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700000033

第33章 魏晋思想风采与文艺对话(5)

郭象对王弼以无为本的哲学的解构,首先从“有无相生”的论题作出自己的解答。在王弼看来,“无”是人格精神的表征。为了突出这一宗旨,王弼大力宣扬无的本体意义,强调它是寂然不变、应对万物的。而郭象则提出,既然有之为有恃无以生,那么在无之前又是什么事物呢?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推理下去,势必会陷入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怪圈。另外,王弼哲学将无说成万物的宗统,而这种说法本身就带有独断论的成分,无法从逻辑上说清楚。故而王弼的贵无论具有审美的理想色彩而缺少推理,更没有实证上的支撑。王弼哲学确实也存在着不可弥补的缺陷与漏洞。因此,它被后人修正也是势所必然的。魏晋玄学的向前推进,必然意味着要对这些缺漏进行弥补。梁启超指出:“《庄子》郭注,剽自向秀,实两晋玄谈之渊薮,后此治此学者罕能加其上。”(《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6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这是很有见地的。郭象哲学既是对王弼哲学的世俗化,也是对其缺漏进行修正的表现。郭象看到王弼贵无论在生成论上的不足之处,首先就此问题提出:“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庄子·知北游》注。)郭象明确提出,“有”作为一种现象与存在,固然不能从自身获得自证,但是它更不可能从“无”之中而产生,因为一旦要从“无”产生,势必要关涉“无”又缘何而生、“无”又是什么物事的问题。他认为“有”作为一种存在,是从自身的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变化是无从知晓、倏忽自变的,是为独化。而独化的依据即是事物自身之理。凡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即是必然的。它不会无缘无故而产生,而消失。郭象将这种自生自灭叫做“玄冥”。所谓“玄冥”是一种神秘的演化与动作。王弼的思想表现了正始年间自信与向上的士人精神。而处于西晋年间的士人面对的是另一种表面承平而内里凶险的局面,对前途早已茫茫然,于是把当下性的冥数当成精神信念。这不能不说是精神人格的逆转,表现了士人对命运的忧恐心态。在西晋“八王之乱”与紧随而来的“永嘉之乱”中,许多士族文人尽管有着高贵的门第和良好的文化修养,但是在横暴的权臣和军阀面前,无法实现自己的尊严与选择。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起正始年间的嵇康、阮籍等人更惨,更缺少人格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好向无法掌握的命运俯首称臣,将人生追求进一步当下化,将形而上的精神境界变成形而下的个体欲望的满足,以自我麻醉、自我逃遁。晋末的士风放荡与魏时竹林名士的放逸相比,格调更为低下,徒得其形似而已。西晋末年美学精神的世俗化,实已开齐梁文风之先河。东晋年间虽有一些振兴,然终不能挽其颓势。

郭象对王弼贵无论的消解,是从各个范畴上着眼的。如果说王弼强调“自然”这一范畴的本体论意义,郭象则竭力消解其中的本体意义。《庄子·齐物论》中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郭象在注解时发挥道:

彼,自然也。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岂远之哉!凡物云云,皆自尔耳,非相为使也,故任之而理自至矣。万物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宰使之然也。起索真宰之眹迹,而亦终不得,则明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

郭象与庄子相比,突显了道体自然、非有所待的思想。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郭象也汲取了老子与王弼的思想,认为事物是由真宰发起的,它自身并不能完全设定自身。因为将事物说成完全是由自身设定的,就无法解释事物的变化与运动。而处在当时动荡不安的年代中,要否定变化是不可能的,也无法满足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解答的追求。因此,郭象作为一名当时周旋于政治与社会中间的人物,必定要对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作出应答。郭象认为事物的存在与运化是由背后的真宰推动的。然而,他又将这种本质性的概念悬挂起来,强调它只是一种逻辑的存在。至于到底是一种什么概念,郭象采用抽象肯定而具体否定的方法,强调这种真宰并不存在,而是事物自身的变化使然。郭象有意识地要纠正王弼将一切现象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归纳为无的精神本体的观点与做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就是自身,这种自身背后的动因是一种无从认识的玄冥与独化。

郭象在注《庄子·齐物论》中著名的“罔两待景”的寓言时,发挥了这一思想。《庄子·齐物论》中云:“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这则寓言中,罔两(影外微影)责问景(阴影)为何忽行忽止,无有特操,使自己无所适从?而景则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所以行止不定,完全是形物所使,而形物则又有所待,则所待为何物?这种原因之外的原因究竟能否认识?庄子的这则寓言,旨在说明事物的变化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而是受偶然性与个体性所支配的,事物的原委与是非很难辨清。郭象对于“罔两待景”的寓言大加发挥道:

世或谓罔两待景,景待形,形待造物者。请问:夫造物者,有耶无耶?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乎众形之自物而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故彼我相因,形景俱生,虽复玄合,而非待也。明斯理也,将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外无所谢而内无所矜,是以诱然皆生而不知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郭象强调,世人大抵将罔两待景、景待形、而形又待造物主这几者的关系,说成因果关系,这是大错特错了。郭象认为,“罔两待景”这样的现象既不可能从“无”,也不可能从“有”之中产生。“无”不能生“有”,“有”亦不能造有。在这一点上,郭象不同于当时的崇有论者,但他也不同意王弼的贵无论,而是主张在玄冥中来看待事物的自生自化,也就是说,事物都是自生自灭,没有什么依据可言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因果关系可言,也就谈不上认识规律。所谓玄冥即是一种超越有与无的境界,是对本质进行解构之后的一种超验的实体,它只能自证自感,而不能被本质所设定。后来的佛教哲学对现象世界的解构,禅宗美学鼓吹的自证,都同这种哲学有着直接的关系。郭象提出,既然万物独化,非有所待,其中的本体是不存在的,

王弼所说的举本统末的那个“本”即“无”本是子虚乌有的,因此,苦苦地将那个臆构的理想之物作为追求目标,那样岂非水中捞月般地徒劳无益?明白了这一点,岂非应当任从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故任而不助,则本末内外,畅然俱得,泯然无迹”,就是郭象进行自我解脱、自我解构的理论凭据。这种理论,消泯了道德理想,也为当时士人的随遇而安、不讲气节提供了依据。据《世说新语·政事》中记载:“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嵇绍之父嵇康本为司马氏所诛,嵇绍由于父仇,本不应去当司马氏的官。这样的举动也为士人所不齿,有悖于乃父生前的人格理想。然而,处于西晋与郭象差不多同时的嵇康的旧友山涛却从“天地四时,犹有消息”的理由出发,诱导嵇绍出仕。嵇绍后来放弃了与司马氏的杀父之仇,成了替司马氏殉忠的义士。(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条中斥之曰:“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这种此一时彼一时的“与时俱进”,正是以郭象为代表的士人精神世俗化的真实写照。

(二)“各当其分,逍遥一也”。

郭象消解了统一的终极的精神之境与人格追求,将精神的价值定位于个体的自足,由此而将人格理想加以彻底消解。因为既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自我高于一切,所谓人格境界也就失去了形而上的依据。而没有人格境界,士人自汉魏以来所追求的美学精神的超越也就丧失了灵魂。

然而,这种理论毕竟与中国传统的人格思想相左,与魏晋以来的思想解放与个性精神不相一致,在理论上也存在着难以自圆的地方。因为真正的人格精神从来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光有个体性而没有共通的价值观念,人的类属性就无从谈起,就会变成动物一般的适应性。人就会只是在感官的层面上认同自我,而不能将自我化入崇高之境中。人的个体性毕竟与动物的个体性不同,它要承担作为类属性的道德责任与人的尊严。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就是看到人的存在价值毕竟不同于动物以个体存在为至高原则的道理。事实上,真正具有个性的人物并不是用自私自利来消泯共性,相反,而是通过自我的努力来确证自我完善,将个性融入共同性之中,使自己的个性尊严具有形而上的动力与本体论的支撑。个体性若无整体性的道德作为精神信仰,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个体性,这是人的个体性与动物的个体性不同的地方。魏晋时真正的个性鲜明的名士,正是用自身不同于流俗的举动来确证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所谓求仁得仁、蹈仁就义都是指这种气节。六朝时颜延之在《五君咏》中对嵇康的赞美,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对陶渊明的评价,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郭象对整体性的消解,力主个体性便是自适其性,不必对整体负责,对西晋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循此而看待西晋文学精神与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相比,其滑向世俗与低调,便是必然现象。后人多对此加以批评,也是顺理成章的。(如《文心雕龙·明诗》云:“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云:“建安风骨,晋宋莫传。”李白《古风》云:“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郭象的这一思想在注释《庄子·逍遥游》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庄子》书中,逍遥游的思想是很明确的,就是对于人生精神自由的追求,主张超越一切有待之境,入于自由自在的逍遥之境。这种精神自由之境又与人生的自由无待相融合,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所孜孜以求的境界。魏晋以来主张思想解放与个性解放的士人大都以此作为谈资。比如阮籍的《达庄论》便是经典。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的名士常在白马寺讨论《逍遥游》。可见《庄子》这篇的经典是士大夫人生理想与人格精神的理论依据。郭象要消解魏时王弼、嵇康一派的人生超越哲学,自然要以《逍遥游》为议题。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从阐释学的角度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阉割成犬儒主义,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也就没有了依托,很容易倒向混世主义。庄子思想的内在逻辑本来是很明白的,便是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作为对立统一的世界,从众生之有待向无待之境汇融。在思想方法上便是将个性融入共性之中,追求的是一种共同性、本质性的生活理想;在美的形态上是以整体理想的人格作为众生看齐的目标。庄子思想尽管也充满着内在的矛盾,其中不乏相对主义和混世的因素,但从总体来说,是追求无待即理想世界,以精神世界为至贵至尊的。在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中,所谓大鹏也好,斥也好,尽管各得其所,但都未达到逍遥游的境地,因此庄子提倡“逍遥游”乃是倡立一种无待的精神境界。郭象对庄子的思想与历代知识分子的解释,自然是很明白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要竭力通过重新解释《庄子》,消解这种以大压小、以小羡大、以共同性来消泯个别性的思想,从而使精神价值从“逍遥游”下放到尘世中来,使它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精神乌托邦,而是各得其所、无分大小的自足自乐。郭象在《庄子·逍遥游》的题解中申明: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郭象直截了当地指出,大小虽殊,但是只要放任情性便可达到逍遥的境地。在他看来,人们所以不能做到这一点,原因是拘泥于一种既有的尺度,只会从差异中看待事物,总是以小羡大,因而不能自我解脱,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郭象显然是借注解《庄子》来树立自己的人生哲学。在他那个年代,士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对于人生产生了浓重的幻灭感,对于是是非非早已不存什么标准,而是希望在有限的年头抓住转瞬即逝的时光来享受,满足自己的人生欲望。这不仅是郭象等人的想法,也是许多士人的想法。

从《晋书》本传来看,郭象的人生与性格也是充满着矛盾的。他的哲学,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特定年代中士大夫的心态与人生哲学的转型。郭象本来也并不是一个腼颜之徒。然而受世风的影响,他生活的西晋年代,是一个士人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理想的年代,与建安、正始年间的士风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郭象一旦成为任势专权、当道走红的人物之后,也就关注从心理上自我解脱的问题。郭象既要任势专权,又要心安理得,无愧怍之态,为自己也为整个士族官僚寻找行为的精神依据,就要彻底消灭是非界限与价值判断尺度。因为这些固定的尺度犹如人生与历史的一面镜子,会照出各自的颜面真相。这就使中国古代素以好面子著称的士人多少有一些不好意思。而如果去掉了这面镜子,消除人的自尊,使自己的行为不但不是羞愧的,而且可以罩上一层逍遥的光环,岂非一举两得?郭象注解《庄子》,大衍发微,就是想完成这项任务,其深层心理原因盖缘于此。

同类推荐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作者没有写远大的理想,锦绣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拧巴、纠结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笔尖。写那些最朴素的人、最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理想应该有的味道。合上书,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一直误解了理想的意义。生活不应是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54个人生最温暖的瞬间里,我们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就算怀揣世上最伟大的梦想,也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 梦醒与嬗变

    梦醒与嬗变

    百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相当悠远的时间区限,讳言说死,而称“百年之后”,祝愿婚姻久长说“百年好和”。百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活不到的年限,所谓“人生不满百”,“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百年也就成了时间久远的代名词。一件事情过了一百年,即使在节奏很慢的古代,也算是有历史的了,而一个事件过了一百年还会让人想起它,仅仅这年限就足以证明这个事件意义不同寻常。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年,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性质与当年的戊戌维新已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在当年改革者的足迹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不少教益。比较起来,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没有像戊戌事件那样离我们今天的事业那样近。
  • 思路花雨

    思路花雨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家庭上遭受打击,又在人生路上经遇了风雨坎坷,其内心的痛苦总是难以描述的。但,他并没有被痛苦压倒,他调适心态,以坚强的毅力,拿起手中的笔继续“战斗”!
  •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热门推荐
  •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国内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
  •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讲述了枪王之王——AK-47突击步枪的传奇故事。AK-47是前苏联草根天才卡拉什尼科夫在26岁时设计的突击步枪,到2012年,AK-47产量超过1.5亿支,地球上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把AK-47。本书从AK-47诞生的战争背景入手,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数十场重大战争,进而引出AK-47枪系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挖掘AK-47战争内涵:它是民族之枪,是正义之枪,是自由之枪……
  • 妖孽男配逆袭记

    妖孽男配逆袭记

    谁说穿越重生这事只有女人能做,他个大老爷们也照样来了一把。上辈子连男配的边儿也没摸到,就被三震出局,挂了。穿越之后,重振雄风,卷土再来。瞧他如何一步步逆转剧情,屌丝变王子,荣登男主宝座。
  • 第一女纨绔

    第一女纨绔

    21新世纪隐宗神医嫡系传人,身怀绝术的她为了救人死而复生,意外重生在体弱多病的白府的嫡长子。什么?她是男人?在身上摸了半天,她拍着平平飞机场吐了一口气,没带把子,幸好!幸好!从此,京城第一纨绔出现,横行霸道,飞扬跋扈,满城鸡犬不宁,人见人怕,鬼见鬼愁!世人皆叹,此子是战神家族之不幸也!某女仰天控诉:装B懂不懂!吃喝玩乐样样精通,你以为姐容易么?佛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万事皆空,施主不必介意!==================战神父亲战死沙场,母亲沉睡昏迷不醒,叔父双膝残废,家族面临破落,年高爷爷苦力支撑,一代忠臣渐渐落难...一枚古玉,女身变男身,调换自由,她第一纨绔如何承担家族昔日辉煌?谁在暗中谋划,谁欲灭白家满门?山雨欲来风满楼,屠尽天下又何妨!红颜一怒溅血三千里,纤纤素手扭转乾坤!片断:“以前是你抢女人,今天让本太子抢你一次!”尊贵不凡的某男轻描淡写地开口!“不合情理,要抢也是由我抢!”气焰嚣张的女子摇着手中的扇子,一副风流倜傥的派头,义气禀然地叫。“我是太子!”某男眸底幽光流转,温柔地提醒她!“有什么了不起,照抢!”嚣张跋扈的人豪迈地拍胸口,一锤定音!“……以后本太子有万里江山……”“抢,抢,我抢!”某女想都没有想,全盘接下!“太好了,以后本太子就可以吃喝玩乐,辛苦太子妃了!”某男终于松了一口气,抹了一把额头上并不存在的虚汗,笑容如狐狸!“靠,你说什么?”被下套的某女呆了几秒钟,回过神来,揪住某太子的衣襟大怒!“太子妃,以后由你管理万里江山,吃喝玩乐是本太子的事!”某男忽然肆意地大笑了起来,眉宇之间风华无限!“休想,本人才是第一纨绔子弟,谁也不许抢!”某女气得跳脚,她怎么老中这只狐狸的计!推恋恋文文:《桃花劫:绝色天医》链接:(此文参加年会,希望亲亲们给予投几票票,谢谢!!)《农家酿酒女》链接:P:本文作者心灵脆弱不堪,为了不影响作者写文心情,谢绝辱骂,如有必删!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神医毒后

    神医毒后

    她本21世纪的绝命毒医,叱诧黑白两道,醒来却成了镇国公府上的傻小姐?王者归来,一秒钟变凶残,卑鄙无耻不忍直视!圣旨逼婚,她嫁!大婚当晚,婚房打的热火朝天,众人直呼口味太重,只是可怜了高风亮节的世子爷……
  • 田园生香

    田园生香

    许霜林一脚踏空穿成了悲催的农家女。父亲卧病在床,母亲性子软弱,几亩薄田被伯叔婶婶趁火打劫。家里哥哥姐姐一大窝,穷得揭不开锅。幸得上下同心,挽起衣袖,挖池养蚕,誓要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已有完结宅斗文《重生之并蒂》,另有群号313065978,愿勾搭。
  • 倾世兵团

    倾世兵团

    一个空怀大志的少年,受尽官兵欺压。一把王者之剑改变了他的命运,招兵买马,聚贤纳才,绝世妖孽尽皆追随左右。他们强大,他们冷血,他们忠诚,他们残忍!一支足以让世人恐惧的兵团就此现世。千年兵团被兵团屠灭,后人皆称这支可怕的兵团为--死神兵团!
  • 圣女的终极护卫

    圣女的终极护卫

    带着一个能买到火箭炮、筋斗云等无敌武器和技能未来购物器,秦林成为护龙阁最低级的护卫,肩负保护美女的重任。
  • 曹操全传

    曹操全传

    曹操,字孟德,公元155年生,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与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代表了东汉末年的文风,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庭”。曹操一生有诸多作品,为众人称道的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很多诗文表现了他指点江山、壮怀:激烈的高远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