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4300000012

第12章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及其学传(2)

这里不但批评聂双江归寂之旨,并连带对王阳明“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之说也提出了非议。湛若水受陈献章“自然”之旨影响,虽主体认天理,但认为体认的是吾心中正之体,功夫越洒落,本体越显露;功夫越空灵,本体越充实。这又是对孟子既要集义又要勿忘勿助修养方法的继承。

湛若水还从心性情的关系解释了勿忘勿助:

夫至虚者,心也。非性之体也。性无虚实,说甚灵耀。心具生理,故谓之性。性触物而发,故谓之情。发而中正,故谓之真情,否则伪也。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发于人

伦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则道矣。勿忘勿助,其间则中正处也。此正去情复性之道也。(《复郑启范》,《甘泉文集》卷七,第21页)

心者虚灵之体,性者心之生理,情者性之表现,道者中正之理。忘助即失其中正,故勿忘勿助是得道的前提。湛若水又以勿忘勿助释“敬”,他说:

勿忘勿助,只是说一个敬字。忘助皆非心之本体,此是心学最精密处,不容一毫人力。故先师又发出“自然”之说,至矣。……勿忘勿助之间,只是中正处也。学者下手,须要理会自然功夫,不须疑其为圣人熟后事,而姑为他求。盖圣学只此一个路头,更无别个路头。(《答聂文蔚侍御》,《甘泉文集》卷七,第31页)

敬字在湛若水思想中含义甚多,但他强调的是集义与勿忘勿助。他把孟子的心具生理和陈献章的自然之旨结合起来,既随处体认天理,又勿忘勿助,在明儒中较为平正无偏。

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强调不分动静知行,所至处皆以天理为归,他说:

体认天理而云随处,则动、静、心、事皆尽之也。若云随事,恐有逐外之病,孔子所谓“居处恭”,乃无事时体认也;所谓“执事敬,与人忠”,乃有事动静一致时体认也。体认之功贯动静显隐,即是一段功夫。(《语录》,《明儒学案》第904页)

湛若水说自己的功夫是知行合一的,心上体认天理,是在观念中得中正之理;事上体认天理,是行为得中正之理。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前者是“居处恭”,后者是“执事敬”。体认之功贯彻于一切处。至于体认天理后遵天理而行,更是知行合一应有之义。

由体认天理不分动静知行,湛若水反对程颐、李侗相沿的静坐法,他说:

静坐,程门有此传授,伊川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然此不是常理。日往月来,一寒一暑,都是自然常理流行,岂分动静难易!若不察见天理,随他入关入定,三年九年,与天理何干!若见得天理,则耕田凿井,百官万物,金革百万之众,只是自然天理流行。(《语录》,《明儒学案》第894页)

静坐时心中空寂,念虑不行,一切思维、意志活动停止,随处体认之功间断,故不可提倡。宇宙万物生意盎然,其运行无时或息,吾心中正之体如此,随处体认之功也应如此,在自然流行中,得中正之道。王阳明曾令初学者静坐,使纷扰之心澄定,然后再教以省察克治。湛若水则直接在自然流行中体认,功夫自是不同。

三湛若水与王阳明的辩论

与湛若水学术关系最为密切者,一为其师陈献章,一为湛门弟子,一为友人王阳明。湛若水与王阳明相知甚早,两人“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但湛若水的学术与王阳明有很大不同,两人皆当时学坛盟主,各不相下,多次致书往复辩论。弄清这些辩论,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两家学术宗旨的理解,了解明代中期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从中窥见两家弟子所以发生流变的关节点。

湛若水与王阳明的辩论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这就是:本体论上的内外问题,功夫论上的格物问题,体认天理的方法上的“勿忘勿助”问题。

第一,关于内外。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根本宗旨,致良知赅本体功夫,包内外动静知行。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在心上做功夫,是和程颐、朱熹在具体事物上求其定理的功夫路向正相反对的,也和当时士风中的辞章记诵,“外面做得好看”正相反对的。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之后,这一基本取向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他反对形形色色的“求之于外”。王阳明与湛若水定交虽久,但他认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宗旨是“求之于外”。随处体认天理是在事事物物上求其定理,不脱即物穷理的旧学影响。而湛若水则认为,王阳明将格物之物解释为意之所着是偏于内。他致书王阳明说:

面谕大学格物之义,以物为心意之所着。兄意只恐人舍心求之于外,故有是说。不肖则以为,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体,心体物而不遗。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也,格之致之之心又非在外也。于物若以为心意之着见,恐不免有外物之病。(《与阳明》,《甘泉文集》卷七,第1页)

湛若水这里指出,王阳明以随处体认天理为求之于外,是误解了他关于天理、体认等的意思。他所谓物不是外在的,而是“心体物不遗”之物,即经过心觉解、陶养、规范了的物。此时物为心物合一之物,物并不外于心。格物即体认天理,而此天理是吾心中正之体,非外在事物之理,所以格物的活动不是外在的。上引湛若水在给聂豹的信中反驳了王阳明对自己的批评:

或疑随处体认,恐求之于外者,殊未见此意。……盖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故事物之来,体之者心也。心得中正,则天理矣。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宇宙内即与人不是二物。(《答聂文蔚侍御》,《甘泉文集》卷七,第29页)

就是说,所谓随处体认就是心对事的反应,天理不是事物上固有的定理,而是人对它的反应合于事物在具体时空中的应然。而此应然与心之本体是同一的。此即“心得中正,则天理矣”表示的意思。宇宙内的事物,皆心物合一体,故与人非二物。天理是人心得中正,故非在外。湛若水点明了阳明与自己的分歧的关节点:吾与阳明之说不合者有其故矣。盖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杨少默》,《甘泉文集》卷七,第24页)

这里湛若水认为王阳明所谓心,仅是能认知能体验的灵明,这一说法不能概括阳明关于心、关于良知的内涵。这一点此处不辩,详在下章。但湛若水自认为他所谓心是“体万物而不遗者”,确实说出了他眼中的世界万物,它们是即心即物、心物合一的。这个合一不是康德式的逻辑分析的结果,而是中国式的直觉体认的结果。从湛若水和同时代的许多学者的思想看,除了实证倾向特别强烈的少数思想家外,明中期的理学家,一般都把宇宙本体理解为即心即物的,突破了静态地、主客二分地看待世界的模式,把它看成与人自己密不可分,寄托了自己的觉解和理想,融合了人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所获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的对象世界。

第二,关于格物。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王阳明的格物是改正不正确的意念,湛若水的格物是随处体认天理。湛若水认为王阳明以正念头释格物有四点矛盾:其一,训格为正,训物为意念之所着,格物即正念头,与《大学》诚意、正心所指文义重复。其二,如以格物为正念头,则与上文“知止能得”与下文以修身说格物致知意思不连贯。其三,以格物为正念头,必有念头正否的标准。“随处体认天理”以格物为“造道”,以“吾心中正之本体”为标准。“正念头”则无标准,意思不完备。其四,格物为知行并进之功,若只是正念头,则是有知而无行,不符合古来贤哲强调的知行不离的传统。湛若水认为,以“随处体认天理”训格物,可以避免这些矛盾。他申明自己的格物义说:

仆之所以训格物者,至其理也;至其理云者,体认天理也;

体认天理云者,兼知行合内外言之矣。天理无内外也,求即无内外也。(《答阳明论格物》,《甘泉文集》卷七,第27页)

对于湛若水的这些诘责,王阳明皆有答辩,其意旨不外以上所论。值得注意的是,阳明认为湛若水和自己的学说虽有分歧,但并非不可融通。他指出了二人之所以不同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源:随处体认天理,是真实不诳语,鄙说初亦如是。及根究老兄命意发端处,却似有毫厘未协,然亦终当殊途同归也。修齐治平总名格物,但欲如此节节分疏,亦觉说话太多。(《答甘泉》,《王阳明全集》第181页)

阳明的意思是,体认天理是湛若水与自己的共同追求,在龙场悟道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自己也尝以此为修养功夫的最终指向。但自确立心学立场,已视此为求之于外。甘泉体认天理的动机是好的,但其言“随处”,已堕入旧学在事事物物上求其定理的坑堑。但王阳明同时指出,向外求理和自己的致良知可以殊途同归。这可以看做王阳明以心学立场融合理学心学为一的企图,也可以看做他在称许“体认天理”的总目标下对不同的功夫路向的容忍。

从思维方法上说,王阳明以综合为主,所以“修齐治平总名格物”。他把道德理性的培养并将它贯彻于具体事物作为一切活动的统领。他的成熟学说以致良知为宗旨,致良知是正面的端正意念——推致本正之意念于具体事为,格物是负面的端正意念——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能近取譬与省察克治都是他所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至修齐治平在阳明功夫中是统一的,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包容、兼举其他项。所以不必以格致诚正为不同的功夫名目,节节分疏,层层推进。这反映的正是王阳明既浑融又细密、既广大又精微的学术风格。湛若水的学术也并非不阔大,他的心学倾向也十分明显,但其“随处”、“格物”等说在王阳明看来迹近支离骛外,所以遭到阳明的反对。也可以说,湛若水融合理学心学,从而避免二家的缺点的“随处体认天理”还带有旧学的尾巴,故被从旧学立场上彻底转变过来的王阳明视为拖泥带水。实际上两家皆从辩论求胜的目的出发而有意无意地误解对方,这一点是明显的。

第三,勿忘勿助。“勿忘勿助”是湛若水体认天理的前提,故在著作中随处皆有阐说,比如他说:

勿忘勿助,心中正处,这时节,天理自见,天地万物一体自见。

夫动静皆定,忘助皆无,则本体自然合道成圣,而天德王道备焉。

天理在心,求则得之,夫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但求有方,勿忘勿助是也。……只不忘助时,便添减不得,天理自见,非有难易也。(以上见《语录》,《明儒学案》第906~910页)

但在王阳明体系中,致良知是根本宗旨,是功夫“大头脑”,勿忘勿助只涉及具体修养中的心理状态,是枝节问题,故阳明不以此为主,他说:

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工夫全在必有事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工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间工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功,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近日一种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工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勿助,漭漭荡荡,全无实落下手处。究竟工夫,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呆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涉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传习录中·答聂文蔚二》,《王阳明全集》第83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包括集义、格物、诚意、正心等功夫,致良知即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只是对必有事的辅助说明。而湛若水以勿忘勿助为根本功夫,他对王阳明的批评甚不以为意,屡屡加以反驳:

王阳明每每欲矫勿忘勿助之说,惑甚矣。(《语录》,《明儒学案》第909页)

惟求必有事焉,而以勿忘勿助为虚,阳明近有此说。而不知勿正勿忘勿助,乃所有事之工夫也。舍勿忘勿助,则无所有事,而天理灭矣。不意此公聪明,未知此要妙,未见此光景,不能无遗憾,可惜可惜!(《语录》,《明儒学案》第903页)

观王阳明与湛若水关于勿忘勿助的辩论,可以看到,王阳明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锻炼体悟出的良知,是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可以说就是精神活动本身。它包括理智、意志、情感及对自己精神活动的控制与调节。良知受道德理性的驱迫,它本有的道德情感时时显露,所以它“必有事焉”。良知又受其调节机能的驱使时时注意勿间断,勿欲速求效,而使“必有事焉”得以在雍容宽舒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它不求中正而自然中正,不强调随处而触处皆真。这是良知活动的化境。以此化境反观湛若水的勿忘勿助,自然感到蛇足和支离。但勿忘勿助是湛若水体认此心中正之体的前提,它在湛若水的义理脉络中是不可少的。王阳明和湛若水皆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批评对方,其不能折服对方是必然的。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甘泉学案》案语中说湛若水为旧说所拘,这是黄宗羲从心学立场出发批评旧学。从平正公允的立场看,旧学亦未必可非。黄宗羲又批评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为体认于感,并以体认于感为未当,这个批评也未必中肯。实际上湛若水虽是在感上、已发上体认“中正之本体”,但他所体认的中正之理却有“增减不得”、恰到好处的性质,皆与寂体之“未发之中”一致。寂感体用一源,故不能说体认于感为非是。

四湛若水的学传

湛若水一生仕途平坦,政事之暇,以讲学为事。足迹遍大江南北,年且九十,犹为南岳之游。其门弟子虽不及王阳明之盛,但也有很大影响。《明儒学案》谓“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第876页),可以说是当时实录。

湛若水弟子,最著名者为吕怀、何迁、洪垣、唐枢四人。

1.吕怀吕怀字汝德,号巾石,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著有《律吕古义》、《历考》等书。吕怀之学,大体上继承了湛若水天理乃吾心中正之本体,以勿忘勿助随处体认的宗旨,他说:

不睹不闻即吾心本来中正之体,无生无弗生,无存无弗存。苟有丝毫人力,便是意必固我,而生存之理息矣。故君子戒慎恐惧,常令惺惺,便是生存之法。(《答戚南山》,《明儒学案》第913页)

天命之中,无不包贯,此吾心本体也。此心同,此理同,其为包贯亦无弗同。流行神理,岂有丰啬厚薄哉?惟其流行而既形焉,于是二气分,五行判,交错不齐,而理之神有不能尽然者矣。阴阳五行,适得其初则中,中则心存,心存则本体洞然而无所障蔽。(《与蒋道林》,《明儒学案》第914页)

吕怀实际上认为有一个中正之体,这就是性理,它在天地间,也在人心中,二者是同一的。人对它不能有所加损。万物运行合乎其则,人应事得其宜,不过是实现了这个中正。这一思想与湛若水一样,有融合理学心学的倾向。他还说:

同类推荐
  •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曾国藩冰鉴(第三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热门推荐
  • 拿手热菜

    拿手热菜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贪玩三萌宝:杀手王妃妖孽爹

    贪玩三萌宝:杀手王妃妖孽爹

    她是二十一世界的一流杀手为了救自己唯一的妹妹,她误闯入了另一个时空-忘川大陆这个大陆和人类的世界不同在这里,柳寒月展开了一段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 庶女玩翻天

    庶女玩翻天

    她是庶女。代嫡姐出嫁到威远侯府,爹不疼娘不爱。相公是个病央子,有个青眉竹马两小无猜的情妹妹…婚后第一日不是敬公婆茶,而是喝小妾茶!!推文:逼良为“兽”——第二天大厅中。婆婆茶喝过,对着一侧嬷嬷怀里五岁的小鬼笑吟吟指着她道,“这是你母亲,以后就跟着母亲生活,知道了吗?”“是,媳妇日后会很认真很好的教导纯哥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请夫人指点。”看着那个五岁小鬼背着众人的身影向她射来恨意的一眼,素颜撇撇嘴。她一定会教他如何才算做‘尊老爱幼’尊敬嫡母的……第三天回门。“媳妇啊,你相公身子骨弱经不起马车颠簸,嗯,你就自个回门吧,反正咱们现在是一家人,不必讲究那些虚礼。”她婆婆,当今皇后的亲妹,御封的安平郡主笑的矜持端庄,“想来媳妇懂事,不会怪你相公吧?”“老夫人说的是,一家人不用多礼,母亲和爹爹不会怪罪的,相公的身子才是最重要的。”两辆马车出了威远侯府,一东一西一前一后。后面的车子里女子娇笑传来,“相公,咱们今天回家住一晚好不好,妾身可想娘亲了,好不好好不好嘛。”“好好好,就依你,住两天相公都陪着你。”“相公你最好了。”娇笑的声音随着马车被风吹远,直至模糊不见。切,最好出门就撞车。不就一个男人嘛。以为她稀罕啊,不跟她回去一个人还自在。玉手掀起车帘,“车夫,前面大街左拐……”逛街去也。“少夫人,陈姨娘中毒了,听说是吃了您送的桂花糕,世子爷和夫人都已经赶过去了呢……”花园里女子拈花而笑,“死了没?”“还没……”小丫头怔了下,一脸的疑惑,少夫人这是?拍拍衣袖女子优雅转身,“那等人死了再告诉我。”“……”靠,老虎不发威当病猫,真当她是泥捏的纸糊的啊。都以为我好欺负看不起庶女是吧?你你你,还有你们,看她怎么把这侯府折腾个花出来…………………………偶的新文,女强——嫡妾风流:好友迷恋的梟妻:瑾瑜丫头的继室攻略:闲听冷雨的离婚不打折:蓝了颜:庶女十六嫁: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女皇风华

    女皇风华

    冷酷无情,风流倜傥,万千风华,无与伦比。绝世红颜,一代女皇,传世英雌,名流千古。她是冷酷的君王,是暗夜的杀手,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她冷酷时,每一个表情都可以让你心碎,但当她弯下腰吻你淌血的心时,那种甜蜜又立刻麻醉了你所有的疼痛,让你心甘情愿的为她沉沦。她是一个迷,迷惑了世间的男子。她是一种诱惑,让人无可自拔的迷恋。这里的世界千奇百怪,这里的世界色彩缤纷,这里有人族的才子佳人,有兽族的娇柔美男,有各种各样让女主爱不释手,眼花缭乱的男人。他们有的温柔似水,有的单纯无邪,有的冷漠刚毅,有的绝代风华,但无论是哪种都为一抹异世的灵魂而心动不已。且看风华女主如何展现女皇风范,如何收集后宫三千,如何在这个女尊的世界里肆意纵横。本文为穿越文,女尊,男色环绕,带点玄幻色彩,希望大家喜欢。
  • 傲气丫环闯江湖

    傲气丫环闯江湖

    “丫头,那是你亲大哥。”“那又如何,我又没见过,杀了便是。”“丫头,在皇宫要收敛一些。”“收敛做什么,难道等着他们来杀我啊!”“丫头,咱们什么时候成亲啊?”“等你把那个说是我大哥的人杀了给我当聘礼的那天。”没有最腹黑,只有更腹黑。此女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调戏得了美女,勾引的上帅哥;杀的了大哥,踩得扁皇帝。
  • 魔妃之鬼姬无泪

    魔妃之鬼姬无泪

    因为传承至宝被觊觎,血族惨遭神界强大势力联合侵犯。她是血族的废物公主,却深得亲人的喜爱和族人的拥护。灾难来临,亲眼看到族人被抓,至亲被残忍杀害,自己也被架上了火刑架。临死前她指天发誓,若有来生,她定将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一朝睁眼,她从高贵的血族变成了低等的鬼族,还是声名狼藉的臭女人!姬无泪,鬼界有名的废物公主,仗着鬼王宠爱,心狠手辣,花心成性,强抢美人!!!因为绝世容颜,被鬼界之人称为绝色鬼姬!鬼王宠爱,任她为所欲为,看似单纯的迁就下却是惊天的阴谋!种族低贱?实力不强?煞体和圣体的结合体万年不遇,一朝解封,必是人上之人!人族神族唾弃?有朝一日定让你俯首称臣!前世的仇恨,今生的遭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神挡杀神,佛阻灭佛!---------------------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混乱的世界,杀伐随处可见。今天我不将别人踩在脚下,明日便是我的尸骨无处可埋…---------------------“我用天下苍生为媒,聘你为妃。世间坎坷路,你可愿与我一起走过?”“你若不负我,黄泉碧落,生死相随…”---------------------简介无能,请大家多多支持~推荐提子旧文:《废材小姐太妖孽》玄幻爽文,废材逆袭,没有最爽,只有更爽!!!推荐提子姐妹文文:老大:荨秣泱泱《崛起商途之素手翻云》异能爽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老二:炽小妖《异世墨莲》魔幻爽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老三:一一不是二《重生之八岁小地主》猥琐异能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老四:意之幻《末世第一丧尸女王》猥琐丧尸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老五:菩提苦心《废材小姐太妖孽》升级爽文http://www。xxsy。net/info/m.pgsk.com老六:连玦《腹黑谋后之噬魂妖娆》玄幻爽文老七:月君兮《双生庶女》重生复仇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老八:茶靡月儿《重生豪门之商女》异能爽文http://m.pgsk.com/info/m.pgsk.com
  • 金牌庶女

    金牌庶女

    穿越了?身边一男子正大声吼着:“死透了没?死透了直接钉到七姨娘棺材里!”什么情况?额头冒着血,棺材上有血迹,原主撞棺材死的?死的还真挺特别!凌风荷头痛欲裂,大口的喘气听到她喘气,男子又吼了一句:“没死?来人,把这个不孝女花痴‘煞星’给我扔到别庄去!”于是,重生后的凌风荷,还没得来得及反应就被扔进了极为偏远的别庄!原主的身份,六年后,她才知道:她的称号真多,当年的秦思思那可是扬名京城!草包、花痴、不孝、生生的逼死了她!六年后归来,才知道当初的一切不过是重重迷雾!真相,却以众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呈现!当日那个骂她的男子,正是她的便宜爹!欺我辱我,百倍还之!你若无事找茬,我必睚眦必报!说我废物,看着天下谁的才情能与我两千年的智慧比肩!说我花痴,那谁谁谁,既然如此就别死皮赖脸的跟在我后面!说我不孝,就休怪我六亲不认让你所有算计与美梦蛋打鸡飞!##########################精彩片段一:秦思思看着荷塘里挣扎的人儿们:“怪不得大家都喜欢看呢,这素手挥舞求救的场面倒是别有风情,颖王世子,你说如何?”秦思思盯着水面上的几双如白莲一般盛开的白嫩嫩的小手们,像模像样的点了点自己的小脑袋。颖王世子几不可见的点了点头。“世子爷,其实我做梦都想看一下八仙戏水的,只是张小侯爷之前帮过我,你又答应愿意看戏,我才没能实现梦想,可惜了!”秦思思,低头一叹,一脸的遗憾……精彩片段二:朝堂上,左相激烈的反对皇帝给秦思思赐婚。“皇上,他们都配不上秦五小姐!请皇上收回成命!”某女一脸黑线的看着左相,心下暗忖,我不认识你啊!“右相也喜欢秦五小姐?”“自然喜欢,但大殿内所有人都配不上她,我也是!”某右相一脸慷慨激昂,丝毫没有自己贬低自己的自觉。某女脸上黑线加深,这都什么跟什么?!精彩片断三:肉乎乎的小包子和软糯糯的粉团子眉开眼笑用奶声奶气的同音同时喊着:“娘亲,娘亲——”红绡帐内正准备奋战的某男小腹一紧,一脸黑线的望着两个搅局的小家伙:“你们来干什么,奶娘呢?”小家伙们丝毫不给面子的整齐划一的做的同一个动作——上床睡觉!“你们在这里睡,爹爹睡哪儿?这里是爹爹的地盘!”某男很有耐心的劝导。“我们跟娘亲睡,爹爹跟爹爹的娘亲睡!”小包子一脸严肃。粉团子点着自己的小脑袋表示同意。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