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50

第50章 柳宗元 刘禹锡的天人关系学说(4)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易传·系辞下》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以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立面相互渗透:屈中含伸,蛰中含存,安中含危,存中含亡,治中含乱;一是对立面相互转化:屈能变为伸,蛰能变为存,在政治上,安能转化为危,存能转化为亡,治能转化为乱。

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变化的原因《易传》作者以前的辩证法者虽然对于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有了一些认识,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变化的原因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易传》作者继承《易经》的交感观念,以其特定的术语,首先揭示这一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涵,从而使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得到一次大发展。《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发生变化。《系辞上》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说,世界的变化是由统一体(“太极”)分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天地”或“阴阳”),而天地或阴阳的对立统一产生了四时(“四象”)的变化,四时的对立统一又产生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卦,八卦的对立统一又产生六十四卦,进而形成整个宇宙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一套画卦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可作为以太极为始基的宇宙生成论理解的思想内容。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由于两个对立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对辩证发展观点的深邃的猜测。

(三)庄周从对立的角度对事物所作的观察及其陷入相对主义的途径

战国时庄周也曾从对立的角度对事物作过观察,但他却走上了取消事物差别、对立、矛盾的道路,其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无限夸大事物的相对性他说:“莛与楹,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意思是说细小的莛和粗大的楹,丑人厉和美人西施,最后总是一样的。诚然,事物的大小、人的美丑是相互依存、相比较而言的,有其相对性的一面,但是抹杀大小、美丑的区别,把它们等同起来却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庄子把辩证法引向诡辩论的重要实例。

二是夸大观察客观事物角度的相对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意思是说,从万物的本源“道”来看,贵与贱这一对立的范畴是不存在的,只是各从自身来看,才因贵己而贱他,产生贵贱的对立。这也就是说,事物的区别只存在于不同的观察角度之中。显然这是主观唯心论的论证。

(四)从春秋时“和同之辨”到惠施“合同异”思想

春秋时“和同之辨”,涉及对立面相互关系的问题。“和”指和谐、和协,“同”指等同、相同。郑桓公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他”,指相异的事物。“以他平他”,会合不同而相等的事物叫做“和”,“和”才能有新事物产生。“以同裨同”,相同事物的相加,仍是原来的事物,所以,“同则不继”。齐景公时的晏子也和史伯一样,认为“和”与“同”是不同的,“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见《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传》)。这种对事物的直观,接触到矛盾的统一性,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讲的还不是对立面的统一。

战国时惠施继承“同”说,从对立的同异关系进一步强调“万物毕同”,泯除一切差别。他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天下》引)意思是,天和地一样卑下,山和泽一样低平,太阳刚升到正中就转为昃,事物刚生成就转为死亡。“大同”和“小同”虽然都是同,但有不同。万物都是相同的,又都是相异的。这里,包含了事物的转化思想和事物具有同异两方面的思想,带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强调“毕异”、“毕同”则排斥了同异的统一性。“毕异”,就是否认“异”中有“同”,取消了事物的统一性。“毕同”,就是否认“同”中有“异”,抹杀了事物的差别性,从而导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同上)的“合同异”的形而上学结论。

汉唐时期

(一)董仲舒“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

西汉官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成对偶的,他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春秋繁露·基义》)这里的“合”,就是对偶的意思。他甚至还认为对偶是相互渗透的:“于浊之中,必知其清;于清之中,必知其浊。于曲之中,必见其直;于直之中,必见其曲。”(《春秋繁露·保位权》)清浊曲直,互为包含。到此为止,应该说董仲舒的这些观点是有其合理的辩证因素的,但当他以此作为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化、永恒化的理论根据时,那就把这种合理因素完全歪曲了。他说:“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顺逆之理,安所加以不在?在上下,在大小,在强弱,在贤不肖,在善恶。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春秋繁露·王道通三》)阴阳两极被赋予了善恶的属性。进而说:“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子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认为凡属阴的,只能服从阳,只能作为阳的消极的对偶而存在。这种“阳尊阴卑”的观念,就是把阴阳关系固定化,排斥了矛盾双方的转化。董仲舒还说:“天之亲阳而疏阴”(同上),宣扬阴阳的地位是天帝有目的的安排,这就不仅把矛盾形而上学化,而且加以神化了。

董仲舒承认矛盾,然后通过把矛盾对立面凝固化,以抹杀对立双方有性质和地位的转化,从而走向了形而上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教训。

再是,董仲舒承认事物的可分,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但是又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在可分性之上又加了一个不可分的天道,否认了事物的相反相成,抹杀了矛盾,从而又归结为形而上学。

(二)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转化思想

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文学家扬雄,继承了《周易》和《老子》的思想,也认为事物的对立是统一的。他说:“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凶吉之同域。”(《太玄赋》)意思是,事物的对立面是交渗互转的。

扬雄辩证法思想的特点是重视“极”的观念,主张不极不反,极则必反。他说:“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信(伸)道致诎(屈),诎道致信。其动也日造其所无,而好其所新。其静也日减其所为,而损其所成。”(《玄摛》)这是说,事物不达到极度就不转化,而达到极度就必定转化。事物在达到极度之前必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当处于成长壮大时,不断日新,及其衰萎时,就逐日减损以至于消亡。扬雄所表达的这些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大体上是符合辩证法的。

但是,扬雄有时又认为阴阳对立面的性质是不会变的,他说:“阳动吐,阴静翕,阳道常饶,阴道常乏。”(《玄告》)社会的尊卑地位也是不能转化的,“尊卑不相黩”(同上)。这又和董仲舒的阳尊阴卑的形而上学观点靠拢一起了。

扬雄的思想还具有严重的机械循环的倾向。他提出一个任何事物的反复都分为九段的变化公式。例如,他在论述人事凶吉的变化时说:“思心乎一,反复乎二,成意乎三,条畅乎四,著明乎五,极大乎六,败损乎七,剥落乎八,殄绝乎九。”(《玄图》)这中间一到三,是由发意、思考而决定,四到六,是由进展而著明至极盛,七到九,是开始损毁以至剥落、灭绝。扬雄还解释说:“自一至三者,贫贱而心劳。四至六者,富贵而尊高。七至九者,离咎而犯灾。五以下作息,五以上作消。幽潜道卑,亢极道高。”(同上)意思是,开始是由卑微而上升,虽贫贱而有希望;随后进入发展阶段,上升到尊高的境地;以后又转为坠退而销毁,虽富贵而实无前途。在这里虽然也透露了辩证法的观点,但是离开具体条件,把一切事物的变化阶段机械化、固定化,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循环论。

(三)王弼“异而通”的观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王弼,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的。他说:“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乘。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苟识其情,不忧乖违;苟明其趣,不烦强武。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周易略例》)意思是说,事物对立面是互相交渗的。事物含有相反的性质,但是,相反相从,相异相通,相对的有其一致性。睽而类,异而通。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对立面又是互相联结、统一的,这是事物的普遍现象。

王弼猜测到了运动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他说:“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周易略例》)意思是说,万物都存在,必然归于统一的本体;运动变化持续进行是由于本体的制约,所以事物没有不遵循规律的状况,万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里,王弼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为本体的制约,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指出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则是辩证法的思想。

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窒息,王弼的思想陷入了形而上学。王弼承认事物的变化是为了论证本体的不变,讲变是为了讲不变,这是唯心主义宇宙观决定形而上学发展变化观点的突出例子。

(四)华严宗“同相异相”的范畴和“事事无碍”的观点

唐代佛教若干宗派的思想特点之一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紧密交织在一起。以华严宗为例,它提出“同相异相”的范畴,就是关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华严宗的真正创始人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举例说,椽和瓦等共同构成房屋,因此,不但椽与椽之间有同一性,椽与瓦之间也有同一性。反过来,每根椽都不相同,又有差别性。这是对同一性与差别性的辩证关系的猜测。但是,法藏又宣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是事物数量的大小多少的差别,现象与本质的差别都是不存在的。鼓吹“事事无碍”,完全否定事物的差别性。法藏以金狮子为例说,金狮子的眼和耳都是金的,所以金狮子的眼就是金狮子的耳,眼和耳没有差别。他甚至说,金狮子的一根毛是金的,所以一根毛中就有金狮子,部分和整体是没有差别的。这纯粹是形而上学的诡辩。佛教哲学中也带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它又总是和诡辩论粘贴在一起的,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宋—清时期

(一)王安石“两”“耦”的矛盾观

北宋时代改革家王安石,是一位具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他的辩证观点主要是:

“万物之变”的思想王安石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阴阳两气的统一体(“太极”或“道”)不断分化、组合的过程,即由太极分化出阴阳两气,阴阳两气又分化出“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五行”再生万物。最早提出“五行”说的《尚书·洪范》认为“五行”是天帝创造的,王安石认为“五行”是由气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又认为“行”是“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王文公文集·洪范传》),对“五行”作了新解释,强调“五行”既是万物构成的元素,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把五种物质元素和运动变化直接统一起来,“五行”产生万物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是对古代“五行”说的新发展,是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的客观辩证法的猜测。

“两”“耦”的矛盾观王安石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两”“耦”,即在于事物的对立矛盾。他说:“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同上)意思是说,气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对立面的结合,形成某一事物;“五行”各有对立面,互相结合而生出事物的种种变化。万物的变化是“五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对立矛盾具有普遍性,贯串于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而且“耦之中又有耦”(同上),对立面的每一方面,又都有对立面相结合。“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同上)对立是无穷的,万物的变化也是无穷的。王安石这里讲的“耦之中又有耦”的命题,是深刻的,是对以往矛盾观的发展。

“新故相除”的观点在万物变化及其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王安石还提出了“新故相除”的观点,他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处置)有辨(分辨),新故相除者,人也。”(杨时:《字说辨》引王安石《字说》)新故相除,就是新旧交替、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天”)和社会(“人”)的共同的变化规律。这是对不变论、循环论的否定,是为其变法运动提供理论根据的。

但是,王安石的辩证法思想也有严重的缺陷,他把万物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相互作用,这种狭隘的、直观的理解,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循环论;他说:“静为动之主。”(《道德真经集义》引)从而又转向了形而上学;他称对立统一关系为“对”,但却主张“入神则无对于天地之间矣”(同上)。宣传“无对”,也即取消矛盾。这种局限性既和王安石受古代形而上学思想影响和束缚有关,同时也是和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立场相适应的。

(二)张载“两”“一”说——对立统一观点的素朴表述

北宋重要唯物主义者张载,继承和发展了《易传》的思想,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载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正蒙·太和篇》)“两”,指两端、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两方的统一。意思是统一中有对立,对立两面有统一。这是对对立统一关系的天才猜测,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对于运动变化的过程,张载还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变化的两种形态的观点。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乾卦》)“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篇》)意思是,显著的变化是变,逐渐的变化是化。事物在显著变化以后,又转入逐渐的变化;逐渐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又引起显著的变化,两种变化形态是转化的。张载这里所讲的虽然还不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但是他却第一次区分了渐变和突变两种形态,把运动变化看作渐变和突变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这无疑是十分精彩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张载也不能超脱历史和阶级给他带来的局限。他在阐发辩证法的同时又宣扬斗争归于和解的调和论思想。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张载一方面看到了对立的斗争,又认为斗争最后归于调和。这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对立统一思想的特色。

(三)二程的“无一亦无三”的命题

同类推荐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先秦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学派的源头,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恢宏历史的结晶,塑造独立性格,传承灿烂文明,两者缺一不可。研习先秦诸子应注意:汲取各家学说要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史记》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拜读应谨记:一、读史学做人,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二、读史学智慧,融会贯通,为己所用。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热门推荐
  • 凤逆九天

    凤逆九天

    这是一个海洋的世界。这是一个海盗的黄金时代。云穹大陆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韩昭,黑历,华风,三大陆天各一方,以海隔绝,商贸往来多靠海路,因此诞生出无数的海上盗贼。逐鹿与海洋之上。韩昭国,陆地三雄之一。春光明媚,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杨柳伸展着身躯吐出新芽,在春风中轻柔的起舞,嫩绿的草叶儿从土中抖擞出身姿,散发出清幽的香味,桃花在枝头轻开笑颜,正是春来好时节。“大小姐,快跑,快。”一片春……
  • 萌萌一家

    萌萌一家

    穿越赶上生孩子,好吧,她风九认了。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异世带带孩子打打怪兽,泡泡美男玩玩家斗,人生照样多姿多彩。
  • 绝色倾城:佣兵倾覆天下

    绝色倾城:佣兵倾覆天下

    她残忍嗜血,冰冷无情,在世人眼里她便是魔,他淡漠无情,如常年冰封的雪山,世人在他眼里不过尘粒。他对她说:“你在,天下无恙,你不在,我便血洗天下,为你陪葬。”她笑:“世人生死与我何干,我只愿与你相望江湖。”那缠绕的发丝,似理不清的结。他与他站在雪山之巅,笑看,乱世繁华。【沂羽谷原创社团出品】(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湖北人既豪爽又谨慎,既热情又小心,既善于经营世俗人生,又崇尚精神生活。他们可以披肝沥胆,无私助人,也可以小处计较,谨慎处世;他们可以争强好胜,兼济天下,也可以超然物外,独善其身。本书是第一本诠释湖北人性情的精华本,是洞悉湖北人行为特性的全面攻略。本书着重描写了湖北的地理特点、文化和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本书中,编者突出表现湖北人在经济、教育、社会、性格、人文况味、语言等领域所呈现出的性情特征。其中,尤其对“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俗语,做了细致的解释。
  • 铿锵紫罗兰

    铿锵紫罗兰

    2年前在大马被警方误当妓女而扣留8天的中国女作家李俊杰,如今《铿锵紫罗兰·我的坐牢日记》书籍即将在新加坡问世,她将8天内的扣留事迹,以及扣留后的事迹,公诸于世。
  • 嫡女权色

    嫡女权色

    母死父续娶,苏云希带着幼弟,想要不被人欺负,就只能变强。有人谋算她的婚事还有亡母留下的嫁妆,狠狠打过去,打痛了就知道好歹。姨娘们生出异心,将她们狠狠的踩在脚下,才知道什么叫做规矩。老太太不想让她管家,她偏要管家,还让老太太无话可说。堂姐奇葩,她就让堂姐知道什么叫做后悔。新太太贪心,苏云希就让她知道什么叫做适可而止。参加宫中选秀,谋求一生富贵尊荣。嫡女权色,一世荣华。
  • 独生女孩怎么养

    独生女孩怎么养

    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方法做支撑也许家长所期望的“凤”就无法展翅翱翔。本书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根据独生女孩成长的特点,从生活习惯、完美性格、生存能力、身心健康、情商教育、美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针对独生女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弱点,为家长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完善女孩的性格,塑造女孩的优良品质。
  • 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

    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

    《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以问答形式,分中草药基础知识、常见病的中草药疗法和附表三部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草药的基本知识。其中,中草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中草药的基本性能及其使用方法、贮藏保管等用药常识;常见病的中草药疗法简要介绍了50余种临床常见病的中草药疗法;常用中草药用附表形式作了简单介绍。《常用中草药百问百答》通俗实用,可供家庭、基层中西医药工作者以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 輕薄帝师

    輕薄帝师

    负清风,十六岁。扶风弱柳,肤如凝脂,号称雪国第一美男子。威武大将军之子,胸无点墨,手无缚鸡之力,样样不行。负清风,二十岁。二十一世纪最年轻考古学家,博览群书,尤其对于古代兵书有特殊的癖好。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有两个爸爸,同人之女。穿越成为第一草包的将门独子,将会发生怎样的碰撞?…一朝科举,绝艳重生,成为雪国史上最年前的帝师。冷峻的太子、绝魅的二皇子、温柔的三皇子、妖媚的四皇子、清纯的五皇子、不离不弃的忠心暗卫,行坐不离的青梅竹马,鹤发童颜的师长哥哥,妖美如蝶的敌军知己,清俊隽秀的他国军师…………凤临异世,四国纷争,尔虞我诈,风起云涌!且看她如何铁军过境,平定天下!一日——五位皇子即将为出征的她践行,扑通一声将她丢进了温泉池…“老师,你的衣服湿了?还不脱么?”“老师,你的皮肤比女人还好,比倾颜还好呢!”“老师,你怎么脸红了?”“呀!老师哥哥你的身子怎么和我们不一样啊…”【注:此文不白,不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女主逐渐成长系。】……………………………………………………………………………………………………………………推荐小炎的新文《染指皇叔》如水的月色下,男子精致如邪的脸泛着微微的粉色,分外妖魅,只见他不停的灌着酒,脚边散落一地的空酒坛。凤云栖推开门的瞬间,酒气扑面而来,柳登时眉凝了起来,“四皇子叫本王来就为了看你喝酒么?”一条白绫在月下飞驰而来,下一刻凤云栖已经被按在了柔软的貂皮毯上,一张薄薄的唇贴在她小巧的耳边,声润如酒,“是,因为酒能乱性…”凤云栖眸中的震惊一瞬即逝,唇角扬起如常的轻笑,“四皇子真爱说笑,本王可是男子。”“男子?”男子嗤笑一声,眸色如潭,狂霸到了极致,“不管小皇叔是男是女,我已成魔。”……………………………………………………………………………………………………小炎最新文文《-壹夜风流-》简介:号外号外,百花宫宫主被人迷X了!此八卦流言一出,横扫江湖…传闻百花宫宫主风流成性,宫内除了他自己之外皆为女子。传闻百花宫宫主美艳如妖,所到之处经常引起交通堵塞,场面混乱,一度失控。传闻百花宫宫主不仅留恋女色,甚至是男色,又人称或有断袖之癖。传闻百花宫神秘莫测,无人知晓其处。只是,是谁色胆包天的迷X了江湖第一艳公子?是谁?究竟是谁?
  • 谋杀现场3

    谋杀现场3

    我们的口号是:谋杀有瘾!推理光荣!(新群号84118648,其它几个都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