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200000034

第34章 上都的布局和宫廷生活(1)

上都城是由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它主要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同时也考虑到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它是一座富有特色的草原城市。

上都城由宫城、皇城、外城组成,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宫城则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城外有关厢,离城不远有西内。下面分别加以说明①(关于上都城遗址的勘测,主要依据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载《文物》,1977(5)),同时也参考了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所编的《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同时就宫廷生活略加叙述。

一、宫城

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东西宽约五百七十米,南北长为六百二十米,略呈长方形。城墙用黄土版筑而成。城墙外层在地基上先铺一层五十厘米厚的石条,然后以青砖②(青砖的体积为34厘米×19厘米×7厘米)横竖交替砌起。在青砖与土墙之间,夹一层厚一百四十厘米的残砖。城墙高约五米,下宽十米,上宽二点五米。宫城四角建有角楼。

宫城的东、南、西三墙正中各设城门一座。元代周伯琦的诗中说:“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望凤池连。”③(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他把三门的名称都讲清楚了,宫城的南门是御天门,东门是东华门,西门是西华门。当时大都宫城的南墙正中是崇天门,东墙是东华门,西墙是西华门,可以看出上都和大都宫城城门的名称是相对应的。三门之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的南城门在一条线上,是出入的主要通道。每年巡幸时,“千官至御天门俱下马步行,独至尊骑马直入。……内门曰:御天之门”①(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往大都,转发各地,“御天门前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②(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一四,《滦阳杂咏十首》)。诏书发布时,举行隆重的仪式,“大乐出端门,金龙日正暾。千官齐跪听,百姓列行屯”③(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一六,《御天门听诏》。诗中的“端门”泛指宫殿南面的正门)。诗人有“御天门下百官多”④(《永乐大典》卷七七〇二,郑彦昭《上京行幸词》。按,郑潜字彦昭,元末明初人。其诗集名《樗庵类稿》,早已散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编成两卷。)之句,应即指百官集合听诏而言。19世纪末,御天门保存比较完好,门上端拱形砖门洞尚在,今已不存。只有门洞遗址两侧仍各有一巨大台基,使人们想起当年这座宫城正门的雄伟面貌。关于东华和西华两门的记载极少,可以知道的是,每年举行游皇城仪式时,队伍要“从西华入,然后登城设宴”①。(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参看本书下篇第七章)

宫城外二十五米处,有宽约一点五米的石砌“夹墙”,墙基仍在。沿“夹墙”外面有一条环城街道。宫城以南有一片平坦的广场。宫城内的街道主要是一条通向三门的丁字大街。宫城内分布着一个个自成一组的建筑群,多有一周围墙,有的作一进二进院落,有的是东西相连的跨院。②(参见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载《文物》,1997(5))据估计,主要宫殿基址共三十余处。其中西北隅较多,有建筑台基十七处:东北隅较少,有八处:南部则比较分散,有各种台基十五处。③(参见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

宫城中最主要的建筑是大安阁。“大安阁,故宋汴熙春阁也,迁建上京”④(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金代灭亡以后,汴梁(今开封)城内的宫殿毁坏殆尽,“惟熙春一阁岿然独存”⑤(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三八,《熙春阁遗制记》)。忽必烈为了在上都营建宫殿,就于至元三年(1266年)拆迁熙春阁,经由水道陆路,将材料运往上都。拆下的木材以“万计”,在黄河运输时,“整桴而下”的军士就有三百人,还动员许多民工“壅遏水势”⑥(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五三,《总管陈公去思碑铭》)。在汴梁时的熙春阁“高二百二十尺,广四十六步有奇,从则如之”。有中阁,有耳房。中阁五间,每间二十四尺:左右耳房各二间,每间十八尺。“阁位与平座叠层为四”,“实为阁位者三”,也就是中阁三房。全阁“飞翔突起,干青霄而矗上”,令观者有“瑰伟特绝之称”,“神营鬼构、洞心骇目”⑦(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三八,《熙春阁遗制记》。按,东西曰广,南北曰从)之叹。就在拆迁熙春阁的同年十二月,大安阁便于上都开始营建。⑧(参见《元史》卷六,《世祖纪三》)可见拆迁运输的速度是很快的。

元代的许多诗人提到这座雄伟瑰丽的建筑,都把它视做上都的象征。“大安御阁势岧亭,华阙中天壮上京”⑨(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次韵王师鲁待制史院题壁二首》):“曾甍复阁接青冥,金色浮图七宝楹”①(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曾”疑应作“层”。):“大安阁是广寒宫,尺五青天八面风”②(许有壬:《至正集》卷二七,《竹枝十首和继学韵》)。这些诗句都着重描绘了大安阁高入云霄之雄伟气势。“大安阁是延春阁,峻宇雕墙古有之。四面珠帘烟树里,驾临长在夏初时”③(张昱:《张光弼诗集》卷三,《辇下曲》,“延”疑系“熙”之误)。所谓“古有之”,显然指它系将熙春阁改建而成。“峻宇雕墙”、“四面珠帘”,则又显示出它的庄严富丽。

国家的重大典礼,都在大安阁举行。元代诸帝继位时,都要召集王公贵族,在上都举行传统的忽里台(蒙古语音译,意为大聚会)讨论推举。这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却是登上帝位时必须履行的手续。皇帝推定后,就在大安阁举行即位仪式。例如,元成宗铁穆耳“即皇帝位,受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④(《元史》卷一八,《成宗纪一》)。又如,元武宗经过宫廷斗争,夺得帝位,在处死对手之后,“即位于上都,受诸王、文武百官朝于大安阁,大赦天下”⑤(《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除了即位仪式之外,元灭南宋后,南宋幼主被送到上都,“世祖御大安阁受朝”⑥(《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这是象征着统一全国的大事,所以也要在大安阁举行。至于一般的政务活动,都在宫城内其他宫殿或西内进行。大安阁的上层,设有释迦舍利像①(参见释祥迈:《历代佛祖通载》卷三五),有时就在阁中做佛事②(参见《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一》“至治元年五月丁亥”条)。

忽必烈信任康里人阿沙不花。“尝扈从上都,方入朝,而宫草多露,跣足而行,帝御大安阁,望而见之,指以为侍臣戒。一日,故命诸门卫勿纳阿沙不花。阿沙不花至,诸门卫皆不纳,乃从水窦中入”③(《元史》卷一三六,《阿沙不花传》康里是中亚的一个民族)。可知宫城中杂草丛生。忽必烈能看见阿沙不花跣足而行,想来应是当时在阁的上层,居高远眺之故。宫城除了城门之外,还有水窦(洞),应是从城外引进水源的通道。元武宗时,“尝奉皇太后燕大安阁,阁中有故箧,问(宦官李)邦宁曰:‘此何箧也?’对曰:‘此世祖贮裘带者。臣闻有圣训曰:藏此以遗子孙,使见吾朴俭,可为华侈之戒。’帝命发箧视之,叹曰:‘非卿言,朕安知之。’”④(《元史》卷二〇四,《宦者传·李邦宁》)可知大安阁有时也用来宴会。而忽必烈贮藏自己衣物为后代华侈之戒,又与在大都大明殿墀前移植草原上的莎草用意相同。⑤(参见本书上篇第三章)“玉衣高设皆神御,功德巍巍说祖宗”⑥(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显然是指此而言。

元人虞集说:“世祖皇帝在藩,以开平为分地,即为城郭宫室。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既登大宝,以开平为上都,宫城之内,不作正衙,此阁岿然遂为前殿矣。规制尊稳秀杰,后世诚无以加也。”⑦(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〇,《跋大安阁图》)虞集所说不完全正确,建大安阁不是忽必烈为藩王时所为,而是在称帝之后。但他指出大安阁系就熙春阁“稍损益之”而成,以及大安阁是上都宫城的正殿,则无疑是合乎事实的。他还说,元仁宗时,著名界画⑧(指用界尺作工具,描绘宫殿楼阁的绘画)作者王振鹏曾绘《大安阁图》,“当时甚称上意”。可惜的是,这幅画早已失传了。

根据考古调查,宫城中心丁字街北有一处宫殿遗址,台基长宽约六十米,高约三米。台北又建高二米、长宽为二十五米及三十米的殿基。整个台基剖面呈凸字形。大殿东、西、北三面有宽约八米的砖铺地面,南面两角有小型建筑遗迹。殿前有阶级上下。前面已说过,熙春阁广、从相同,呈正方形,大安阁应亦如之。这一处宫殿又处于宫城的中心点。因此,似可断定它即是大安阁的遗址。此外,见于记载的还有大安阁后寝殿、后廊①(参见许有壬:《至正集》卷一六《大元官制杂记》),皇帝在这些地方接见臣僚,处理政务。前述凸字形遗址的北部突出部分,也许就是后寝殿、后廊所在。

上都宫城内的宫殿建筑,主要有洪禧殿、水晶殿、香殿、宣文阁、睿思阁、仁春阁等。其中以水晶殿比较重要。

水晶殿大概是以奇特的构造命名的。大都宫城中“有水晶二圆殿,起于水中,通用玻璃饰,日光四彩,宛若水宫”②(萧洵:《故宫遗录》)。上都的水晶殿料亦相似。诗人云,“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③(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冰华雪翼眩西东,玉座生寒八面风”①(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冰华雪翼”之喻,可能就指“用玻璃饰”而言。而殿中陈列玉座,更形凉爽。因此,元代皇帝常在殿中举行宴会,或处理政务。“一派箫韶起半空,水晶行殿玉屏风。诸王舞蹈千官贺,高捧蒲萄寿两宫”②(萨都剌:《雁门集》卷六,《上京杂咏》)。至正十三年(1353年),周伯琦奉命到平江(今苏州)祀海神天妃庙,便是在水晶殿接受元顺帝的委派的。③(参见周伯琦:《海道经》附,《供祀记》)

洪禧殿内,“镂花香案错琳璆,金瓮蒲萄大白浮。群玉诸山环御榻,瑶池只在殿西头”。“彤庭两壁画燕山,绛阙金城晻霭间”。洪禧殿内有“金瓮蒲萄”,皇帝常在这里开设酒宴,故诗人又云:“颇黎瓶中白马酒,酌以碧玉莲花杯。帝觞余沥得沾丐,洪禧殿上因裴回。”④(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颇黎”即玻璃,“裴回”同徘徊。)“睿思阁下琐窗幽,百宝明珠络翠裘”:“牓题仁寿睿思东,星列钩陈绣阁重”。睿思阁和仁寿阁,紧紧相连,大概是规模较小但构造精致的建筑。香殿可能亦是供佛的场所。宣文阁则是皇帝阅览图书的地方,“延阁图书取次陈,讲帷日日集儒臣。墨池云合天光绚,东壁由来近北辰”⑤(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颇黎”即玻璃,“裴回”同徘徊。)。元文宗时,在大都宫中建奎章阁,元顺帝时改名为宣文阁。上都也有过奎章阁。⑥(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七月,“壬辰,帝幸大安阁。是日,宴侍臣于奎章阁。”见《元史》卷三八,《顺帝纪一》。)上都宣文阁亦应是奎章阁所改。以上这些殿阁在宫城内的准确地点,现在都无法可考了。

在宫城北部城墙中间,有一“阙式”建筑遗址。台基与城墙等高,外包青砖,东西长约七十五米,中间凹入部分宽二十五米。台基上发现各色琉璃瓦残片。⑦(参见贾洲杰:《元上都调查报告》,载《文物》,1977(5)。按,《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所记长宽不同)这是宫城遗址中最高最大的一处。有人认为是“中央正殿”的遗址,有的认为即大安阁所在。这种看法似可商榷。试以大都宫城与上都宫城相比较,对此便可以有清楚的认识。大都宫城北门称厚载门,“上建高阁,环以飞桥,舞台于前,回阑引翼。每幸阁上,天魔歌舞于台,繁吹导之,自飞桥而升,市人闻之,如在霄汉”①(萧洵:《故宫遗录》)。上都北城墙上的“阙式”建筑,应亦是一高阁,即穆清阁,“北阙岧峣号穆清,北山迢递绕金城。四时物色图丹壁,翠辇时临喜太平”②(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北阙”明言穆清阁的位置和形状,“北山迢递”之句表示在阁上远眺的景色。阁内绘有“四时景色”。游皇城时,从西华门入,“然后登城设宴”,只有在穆清阁才有可能。有的记载说穆清阁“连延数百间”③(权衡:《庚申外史》卷上),可见确实规模较大。

元英宗即位后不久,宫廷斗争激烈,部分权臣密谋废立,“帝密得其事,御穆清阁,召拜住谋之”,遂即命拜住“率卫士擒斩之”④(《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上(元英宗———引者)尝坐穆清阁,顾谓王(拜住———引者)曰:‘今亦有如唐魏徵之敢谏者乎?’王对曰:‘槃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有太宗纳谏之君,则有魏徵敢谏之臣。’上称善”⑤(黄溍:《金华文集》卷二四,《郓王神道碑》)。由这些记载可知,穆清阁是元英宗经常起居处理政务的场所,则其建成必在此以前。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重建穆清阁”⑥(《元史》卷四三,《顺帝纪六》。权衡:《庚申外史》卷上),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建,不是新建。

除了上面提到的殿阁之外,见于记载的还有:

鹿顶殿。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为皇后作鹿顶殿于上都”。至治元年(1321年)八月,“上都鹿顶殿成”①。(《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

歇山殿。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二月,“罢上都歇山殿及帝师寺役”②(《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但泰定元年(1324年)十一月,“作歇山鹿顶楼于上都”③(《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应即前一工程的恢复。

崇寿殿。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二月,“修上都洪禧、崇寿等殿”④(《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洪禧殿已见前述。

楠木亭。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七月,“帝幸楠木亭”⑤(《元史》卷三八,《顺帝纪一》)。

隆德殿。“(至元)六年五月六日,上都隆德殿前,枢密院奏……”⑥(《大元马政记》)

万安阁。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上都万安阁成”⑦(《元史》卷七,《世祖纪四》)。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六月二十九日,“上御万安阁”⑧(《大元官制杂记·初立巡行劝农司条画》),处理政务。

清宁殿。泰定三年(1326年)十一月,徙上都清宁殿于伯亦儿行宫。⑨(参见《元史》卷三〇,《泰定帝纪二》)元人王士点将清宁殿与水晶、洪禧、睿思、穆清并列于上都宫殿。伯亦儿行宫不可考。

统天阁。元代有的记载提到“大安、统天(二阁上都)”,可知又有统天阁。

宫城中主要是宫殿楼阁,还有宫学和官署。宫学是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建立的,“以教世戚、勋臣之子孙,建学舍内苑,以严中外之别”。这些学生都是怯薛成员,“皆入侍帷幄,出备警跸”.。每年皇帝到上都,学生随之而来,教师(授经郎———引者)亦在扈从行列,在上都宫城中继续授课。“黉舍重开大殿西,牙符给事籍金闺。吾伊日课青简,挥染还看写赫蹄。”①(周伯琦:《近光集》卷一,《扈从上京宫学纪事绝句二十首》。“吾伊”,读书声:“金闺”泛指宫门,意谓学生隶籍宫禁:“赫蹄”,薄纸)诗中所说“大殿”应指大安阁,宫学可能在大安阁之西。本节开始时曾引用“三门相望凤池连”之句,“凤池”指中书省。由诗句可知中书省应在三门相望之处,即宫城南部,其他官署亦应有在宫城之内的,但已难考定了。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早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则一脉相承,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一路坚强地走过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息,创造出了无数辉煌的文明成就。可以说,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随时供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营养。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对年轻的一代来说,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感悟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吴楚争雄

    吴楚争雄

    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的大事奔走多年,如今大事都已完成。子胥一心要借兵报仇,可是阖闾总是不给子胥开口的机会,借故一拖再拖。阖闾此时最大的心事是自己的次子姬旦与长孙夫差之间的储位之争。姬旦锋芒毕露,用尽心机;夫差拜子胥为师,他隐忍谦逊,声色不露。在历经围猎风波、巫蛊冤案等等事件之后,过于心急的姬旦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但他的“密友”不知去向。此人在后来的各大事件中以多重身份亮相,此人究竟是谁?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在中国沧桑五千年的历史上上,唐朝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诗人李白、大将郭子仪、开放交流的实践者玄奘等等,上述从事各专项工作的优秀工作者代表了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他们和他们所遇到的事件一起构成了大唐王朝这二百九十年的历史……
  • 探索改革(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探索改革(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本书从明十三陵的选址到建造到建筑风格历史渊源等尽数介绍,是一本了解明十三陵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热门推荐
  •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由“世纪交响”、“长篇平台”、“绿野美卉”、“文坛撷英”。,曾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做编辑,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是其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的文集,担任过《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雷达,并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 涉世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涉世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玩个小号遭雷劈

    玩个小号遭雷劈

    她的大号是《盛世》天龙里的所谓大神一枚,让无数小女子趋之若鹜。她建了个小号,想要导正性别,试试玩女号的感觉,却在建号的第一天就乌龙地卷进了天龙里最狗血的一段八卦恋情之间。她只是出来打个酱油的,怎么突然就成了重要女配?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绝世商女:蛇蝎美人骨

    绝世商女:蛇蝎美人骨

    黑暗之中她破魂重生回到四年前,就去和毒蛇相伴吧”就彻底把她打入了绝望的枯井。无论身心都饱受煎熬,她的一生,面对这个她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在万蛇护航之下,一句“既然你心如蛇蝎,且看他与她如何在这风云变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柔情。变得剧毒无比,无人敢欺。,如有来世。她游刃有余的化解了一个个危机,扫过周围丝丝缠绕的毒蛇,笑看庶出的妹妹以及姨娘们演的一出出戏那一双深邃的眼眸,发誓:“今日你们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迷乱了众人,我真希望可以跟你们一样,那一身绝对的风华,都太过轻信于人。以至于最后葬身于蛇窝枯井,她缓缓伸出了双手,只为她而更加耀眼。”
  • 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孩子有如一棵小树,需要家庭的温暖来呵护,需要赏识的阳光来照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珍贵的存在,他具有独立的个性,也应有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批评不以为然,对表扬也毫不在意,父母的话似乎起不到一点作用了。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企图用大吼大叫的方式来驯服孩子。实践证明,用冷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教,远远胜过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家长如果能把精力放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上,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得到的教育结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 职工健康心态手册

    职工健康心态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耍的就是剑

    耍的就是剑

    蛮荒圣教新教主上任,牵起了新一场风波;一直操纵全局的神秘势力蠢蠢欲动,叶岚,沈龙,尘悔三名当代高手齐聚蛮荒,大战蛮荒圣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