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5000000050

第50章 柳宗元 刘禹锡的天人关系学说(4)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易传·系辞下》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以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立面相互渗透:屈中含伸,蛰中含存,安中含危,存中含亡,治中含乱;一是对立面相互转化:屈能变为伸,蛰能变为存,在政治上,安能转化为危,存能转化为亡,治能转化为乱。

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变化的原因《易传》作者以前的辩证法者虽然对于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有了一些认识,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变化的原因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易传》作者继承《易经》的交感观念,以其特定的术语,首先揭示这一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涵,从而使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得到一次大发展。《系辞上》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发生变化。《系辞上》又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说,世界的变化是由统一体(“太极”)分为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天地”或“阴阳”),而天地或阴阳的对立统一产生了四时(“四象”)的变化,四时的对立统一又产生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的八卦,八卦的对立统一又产生六十四卦,进而形成整个宇宙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变化。这一套画卦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可作为以太极为始基的宇宙生成论理解的思想内容。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由于两个对立面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对辩证发展观点的深邃的猜测。

(三)庄周从对立的角度对事物所作的观察及其陷入相对主义的途径

战国时庄周也曾从对立的角度对事物作过观察,但他却走上了取消事物差别、对立、矛盾的道路,其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无限夸大事物的相对性他说:“莛与楹,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意思是说细小的莛和粗大的楹,丑人厉和美人西施,最后总是一样的。诚然,事物的大小、人的美丑是相互依存、相比较而言的,有其相对性的一面,但是抹杀大小、美丑的区别,把它们等同起来却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庄子把辩证法引向诡辩论的重要实例。

二是夸大观察客观事物角度的相对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意思是说,从万物的本源“道”来看,贵与贱这一对立的范畴是不存在的,只是各从自身来看,才因贵己而贱他,产生贵贱的对立。这也就是说,事物的区别只存在于不同的观察角度之中。显然这是主观唯心论的论证。

(四)从春秋时“和同之辨”到惠施“合同异”思想

春秋时“和同之辨”,涉及对立面相互关系的问题。“和”指和谐、和协,“同”指等同、相同。郑桓公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他”,指相异的事物。“以他平他”,会合不同而相等的事物叫做“和”,“和”才能有新事物产生。“以同裨同”,相同事物的相加,仍是原来的事物,所以,“同则不继”。齐景公时的晏子也和史伯一样,认为“和”与“同”是不同的,“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见《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年传》)。这种对事物的直观,接触到矛盾的统一性,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讲的还不是对立面的统一。

战国时惠施继承“同”说,从对立的同异关系进一步强调“万物毕同”,泯除一切差别。他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庄子·天下》引)意思是,天和地一样卑下,山和泽一样低平,太阳刚升到正中就转为昃,事物刚生成就转为死亡。“大同”和“小同”虽然都是同,但有不同。万物都是相同的,又都是相异的。这里,包含了事物的转化思想和事物具有同异两方面的思想,带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是强调“毕异”、“毕同”则排斥了同异的统一性。“毕异”,就是否认“异”中有“同”,取消了事物的统一性。“毕同”,就是否认“同”中有“异”,抹杀了事物的差别性,从而导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同上)的“合同异”的形而上学结论。

汉唐时期

(一)董仲舒“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

西汉官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董仲舒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成对偶的,他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春秋繁露·基义》)这里的“合”,就是对偶的意思。他甚至还认为对偶是相互渗透的:“于浊之中,必知其清;于清之中,必知其浊。于曲之中,必见其直;于直之中,必见其曲。”(《春秋繁露·保位权》)清浊曲直,互为包含。到此为止,应该说董仲舒的这些观点是有其合理的辩证因素的,但当他以此作为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化、永恒化的理论根据时,那就把这种合理因素完全歪曲了。他说:“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顺逆之理,安所加以不在?在上下,在大小,在强弱,在贤不肖,在善恶。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春秋繁露·王道通三》)阴阳两极被赋予了善恶的属性。进而说:“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子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春秋繁露·基义》)认为凡属阴的,只能服从阳,只能作为阳的消极的对偶而存在。这种“阳尊阴卑”的观念,就是把阴阳关系固定化,排斥了矛盾双方的转化。董仲舒还说:“天之亲阳而疏阴”(同上),宣扬阴阳的地位是天帝有目的的安排,这就不仅把矛盾形而上学化,而且加以神化了。

董仲舒承认矛盾,然后通过把矛盾对立面凝固化,以抹杀对立双方有性质和地位的转化,从而走向了形而上学,这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教训。

再是,董仲舒承认事物的可分,他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但是又说:“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春秋繁露·天道无二》)在可分性之上又加了一个不可分的天道,否认了事物的相反相成,抹杀了矛盾,从而又归结为形而上学。

(二)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转化思想

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文学家扬雄,继承了《周易》和《老子》的思想,也认为事物的对立是统一的。他说:“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凶吉之同域。”(《太玄赋》)意思是,事物的对立面是交渗互转的。

扬雄辩证法思想的特点是重视“极”的观念,主张不极不反,极则必反。他说:“阳不极则阴不萌,阴不极则阳不牙(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信(伸)道致诎(屈),诎道致信。其动也日造其所无,而好其所新。其静也日减其所为,而损其所成。”(《玄摛》)这是说,事物不达到极度就不转化,而达到极度就必定转化。事物在达到极度之前必定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当处于成长壮大时,不断日新,及其衰萎时,就逐日减损以至于消亡。扬雄所表达的这些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大体上是符合辩证法的。

但是,扬雄有时又认为阴阳对立面的性质是不会变的,他说:“阳动吐,阴静翕,阳道常饶,阴道常乏。”(《玄告》)社会的尊卑地位也是不能转化的,“尊卑不相黩”(同上)。这又和董仲舒的阳尊阴卑的形而上学观点靠拢一起了。

扬雄的思想还具有严重的机械循环的倾向。他提出一个任何事物的反复都分为九段的变化公式。例如,他在论述人事凶吉的变化时说:“思心乎一,反复乎二,成意乎三,条畅乎四,著明乎五,极大乎六,败损乎七,剥落乎八,殄绝乎九。”(《玄图》)这中间一到三,是由发意、思考而决定,四到六,是由进展而著明至极盛,七到九,是开始损毁以至剥落、灭绝。扬雄还解释说:“自一至三者,贫贱而心劳。四至六者,富贵而尊高。七至九者,离咎而犯灾。五以下作息,五以上作消。幽潜道卑,亢极道高。”(同上)意思是,开始是由卑微而上升,虽贫贱而有希望;随后进入发展阶段,上升到尊高的境地;以后又转为坠退而销毁,虽富贵而实无前途。在这里虽然也透露了辩证法的观点,但是离开具体条件,把一切事物的变化阶段机械化、固定化,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循环论。

(三)王弼“异而通”的观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王弼,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的。他说:“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乘。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苟识其情,不忧乖违;苟明其趣,不烦强武。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睽而知其类,异而知其通。”(《周易略例》)意思是说,事物对立面是互相交渗的。事物含有相反的性质,但是,相反相从,相异相通,相对的有其一致性。睽而类,异而通。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对立面又是互相联结、统一的,这是事物的普遍现象。

王弼猜测到了运动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他说:“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周易略例》)意思是说,万物都存在,必然归于统一的本体;运动变化持续进行是由于本体的制约,所以事物没有不遵循规律的状况,万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里,王弼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归结为本体的制约,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他指出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则是辩证法的思想。

由于唯心主义体系的窒息,王弼的思想陷入了形而上学。王弼承认事物的变化是为了论证本体的不变,讲变是为了讲不变,这是唯心主义宇宙观决定形而上学发展变化观点的突出例子。

(四)华严宗“同相异相”的范畴和“事事无碍”的观点

唐代佛教若干宗派的思想特点之一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紧密交织在一起。以华严宗为例,它提出“同相异相”的范畴,就是关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华严宗的真正创始人法藏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举例说,椽和瓦等共同构成房屋,因此,不但椽与椽之间有同一性,椽与瓦之间也有同一性。反过来,每根椽都不相同,又有差别性。这是对同一性与差别性的辩证关系的猜测。但是,法藏又宣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意思是事物数量的大小多少的差别,现象与本质的差别都是不存在的。鼓吹“事事无碍”,完全否定事物的差别性。法藏以金狮子为例说,金狮子的眼和耳都是金的,所以金狮子的眼就是金狮子的耳,眼和耳没有差别。他甚至说,金狮子的一根毛是金的,所以一根毛中就有金狮子,部分和整体是没有差别的。这纯粹是形而上学的诡辩。佛教哲学中也带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它又总是和诡辩论粘贴在一起的,正如前面提到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宋—清时期

(一)王安石“两”“耦”的矛盾观

北宋时代改革家王安石,是一位具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他的辩证观点主要是:

“万物之变”的思想王安石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阴阳两气的统一体(“太极”或“道”)不断分化、组合的过程,即由太极分化出阴阳两气,阴阳两气又分化出“五行”——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五行”再生万物。最早提出“五行”说的《尚书·洪范》认为“五行”是天帝创造的,王安石认为“五行”是由气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又认为“行”是“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王文公文集·洪范传》),对“五行”作了新解释,强调“五行”既是万物构成的元素,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把五种物质元素和运动变化直接统一起来,“五行”产生万物就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这是对古代“五行”说的新发展,是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的客观辩证法的猜测。

“两”“耦”的矛盾观王安石认为万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两”“耦”,即在于事物的对立矛盾。他说:“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同上)意思是说,气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对立面的结合,形成某一事物;“五行”各有对立面,互相结合而生出事物的种种变化。万物的变化是“五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对立矛盾具有普遍性,贯串于一切事物,“皆各有耦”而且“耦之中又有耦”(同上),对立面的每一方面,又都有对立面相结合。“奇生者成而耦,以耦生者成而奇。”(同上)对立是无穷的,万物的变化也是无穷的。王安石这里讲的“耦之中又有耦”的命题,是深刻的,是对以往矛盾观的发展。

“新故相除”的观点在万物变化及其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王安石还提出了“新故相除”的观点,他说:“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处置)有辨(分辨),新故相除者,人也。”(杨时:《字说辨》引王安石《字说》)新故相除,就是新旧交替、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天”)和社会(“人”)的共同的变化规律。这是对不变论、循环论的否定,是为其变法运动提供理论根据的。

但是,王安石的辩证法思想也有严重的缺陷,他把万物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相互作用,这种狭隘的、直观的理解,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循环论;他说:“静为动之主。”(《道德真经集义》引)从而又转向了形而上学;他称对立统一关系为“对”,但却主张“入神则无对于天地之间矣”(同上)。宣传“无对”,也即取消矛盾。这种局限性既和王安石受古代形而上学思想影响和束缚有关,同时也是和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立场相适应的。

(二)张载“两”“一”说——对立统一观点的素朴表述

北宋重要唯物主义者张载,继承和发展了《易传》的思想,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载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正蒙·太和篇》)“两”,指两端、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两方的统一。意思是统一中有对立,对立两面有统一。这是对对立统一关系的天才猜测,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对于运动变化的过程,张载还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变化的两种形态的观点。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乾卦》)“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篇》)意思是,显著的变化是变,逐渐的变化是化。事物在显著变化以后,又转入逐渐的变化;逐渐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又引起显著的变化,两种变化形态是转化的。张载这里所讲的虽然还不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但是他却第一次区分了渐变和突变两种形态,把运动变化看作渐变和突变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这无疑是十分精彩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张载也不能超脱历史和阶级给他带来的局限。他在阐发辩证法的同时又宣扬斗争归于和解的调和论思想。他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张载一方面看到了对立的斗争,又认为斗争最后归于调和。这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对立统一思想的特色。

(三)二程的“无一亦无三”的命题

同类推荐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爱智书系)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宇宙有没有一个边界?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有那至今令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时间之谜:在这些亘古谜团之外,还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提出“世界”是什么一这个问题?人的感觉是否可靠?语言能不能传达思想?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心灵?经过理性的反思和省察后,我们会发现所有我们习以为常的问题和答案,原来都小是这么理所当然,闪此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谦恭的姿态就成了唯一正确选怿!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热门推荐
  • 英雄纪

    英雄纪

    ,中国首部以彝族奴隶社会、摩梭母系社会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大西南少数民族异域风情之旅。您将领略到一幅古老的彝族奴隶社会和神秘的摩梭女儿王国画卷
  • 狂后乖乖让朕宠

    狂后乖乖让朕宠

    她是妖娆狠辣的魔宫宫主。杀公主,废皇后,夺位登基。他是身体孱弱的哑巴皇子。抢皇位,征四国,君临天下。他的人生目标:【宠她爱她,将天下最好的都给她!】太子、王爷都想来抢她?!笑话!!你能比我更宠她?!她的人生目标:【陪他伴他,他若为帝,她必为后!】公主、名妓都打他主意?!没问题!!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他们的共同格言;【天下人的死活与我何干,只要他(她)在我身边就好!】【片段一】“殿下,南海国那边怎么办?”“停止一切行动。”“什么?!”下属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南海国如今已经唾手可得,殿下竟然要在这个时候停止一切行动?!“忆夕想要,就给她吧。”神色间尽是宠溺。“可是..”“有问题?!”温柔如玉的声音,却有着无形的压力。“没..没有!”殿下的命令不容抗拒。他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说个“不”字。只是,那可是南海国啊,和东临一样称霸苍穹大陆的四国之一啊!【片段二】“皇上,臣有本启奏!”新进入朝堂的官员义正言辞。“噢?爱卿请说。”某男慵懒挑眉,懒懒应道。“皇后娘娘行事张扬,为人善妒。。。。”不知死活的官员喋喋不休的数落着某女的恶行,其他官员纷纷同情的看向他。“说完了?”某男看了一眼那官员,悠悠问道,“众位爱卿怎么看?”“启禀皇上,皇后娘娘贤德大方,母仪天下,这人居然敢诽谤皇后娘娘,臣等觉得应该将他派去流放!!”众大臣异口同声。“既然如此,就依众爱卿的意见吧。”某男懒懒的勾唇。从此之后,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说皇后娘娘一个“不”字。皇后娘娘是对的。如果皇后娘娘错了,请参照上一条!【片段三】“皇上,皇后娘娘把北漠的使者拦截了。”小太监慌慌张张的说道。“拦截了就拦截了!大惊小怪。”某男温雅的挑眉。“皇后娘娘命人把北漠使者的衣服都脱了!”小太监焦急万分。“只要忆夕高兴,随她怎么做。”某男随意应道。小太监此刻已经汗如雨下。北漠可是现在唯一可以和东临抗衡的国家了。这位北漠使者,身份可不一般啊!“可是皇上,北漠的使者是北漠天家的少主啊!”小太监不怕死的说道。“什么!?”某男终于有了反应,一瞬间就消失在小太监面前。剩下的小太监一脸石化。他听见皇上消失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居然是男人!!”可是,这好像不是重点吧。【片段四】“娘亲,有人欺负凤儿!”某只小包子露出可怜兮兮的表情,拉着某女说道。
  • 最经典的爱情名言警句

    最经典的爱情名言警句

    本书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爱情名言和诗句。介绍了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不同时期的爱情观、消费观、价值观及生活主题。
  • 天降萌宝:毒女医妃

    天降萌宝:毒女医妃

    “这位公子,看你印堂发黑,四肢无力,定是长期纵欲的后果,让本姑娘为您开一贴药,保管药到病除!”某女看着男人鼓囊囊的腰包,贼心四起。某男上下打量了某女一番,不屑的努了努嘴:“爷我从未碰过女人!你这个江湖游医,骗旁人罢了,竟然骗到爷这儿来了?看爷我不掀了你的摊子!”某女献上一副讨好的笑容:“公子您别生气啊!那就让我免费为您算上一卦吧!看看您什么时候才能娶妻?”男子立刻招呼身后的护卫一拥而上:“来呀!把这姑娘给爷绑回去!今晚就成亲!”【简介无能,请看文】
  • 网游之妖人彪悍

    网游之妖人彪悍

    现实中的男友在游戏找她,竟然是来说分手的。想问个究竟,又惨遭埋伏PK,折腾的死去活来,被砍N次,最后连游戏仓都坏了……KAO,别小看老娘,老娘很快就能——修好游戏仓!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薄情王爷的仙妃

    薄情王爷的仙妃

    近年来,江湖之中一直有个传言,上古时期留下来的神器即将现世,传言,神器在手,便可发挥无穷无尽之力量,并召唤出上古四大神兽。“得上古神器者,便可统一天下,成为乱世的霸主”更有传言称,其中两件上古神器将会被一名女子所掌控,并召出上古四神兽之朱雀,传言同样是:“得此女子者,便可得天下。”江湖中的各大门派和隐世高手,无不疯狂寻找,上古神器威力无边,加上能召出上古四神兽,是所有人都想占为已有的宝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楚汉传奇

    楚汉传奇

    热播大戏《楚汉传奇》同名小说!暴秦末年,秦失其鹿,群雄逐之,一时间机诡百出,兵戎遍布。沛县刘邦出自乡野,然知人、善用;枭雄项羽勇武盖世,然刚愎自用。巨鹿一站项羽少年得志,成为反秦盟主。不想,刘邦意外轻取光中,自此兄弟反目,鸿门宴前生死相搏。时势造英雄,是世事莫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成仓”还定三秦,彭城大战,荥阳攻守、十面埋伏,最终项羽败亡,刘邦即皇帝位,是为汉高祖。全书以《史记》为纲,思想为经、艺术为纬,还原两千多年前那场最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解读楚汉争霸玄机。
  • 刁蛮小姐惹上嚣张拽少

    刁蛮小姐惹上嚣张拽少

    “喂!你干嘛这么嚣张?你拽什么拽呀!别以为你是这儿的校草就不得了了!别以为你是学生会会长我就是怕了你了!本小姐告诉你!我南宫灵惹上你了!”这是嚣张小姐的强势宣誓,也彻底的惹火了腹黑冷酷校草,且看这对冤家如何斗智斗勇,爆笑上演女追男的故事!
  • 恶魔少爷恋上笨丫头

    恶魔少爷恋上笨丫头

    当天使和恶魔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如何选择?是金光闪闪的天使?还是邪魅妖异的恶魔?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无趣,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哪个顺眼就打包带走好了,可问题是,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帅哥都对你伸出了橄榄枝,这让一向小白大条的夏婉希如何是好?所以……还不如让她直接昏死过去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