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3200000020

第20章 附录二 (1)

元代大都的饮食生活

饮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饮食,首先是一种生理的需要,但是饮食的内容和方式,则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域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拟对元代大都的饮食生活作初步的探讨。大都是元朝的都城,今天北京的前身。研究大都的饮食,对于了解元代社会面貌以及北京饮食的历史变迁,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主食

大都居民食用的粮食,有米、粟、麦、高粱、黍、豆、栗等。

稻米在大都居民的粮食供应中占首要地位。一般来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在很早就形成了北麦南稻的局面,北方的居民以面食为主,南方的居民以米食为主。宋代有所谓南食和北食,主要就在于北食以麦面制品为主食,南食以稻米制品为主食。①(参见朱瑞熙:《宋代的北食和南食》,载《中国烹饪》,1985(11)。)大都地处黄河以北,照理亦应以面食为主。但是,由于金元之际北方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有元一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南粮经过海道北运,而南方的粮食主要是稻米,这就不能不使大都居民适应这种情况,以米为主要食粮。“漕渠越千古,海运连万艘。……都人仰陈腐,日籴太仓粟”②(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事诗二十首》)。元代每年海运南粮之数,最初不过几万石,13世纪末六七十万石,14世纪前期激增为两三百万石,最多时达三百多万石。大都居民,“内自王宫戚里之卫士百执事,外至都邑之兵戍编户,上自公卿大夫士,下至府史胥徒,岁以海漕之迟疾丰俭顺阻为忧喜休戚之分”①(《海道经》附,周伯琦《供祀记》)。宫廷、军队、官员、吏人,各色人等,都指望海运漕粮的到来。宫廷不用说,军队、官府工匠都由国家从漕粮中支给口粮,官吏则按品级发给俸米。对于大都城内(包括南、北两城)的一般居民,则由政府低价供应粮食。官方设米铺,“分遣官吏,发海运之粮,减其市直以赈粜焉”,“其每年所粜,多至四十余万石,少亦不下二十余万石”,后来甚至增到五十余万石。此外,为了照顾贫困户,又有“红贴粮”,即登记贫困户数,“置半印号簿文帖,各书其姓名口数,逐月对贴以给。大口三斗,小口半之。其价视赈粜之直,三分常减其一,与赈粜平行。每年拨米总二十万四千九百余石,闰月不与焉”②(《元史》卷九六,《食货志四·赈恤》)。赈粜粮与“红贴粮”两项合计,每年达七十余万石。大都城内居民约为十万户,五十万口。③(参见本书上篇第二章)若以大、小口各一半计算,大口月三斗年三石六斗,小口月一斗半年一石八斗,每年居民共需口粮一百三十五万石,政府供应的赈粜粮与“红贴粮”已足以满足需要的一半以上。直接分配的粮食(宫廷、官吏、工匠、军队)和赈粜粮、“红贴粮”都是用南方运来的稻米,这就决定了大都居民以米食为主的主食结构。除了江南运来的稻米之外,大都郊区一部分农村也种植水稻。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年),元朝政府因“各枝及诸寺观权势,私决堤堰,浇灌稻田、水碾、园圃,致河浅妨漕事”④(《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通惠河》),下令严禁。这里所讲的“堤堰”指通惠河上游两岸的堤堰,其流经地区约当今北京西郊海淀一带。当时这一带地区便种植水稻,一直到近代,仍是如此。北方某些地区出产的稻米也运来大都,如苏门出产的糯米,被认为是酿酒的上等材料。⑤(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金代有苏门县,元改为辉州,即今河南辉县。此处在当时出产好米,供宫廷之需。

由海道运来的稻米,主要分白粳米和香糯米(又称香莎糯米)两大类。①(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五九五〇,《经世大典·海运》“至大三年”、“至大四年诸条”。)此外还有一部分稻谷,是运到北方再进行加工的。香糯米直接送到大都醴源仓交纳。大都醴源仓是专门负责皇家饮食的宣徽院下属机构,其职能是“掌受香莎苏门等酒材糯米,乡贡麹药,以供上酝及岁赐诸王百官者”②(《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可知香糯米主要用于酿酒。元代大都酒的消耗量极大,下面将会论及。粳米则运到大都各粮库,供居民食用。值得提出的是,元朝政府还指定江南某些地区贡良种米,供宫廷食用。如婺州路贡香粳米三十三石。③(参见万历《金华府志》卷七,《贡赋》)“金华有嘉种,玉灿含芳香。土人昔启端,每岁赋其乡。颇闻播种初,行者避畎疆。敛收毕征纳,老稚不敢尝。……园好中式度,缄封谨缣囊。……及兹幸充数,扬帆上天仓。”④(吴师道:《吴礼部集》卷二,《送人贡粳米入京》)这些精选的良种米,自然是专贡宫廷食用的。

元朝宫廷中食用的粳米有香粳米、匾子米、雪里白、香子米等品种。⑤(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米铺中发售的米分为白粳米、白米、糙米三个等级。元贞元年(1295年)白粳米每石中统钞一十五两,白米每石一十二两,糙米每石六两五钱。⑥(参见《元史》卷九六,《食货志四·赈恤》)白粳米与糙米价钱相差一倍以上。米一般煮成饭或粥(水饭)吃用。宫廷中常以粳米和其他食品混合熬粥,如豕肾粥、山药粥、莲子粥等,作为营养食品。在民间,“都中经纪生活匠人等……早晚多便水饭”⑦(《析津志辑佚·风俗》。)。端午节前后,大都从宫廷到民间都有包粽子的习俗。正月卖米团。这些都是用米加工制成的。⑧(参见《析津志辑佚·岁纪》)

粟有“五谷之长”的称呼。“中原土地平旷,惟宜种粟。”⑨(王祯:《农书·百谷谱·谷属》)元朝政府在北方农村征收税粮,以粟为准。政府将农村每五十户编成一社,社立义仓,各家按人口数每口留粟一斗。这些都反映出北方种粟之普遍。因此,粟很自然在大都居民的粮食结构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元朝宫廷中食用粟米,如荆芥粥、麻子粥等,都用白粟米。①(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二,《食疗诸病》)在民间的饮食中,粟常被用来煮饭或熬粥。

麦是北方农村普遍栽种的粮食作物,有大麦、小麦、荞麦数种。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说:“夫大、小麦,北方所种极广。大麦可作粥饭,甚为出息。小麦磨面,可作饼饵,饱而有力:若用厨工造之,尤为珍味。”②(王祯:《农书·百谷谱·谷属》)大麦可以熬粥、煮饭,还可以和羊肉一起熬汤,称为大麦汤,也可以磨成面粉再加工成其他食品。宫廷饮食中的大麦筭子粉即以大麦粉和豆粉混合,再加羊肉等物制成。③(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没有加工的小麦,可以“煮粥,或炊作饭”,而且被认为对“消渴、口干”④(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二,《食疗诸病》)有疗效。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再加工成多种食品。宫廷食谱中有面条(春盘面、山药面、挂面等),秃秃麻食(手擀面,回回食品),搠罗脱因(畏兀儿食品),馒头(仓馒头、鹿奶肪馒头、茄子馒头、煎花馒头等),角儿(撇列角儿、莳萝角儿),包子(天花包子、蟹黄包子等),奄子(酥皮奄子),烧饼(黑子儿烧饼、牛奶子烧饼),饼(经卷儿,实即蒸卷),等等。⑤(参见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民间所见的面食种类有馒头、稍麦(即烧卖)、扁食(即饺子)、水精角儿、麻尼汁经卷儿、薄饼、水滑经带面、挂面、子、芝麻烧饼、黄烧饼、酥烧饼、硬面烧饼、面糕、蒸饼等。⑥(参见《朴通事谚解》卷下,《奎章阁丛书》本)馄饨也是流行的用面粉制成的食品,为人们所喜爱。⑦(参见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四,《馄饨方》)政府对于官员们的膳食供应通常采用米、面并重的办法,如驿站对往来使臣的供应标准是米一升、面一斤。又如大都每年二月八日要举行盛大的游皇城仪式,在此前后各衙门为准备要不断聚会,“每聚会则散茶饭、馒头、面食”⑧(《析津志辑佚·岁纪》)。大、小麦之外,荞麦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粮食。大都郊区出产荞麦,明初人诗:“顺承门外斜阳里,荞麦花开似故乡。”⑨(刘嵩:《槎翁诗集》卷八,《送别叔铭佥宪出顺承门》)顺承门即今宣武门,元代亦应相同。农学家王祯说,荞麦“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于麦面,风俗所尚,供为常食”①(王祯:《农书·百谷谱·谷属》)。大都民间五月卖煎饼,应即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又称“糁子”:“糁子即荞麦,初观疑失真。脱麸圆似米,落磨细于尘。岁□川原熟,家家饼饵新。江南未知贵,塞北始为珍。”②(《诗渊》,第1册,109页)此诗作者程文(字以文)是江南人,曾长期在大都做官。另一位在大都做官的诗人许有壬也有《糁麴》诗,列为《上京十咏》之一。③(参见许有壬:《至正集》卷一三。)上京指上都开平,元朝皇帝的夏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说明荞麦在北方是相当普遍的。“都中经纪生活人等,每至响午,以蒸饼、烧饼、饼、软糁子饼之类为点心”④(《析津志辑佚·风俗》)。蒸饼、烧饼均系小麦面粉所制,饼不详待考。据上面提到的两首诗,可以断定软糁子饼应是荞麦面所制。王祯所说的“河漏”,又作“合落”、“饸饹”,元代杂剧中有“糁子面合落儿带葱韭”⑤(《元曲选外编》,649页,杨景贤《西游记》)之句,散曲中提到“荞麦面的饸饹”⑥(《雍熙乐府》卷六,无名氏《粉蝶儿·悭吝》)。这是用木制工具将糅合后的荞麦面压成面条状的食品,上述许有壬诗中“银丝出漏长”之句,应即指其制作方法。一直到近代,“河漏”仍是北京一般市民喜爱的食品,现在逐渐消失了。宣徽院下辖有弘州种田提举司,“掌输纳麦面之事,以供内府”⑦(《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弘州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境,这是专门生产宫廷所需麦面的。

米、粟、麦之外,大都居民食用的粮食还有黍、高粱和豆。大都郊区农村种植的黍有糯黍、小黍和秫黍之分。糯黍即“黄黍,米宜酿酒”,小黍“宜食”,秫黍“粒大而壳厚”⑧(《析津志辑佚·物产》)。每年正月,大都居民“以黄米为糍糕,馈遗亲戚,岁如常”⑨(《析津志辑佚·岁纪》)。民间商贩“有以黄米作枣糕者,多至二三斤米作一团,徐而切破,秤斤两而卖之”。有专门蒸造枣糕的作坊,“小经纪者以蒲盒就其家市之,上顶于头上,敲木鱼而市之”①(《析津志辑佚·风俗》)。高粱在元代又称蜀黍,常用于熬粥和酿酒。宫廷食谱中有粱米淡粥,其他如乞马粥、汤粥,亦用粱米。②(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宣徽院下辖有龙庆栽种提举司,其职责之一便是“管领缙山岁输粱米……以奉上供”③(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豆类也是粮食,从江南北运的漕粮中,常常有一部分黑豆,可能是用来作牲口饲料的。大都郊区农村中出产黑豆、小豆、绿豆、白豆、豌豆、赤豆等多种豆类。④(参见《析津志辑佚·物产》)在元代宫廷饮食中,回回豆子最受重视,宫廷食谱中各种菜肴应用回回豆子的达十余种之多。据明代李时珍说,回回豆子就是豌豆。⑤(参见《本草纲目》卷二四,《谷部·豌豆》)

大都居民还有几种代食品是值得提一下的。一种是栗。大都部分郊区产栗,有的野生,有的种植,为数相当可观。一些大寺院都有自己的栗园,大护国仁王寺“栗为株万九千六十一”⑥(程钜夫:《雪楼集》卷九,《大护国仁王寺恒产之碑》),大庆寿寺“有栗园二所,前代祖师以《法华经》字为数种栗树,岁收栗若干石,为常住供众”⑦(《顺天府志》卷七,《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昌平居庸关附近有“万栗林”⑧(吴师道:《吴礼部文集》卷三,《留昌平四诗》)。栗可充饥,特别在饥荒年代可替代粮食。二是稗子。这是稻田中常见的杂草,用作饲料。但大都发生灾荒时,郊区“老弱无依之民,扫拣稗谷以粥饮度日”⑨(宋褧:《燕石集》卷一三,《建言救荒》)。明代北京的方志在“谷类”项下载“稗”,“洼下种之,潦可备荒”.。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稗子都起代食品的作用。三是海藻。“庚子年京都人凿冰而取之,煮以充饥,救人数万计”.。庚子年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由于南方海运断绝,大都发生严重饥荒,这种代食品称为“海藻”,又是“凿冰”而得的,显然是生长在海子(积水潭)中的水藻,医学家早已指出它“可食”.,但像元末大都城中居民如此普遍用以救灾,则是罕见的例子。

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是碾磨。碾是脱壳的工具,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使米粒、麦粒等与外壳分离,磨则将分离后的麦粒、米粒加工成粉状的面。碾磨有的以牲畜为动力,有的以水力为动力,前者称为旱碾磨,后者称为水碾磨。以牲畜为动力的碾子,以“牛、马、驴、骡拽之,每碾必二三匹马旋磨,日可二十余石”。水磨“日夜可碾三十余石”①(《析津志辑佚·物产》)。通惠河上游两岸水碾林立,因而造成河水枯浅,已见前述。通惠河下游的水闸附近也有水磨。②(参见《析津志辑佚·河闸桥梁》)大都民间有一种纺纱碾,“其制甚巧,有卧车立轮,大小侧轮,日可三五十斤”③(《析津志辑佚·物产》)。这应该就是王祯所说的水转连磨,以水激轮轴,大小轮互相推动,带动两个甚至更多的磨进行工作。④(参见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十四·利用门》)元代宫城厚载门附近,有熟地八顷,供皇帝举行籍田仪式用,“东有水碾一所,日可十五石碾之”⑤(《析津志辑佚·古迹》)。宫廷中粮食加工用磨也有特点:“尚食局进御麦面,其磨在楼上,于楼下设机柚以旋之。驴畜之蹂践,人役之往来,皆不能及,且无尘土臭秽所侵,乃巧工瞿氏造者。”⑥(陶宗仪:《辍耕录》卷五,《尚食面磨》)这种设置将作为动力的牲畜与作为加工机械的磨上下分开,保证了面粉的清洁。但它并非什么创造,不过是将水碾(磨)的构造方法应用到旱磨上而已。一般大型的碾磨都归私人或寺观所有,其加工或供本身的需要,或出于营利的目的。民间还有一些小型的碾磨,是靠人力推动的。普通人家还用杵臼臼米,杵臼“多以车头为之,或以木蔸瘿挽之木为之,亦有就其石之大小为之”。这应该就是王祯所说的碓,是一种用木、石制成的简单机械,用人践踏木板带动石杵或木杵来舂米谷。此外,“都中自己手杵者,甚广”⑦(《析津志辑佚·物产》)。诗人胡助写道:“近午不出门,舂米始朝饭。”⑧(胡助:《纯白斋类稿》卷四,《客居冬怀十首》)胡助在大都的翰林国史院当一名小官,生活清苦,只能自己家中舂米才能做饭,一般百姓可想而知。

同类推荐
  • 大锦衣

    大锦衣

    穿越过后,父母双全,欣喜交加,身体强壮。怎奈身为王爷近卫的他,匹夫一怒严惩恶少,却得罪了恶少背后锦衣卫的权势,从此亡命天涯。结识江湖好汉,快意恩仇,尽显男儿本色。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却是自己的奶兄弟,深入朝堂,入主锦衣卫,开始一场旧日江湖恩情和现实利益的纠葛,以及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
  • 大国秘史:它们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大国秘史:它们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大国崛起,这是一个喧嚣已久的话题。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拉开了世界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崛起,夺得了海上的控制权并成为了世界的霸主。这些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荷兰如何从一个与海搏斗的“低地之国”迅速崛起,在17世纪的世界舞台上独领风骚?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如何崛起为全球最富有、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现代法国是如何诞生的?美国又是如何从仅有200余年历史的国家崛起为今天唯一的超级大国的?……本书将为您一一生动解读。
  • 军歌

    军歌

    哨子响了,尖厉的喧叫把静寂的暗夜撕个粉碎。战俘们诈尸般地从铺上爬起,屁股碰着屁股,脑瓜顶着脑瓜,手忙脚乱地穿衣服、靸鞋子。六号大屋没有灯,可并不黑,南墙电网的长明灯和岗楼上的探照灯,穿过装着铁栅的门窗,把柔黄的光和雪白的光铮铮有声地抛人了屋里。铁栅门“哗啦”打个大开,战俘们挨在地铺跟前,脸冲铁门笔直立好,仿佛两排枯树桩。六十军五八六旅一。九三团炮营营长孟新泽立在最头里,探照灯的灯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

    任浩之编著的《每天读一点中国史·先秦隋唐五代卷》以风趣的语言将我国的历史分为先秦:文明曙光;秦汉:天下一统;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隋唐五代:帝国再造。读来风趣、幽默、可读性极强,解决了一般历史书的沉闷、古板。是一部难得的,且适合各个层次的人阅读的历史书籍。
  • 宋朝十讲

    宋朝十讲

    中国历史绵延流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形成了丰富的人生智慧,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过的芸芸众生无不留下了自己的踪迹,这对于我们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之一,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宋朝是一个柔弱但发达的朝代,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上演着争斗与杀戮、变法与保守、中庸与衰败的一幕幕场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与人生。宋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之一,它的丰富、复杂和矛盾构成了其纷繁的历史。本书揭示了宋朝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是一本宋朝历史和文化的专题性读物。
热门推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彼岸绝恋之花叶不相爱

    彼岸绝恋之花叶不相爱

    让她们忍受了世间最大的痛苦,并让她们付出了无人可想的努力,命运给了三位女孩最悲惨的遭遇,让她们带着仇……
  • 万寿寺

    万寿寺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其次,这个现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 唐朝诡事录

    唐朝诡事录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一代传奇诗人,时而私语窃窃,在唐朝的夜幕中勾勒出神魔鬼怪的憧憧魅影;甚至当朝的宰相,时而惊呼阵阵,描绘出一幅幅华丽的大唐美卷;而穿行于市井之间的贩夫走卒,那一定是有人正在分享今天刚听来的一段秘史、怪谈或是惊悚传闻。,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所以,用他们的诗句,当唐朝的夜幕降临,则用他们更加不羁的想象力,如果某一间屋内还闪烁着烛光,千年前的唐朝,而且薄薄的窗户纸背后,催生了唐朝人极致的想象力。优越的物质生活。也会在入夜之后,关起房门,万邦来朝,点上一盏烛灯,多样的文化融合,开始写鬼怪故事
  •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对于生命,它是灿烂的,是美丽的,但也是脆弱的,是短暂的。本书针对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为我们论说了人活着的意义,让我们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 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英雄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英雄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44个英雄故事》分为“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三部分,具体收录了《拉祜族英雄扎努扎别》、《希腊第一勇士阿基里斯》、《墨勒阿革洛斯的悲惨命运》等故事。
  • 2013年短篇小说排行榜

    2013年短篇小说排行榜

    包括《大雨如注》、《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某年的枪声》、《喷泉》、《透明》、《酒疯子》、《蹲下时看到了什么》、《瑜伽》、《哭河》、《夜空晴朗》、《典当奇闻》等文章。本书贴近现实,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构思灵巧,代表着中国当代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 与花交谈

    与花交谈

    报亭书摊处可见微型小说的身影。,文化市场上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文学刊物纷纷改头换面。改为专门刊登微型小说或主要刊登微型小说,进入21世纪,有的甚至连刊名也子以更改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