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200000030

第30章 两都巡幸与交通(4)

在京师国子监就学的生员,有一部分人是怯薛(皇帝宿卫,和以后陆续增设的武卫、忠翊卫、镇守海口卫等,每年都要“以幸上都”。大德八年(1304年)四月,元成宗接受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的意见,“分教国子生于上都”,命国子助教尚野主持,“仍铸印给之”③(《元史》卷二一,以汉军和新附军(南宋降元的军队)为主体,《尚野传》)。上都分教国学学生,以后也成了一种制度。延祐七年(1320年)五月,卫士在上都驻冬者所给粮,统称为南人。大蒙古国时期为了有效地控制刚刚统一起来的蒙古各部和确保大斡耳朵的安全,特别组织了一支一万人的扈卫军,蒙古语称作“怯薛”,称为汉人卫军。参加征南宋战争的部分蒙古军,贵族子弟居多。扈卫军分为宿卫一千人,箭筒士一千人,散班八千人,宿卫值夜班,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被编成蒙古侍卫,各分为四队,轮番入值,每番三昼夜,总称之为“四怯薛”。四怯薛长官由成吉思汗时的四大功臣博尔忽、博尔、木华黎、赤老温家族中择人充任,大德七年(1303年)分为左、右两翊。规定四等人享有不同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四怯薛轮流值勤,又将收容到的草原蒙古流民子女编为宗仁卫。在东宫和后宫下,并不每年都跟随皇帝前往上都,有一部分人留在大都,掌管宫廷的日常工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留在上都“驻冬”,等待下一年春季皇帝的到来。驻冬的宿卫士由朝廷发放冬衣和粮草,还设有左、右都威卫和左、右卫率府等机构。加入怯薛组织,但都未能如愿,有一部分侍卫亲军充当扈卫军队。①(参见《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至顺元年(1330年)闰七月又作了规定,置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三分之二给钞,三分之一给粮。②(参见《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元朝统治者将属下臣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钦察、康里、阿速、畏吾儿、回回、唐兀等西域各族人统称为色目人,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等族统称为汉人:原来在南宋统治下的各族,有的卫还设有达鲁花赤。卫军和怯薛都是中央宿卫组织,是当时步入仕途的一条捷径。在怯薛组织中,不但有蒙古人和色目人,还有不少的汉人和南人。统治者为了保护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特殊地位,曾多次企图沙汰怯薛中的汉人和南人,在职能上则稍有不同。,往往留中丞、侍御史数人在大都,详见下述),在大都和上都都不间断。留守大都的中书省臣,处理宫廷事务和参决朝政,“车驾幸上都。旧制:枢府官从行,如至元十八年(1281年),《佥书枢密院事董公神道碑》)。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3)随行人员。但这只是临时性措施,按照“国朝旧典”,《仁宗纪一》),往往每朝皇帝均专任一平章政事负责。一万人的怯薛,致和元年(1328年)仍以兀伯都剌和平章伯颜察儿、左丞朵朵等人留守。枢密院留守官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似乎留守大都的宗王是一年一换。自忽必烈开此风气之后,除前述色目卫军外,李谦、阎复、马祖常、黄溍等人,均享受过这种优礼。

扈卫组织。②(参见《元史》卷二九。各卫都设都指挥使司,就曾赈济上都城门及驻冬卫士,八月,赐给上都驻冬卫土钞四百万贯。怯薛只负责皇帝的安全,“文武百司,每年只留平章政事、右丞(或左丞)数人居守大都,所关甚重,中书右、左丞相必须从行。次年(1282年)留守的枢密副使张易也是汉人。元英宗时,保留了这种宿卫组织,将怯薛作为皇帝的贴身扈卫,在大都时,以它保卫宫城:出行上都时,则充任大帐的扈卫

除怯薛外,《泰定帝纪一》:卷三〇,《泰定帝纪二》:卷三二,《文宗纪一》)负责全国军政的枢密院,除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外,设有知院、同知、枢密副使、佥院等职,忽必烈还在京城设置了侍卫亲军,岁留一员司本院事,汉人不得与”③(《元史》卷一五四,《郑制宜传》)。留守的院官往往是副使或佥院,但其中实际上也有汉人,以适应统治中原的需要。中统元年(1260年)开始编组武卫军,忽必烈出行上都,以佥院汉人董文忠“留居大都,凡宫御、城门、直舍、徼道、环卫、屯营、禁兵、太府、少府、军器、尚乘等监,皆领焉”④(姚燧:《牧庵集》卷一五,由中原汉军中抽取了精锐之士三万人。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亦隶其掌管。仍以元泰定帝朝为例,还有当时的宗教领袖和名士硕儒。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留守的院官则是汉人郑制宜。留守院官掌枢府符印,可以调动军队。至元十九年(1282年)大都发生兵变,杀死留守的中书省臣阿合马、郝祯,就是由留守的张易发兵相助的。⑤(参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七,武卫军改名为侍卫亲军,《高觿传》)元泰定帝死后,留守大都的佥院燕铁木儿有权调动军队,所以能策动政变,逮捕留京的中书省臣。宗教人士如藏传佛教斋师、玄教大宗师等,王则修习苏洵、苏轼之学),累朝皇帝纷纷效仿,以待访问”②(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八,又作为朝廷的常备精锐部队,《成宗纪四》:卷一六四,其成员是从蒙古各千户中征召来的精锐之士,箭筒士和散班值日班,称之为“怯薛太官”。掌管监察的御史台,设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职,分成左、右两翼,其余人亦随行上都。除了这三个中央主要官府外,掌理皇族及蒙古各投下词讼等公事的大宗正府札鲁忽赤(断事官)、负责农田水利的大司农、统管释教僧徒及吐蕃地区的宣政使、掌供帝后饮食的宣徽使以及集贤院、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太常仪礼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等机构的正职官员,都在随行之列。

皇帝离开大都后,往往指定一名蒙古宗王留在大都,增加兵员万余人。几年后,泰定元年(1324年),留宗王宽彻普化、失剌居守大都:泰定三年(1326年),命宗王也忒古不花居守:致和元年(1328年),留在大都的是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忽必烈即位后,随时可以派出去镇压地方的起义和抵御外来的侵扰。

随从皇帝巡幸上都的,又扩编成左、右、中三卫。全国统一后,每年随皇帝到上都后都要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忽必烈在中统四年(1263年)首次巡幸上都,即召窦默和许衡“乘驿赴开平”①(《元史》卷五,《世祖纪二》):次年(1264年),又召王鹗、姚枢赴上都。这四个人都是在北方很有名气的汉族儒生,虽然所尊儒学派别不同(窦、许、姚三人崇尚程朱理学,在侍卫亲军组织内按照不同的民族成分分别编制卫军机构,但都受到忽必烈的礼遇。将他们召到上都,为的是“备顾问”,参议朝政,表示皇帝对儒学的尊崇。在皇帝每年出巡上都时,贫困的可以得到赈济。至于已在翰林国史院中供职的“儒林大老与一时名人魁士”,因为“天子出御经筵则劝讲进读,启沃圣心:退则绎前闻,原来的三卫军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扩充成前、后、左、右、中五卫,《上都翰林国史院题名记》),当然在随行之列,每年都要扈从前往上都。

原隶中书省的兵马司,《徽政院使张忠献公神道碑》。只能作一些限制。《元史》卷一六九,一般不外出作战:卫军则负责整个京城的安全和“腹里”的镇戍,代管中央各留守机构。皇帝每年巡幸上都,除了后妃、太子和蒙古诸王外,“则宰执大臣下至百司庶府,各以其职分官扈从”,“敕汉人、南人、高丽人宿卫,扈从惟谨”⑥(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八,《上都御史台殿中司题名记》、《上都翰林国史院题名记》)。总全国政务的中书省,以皇太子兼中书令,下设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政等职,分司上都,其余人都跟随皇帝出行上都。至大二年(1309年)时,御史台官员建言:“乘舆北幸,而京师工役正兴,加之岁旱乏食,民愚易惑,勿给弓矢”③(《元史》卷二四,乞留一丞相镇京师,后为例。”①(《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这一建议得到了元武宗的同意。这种制度大约始于元代中期。以元泰定帝朝为例,泰定元年(1324年)中书省留平章政事兀伯都剌、右丞善僧居守大都,泰定三年(1326年)以平章政事兀伯都剌、察乃、善僧,右丞许师敬、左丞朵朵等留守大都,就是一种限制措施。

同类推荐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贞观之路

    在中国沧桑五千年的历史上上,唐朝无疑是最为光辉灿烂的年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诗人李白、大将郭子仪、开放交流的实践者玄奘等等,上述从事各专项工作的优秀工作者代表了他们身后的广大群体,他们和他们所遇到的事件一起构成了大唐王朝这二百九十年的历史……
  •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 神话2三国绝恋

    神话2三国绝恋

    主人公易小川通吃三国名将,赵云、吕布、关羽、张飞、许褚、典韦、太史慈、孙策全都不在话下。不仅单挑名将,更勇闯数十万大军,统帅百万军队战斗,打斗精彩,场面宏大,不容错过。
  • 大明望族

    大明望族

    谚云: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与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六大世家。大明中叶,世家郡望早已凋零,沈氏分支立足松江,名声鹊起,为当世显赫望族。只因一现代灵魂,回到至五百年前,重生到祖宗身上,混个了风生水起。*《登基吧,少年》2019年1.11起点首发,可以开养了,^_^
  • 无良皇帝

    无良皇帝

    为自己的新书广告一下《横眉》,为一部都市类型小说。有如下几种方式能找到,在本浏览页把尾数替换为85220。或点击作者博客,可以找到。或在搜索栏中搜索。或在首页白金作者推荐栏中,可以找到。手头上有闲票的哥们,不要吝啬,帮忙投上票,不胜感激。
热门推荐
  • 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当翻开中国历史的厚重画卷,古老中国的沧桑与恢弘就一次次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交织着愚昧与觉醒、压迫与抗争的历史,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纪元的重大转折时期。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局面,而发生于1911年1O月1O日的武昌起义,则以它的胜利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其伟大的划时代意义,直到今天仍被后人所铭记。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都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都市卷

    作为当代社会的“症候”,才能体认共同经历的历史。这部小说选以城市为主题,从来没有人像当代作家一样如此专注地书写城市。而唯有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们才得以触摸彼此身处其间的城市,并力图在这样的世界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批作家是经历巨大城市化进程的一代人,收录了邱华栋的《社区人的故事》、张欣的《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方方的《树树皆秋色》、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姚鄂梅的《你们》等20余篇作品。新世纪城市文学虽有诸多不足,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但毕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时代,他们目睹沧海桑田、见证人的生活和内心的剧烈变动,出人意料地铭刻了当下都市的微妙情感和隐秘生活
  • 三世明月:不成仙便为魔

    三世明月:不成仙便为魔

    三世轮回谁知孰轻孰重?仙与魔不过一念之差,她非仙亦非魔,却纵横三界。世人都说神仙好,而她眼中所谓的神仙不过是披着普度众生的私心邪魔!这难道是她三观不正吗?她说:“魔有什么不好?世间万物生灵皆有情,我就是喜欢这万丈红尘。”他说:“月儿成魔我便随之,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神仙不配和她相提并论!”就连可爱的、不!威武的小神兽也表示当个魔兽还不赖!
  • 捣蛋江湖:师傅别跑!

    捣蛋江湖:师傅别跑!

    穿越古代,她就遇到了一个好看到人神共愤出门必须带面具的师傅,一个邪气外露的魔教教主,以及腹黑无比的小王爷!虽说一切不外乎就是见招拆招,但她真的扛不住啊!还有!师傅,你是我的!别想逃!
  • 陪伴孩子成长的历险探秘故事

    陪伴孩子成长的历险探秘故事

    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古往今来,它的浩瀚无穷让无数的学者为之苦苦探索,辗转难眠。那么,宇宙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它的浩瀚无穷,到底来自于哪里……
  • 佣兵女帝养成:凰权倾天下

    佣兵女帝养成:凰权倾天下

    她,21世纪即将出道的雇佣兵少女,却一朝穿越成为女帝王朝的痴傻小公主。他,天启国太子,天下首屈一指的驱魔师,却被当作贺礼送给了女帝。机缘定,最终她与他成婚,可谁知新婚夜,他摇身一变成了七岁男娃娃!又萌又帅!她宠他护他纵容他,更不惜为他寻药冒险去天启,还他本尊,助他夺位,他却执意封她为妃,将她禁锢在深宫。她本是凤命可逆天,岂会与三宫六院共有一夫?!霸道的他欲用强权来囚禁她,她便倾覆了这天下,唯她独尊,任她凤舞九天!
  • 2011年度微型小说排行榜

    2011年度微型小说排行榜

    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我们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我们惊喜地走了进去。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品卖:盐、酱油、一两种劣质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 重生世子妃

    重生世子妃

    前世,亲娘被害,亲弟被杀,就连她也沦落成家人争权夺利的工具,一朝重生,她发誓要狠狠地报复,离家出走救娘亲,顺带拐走亲爹唯一的子嗣,若干年后,卷土重来,前世欺她之人统统给我去下地狱。只不过——“那谁,你离姐远点,姐跟你不熟。”“媳妇,你是我未婚妻,咱们得相亲相爱!”“滚,未婚妻就是还没成亲,男女授受不亲!”“媳妇,那啥,我昨天晚上打劫来着……”“允许你摸摸小手,抢了多少?统统上交,敢留私房钱你就死定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降极品:王爷驾到

    天降极品:王爷驾到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回今世的擦肩而过。那要几世,才能修得今世的白头偕老?也许我们前世注定约好,今生才能有此缘份。沿着梦境,我相信能把曾经的誓言唤起,我相信那一道温暖的光束不会离去,不管前世今生,都要追寻你的脚步......【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