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300000040

第40章 略论唐代枢密院制度在十国时期的发展(2)

那么王蜀前期的枢密使是否已经走出内廷,参预外朝政治事务,甚或是掌军政了呢?笔者觉得还没有。郑顼之事说明枢密使可管理皇家内库,但这与掌全国财赋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并不能说明枢密使握有财权。有的学者曾引用庾凝绩在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受命专掌“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一事证明枢密使权力之大(参见贾大泉、周原孙:《前后蜀的枢密使》,36页。),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并非枢密使之职责。在下文中将另加分析。此外,我们也没有看到任何王建前期的枢密使有掌军政的事例。佐竹靖彦先生对于王蜀的首位枢密使唐道袭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王建任唐道袭为枢密使,寄予了自己对唐道袭建设军政权力中心的期望(参见佐竹靖彦:《王蜀政权小史》,收于《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恐怕是有点悬帜过高了。王建以武人为枢密使,虽改变了以前以宦者为枢密使的局面,但没改变的是枢密使的“天子私人”的性质。据欧史记载:唐(道)袭本以舞僮见幸于建。宗佶尤易之,后为枢密使,犹名呼袭,袭虽内恨而外奉宗佶愈谨。建闻之,怒曰:“宗佶名呼我枢密使,是将反也。”(《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

王建竟然将“名呼我枢密使”上升到谋反的高度了。何以会如此?王宗佶对于枢密使唐道袭的轻蔑,被王建视作对自己的不尊,对皇权的蔑视,因为唐道袭是“我枢密使”,是天子私人。毛文锡和庾凝绩由翰林学士承旨而为枢密使,是枢密院由内廷走向外朝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一过程在王建末年因为唐文扆之祸而中断,宋光嗣成为前蜀的第一位宦官枢密使。更为重要的是,正是从宋光嗣起,枢密使职能扩展至军政方面。王建临终前曾下诏云:“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专委庾凝绩,都城及行营军旅之事,委宣徽南院使宋光嗣。”(《资治通鉴》卷二七〇贞明四年五月丙申条。)此时的庾凝绩是枢密使。五日后,即五月辛丑,宋光嗣升为枢密使;再一日后,即六月壬寅,王建卒;癸卯,后主立。中外财赋、中书除授、诸司刑狱案牍等事要以诏书的形式专委枢密使庾凝绩,恰证明了这些事情本非庾凝绩所掌。(光天元年(梁贞明四年,公元918)五月时,前蜀宰相有张格、王锴、周庠、庾传素四位,中书之事何以委之枢密使庾凝绩,待考。)军旅之事委宋光嗣,也说明军旅之事本来即不在庾凝绩职掌之内。前蜀枢密使之掌军政,正是源于此道诏书。宋光嗣仅在颁诏五日后即由宣徽南院使迁枢密使,则原先所委“都城及行营军旅之事”料想亦当随之,而不会因其升迁反而罢去。不仅如此。后主即位当天,又以枢密使宋光嗣兼判六军诸卫事,全面执掌兵权,直至九月方以判六军让于兼中书令王宗弼。(《新五代史》卷六三《前蜀世家》记载王建五月所命,此处采《资治通鉴》及万斯同《蜀将相大臣年表》(万著《年表》收于《二十五史补编》第六册)。六月命,九月罢。)

宋光嗣以判六军让于王宗弼后,后蜀形成了军国之政“有王宗弼者,为六军使,总外任;有宋光嗣者,为枢密使,总内任”(《旧五代史》卷一三六《王衍传》。)的局面,即王宗弼统兵、宋光嗣掌政令。咸康元年(公元925年),后唐伐蜀,蜀三招讨兵败,后主令王宗弼杀三招讨。王宗弼出诏示三招讨时,说的却是“宋光嗣令我杀尔曹”(《资治通鉴》卷二七三同光三年十月乙丑条。),则有关军政之文书应当是通过枢密院降下可知。及王宗弼降唐,杀宋光嗣等人,其罪名中有“久居内庭,恣行权柄,幻惑小主,减削三军”(《锦里耆旧传》卷二。)之语,亦为枢密院实掌三军之政务之一例。

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宠任之”(《资治通鉴》卷二七〇贞明四年七月丙子条。),其专断国事,恣为威虐之事甚多,但军政已经是当时枢密院最主要的职掌了。据《十国春秋》卷四六《宋光嗣传》:“光嗣掌枢衡时,凡断国章,多同儿戏,判语略用谑辞韵句,其藐玩军机,皆此类也。”可见宋光嗣的确掌握后主时期之军机要事,不过限于资料,我们难以明确此时期枢密使所掌军政之范畴。

后主时期枢密使威权之重,除了与后主王衍“冲弱无识”、不恤国事,宰相们又“各保宠禄,无敢规正”(《资治通鉴》卷二七二同光元年八月戊戌条。)外,其背后又有体制上的原因。正如佐竹靖彦先生所揭示的,前蜀文臣集团、武臣集团彼此隔阂,没有建立起官僚式的统治,王建死后,隔阂便形成政治上的真空,由此真空中生长起腐败的寄生势力,枢密使等皇帝亲信的力量显著加强,掌握了实权,而文、武集团两者则分别走向内部解体。(《资治通鉴》卷二七二同光元年八月戊戌条。)

三、后蜀

孟知祥建立后蜀之后仅仅七个月就病卒,他给后主孟昶留下了一个以宰相和枢密使为中心的辅政班子。这一以宰相和枢密使为主体的中枢架构在后主统治时期表现出异常的稳定。三十年的期间内,孟昶仅用过七位宰相和四位枢密使。

后蜀时期的四位枢密使是王处回、高延昭、王昭远和伊审征。从出身来讲,皆是君主亲信,与君主关系密切,甚至有特殊的情谊;从迁入途径看,皆是出自元从亲信。王处回为孟知祥之元从亲信,起家中门副使,迁正使,及孟知祥建国,遂擢为首任枢密使。(参见《十国春秋》卷五二《王处回传》。)王处回不但对孟知祥忠心耿耿,而且对于后主之嗣立有大功。(参见《十国春秋》卷五二《王处回传》;《新五代史》卷六四《后蜀世家》。)王处回之后任枢密使之职的是高延昭和王昭远。高延昭迁枢密之前为普丰库使,王昭远为卷帘使、茶酒库使。王昭远与后主关系尤为密切,小时候就“给事左右,而见亲狎”(《新五代史》卷六四《后蜀世家》。)。及王处回致仕,后主以枢密使事权太重,“乃以昭远及普丰库使高延昭为通奏使,知枢密院事,机务一以委之,府库财帛恣其取不问”(《宋史》卷四七九《王昭远传》。)。此通奏使,实际上即是枢密使之任。(参见钱若水撰,燕永成点校:《宋太宗实录》卷四三雍熙五年正月辛巳条,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四年后,高延昭求退,伊审征继任通奏使,知枢密院事。伊审征之父延瓌为孟知祥元从,随知祥入蜀,娶孟知祥女崇华公主,“审征故公主所出,少与后主相亲狎”(《十国春秋》卷五五《伊审征传》。)。后来其子崇度亦尚公主。(参见《宋史》卷四七九《伊审征传》。)王昭远任枢密十八年,伊审征任枢密十四年。两人皆志大才疏之辈,但两人皆自少便与后主相亲狎,所以能久于枢密之位,正在于此。后主以亲狎之徒为枢密使,如果其时的枢密使仍停留在内臣的层次上,充当天子私人的角色,不得专行事于外,则其对国政影响也微;然而后蜀时期的枢密自其一开始便已担当了掌军政的重任,在后主后期进而领兵,直接掌握军权。

后蜀的枢密院制度在其建立之初显然是受到了后唐制度的影响。(参见贾大泉、周原孙:《前后蜀的枢密使》,37页。)孟知祥与后唐渊源极深。孟知祥本为河东旧人,在后唐建立之前就做过李存勖的中门使。后唐灭梁,继孟知祥为中门使的郭崇韬转而为枢密使,而后唐的枢密使已经是掌军政的机构。孟知祥建蜀后所任命的首位枢密使王处回经历与郭崇韬类似,也是先为中门副使,迁正使,后为枢密使。孟知祥将后唐时期的枢密使制度重现在自己的新政权中,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据《十国春秋》卷四十九载:(明德元年秋九月)甲寅,诏加卫圣诸军都指挥使、武信节度使李仁罕兼中书令,判六军事;以左匡圣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赵廷隐兼侍中,为六军副使。仁罕自恃宿将有功,求判六军,令进奏吏宋从会以意谕枢密院,又至学士院侦草麻,帝不得已,有是命。李仁罕手握强兵,为后蜀初期之实力派。欲求判六军,而需先通过枢密院,可证枢密院实掌军政。像判六军这样的重大任命,一般都是由皇帝与枢密院商议,然后翰林学士院草麻。兵将的派遣也出于枢密院。广政十年(公元947年)三月,翰林承旨李昊请枢密使王处回遣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将兵急攻凤州(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天福十二年三月癸巳条。);同年十二月,后主遣雄武都押牙吴崇恽,以枢密使王处回书招降凤翔节度使侯益。(参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庚寅条。)正因为后蜀时期的枢密使如后唐制度一样,已经与中书分秉兵政和民政,故而已经与宰相一起被统称为“执政”(《资治通鉴》二八八乾祐元年九月己未条;《十国春秋》卷四九广政十一年九月己未条。),显示出其在中枢体制的重要性。

广政十一年(公元948年)之后,孟昶杀宰臣张业,免枢密使王处回。故将旧臣殆尽,孟昶始亲临庶政。(参见《锦里耆旧传》卷三。)可能是从此时起,后蜀的机构扩大,职能也进一步扩展。因为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孟蜀始设两枢密。再者,枢密院属官中开始出现大程官。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甲戌”条载:先是,蜀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说通奏使、知枢密院事王昭远曰:“公素无勋业,一旦位至枢近,不自建立大功,何以塞时论?莫若遣使通好并门,令其发兵南下,我即自黄花、子午谷出兵应之,使中原表里受敌,则关右之地,可抚而有也。”昭远然其言,劝蜀主遣枢密院大程官孙遇、兴州军校赵彦韬及杨蠲等以蜡弹帛书间行遗北汉主,言已于褒、汉增兵,约北汉济河同举。大程官非枢密院所专有,是一种较低级的给使人员。后蜀枢密院有大程官之设,说明其组织的扩大,这种组织的扩大也可能与其职能的扩展有关。

后蜀后期,兵事渐多,枢密院职能扩展到领兵,既掌军令,又掌军队。如广政十八年(公元955年)八月,周将王景等大败蜀兵,后主遣知枢密院伊审征抚慰行营,仍督战。(参见《十国春秋》卷四九广政十八年八月己未条。)十八年夏四月,后主命知枢密王昭远按行北边城塞及甲兵以备周。(参见《十国春秋》卷四九广政十八年四月丙辰条。)二十六年(公元963年)三月,宋师平荆湖,后主惧,将发使朝贡,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固止之,

乃遣兵屯峡路,增置水军。(参见《十国春秋》卷四九广政二十六年三月条。)二十七年(公元964年)十二月,宋两路伐蜀,枢密使王昭远亲自率军迎战。(参见《十国春秋》卷四九广政二十七年十二月条。)王昭远、伊审征为枢密使执掌军务已属不堪,亲自主兵就更等而下之了。据《十国春秋》记载:广政末,典兵者多非其人,太后谓后主曰:“吾昔见庄宗跨河与梁战,及先帝在并州捍契丹,入蜀定两川,诸将非有大功,无得主兵,故士卒畏服。今王昭远出自厮养,伊审征、韩保贞、赵崇韬皆膏粱乳臭子,素不习兵,徒以旧恩置于人上。平时谁敢言者,仓卒遇疆场有事,安能御大敌乎?”(《十国春秋》卷五〇《太后李氏传》。)所谓“广政末典兵者”,指的正是以枢密使而掌兵之王昭远、伊审征。后蜀的枢密院从掌军政到亲自掌兵,显示出其不同于中原地区枢密院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四、结论唐代

枢密使最初的职责在于掌文书通进,沟通内外,宦者居宫内,用宦者本属自然。晚唐枢密使权力的扩张,则是与宦官集团整体势力的膨胀相适应,对此,唐代君主只能被动地接受,虽然这并非他们创法立制之本意。对后世君主来讲,是否沿袭枢密使制度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尤其对于没有多少历史负担的南方诸割据政权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于唐代的枢密院制度或是摒弃,或是沿袭,或是改造,其发展较之于北方中原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从设置情况看,吴越、荆南两政权没有沿用唐代的枢密院制度,其他各政权则都程度不等地受到唐制的影响。吴越、荆南的情况可能与它们始终奉中原正朔有些关系,不过无其职并不等同于无其事,譬如楚国虽亦称藩中原,却有模仿唐制的左右机要司之设。南汉、闽国的枢密院或者类似机构、职掌尽管有名号上的差异,但其建立明显受到了唐代枢密院的影响,然而其发展又是非常有限的。它们既没有如五代那样向军政机构的方向发展,也没有对各自政权的政治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与枢密院制度在北方中原政权和南方吴、南唐以及前后蜀的发展形成明显对比。唐代的枢密院制度对前蜀和吴、南唐的枢密院制度影响至为明显,

甚至在名称上,它们的枢密院都一如唐制,称作“内枢密使”(杨吴时期因为避杨行密讳而称作“内枢使”,参见《资治通鉴》卷二七〇后梁贞明五年四月戊戌条。)。实际上这两地的政权也正是保留唐代文物制度最多的地方。后蜀的枢密院制度的建立则更多地受到后唐之制的影响。虽然渊源有异,又都经历了不同的演变途径,但饶有趣味的是,殊途而同归,与五代的枢密使制度一样,他们最终都走向主掌军政,同时又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保持了各自的内朝性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蜀的枢密使制度曾早于南唐、北宋数十年,一度揭示出文人、学士主军政的图景,接着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向又不禁让人惊异于变革期内制度变化的复杂与多变。

同类推荐
  • 大唐全才

    大唐全才

    王珂,一个装饰公司的小老板,在去一个新工程工地的途中因车祸来到大唐,他为了在这个时代站住脚跟,用他比别人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在大唐帝国扇动他那蝴蝶翅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人称他为大唐全才。
  • 宋贼

    宋贼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陆云乃是现代大学生,被一阵惊雷震到九霄云外,来到了南宋。此时,金国,西夏虎踞北疆,大理吐蕃环伺南宋,朝堂暗弱,士无带甲之力,民以奢靡度日!北疆谁守?故土谁收?!!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苏德争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 明末金手指

    明末金手指

    金手指,在如今的含义其实就是开挂,但对于来到天启六年末的张弘斌来说,却同样具有点石成金的意味。脑袋里面与一款名为‘山寨贸易系统’的链接,可以购买未来的各种山寨商品。品质或许没有保障,但在十六世纪却是绝对领先的优质产品。从常见的粮油到日化,从基础的铁质枪头到云爆弹,只要等级足够,产品随便购买。哦,还有必须要有足够的银子……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天启六年末,眼看崇祯元年就要到来,身为一个地主老财的三少爷,张弘斌凭着家庭条件和系统本来可以有一个不错的仕途。不过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也懒得和士绅友好相处……主要还是不想老是受窝囊气的张弘斌,果断选择了造反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难得开了挂,岂能继续委屈了自己?
热门推荐
  • 耍宝狂妃萌翻傻王爷

    耍宝狂妃萌翻傻王爷

    周宝儿,夜洛国首富的女儿,古灵精怪,聪慧无比,一朝失算,被迫嫁于夜洛国有名的傻子王爷。她本是21世纪最正常雇佣兵,不知哪位神仙打盹,害她嗝屁穿越,成了她,周宝儿。苏慕哲:夜洛国有名的傻子王爷,各个巧合间,他真的傻吗?大婚日,她报着必离的心态嫁给他。谁知竟还有小妾不省心,姐就拨点时间陪你们玩玩吧。他皇帝的贤妃敢打她老爹的屁股,她非斗得她心疼肺疼永无宁日。这是一个扮猪吃老虎,时不时霸气侧露的女主。这是一个表面平静,背地为皇位不惜弑杀亲兄弟,胜者为王的时代。这是一个宠夫宠到没边的故事。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腹黑小娆妃:邀君独宠

    腹黑小娆妃:邀君独宠

    神马?穿越?你以为我是那些情窦初开的黄毛丫头,整日幻想穿越时空寻找真爱!听闻这些,本小姐只想说一个字:“嘁!”可是看到些只有在书籍上见过的古代建筑,某女无力的匍匐在地,一脸的欲哭无泪;“你丫的,这是哪里啊?!”别人穿越都是好歹知道以前是干什么的,她到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好吧,既来之则安之,好死不如赖活着,说定什么时候记忆就如滔滔江水一般,踊跃而来了呢?那时候回去也来得及!到时候带点股东回去,指不定会发财!看着铜镜中的姑娘,美得不同寻常,身材凹凸有致,咋就不得宠呢?难道皇帝有什么特殊爱好?后来想想也罢,好歹自己也是一个娘娘啊,饿不着,冻不死,也不错!“好吧,虽然不知道得罪了哪路神仙,既然悲催的穿越了,不搞出点名堂来有损我唐凌薇多年在江湖上的威望!”就在某女暗喜的以为是一场后宫盛宴,却是一个接着一个阴谋暗算!丫丫个呸的,老娘不发威真以为是hellokitty不成!?★注;此文伪小白,请不要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揣摩女主,她属于严重得瑟抽风型,时而猖狂,时而奸诈,时而强势霸道,时而温文尔雅,大部分时间爱好扮猪吃老虎。
  • 萝莉行不行

    萝莉行不行

    萝莉会法术谁也挡不住!云芷这小丫头自从利用禁术到了另外的时空之后,居然来到了尚武不尚术的世界。她这种走路都会摔跤,只会用法术的萝莉,生存都面临威胁,怎么还能撑起一片天空啊!反正不是死就是活,本小姐还就不信了!欺负我的人都要死,让你们见识见识真正的术到底有多厉害!
  • 重生名门童养媳

    重生名门童养媳

    “拿掉!”两年的婚姻结束在这冰冷的两个字里。金童玉女,商界伉俪?原来不过是一个无聊讽刺的笑话。当叶瑾年签下离婚协议书走出南宫家大门,爱情这东西,就再也不是她生活的必须。一场预谋的车祸,她从顶着南氏少奶奶头衔的悲惨弃妇,重生邵氏集团媳妇年乐乐,自此,叶瑾年的生活完全颠覆。“年乐乐,不要以为自己长得有点可爱,就能勾引到本少爷。”正处于换牙期的邵家二少爷板着一张粉嫩嫩正太脸,模样很欠揍。“放心,我对你没兴趣。”叶瑾年表情很严肃的声明。“你对本少爷没兴趣?”某小少爷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她,然后,小嘴一瘪,“哇呜呜呜.你竟敢对本少爷没兴趣.呜呜呜…”哭的很伤心。“…”“乐乐,你们班主任说你申请了跳级,被我否决了。”邵家大少爷靠在椅子上,神态很悠闲。“为什么?”叶瑾年咬牙问道,她好歹也曾经是经济高材生,让她整天跟着一群孩子读初中课本,简直是折磨!“因为…我怀疑正是我们家乐乐的头脑发育的太快了,才影响到了其他方面的成长…”邵大少爷上下打量着叶瑾年的短小身材,似笑非笑的停在她胸前某处道。叶槿年的童养媳生活,怎一个乱字了得?当然,混乱之余,她也不会忘记‘赐予’她重生的一对男女。看着荧屏上那个假意伤情的前夫,叶瑾年笑得森凉。南明旭,敬请期待,我的谢礼…
  •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回忆录

    阎锡山是百年前辛亥革命时山西起义的重要领导者,起义于十月二十九日以突击形式攻击山西巡抚衙门,一举成功,遂推选其任山西都督。从此,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而且,在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上,阎锡山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 汉末的幸福生活

    汉末的幸福生活

    带着随身空间穿越汉末,种种田,养养鱼,遛马斗狗,赶羊放牛。 打打杀杀非我愿,逍遥种田才自在。
  • 血战天下
  • 18岁前应该克服的18种弱点

    18岁前应该克服的18种弱点

    弱点虽然不是错误,但却是错误的根源。错误是一种既成的结果,而弱点却是让我们不断产生错误结果的源头。但是,弱点并不是什么打不开的心结、转不过的弯,也不是什么看不见的障碍、越不过的坎,当然也更不是什么消解不掉的愁绪。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弱点,勇于正视弱点,所有的弱点都可以克服。当我们阅读中外名人传记、听取成功人士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也跟我们一样平凡和普通,身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弱点。他们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坚持把自身的弱点都一点点、一个个地加以克服,最终到达了人生成功的顶点。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