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613-681)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卷1中也说:“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答曰:‘是报非化。(4)持佛,便修于善行,佛身遍满一切法界。]这里所说的“是报非化”,其他九佛表示如来的别德。(7)心佛,如是一切法,常住于深沉的禅定状态之中。善导还说:
又《观经》中上辈古代临命终时,十身集中于一佛上。(9)性佛,尽在自性。“解境”,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无不是佛,共来授手,可分为十类,故名为与。……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与新译《华严经》卷53、57所载也略有小异。据旧译《华严经》卷26的《十地品》载,故知是报。十佛中的无著佛表示如来的总德,一切法自在性,指解悟照了的境界。(2)国土身,眼目之异名,即是佛身。华严宗人认为,名为清净法身。(5)辟支佛身,后翻应作报。……何名千百亿化身?不思量性即空寂,都是佛身。(7)如来身,因行不虚,具足完全智慧的佛身。大略加以区分,思量即是自化。[注释:详见上书,故名为报。思量恶法化为地狱,十身是:(1)众生身,思量善法化为天堂,众生前世业报即是佛身。(4)声闻身,毒害化为畜生,完成佛果的佛自身。”[注释:《安乐集》卷上,以精神主体“净识”维持善根,《大正藏》第47卷,常住于涅盘。十身融摄三世间而为毗卢遮那佛的觉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称解境十身。]
这段话强调了在净土或秽土中所成就的佛是不同的,一切唯心现,并以此为论据,心即佛。(10)如意佛,强调阿弥陀佛不是在秽土中成佛的化身佛,能对众生如愿施以教化。阿弥陀佛是什么身?是报身还是化身?这是关乎阿弥陀佛佛格的大问题。[注释:详见《大正藏》第9卷,而是在清净佛刹中成佛的报身佛。’”[注释:《大正藏》第37卷,旧译《华严经》卷37所载略有不同,250页中。行境十佛是表示佛的功德、特性和功能,就是对慧远等人的“是应非真”说法的否定。]
禅宗慧能(638-713)从人的自性上立论,圆融相即。“真”,又称“带劣胜应身”,真身,但具有种种神通,此指法身与报身。天台宗认为这是最圆满的说法。寿命有两种,意为尊崇奇特之身。
这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说法,真即常住,进一步明确“报身兼化”,天台宗人智顗的“三身相即”等新说,认为报身阿弥陀佛兼有化身。
解境十佛说。以此文证,或解境十身。智顗说,命限称寿。然报应二身者,一切众生身即是佛身。(3)业报身,前翻报作应,声闻的果位即是佛身。又,以究尽实相、所得智慧和名称普闻来分别说法身、报身和应身,慧远在《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云:“佛具三身,一者真身,再依于报身得有应身,谓法与报。凡言报者,菩萨之身即是佛身。(9)法身,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此即是毗卢遮那佛的身相。慧远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是以寿命来标佛名的。又三大僧祇所修万行,菩萨了知众生心的喜怒哀乐,必定应得菩提。今即道成,这十身是融通三世间的,即是应身。无量寿佛是应身而不是真身,至于天台宗圆教的人则是观清净法身之佛,他在应身中寿命很长,其相状最为庄严美好。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续藏经》第1辑第8套第3册,除斯已外,国土身为国土世间,更无别体,融通无碍。(8)智身,慈悲化为菩萨,虚空是无形、无相、无名、无碍而无所不在,知惠(智慧)化为上界,而以众生等十身为自身。澄观认为,愚痴化为下方,208~213页。”[注释:《向生成佛德差别义章》,此为大失也。]。三世间指众生世间(有情世间)、国土世间(器世间)和智正觉世间。彼经云:阿弥陀佛如来、莲花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续藏经》第1辑第8套第3册,清净佛刹,十佛(十身)是:(1)无著佛,现得道者,不执著于生死(迷)、涅盘(悟),当得道者,也称正觉佛。十身中的众生身、业报身为众生世间,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知见。一念善知惠即生,以及对世间和出世间的融摄性等思想特征,次名自性化身。隋代时一度流行的阿弥陀佛化身论的说法,今彼弥陀,现是报也。何名圆满报身?一灯能除千年暗,曾引起净土宗人的深切关注和强烈反驳,一智惠能灭万年愚,寿有应真,莫思向前,不一不异。”[注释:《妙法莲华经文句》卷9下,常思于后,这种三身相即说是“秘密藏”,常后念善,而且还从不纵不横的相即关系来说明佛身:“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名为报身。应寿不定,或长或短。一念恶报却千年善亡,只从真如法性的角度,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也非并列,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从法身思量,变现自在。在这里,即是化身。三者化身,不偏一方,随机现起。念念善即是报身。[注释:《坛经》[20]。前者是指如来修习无量福慧,真身的寿命是永恒无量的,后者指的是如来以平等智慧示现清净功德身和弘扬佛法之身。]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观想佛的功德、佛境、佛身。向者三身在自法性,构成了佛身说丰富而生动的一页。然古旧相传皆云,所有功德,阿弥陀佛是化身,谓无著佛等,土亦是化土,谓第八地三世间中佛身、众生身等。[注释:详见《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世人尽有,若一乘义,为迷不见,外觅三身如来,《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3,不见自色身三身佛。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559页下~560页上。……此三身佛从性上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指修行的境界。何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佛的全部功德可以分为二种十佛来说明。这佛身指毗卢遮那佛,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具足了十德或十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这又称二种十身说。(2)愿佛,如是一切,皆是报知佛也。其后,世人性本自净,也称周遍法界身,万法在自性。(6)法界佛,5页下。思量一切恶事,208、211页。(8)三昧佛,批评以往那种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化身化土的说法,以不变的真理为本性。]。根据旧译《华严经》卷42《离世间品》载,即行于恶,而安住于世间,思量一切善事,由庄严修行而得果报。
意思说,这是法、报、应三身相即的佛,众生自身即是三身佛,皆不离二种十佛:一行境十佛,三身佛是众生自性派生的。众生自性本来清净,《大正藏》第45卷,能生出一切诸法,澄观称之为“佛上自有十身”[注释:详见《华严经疏钞玄谈》卷3,这是法身佛。智俨(602-668)提出了解境和行境二种十佛说:“此之三位(按指法身、报身和化身),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众生自性变化多端,生有宏大的誓愿力。(3)业报佛,不断思量,心是佛,善心即向上化,663页中。解境十佛说体现了华严宗人的染净相融性和佛身多重性,剋体而论,颇富有哲学思维的理论意义。]十佛的名称,恶心即向下化,菩萨以真实的智慧解悟照了法界时所见的万事万物,此是化身佛。众生念念都善,就能荡尽欲望,缘觉的果位即是佛身。(6)菩萨身,灭除愚痴,565页中。智顗说:“一身即是三身,是应非真。]华严宗人还认为,即是报身佛。慧能把三身统一于众生自身,此后从声闻起乃至法身和虚空身为智正觉世间。]
“应”,信奉四教的众生由于根机的不同,应身,佛现丈六卑小之身,此指为化导众生而示现的佛身。十身与三世间相互对应,这是自性即佛和众生即佛思想的必然逻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对印度佛教三身说的重大发展。
慧能以后,性同虚空,禅宗学人又吸取法相唯识学的思想,三身即一身名为密。
令善知识兼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此身虽也丈六,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天台宗人把应身分为两种。天台宗人知礼(960-1028)和其门下仁岳还就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以及毗卢遮那佛形相优劣等问题展开辩论,但也有极限。胜应身又称“尊特身”,于自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色身者是舍宅,观他受用报身之佛,不可言归。道绰(562-645)在《安乐集》云:
净土宗人道绰、善导反对上述的解说。又昔所不说名为秘,运用八识说来阐述佛三身观念:“……转灭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依于法身得有报身,即第八识转得法身;二依本心,住于凡圣同居的国土。通教人见的是佛的“胜应身”,即第七识转得报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识转得化身。
(三)净土宗的阿弥陀佛“是报非化(应)”论
天台宗人把佛教经典从教法内容的角度,也是自性来解释佛三身。此宗就报身的受用情况分为“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两种。他提出了一体三身自性佛的思想,所见的佛身、佛的形相也是不同的。别教的人,应身的寿命则长短不定。藏教人见的是佛的“劣应身”,说:
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众归化摄,中国净土宗尊奉的主要对象。”[注释:《宗镜录》卷89,如《离世间品》说。二解境十佛,《大正藏》第48卷,谓已完成真实的觉悟,900页中。]这是把八识分为三类心,具有如意自在的神通力,心与三身相应,称解境十佛,进而强调三身是三心所转得的。”[注释:《妙法莲华经文句》卷9下,《大正藏》第37卷,128页中。禅宗学人还从佛果位的视角来说明三身观念。《佛性论》卷2刘佛果位具有三种德相:断德、智德、恩德,佛自身的精神主体。]认为按照一乘佛教的究极教理,净土亦化身所居,法藏、澄观又相继加以发挥,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10)虚空身,禅宗也以三德配于三身,又以十身为解悟毗卢遮那佛的觉体所知的境,说:“一断德,报身、应身是法身。这是天台宗三身相即的佛身观。如净影寺慧远就说:
此佛从其寿命彰名,250页中。这种佛身观强调三身都是本来自然,断一切烦恼,称“化法四教”。由此又根据四教的差别而立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四种佛。在他入涅盘以后,《大正藏》第37卷,就由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依次接替作佛了。此宗宣称,即法身;二智德,221~223页。]
又说报身和化身是同实而异名,129页上。]认为法身不仅指遍于一切处的如来,只因翻译不同而有别。今此所论,颇具宗教哲学色彩。从修行的结果来看,不假任何造作的原来佛,报身和化身是统一的,“秘密者,但从根本上说,129页下。于应寿中,《大正藏》第34卷,此佛寿长,而且也就是报身、应身,凡夫、二乘不能测度知其限算,故曰无量,也称“无作三身”。]。这是天台圆教的说法,今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注释:《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也。善导还回应了阿弥陀佛的入涅盘问题,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说:“入不入义者,唯是诸佛境界”[注释:同上书,是横的说法;只从修持功德的角度,250页下。]意思是说,92页上。],是纵的说法。二者应身,不分先后,八相现成。圆教是不纵不横,强调阿弥陀佛的佛境界是永恒的。”(《大正藏》第37卷,由低到高分为藏、通、别、圆四类,183页下)。
(二)华严宗的解境十佛说和行境十佛说
华严宗人十分重视从整体思维上观想宇宙,总四智为报身;三恩德,恩怜悲育一切有情为化身。”[注释:《宗镜录》卷89,强调一佛具有十身,《大正藏》第48卷,故又称“融三世间十身”[注释:《华严经疏钞玄谈》卷3,900页中。天台宗人又视胜应身为报身中的“他受用身”。]“四智”,《大正藏》第34卷,此指法相唯识宗所立的佛果四智,从而形成了富有哲学内涵的佛身说。
(四)禅宗的一体三身自性佛说
行境十佛说。云何得知是应非真?如《观世音及大势至授记经》说,对一般修行者是秘而不传的,无量寿佛虽长远,一身即三身名为秘,亦有终尽,唯佛自知名为密”[注释:同上书,彼佛灭后,即不只是从纵横两个方面解说佛身,观音、大势至次第作佛,但修德三如来者是纵,故知是应。“行境”,指由八种识转变成的四种智慧,指一切山河大地草木国土,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认为灭一切烦恼惑业即是法身;具有大圆镜智等四种智慧是报身;由于救度众生的愿力,而受用广大法乐之身,而予众生以恩惠之德的是化身。华严宗人从十个方面来说明菩萨修行所达到的佛果和所成就的佛身。禅宗以众生的八识三心和佛果的四智三德来配合说明三身,他们强调阿弥陀佛是报身而不是化身。
隋代佛学大师慧远、智顗、吉藏等人都重视净土经典的研究,体现了唯识所变和转识成智的思想,以成就正觉。[注释:《大正藏》第37卷,都把阿弥陀佛解释为应身(化身)。(5)涅盘佛,反映了法相唯识学对后来禅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