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37

第37章 胡直对心学宗旨的发挥(1)

自陆九渊提出“心即理”,后代具有心学倾向的学者多服膺之。但“心即理”既可以理解为心中具有的道德意识所代表的“理”与天地万物所体现的理从根本上说是同一的,也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之理为吾心所创设,所赋予。陆九渊与他的弟子杨简的不同正在这里,江右王门学者胡直综合了这二者,同时吸收佛教万法唯心所造的观点,提出理不离乎心,察之外无物的思想。

胡直(1517—1585)字正甫,号庐山,江西泰和人,嘉靖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湖广佥事、四川参议、四川学政、湖广督学、广西参政、广东福建按察使等职,万历十三年(1585)卒于官。著作由后人编为《衡庐精舍藏稿》三十卷,《续稿》十一卷,其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胡子衡齐》。另有《困学记》记其一生学问重要转折甚详。

胡直年轻时性格豪放,不乐拘检,慕孔融、李白、苏轼等人,酷好辞章,仿李梦阳、何景明做古文,曾著《格物论》驳阳明学说。年二十六,师从欧阳德,契会其“唯真则吾知自无蔽亏”之说。年三十一,往访罗洪先于石莲洞中,洞居一月,听罗洪先讲无欲主静之学,心有感发,于是禀学称弟子。次年,游韶州,太守陈大伦聘为明经书院教谕,因从陈大伦学玄学。又从学侣邓钝锋习禅,甚有心得,自言:“一日,心思忽开悟,自无杂念,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喟然叹曰:‘予乃知天地万物非外也。’自是,事至亦不甚起念,似稍能顺应,四体咸畅泰,而十余年之火症向愈,夜寝能寐。予心窃喜,以告钝锋,钝锋曰:‘子之性露矣’。”(《困学记》,《明儒学案》第521页)这段习禅静坐的经历,使他有了主客融为一体,我心与宇宙万象浑然一物的神秘体验。这对他以后确立“察之外无理”、“心造起万物”的哲学宗旨有极大的作用。这种万物一体的体验,他认为与子思的“上下察”、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陆九渊的“宇宙就是吾心”是同一境界。

胡直的哲学宗旨可以归结为一点,这就是“心造天地万物”。他尝说:“吾心者,所以造日月与天地万物者也。……匪是,则亦黝墨荒忽,而日月天地万物熄也。”(《理问》下,《胡子衡齐》卷一)胡直的“心造天地万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不离心;二是,物不外乎心,察之外无物无理。

一理不离乎心,存神过化

胡直的思想受父亲影响极大。胡直的父亲接受了王阳明“心外无理”的宗旨,不满意程颐“在物为理”之说,胡直曾记述:“昔者先府君尝读叔子之言,乃著论驳之曰:‘既曰“在物为理”,而又曰“处物为义”,谓义非理也,可乎?既曰“在物为理”,而又曰“性即理也”,谓性为在物,可乎?是二语者,可谓明矣。叔子之非,宁待攻而破哉?’惜先府君之论,散佚不全。”(《理问》,《衡庐精舍藏稿》卷二十八)

胡直对程颐之学的怀疑深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认为,“在物为理”,指宇宙根本之理赋予物,而使物有了条理和秩序;而“处物为义”指对事物的处理符合道德准则。前者是天赋的性,后者是人为的善,但从根本上说,在物的理和在人心的义两者是同一的宇宙原理的不同表现形式,二者是一回事,故理也可以说即在心内。胡直引述他父亲驳斥程颐的话,是要说明,理在心内。与心无交涉的在物之理,对主体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看来,若理与心了无干涉,则物自物、我自我,不仅将堕入物之理与人之性理歧而为二之弊,而且格物之功亦必将变为一种纯知识的活动,与道德修养毫无关系。而要克服这两种偏向,必须承认理在心中。他说:

“万理之实,岂端在物哉!其谓实理,即实心是也。”(《胡子衡齐·虚实》)胡直认为,他的这一理论可由《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中庸》“不诚无物”得到证明。他对他自己所讲的心和程颐、朱熹所讲的心作了区别,他认为,他所谓心,是心即理之心,故为实,程朱所谓心只是指心的认识能力、“灵明”,其中没有理的内容,没有理的内容的心只是空幻。他说:“世儒自幻视其本实之心,而反瞿焉索物以求理,认外以为实,所谓以幻求幻,其幻不可究竟也。”(《胡子衡齐·虚实》)

胡直据此批评世儒以程颐的“圣人本天,释氏本心”为根据而对心学的挞伐。他指出,世儒皆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人心不得增损,否则必堕入佛氏以心法起灭天地的错误。实际上世儒所谓心,与心学所谓心并不是一个概念。在胡直看来,世儒所谓心,指知识理性,其作用在于认知、照察、表象外物;而心学所谓心,涵摄宇宙根本之理,它最本质的方面在道德理性,知识理性是第二位的、次要的。他说:“当皇降之衷,天命之性故已在人心久矣。圣人本天,舍人心又孰为本哉?非心之外别有天也。”(《胡子衡齐·虚实》)他指出:若不能自信其心为天理之凝聚处,以知识之心为心之本体,儒者追求道德修养就只能循“即物穷理”一途,在纷纭繁赜的外物上求理,以外物上求得的理来填补心之灵明,其弊必至于“劈积磔裂,胶固纷披,不胜推测,不胜安排。穷搜愈精,比拟愈似,而天者愈离”(《胡子衡齐·天人》)。

胡直的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于心学与理学(主要是程颐、朱熹学派)在心性上的差别有极强的辨别意向,他继王阳明之后,自觉地排距以知觉为心、心性离而为二的倾向。他认为,程朱学派在心性论上的一个极大错误,就在于以心为知觉器官,它可以盛贮外在之理。所以程朱学者有一普遍的认识:“能觉者心,所觉者理。”析能所、心性为二,以为觉虚而理实,心虚而性实,二者判然相离。而在胡直看来,心性情三者的关系是不离不杂的,性(理)为心所固有,情乃性之表现,二者皆统于一心。譬之火,心为火,性为火之明,明不在火之外;性为火之明,情为明发出的光,光不在明之后。心性情三者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但不可将三者截然割裂。觉是心的功能,觉即性之所在,而性又表现为情,故觉是性情的载体。他尝说:“觉即性,非觉之外有性也,性即理,非性之外有理也。”(《胡子衡齐·心性》)

胡直指出“觉即性”的说法,意在于强调三点:其一,性与心是打通的,抽象的性的层面时时落实于、表现为心的层面,心是天理的昭明灵觉处,性时时发散于外,不是以抽象的性理的形式逻辑地、外在地存在于心中,而是实然地、内在地显发于心中。

其二,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时时缠绕在一起,共同构成心的现实内涵,心不仅仅是知觉灵明,也不仅仅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识,而是二者的复合统一体。

其三,性对情的主宰作用靠现实的觉来发生作用,情的意向靠觉来发现,性对情的纠察、判断、评价系统靠觉来执行。心的复杂的联合作用功能最终都要落实到觉上,觉是性的本质属性,故说“觉即性”;觉是情的载体,故说“觉为之运”。性的主宰作用和情的生发作用是时时统一在一起的,故说“方其宰也而无不运,方其运也而无不宰”。心是觉与性情的统一,故说“至虚而无不实,至实而无不虚”。胡直对于心与性情的关系的论述,在明代哲学家中是较为深刻的。在心性与理气的关系上,胡直也有独特的论述。他反对宋代理学家所谓“气质之性”的说法,他说:

气有阴阳五行,杂糅不一者也。二五之气,成质为形,而性宅焉。性者,即维天之命,所以宰阴阳五行者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而统于心。故言心即言性,犹言水即言泉也。泉无弗清,后虽汩于泥淖,澄之则清复矣。性无弗善,后虽汩于气质,存之则善复矣。由是观之,性是性,气质是气质,又乌有气质之性哉!(《胡子衡齐·续问》)

这里,胡直仍然是站在心学的立场上反对程朱之学。陆九渊就曾反对朱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别,认为只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胡直在这一点上与陆九渊相同,认为性只有天命之性,这个天命之性是宇宙运化中所体现的理,它是阴阳五行等属于形气方面的东西的主宰,这个理与人心中本有的道德意识同是宇宙根本之理的表现。此性有善而无恶,它可以为气质所汩没,但并不另有气质之性。胡直这一说法,仍是固守心学立场,它对宋儒所谓气质之性的理解,是不符合其原意的。胡直尝说:“今夫物毙矣,其质犹存,而生奚在?人之初死,其气犹存,而生奚在?然则谓气质有性者,赘也,亦舛也。”(《胡子衡齐·虚问》)

在他看来,“气质之性”这句话本身就是不通的,因为只有有生命的东西才有性,无生命的东西有气而无生,故无性。无生命的东西可以有理,但不能说有性。

胡直这里所理解的气质之性,与程朱所谓气质之性不同。气质之性和天命之性(或说义理之性)的区别始自张载,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程颐认为张载此区分“极有功于圣门”,他承认有“生之谓性”的性,但认为这不是性之本体,“生之谓性,论其所禀也”,指人禀受的气,“极本穷源之性”,如孟子所谓性善之性,才是性之本。朱熹继承了程颐,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详细解说,朱熹的说法成了后来儒者论性的基本模式。朱熹说:“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才说是性,便已涉乎有生而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然性之本体亦未尝杂。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朱熹认为天命之性是性之本体,但这个本体是抽象的,必具于形气之中。天命之性具于形气之中后,必然受气质的影响,使本然之性有偏有杂,此即“兼乎气质,不得为性之本体也”。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人在现实中表现出的善,源自天命之性,恶源自气质之性,但天命之性必不能离气质而别有顿放。在程朱学说中,气质之性绝不能无,其根本修养功夫涵养、穷理,亦在于去掉或尽量减少气质对天命之性的影响,全其天命之性。从张载到朱熹的这一区分,贡献在于看到了现实的具体的人性(气质之性)与理想的抽象的人性(天命之性)的区别,看到了现实的人受所禀气质影响的绝对性,对人性中不得不有的弱点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而从陆王到胡直的心学,将天命与形气的冲突豁然提揭出来:非性即气,无有“气质之性”。胡直不承认气质之性,是为了揭示这种直接性,突出功夫途径的斩截。这可以看做心学简易功夫的一个表现。胡直特别强调主宰的绝对性:盖尝观之,盈天地之间,升降阖辟,凡有聚有散者,畴非气也?而孰宰之?则帝天为之宰焉者,是命也,即理也。故《诗》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者是也。人生天地间,呼吸作止,凡有聚有散者,畴非气也?而孰宰之?则心觉为之宰焉者,是性也,即理也。故《书》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者是也。故理之在人也,宰之一心,而达之天下,不期而准;主之一时,而施之千万世,不约而协。是我之知觉,本通乎人之知觉,本通于天下后世之知觉,本非有我之所得私。所谓以我为主,以觉为性者,本未为非,亦未为私也。觉即理也。然至于无准与权者,则所谓感物而动,失其本知本觉者也。(《胡子衡齐·申言》)

盈天地间皆气,其主宰为命,为理,人亦气所构成,其主宰为“心觉”,这个“心觉”,即性在心中的透显,亦即心性统一体。由于人性物理为同一宇宙法则的表现,故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人与物,人与人为同一法则,故有“不期而准”、“不约而协”的性质。所谓以我为主,也就是以理为主,以性为主。本体如此,其权衡之失在于后天感物而动时失其本体。

胡直的心性论以性命为主宰,为本体,为权衡,所以他的功夫以尽性至命为宗旨,以存神过化为实功,他对此有详细的解说和发挥:

同类推荐
  • 吃透道德经

    吃透道德经

    《道德经》概念上的意义,要大过它的本质与内在。很多人在深奥、晦涩的印象前望而却步,只片面地记下 “上善若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网恢恢,疏而不失”之类的句子,仿佛《道德经》是一本可以窥探宇宙奥秘却难以翻开的神书。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野草

    野草

    本书散文诗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 呆萌小甜心:冷少追捕999天

    呆萌小甜心:冷少追捕999天

    他,腹黑霸道的高冷总裁。她,看似精明常常犯迷糊的落魄千金。不是说他高冷吗?可为何总是纠缠她?“上官爵,奉劝你还是不要太投入的好,免得……”竹幼晴没在说下去。“免得什么?”上官爵来了兴致。竹幼晴挑了挑眉峰,眸光闪烁,大声道,“免得无法自拔!”“无法自拔?”上官爵悠悠的重复的了一遍她刚刚说的话。嘴角邪魅的笑容加深了些,垂首贴近了竹幼晴的耳边,“那……你帮我‘拔’不就好了吗?”男人特意加重了‘拔’字的发音。“……”
  • 礼仪常识(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礼仪常识(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礼仪常识:社交、日常生活、办公事务、服务业、商务等。
  • 鬼婴来电

    鬼婴来电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育儿圣经

    育儿圣经

    作者吉娜·福特认为,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应该让他们遵循科学合理的作息规范,这样不但可以让宝宝获得充足的睡眠和奶水,也能使新手父母不至于手忙脚乱,特别是妈妈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本《育儿圣经》,基于作者照看超过300名宝宝的经验,为新手父母提供宝宝不同生长阶段的作息规范建议,告诉你:·怎样迎接宝宝的到来。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什么时候宝宝应该吃奶,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什么时候应该洗澡和玩耍。宝宝出现睡不好、哭泣、饥饿、疲惫等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妈妈要想重新工作,应该做哪些准备。宝宝在断奶阶段,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妈妈喂养宝宝时,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休息。
  • 豪门重生之千金归来

    豪门重生之千金归来

    前世,她被继父一家玩弄于股掌之间,惨遭闺蜜劈腿、前夫抛弃,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被人亲手摔死,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偌大家业拱手于人。今生,重生到12岁的时候,她发誓,前世的仇恨要一一报回来。前世人为刀俎她为鱼肉,这一世,她要将自己化成利刃刺入仇人的胸膛,血债血偿!人若让她痛三分,她要让人尝到十分痛!以孩童之躯,在成人的世界里步步为营,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建立属于她自己的商业王朝!眼带异能,所有珠宝奇石在她眼里真假立辨;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灵兽随身,帮她遇魔杀魔,佛挡杀佛!她强,有人比她更强,他是世界闻名却神秘莫测的商业帝国掌权人,传说拥有全世界最为巨大财富的男人,天底下只有他不想做的事情,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守护着她长大,在她的复仇事业中给予最强有力的支撑,化开她的心结,温暖她的寂寞。她说:我穷得已经只剩下钱了。他虔诚地单膝跪地:不,你还有我!
  •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救世伟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最著名的领袖人物事迹,精彩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