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900000038

第38章 一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 (2)

章太炎回顾这段经历时说:“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闲,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时有概述。”深入考察一下这一时期章太炎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便可发现,正是柏拉图哲学,从康德、费希特(章太炎译作吠息特)、谢林(章太炎译作塞楞柯、塞伦古)、黑格尔(章太炎译作海格尔、海羯尔)到海尔巴特(章太炎译作贝尔巴特)、叔本华(章太炎译作索宾霍尔、肖宾诃尔)、洛采(章太炎译作洛耆围)、哈特曼(章太炎译作赫尔图门、赫路托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引导章太炎在他们所曾涉及的广阔领域内进行了思索与探求。

在这些哲学家中,给了章太炎最大影响的,当数康德。这不仅表现于康德的两部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频繁地为章太炎所称引,康德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范畴直接地为章太炎所沿用,而且更表现于章太炎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时,经常以康德所提出的诸原理作为自己在各哲学领域深入探究的起始点,企图依靠自己对生活实践的考察和体验,借助古代印度哲学及中国先秦诸子哲学在理论思维方面所做的许多贡献,克服康德哲学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做到使自己的哲学能够包含康德哲学的辉煌成就而又能比之有所前进、有所发展。至少这是他的一个努力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哲学语言的秘密”时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独立的特殊的王国。”在章太炎那里,唯识法相哲学的语言,庄周哲学的语言,近代德国哲学的语言,古代希腊哲学和古代印度数论、胜论、吠檀多等各派哲学的语言,互相纽结在一起,斑驳陆离,而这也正表现了章太炎哲学语言的特色。一旦明了章太炎哲学的思想渊源及其演变的过程,使它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他的哲学语言的秘密也就不难揭晓。

章太炎曾经非常自负地宣称:“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拘者执著而鲜通,短者执中而居间,卒之鲁莽灭裂,而调和之效终未可睹。譬彼侏儒,解遘于两大之间,无术甚矣。余则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确认所有的社会事状与种种思想学说的产生、存在,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以“天倪”即“自然之分”权衡其是非得失,决定取舍,这一态度,使章太炎从中国、印度、欧洲、日本许多学派那里吸取了营养。他还认为:“凡诸儒林、白衣、大匠、祆师所论,纵无全是,必不全非。边见但得中见一部,不能悉与中见反也;倒见但误以倒为正,不能竟与正见离也。”强调要善于从所谓“边见”与“倒见”中发现“中见”与“正见”,这就使章太炎不仅能从思想相近的诸哲学中学到许多东西,而且能从观点相异或截然相反的一些学说中发现有价值、有启发的因素。应当说,正是持这一态度,章太炎方才能够经过艰苦的思考与探索,使自己的社会实践升华,“运用古今中外的学术,糅合而成一家言的哲学体系”,“对于极大极微的宇宙、人生、社会问题,表现出自我横冲的独行孤见”,成为“近世”中国“第一个博学深思的人”,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极为鲜明的“人格性的创造”的寥寥可数的几位巨匠之一。

认识过程的深入探究

什么是哲学?1908年章太炎在《规〈新世纪〉》一文中,在中国首次明确指出了这一概念的近代含义。他写道:

哲学者,一浑沦无圻堮之名,以通言、别言之异,而袤延之度亦殊。上世哲学为通言,治此者亦或闿明算术,推寻物理,乃至政治、社会、道德、伦理诸言,亦一二陈其纲纪。此土与印度、希腊皆然。是一切可称哲学者,由其科目未分。欧洲中世,渐有形上、形下二途,而政事、法律,亦不可比于形下。近人或以文学、质学为区,卒之说原理者为一族,治物质者为一族,极人事者为一族。若夫万类散殊,淋离无纪,而为之蹑寻元始,举群丑以归于一,则哲学所以得名。乃如道德、伦理之说,特人类所以相齿,而近世往往附着哲学之林,此则失诸糅杂。

在这里,章太炎确切地说明了,哲学所承担的使命,与“说原理者”、“治物质者”、“极人事者”等所有具体科学都不一样,哲学要求为“万类散殊,淋离无纪”的所有事物“蹑寻元始”,并“举群丑以归于一”,对世界的全部运动做出一元的解释。

1910年6月,章太炎出版了《国故论衡》,在卷下《明见》篇中,他又将哲学扼要地解释为“见”,亦即世界观、认识论。他写道:

九流皆言道。道者,彼也;能道者,此也。白萝门(即婆罗门)书谓之陀尔奢那,此则言见。自宋始言道学(理学、心学,皆分别之名),今又通言哲学矣。道学者,局于一家;哲学者,名不雅故,搢绅先生难言之。孙卿曰:“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天论》)故予之名曰见者,是葱岭以南之典言也。

见无符验,知一而不通类,谓之蔽(释氏所谓倒见见取);诚有所见,无所凝滞,谓之智(释氏所谓正见见谛)。……天道恢恢,所见固殊焉。旨远而辞文,言有伦而思循纪,皆本其因,不以武断。

将哲学概括为世界观,并以有无“符验”及能否“无所凝滞”为权衡各种哲学价值的标准,使章太炎在自己的研究中,紧紧扣住了近代哲学最为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有力地推动着他对于人的认识过程,做出了比之前人及同时代人,包括他本人过去远为深入而系统的专门研究。他说过:“康德以来,治玄学者以认识论为最要,非此所得,率尔立一世界缘起,是为独断。”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认识论这时在他自身的哲学中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

认识过程是怎样开始的?

《瑜伽师地论》曾有一段话,与这一问题相关。这段话说:

问: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法俱起?

答: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

触云何?谓三和合故能摄受义。

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

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

思云何?谓三和合故令心造作,于所缘境随与领纳和合乖离。

《成唯识论》有类似说法,但次序略有不同。原文为:“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将“触”置于“作意”之前。

章太炎从《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中借取了“作意、触、受、想、思”与“触、作意、受、想、思”这一组概念,用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给以解释,说明了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的过程。

早在1906年,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所作的《论诸子学》讲演中就说:

大抵起心分位,必更五级:其一曰作意,此能警心令起;二曰触,此能令根(即五官)、境、识和合为一;三曰受,此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四曰想,此能取境分齐;五曰思,此能取境本因。作意与触,今称动向;受者,今称感觉;想者,今称知觉;思绪,今称考察。

1909年,他在《国粹学报》发表的《原名》中又写道:

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领纳之谓受,受非爱憎不著;取象之谓想,想非呼召不征;造作之谓思,思非动变不形。(本《成唯识论》所说)

名言者,自取象生。故孙卿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此谓想随于受,名役于想矣。又曰:“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接于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于心曰想,想者谓之征知。

1910年,他在《明见》一文中又说:

官有五根,物有五尘,故知而有异。凡人之知,必有五遍行境,谓之触、作意、受、想、思。

章太炎还在一系列文章中,对这一认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做了论述。

所谓“作意”,指的是认识主体的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在所认识的对象面前积极活动起来。

认识过程肇始于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直接接触,这里,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官从认识对象那里接受色、声、香、味、触诸种表象。“夫五识者,待有五尘为其对境,然后识得现起。”这就是说,眼识只有当各种色彩、形状呈现于前时,方才能够产生相应的反应,获得这些色彩与形状的影像。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同样只有当各种声、嗅、味、触分别呈现于前时,方才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获得这些声、嗅、味、触的影像。

在认识的最初阶段,诸感觉器官就不仅仅能够分别活动,而且能同时活动;它们不仅能够摄取某一种单独的境相,而且能够同时摄取纷繁复杂的多种境相。比如眼睛,它所摄取的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或一种形状,它能在同一时刻摄取多种色彩与多种形状。而能够综合诸种境相使之汇总成为一个整体的,则是“意识”。在认识过程的“触、受”阶段,“色、声、香、味、触……五者辐凑以至于前,五官同时当簿其物。虽异受,大领录之者,意识也”。

眼、耳、鼻、舌、身五识的活动,不能离开意识的活动而孤立地存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器官的活动,只有与意识的活动同时进行,才能获得生动而丰富的感性直观。然而,意识的作用又不仅限于此。意识的活动,不仅存在于获得感性直观的“触、作意、受”阶段,而且存在于使认识逐步深化的“想”与“思”阶段。因此,章太炎说:“触、作意、受,同时得容种种诸觉。……五遍行境,前三(指触、作意、受)如面,意识与五识偕行;后二(指想、思)如线,独任意识。”

章太炎进一步考察了意识的“想”与“思”活动。

“想”与“思”的过程,是形成概念和做出判断的过程。章太炎在论述概念形成的过程时写道:“起初名字,惟由‘想’成,所谓口呼、意呼者也;继起名字,多由‘思’成,所谓考呼者也。凡诸别名,起于取象,故由‘想’位口呼而成;凡诸共名,起于概念,故由‘思’位考呼而成。”初起名字或别名,指单个的、个别的、具体的概念;继起名字或共名,指普遍的、综合的、抽象的概念。章太炎在这里说明了,只有经由“想”,方才能对经由“触、作意、受”获得的诸境相做出概括,使之形成特定的称谓(口呼)与影像(意呼);而只有经由“思”,才能做出“考呼”,即经过比较、考察,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判断。这就表明,在“触、作意、受”阶段,人们通过感官与大脑,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直观,它们是全部认识活动的起始点;然而,这些感性直观获得的印象是分散、零星、片断的,它们必须得到综合、整理,认识必须经过“想”与“思”这两个阶段,才能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局部扩展到全体,从表象深入到本质。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离开不了“想”与“思”,否则,就不可能对于所认识的对象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然而,意识的全部活动,包括“想”与“思”在内,说到底,都是以“触、作意、受”为其基础的。即便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涌现的所谓“独头意识”,亦不例外。“意虽猛利,于境不现前时,亦得自起‘独头意识’。然此‘独头意识’亦非无端猝起,要必先有‘五俱意识’与五识同时取境。境既谢落,取境之心不灭,虽隔十年,‘独头意识’犹得现前。”独头意识,指不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时发生而突然出现的意念;五俱意识,则是指与五识同时活动并领纳五识所接受的各种境相的意识活动。章太炎在这里说明,当所谓独头意识发生时,从形式上看,“对境”不在认识主体面前,五识与“五俱意识”没有和认识对象接触,没有“触、作意、受”的认识活动,但是,深入考察一下,就可明白,先前“五俱意识”与五识共同摄取的“对境”的影像,正是独头意识由以产生的潜在根据。独头意识尚是如此,其他意识活动当然更不例外。

章太炎还利用荀况所提出的“缘天官”说与佛学中的缘生说,进一步说明了意识的作用以及意识活动与五官感知活动的关系。他在《论诸子学》疏解荀子《正名》篇“缘天官”论述时写道:

中土书籍少言缘者,故当征之佛书。大凡一念之起,必有四缘:一曰因缘,识种是也;二曰所缘缘,尘境是也;三曰增上缘,助伴是也;四曰等无间缘,前念是也。缘是攀附义。此云缘天官者:五官缘境,彼境是所缘缘;心缘五官见分,五官见分是增上缘,故曰:“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非心不能感境,故同时有“五俱意识”为五官作增上缘。心非五官,不能征知,故复借五官见分为心作增上缘。五官感觉,惟是现量,故曰:“五官簿之而不知。”心能知觉,兼有非量、比量。初知觉时,犹未安立名言,故曰:“心征之而无说。”征而无说,人谓其不知,于是名字生焉。

识种,即认识的主体;尘境,即认识的对象。章太炎在这里明确指出,五官只能产生感性的直观,只有当意识即“心”对五官所摄取的诸杂多的印象进行综合、整理、加工时,分散、杂多而粗糙的感觉材料方能构成关于对象的知识。意识在这里的作用,不仅表现于它能够通过“现量”统觉诸杂多的感性材料,而且表现于它能够通过“非量”与“比量”进行判断和推理,形成概念即“名字”。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心非五官不能征知”,即意识自身并不能直观,大脑要进行思维活动,必须以五官所获得的感性材料为它的基础。

在《原名》一文中,他又重申了类似的观点,说:

识之所对之境为所缘缘,五识与意识迭相扶助,互称为增上缘。……增上缘者,谓之缘耳知声、缘目知形,此名之所以成也。名虽成,藏于胸中,久而不渝,浮屠谓之法(色、声、香、味、触,皆感受者也;感受之境已逝,其相犹在,谓之法)。《墨·经》曰:“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说曰:“智者若疟病之(训‘者’)之于疟也,智以目见,而目以火见,而火不见,惟以五路知。久,不当以目见,若以火。”(《经下》及《经说下》)此谓疟不自知,病疟者知之,火不自见,用火者见之,是受、想之始也。受、想不能无五路,及其形谢,识笼其象而思能造作。

章太炎还结合《墨子》所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学说,进一步说明“触、作意、受”与“想、思”的关系。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每天读点《论语》

    每天读点《论语》

    《论话》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全书共20篇。前10篇有9篇以记录孔子的言论为主,第10篇《乡党》记录了孔子日常的生活、琐事、态度;后l0篇中有8篇以记录孔子言论为主,第l9篇《子张》记录的是孔子弟子的言论。本书从《论语》申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处世的智慧、交际的魅力、为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成功的启示、心灵的超越、品德的修养、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方法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丈,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找到一个可靠的途径。
  •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

    《中华圣贤经》汲取先贤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精华,能够提高您的道德修为和文化素养;告诉您为人处世的真谛;拓展您的人际关系;完善您的言行;诠释为政之道。其目的是使您以阔达的襟怀、淡薄的心态、超逸的性情面对人生,像孔夫子教导的那样去寻找内心的清宁。
  •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半壁史书:历史上的那些姐儿们第1卷

    本书作者从汉朝吕后开始,历数西汉时期著名女性的故事。吕后、窦太后、卓文君、赵飞燕……她们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幽默诙谐,又不失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苍凉的反思。 本书是继当年明月和袁腾飞之后又一论史巨作,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那些你一知半解的历史史实,那些你好奇已久的美人的秘密,那些充满争议的女人,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答案。你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此书,寻找答案吧。
热门推荐
  • 超级战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超级战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潇洒江湖行

    潇洒江湖行

    她扮成小混混玩转皇宫江湖,过的无比潇洒!
  • 废柴杀手妻

    废柴杀手妻

    一句话简介:两只妖孽、两只妖孽,谈恋爱、谈恋爱,两只都是变态、两只都是变态,真可爱、真可爱。咳咳,来正式的:玩世不恭,懒散随性,她是杀手界至尊,号称妖帝,眼里却只容的下美食美酒,只因被XS病毒控制了神经中枢,才不得不受人驱使。一朝穿越,做了修真世家的废柴小姐。被抢了嫡小姐的位置,抢了未婚夫,抢了进传承之地接受传承的资格,她都不恼,只要不欺负到她眼前,她乐得过悠闲的日子,只是有些人啊,自己作死,那也不能嫌她心狠手辣。废柴也是会咬人的哦~人人皆知,夜家大小姐,貌若无盐,天生绝脉,嗜酒如命,又贪吃好美色,还有养僵尸的爱好,好巧不巧的处了对象,还是个双腿有疾、男身阴脉,还瞎眼的独眼龙,实在是绝配、绝配。夜绝欢冷笑,丑女配瘸夫?丫丫的,真是个废物,能压住劳资吗?其实这就是两只妖孽慧眼识英雄(流氓,扮猪吃老虎的故事。【无虐、轻松,请相信作者的节操(泥垢,大胆跳坑么么哒~】
  • 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辩论的基础知识、方法与技巧等。本书与一般的辩论书籍不同,它改变了传统的烦锁冗长的理论阐述,而将重点放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指导上。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故事、事例,这些有趣的事例可以作为读者进行辩论时的素材和参考。对于渴望成为辩论高手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技能的优秀作品。
  • 嫁个傻相公

    嫁个傻相公

    ★★★文文已经加入了【五折】促销,大家别错过瓦!!★★★他:为什么放弃我?你不是也喜欢我吗?裴多多:没有为什么,喜欢不一定是爱,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他或许不完美,但是却能给我自然而平淡的温暖,也是最适合我的!他:只有我最爱你,而他根本没有能力给不了你幸福!裴多多:幸不幸福不是从能力上看的,而是心灵上的一种契合,纵使他的能力是全世界最低的,但是却是唯一令我悸动一个人。他:只有我才配得上你,也只有配得上你我!裴多多:爱情不是商品,不是讲究一种等价的交换,我不知道我配不配得上你,但是我知道你配不上我!这么多的‘他’,说又会是她心中的那个他?片段一“娘子,你怎么咬我?”辰奕风晕乎乎地感受着唇上的馨香,傻傻地问。“我不但要咬你,还要吃掉你!”说着,裴多多把辰奕风按到,她来个霸王硬上弓。片段二“求你,不要走……”辰奕风从身后环抱着裴多多,哽咽道。“破镜难圆,覆水难收,很多事,再也不能回头!”正如她逝去的孩子!片段待续……谢谢亲颜思络给明明建的群:112487768喜欢明明的书,或者想和交流一下剧情的都可以加,验证码是书名或者人名。友情链接,大家多捧捧场!<御雷>《相公有喜了》敢休我?你死定了!撒旦老婆冷冰冰祸妃九千岁邪妃九千岁绑架皇太子极品女商冷情王爷嚣张妃忆凌云浮华云梦女王夫君不嫌多倾城总裁的明星老公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华古代文论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蕴涵着人类文学活动的某些普遍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本书第一次将中华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学术视野中进行观照,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并就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做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这对处在现代立场的人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诗学复兴,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