍,耶舍一次就带来了60个人,皈依释迦。佛教“五戒”中的“戒偷盗”,具有保护私有财产的作用,这在当时对促进商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商人也最害怕战争,“五戒”中的“戒杀生”也备受商人的拥护。佛教徒和商人的主张都属于主张变革的沙门思想体系,是非正统的异端,同受婆罗门的歧视。经济利益、学说主张和社会心理的共同点,把早期佛教和商人结合在一起了。由此可见,佛教是代表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富商阶层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宗教。虽然佛教并不直接代表劳动者的利益,但是它和刹帝利、商人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是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间接地对劳动者也是有利的。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反对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主张梵神创造世界说,提倡杀牲祭祀,推行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佛教反对神创造世界说,不承认婆罗门的神权,不崇拜偶像。释迦牟尼也反对杀牲祭祀。婆罗门以祭祀为职业,祭祀规模大,时间长,要杀大批耕牛。婆罗门为国王举行一次“灌顶大礼”,要收取10万头甚至20万头牛的酬金。佛教不仅谴责杀牲祭祀,还规定了“戒杀生”的戒条,这对保护耕牛和发展农牧业,起着有益的作用,也是符合农民利益的。佛教还对种姓制度表示强烈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的四个种姓不可改变和“婆罗门至上”的观点。释迦牟尼主张“四姓平等”,首先是业报轮回方面的平等,也就是无论种姓、出身、职业的高低,都根据自身的业报决定生死轮回。婆罗门教主张,只有高级种姓的人才含有梵的分子,才能最终与梵结合、统一,获得高级的“再生”。佛教把人的宗教尊严置于从属于人的个性和品行的基础上,而不是从属于某一种姓的特殊地位上,强调每一个信仰者都可通过努力修持而期望获得超度。佛教打破人种优劣论,强调人格的教化和自我完善,认为修善业、有功德的低级种姓的人也可以在下世生于富贵人家,修恶业、有罪过的高级种姓的人也可能在下世生于低贱人家。其次是在出家修行和僧伽内部实行平等。佛教宣传所有的人都有权出家学道加入僧团,而不问其出身如何,属于哪个种姓。在释迦的僧团中,理发匠优婆离就是出身于低级种姓的。在僧团内部,不管原来种姓高低,都是彼此平等的。释迦牟尼的这种“四姓平等”的观念,在宗教领域里众生平等的观念,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释迦牟尼的“四姓平等”主张是不彻底的,他不是从根本上反对整个社会的种姓制度,而是反对婆罗门,其目的在于提高刹帝利和富商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提高刹帝利的政治地位。对于种姓的产生,佛教不同意婆罗门教宣传的神造成的观点,而提出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新说法,并且在种姓排列的次序上,总是把刹帝利放在第一位。可见它并不主张从根本上废除种姓制度,只是想贬低和否定婆罗门种姓,甚至还迁就种姓制度,承认社会的不平等。同时,还应指出,释迦牟尼的“四姓平等”说,客观上还掩盖了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这又是有利于剥削阶级的。

此外,佛教的缘起说中,阐述了因果联系的理论,发挥了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条件所构成,并处在永恒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的观点,这都是合理的辩证法思想。释迦牟尼反对祭祀,不拜偶像,重视个体道德的自我修养,强调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这也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虽然他所设计的宗教生活、修持途径、解脱目标,从总体上、本质上来看,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释迦牟尼还反对神权,不承认神创造世界。但是又承认天神的存在;不承认灵魂不灭,但又主张轮回转世,从而陷入了深刻的理论矛盾之中,不得解决。

§§§第二节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印度经历了早期佛教阶段之后,又相继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阶段,到13世纪初便在印度本土衰落了。

一、部派佛教

同类推荐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代魔女

    绝代魔女

    她柳意绝只因生在邪门魔派,一出生便注定冠上了魔女称号,遇上他,沈洛心,名门世家的翩翩贵公子,嬉笑怒骂间竟互生情素,江湖是否能容得下他们的爱情。在仇恨面前,她如何选择;在正义面前,他又如何决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掌控万虫千兽:极品御妖女

    掌控万虫千兽:极品御妖女

    龙神的出世,引领各自的命运上了轨道。凤凰的重生,一时间谣言四起。皇室莫名的牵扯一时纷争不断,二十年前的真相逐渐清晰。妖典的出现引来无数的野心。鬼神之战,她为他险些坠入魔道,奄奄一息之际,万千的生灵为她咆哮!面对御妖之女那不可磨灭的使命,他愿为她放弃整个天下,而她又何尝不是!四大奇术真正的使命就此拉开,一曲御妖神曲使得魔神再次解开封印,眼看天下即将要陷入万劫不复……
  • 优质男友送上门

    优质男友送上门

    他,英俊潇洒,俊逸不凡,虽然贵为大财团的继承人,却有着痞子般的流氓性格;她,面容姣好,身材傲人,作为一名平凡无奇的小资女人,活得倒也滋润。一场命运的玩笑,让他和她相遇,而身份,竟然是雇主与养客。谁说钻石王老五就不许吃软饭了?
  • 何以笙箫默

    何以笙箫默

    同名电影《何以笙箫默》由黄晓明、杨幂联袂主演!快餐时代的爱情,似乎你我四目相对,瞬间就能干柴烈火,转眼又相忘于江湖,彼此干干净净再无瓜葛。谁还记得遥远的《诗经》里,还写下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传说,谁又能想见,这样简单干净,一眼便是万年的爱情,真的在何以琛和赵默笙身上发生了。
  • 一品农庄,绝品夫

    一品农庄,绝品夫

    诈尸了!安月一觉醒来,成了安家的大丫头,刚从河里被捞上来。一个朦胧觉她竟成了村沟里的草凤凰,长得美却很窝囊的安钩月。钩月就钩月吧,毕竟那安钩月比她年轻,白捡了几年的便宜不要白不要!可没想到…上辈子惨不忍睹,这辈子惨绝人寰。这安钩月的处境真凄凉,睡的是冷草堆,吃的是窝窝头,上头有个后妈鞭挞着,下面还有个妹妹压榨着,还被口口声声叫着“小野种”。小野种?你特么才小野种,全家都是小野种!抡起她的锄头,拿着她的户口,看到山边那间屋没?从今以后那奏是她的家!买了地,种了田,养了…娃…敢情这安钩月花季年龄就珠胎暗结了,真是可怜她这个黄花大闺女跟着变妇人。十月怀胎,牙一咬、劲一使,无声无息出来个带把的:“孩子,我都抽你三巴掌了,你咋还不哭?”几年后。狼狗看家,儿子种田,她监督。村头,近万士兵安营扎寨。“爷?这小村子难道有了逆贼?”甲侍卫满眼崇拜!“爷,要不要属下先去当探情况?”乙侍卫首当其冲!“要我说,爷您直接下令,我们铲平了这村子!”丙侍卫忽略某人越来越黑的神色,不知死活。片刻……“卸甲归田!”某人一声令下,数万士兵踏入田园,拿起自备的锄头,干起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刨地!
  • 幸福心理学全知道

    幸福心理学全知道

    懂心理学的女人最幸福,懂幸福心理学的女人最好命。全天下女人都要知道的幸福瑜伽。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天命逆凰:魅惑神医

    天命逆凰:魅惑神医

    酷爱道家五行的洛子涵意外穿越惊兰大陆,被神医流心所救,收为弟子,在药谷学习医术。无意中被卷入寻宝的漩涡中,在夺宝中救下受伤的左寂冷,谁知左寂冷身份特殊,接近她竟然是带着目的的。最后带着宝物离开。看似决裂反目的俩人却不知不觉中队对方情根深埋。再次相遇,他们是敌人,又要怎样面对对方?
  • 全世界美女都在用的美颜圣经

    全世界美女都在用的美颜圣经

    汉方草本面膜,美白、除皱、祛痘,一应俱全;大长今告诉你的韩医美容养颜古方;日式温泉保养的秘密和美肌大师佐伯天津的独特养肤术;以色列女性的浴盐塑身美容术;西班牙美女的橄榄油嫩肤秘方,全球掀起自然保养的美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