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为什么要搭讪
我经常想象自己生活在各种各样已经被习惯的束缚之中。
如果能够突然摆脱其中之一,当然会是美妙的体验。比如脱离地心引力,比如隐形,等等等等。搭讪就是一种对人际关系束缚的摆脱,它的魅力对我来说恰恰在于它在当前社会习俗下的不正常,如果将来有一天大家都随便跟陌生人说话,说不定我还得社交厌倦症呢。
每当一个美女在身边经过,在欲望被勾起的同时我也会感到心里冒出一座监狱。如果我上前跟她搭讪,会被抓起来吗?不会。会被罚款吗?也不会。会被嘲笑吗?甚至都不一定。可我就是感到一种力量阻止着自己,这就是心里的那座监狱,每每一意识到这里,我就有一股无名的怒火,觉得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而是教化下的一大傻逼。其实,只要我说一声“HI”,这座监狱就土崩瓦解了,就是这么简单,也就是这么不容易。一定要是个最纯粹的“HI”,也可以翻译成其他的中文,但一定不能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就是要让对方明确知道我这是在搭讪呢,不是问路的,也不是安利的。那些所谓的精彩开场白都是扯淡,越淳朴的才越表现出你的勇气,越简单的才越表现出你的自然,没有勇气没有自然的所谓精彩其实就是另一种乞讨。
经过大量的实践,我发现,同样的话、同样的情境,却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我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开场白什么所谓技巧了,有总结的功夫还不如多搭几个呢。其实不管你怎么钻研理论,成功率也就是在1%的幅度变动,还不如把基数增大更有意义。
有时候也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有上街搭讪的功夫为什么不去多挣点钱,出人头地了自然会有美女投怀送抱。这是嫖客的原始思维,我承认确实也存在于我的集体无意识里。但我不太愿意接受,也许将来我老了,不再是个健康有蓬勃生命力的男人的时候也许会考虑这么干,但现在绝不!
02搭讪:挑战中国男人的原罪情结
关注了网络上的搭讪犯,有个比较失望的发现:怎么对搭讪感兴趣的人都是学生啊,社会上的人都哪儿去了?
当然这里没有贬低学弟学妹的意思。只是我以为工作之后其实才是搭讪的黄金时期,学生阶段应该就是热热身练练手。
但是我发现这可能跟中国人的成熟观念有关,我那几个大学时的泡妞伙伴工作以后全都改嫖娼了,而且再提起泡妞全都是一脸不屑,好像能花钱买的才是成功,仔细一琢磨原来他们上学时泡妞就是因为没钱。
中国男人的传统偶像是关云长,不近女色才是爷们,但其实谁也做不到,所以就都背地里登徒子,把不近女色留在表面,最后逐渐演变成对女性的不尊重。相反我们还能看到西方男人的活法,既能把好色的一面很自然的表现出来,同时又懂得尊重女性,我想这二者其实是有必然联系的,不能正视自己欲望的人当然更不会尊重欲望的对象。
所以,如果你对搭讪感兴趣,那么你也应该懂得尊重女士。当你真正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跟一个陌生的女孩搭讪其实是一种礼貌,而有时跟一个认识的女孩话太多倒是没有教养。
可惜在网上看到的文章大多属于技巧帖,大家好像把要搭讪的女孩当做一种猎物,只想着怎么去对付人家,我觉得这个心态本身就已经把各位引向歧途了。
搭讪事业,往小了说就是认识几个女孩;往大了说是对中国男人原罪情结的一种挑战,看看伴随咱们成长的那些英雄们,关云长、孙悟空、武松、哪吒……有哪个是带着阳具的?
还有那个董永,七仙女主动向他搭讪他还推三阻四,最后非要槐树做媒他才肯fuck人家七仙女——老实人才有好报,天啊,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可怕。
还有聊斋里的那一大堆男同学,全都是在宿舍里上自习等着狐狸精上门倒贴。
有性欲的人物只剩下猪八戒和西门庆了,都不是正面的。
唯一一个对女人有点儿情意的英雄项羽,最后也是个失败者。
倒是有一个风流才子唐伯虎,但是请注意是“风流才子”,就是说,你如果不是才高八斗的话,是不配风流的。
知道咱们都受过什么样的催眠了吧……
03搭讪:寻求自我的充分表达
我猜想搭讪行为一定有悠久的历史,但只能是猜想。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都是这十年间的事。二十多年以前,一个小伙儿在大街上看上一个美女,撑死了也只能过去说:“嘿,交个朋友,你要觉得行,明天下午3点,北海公园,不见不散。”——那时没有QQ、MSN和短信,成不成就是一锤子买卖。
上面这个段子是一个大叔讲给我的,现在他已是年近五十的人了。
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网搭,而且连交流搭讪经验的场所也没有,除了从大叔那里得到过这么一点儿知识之外,我对搭讪的认识都来源于偷听姐姐跟女伴聊她们被男人搭讪的谈话。
那是记忆中关于搭讪最初最完整的印象,最后的结论是只有流氓和神经病才会干这种事。神经病指的是由于条件太差找不到对象想女人想疯了的男人,流氓当然就是臭流氓了。
姐姐那会儿正上大学,我把偷听到的故事分成以下几种:
第一,走过来,“小姐,交个朋友吧。”
第二,骑自行车从后面过来,摸一把就跑。
第三,骑自行车从后面过来,说一句“你真漂亮嘿”就跑。
第四,骑自行车从后面过来,说一句“X你丫的”就跑。
总之,骑自行车的都是流氓,走路的都是神经病,搭讪的就没好人。在青春期的很长时间,搭讪的念头都让我觉得是一种很可耻的想法。
那时候,搭讪不叫搭讪,北京土话叫“剌蜜”、“磕婆儿”。说句心里话,我觉得这两个词特“脏”,一点儿也反应不出搭讪行为的美好本质。但这就是时代的特色,要知道那会儿跳交谊舞都可以被判刑的。
其实,当时肯定也有不少美好的搭讪,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认识宁静。我听到过的一个真实版本来自于我搭讪认识的一个女孩,她自己就是她爸搭讪她妈的结晶。
她是我这些年来搭过的最漂亮的女孩。
所以,当她给我讲她爸为了再遇见她妈在公车站守了一个星期的时候,我特别可以想象她妈有多大的魅力可以吸引这样一个男人;当她继续讲到她爸终于等到她妈,然后又跟踪坐了一个星期的公共汽车,直到有一天她妈主动问她爸:“你干嘛老跟着我呀?”我也特别可以想象她爸是个多帅的小伙儿。
这样的故事讲出来像是童话,不过凝视着她那张美丽单纯的面孔,我相信童话也会偶尔存在那么一两次的。
那个年代更多的部分是不浪漫的,当时中国女性的理想男子是高仓健。这种男人的特点就是闷,但当时叫“深沉”。那会儿还没有“假深沉”这个词,凡是沾深沉的就牛逼,搞得我们班有几个说话结巴的高个都成了女生的抢手货。
深沉的男人是绝对不会在大街上跟女人搭讪的,当时国产电影里男女主角邂逅基本上都是英雄救美,然后英雄扭头就走屁也不放,都是美女屁颠屁颠追上来问名字的。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对英雄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恶心和嫉妒。后来搭讪频频成功,嫉妒没了,就剩下恶心了。
直到今天这样的影响还存在:就是牛逼人物都不表达自己的爱欲,女人自会赞赏和追求。这种审美标准隐含的深层观念就是:个体不要有过多的自我表达,你的需求要靠社会对你的认同来获得满足。
这个认同的标准过去是“英雄”,如今是“精英”。总之,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最好老老实实不要去表达,如果表达了,就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是神经病,是癞蛤蟆。
一夜情的盛行,让大家终于有了自由表达的可能,但又变成了一种阴暗的事情,就像《我帮哥们去网搭》里的那个哥们,他的男性气概只敢实施在他看不起、不在乎的女人身上,一旦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对象,精神上就先阳痿了。
针对一位朋友最近的经历,我想说:不由分说去吻一个刚刚认识的女孩固然勇敢,但是,不怕拒绝去吻一个自己真心恋慕的女孩才算牛逼。
盼望有一天能听到这样的故事!
04搭讪:与陌生人交往的一门艺术
传统的人际交往是在社群中进行的,邻居、同学、同事、朋友圈、生意圈……搭讪,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常想,我生活在一个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每年能跟一百多万年轻异性擦身而过,成吉思汗也没这福气,我不搭讪我干嘛?
但是,越是脱离了圈子的社交,其实越需要对个人空间的尊重。
搭讪行为跨越的是社群关系的阻隔,但并不是一切约束。
社群的人生如同火车、轮船的交通,我们被分配在一节节车厢、一个个船舱里;而搭讪,却是我们自己在驾驶汽车。
既然做司机,当然需要懂交规。
我经常把街上的姑娘想象成是套在一个个玻璃罩里,那是她们的个人空间。
搭讪,首先就是上前轻轻敲门,告诉对方我的来意和身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认识你”跟“留个联系方式吧”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觉得手机号码属于安全级别比较高的个人信息,只有在对方愿意的情况下才有交换的必要。
所以,“我想认识你”,只是表明来意,为接下来的聊天明确方向(我不是卖保险的);而“留个联系方式吧”是聊过之后彼此感觉还不错的一个结果。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么,搭讪就成了“讨”号码,搭讪犯也就真的有点儿遭人歧视了。
举个例子,在搭讪班活动中,一个学员出手了。
搭讪犯:“你好,我想认识你……”
MM:“可以啊……”(搭讪犯形象不错,姑娘人也大方。)搭讪犯:“那把你电话告诉我吧……”(极其错误、失礼的行为)MM:“啊……要不你记个QQ吧。”(对这个男人立马失望了,给个台阶赶快撤)魔鬼老师认为:至少要介绍一下自己吧,甚至完全可以在姑娘说“可以啊”之后,提出去咖啡厅小坐一会儿。
虽然有时候直接要电话也会成功,但是原因只有三种可能:
a.你太帅了b.姑娘太善良了c.人家为了摆脱你同理,如果“留个联系方式”都需要一个交流的过程,那么上来就说“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就更显唐突了。
仔细想想就该清楚,做朋友,应该是在有过了解之后的事情;“桃园三结义”,那是古书里的故事。真要是这么搭讪,确实太“老土”了。
搭讪就像是敲门,“当当当”之后,主人心里自然会问“那是谁呀”,这时候,直接表明来意是最起码的规矩,二百五才会说“你出来瞧吧”……而即使在主人微笑着开门之后,咱也不能就直奔人家炕头。前院后院,登堂入室,你要一步一步来。
所以,搭讪与其说是一项技巧,倒不如说是一门礼节——与陌生人交往的礼节。
比如:与一个手提重物的MM搭讪,是否应该帮她拿东西?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提出要求,但只提一次,如果她拒绝,就不要再纠缠于这个问题。你是搭讪犯,不是雷锋,即使是助人为乐,也应该先获得对方的允许。
又比如:聊了几分钟后,MM表示要去坐车了,多数搭讪犯就开始要号码然后说再见。
正确的做法可以这样:提出陪MM到车站,还是只提一次要求。只要MM没有明确拒绝,你都可以尝试;但是,人家说“不”了,也不要再坚持。而根据实际经验,90%以上的MM是不会拒绝的。
讲话要去听对方的言外之意,这是环境从小就教导我们的,但那是对付熟人的套路。跟陌生人交往,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觉得中国人不擅搭讪,可能与严格的社群经验有关。曾几何时,就连恋爱结婚都是父母领导说了算,社会提供所有的安全,个人空间在集体生活中是被淡化的意识。
所以,一旦与没有任何来由的陌生人交往,多数人就变得不知所措了,因为失去了圈子的庇护,没有个人空间的个人就像裸体一样尴尬和鲁莽。
而真正让大家接受搭讪行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给个人空间的存在予以足够的认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特别不赞同把冷读、暗示甚至催眠应用于搭讪,第一,从效果上这很扯淡;第二,从出发点就不道德。
与陌生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个体。你有提要求的机会,人家也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死乞白赖死缠烂打都是跟真正的搭讪背道而驰的行为,即便用一见钟情做理由也不应该。
进一步说,我们也要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聊天”或“话术”这些概念。搭讪交谈的本质应该是表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操控”对方。搭讪犯不等于推销员,我们可以向每一个见到的美女搭讪,却没必要让每一个搭讪的美女接受自己。
所以,除非你是连搭了100个对象,跟人家都没话说,这时候也许应当反思一下去提升自己。否则,跟大多数人聊不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然还要缘分这东西干什么?
05搭讪:都市里的身心灵拓展训练
从举办第一期周末搭讪班活动至今,我觉得该感慨点儿什么了。
许多人得知有这么个活动的第一反应都是觉得我很奇怪,怎么能把自己的全部周末都用在这上面?其实作为一个兴趣单调的独身男子,我以前的周末无非也就是搭讪和约会,现在只不过把约会挪到周一至周五,周末带着帮弟兄一起搭讪而已,既不高尚也没发疯,更何况还可以挣钱。
倒是搭讪班的学员们令我感到不可思议。有的人,明明已经成高手了,而且家门口就是个美女如云的地方,但他依然会乘1个小时的公车来参加搭讪班的活动。
所以我逐渐发现,搭讪班提供给大家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技术,更多的是一种同类的认可,一种压抑的释放。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那些条件很差的学员,也在这个团体里找到了支持,获得了自信。
就像流行的野外拓展训练一样,也可以把魔鬼搭讪班看成是一种都市拓展训练。因为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正的荒漠其实就在商场、街道和地铁里。越是人多的地方越没人看得见你,只要你一切正常。
在传统社会中,我们的情感资源来自家庭、学校和单位,但其局限性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明显。所以从广义上来讲,搭讪也是在日渐冷漠的现实里寻求心灵生存的一种训练。
同时,搭讪还在改变着一些僵化的思维框架。比如,“第一句该说什么”。如果在孤岛上看见一个姑娘,你是绝对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所以,请再仔细想想,这第一句话真的是为了说给她听的么?
我越来越这样认为,多数时候,所谓的第一句话在下意识里其实是说给环境听的,是说给那座监狱的看守听的。只有随着双方的不断信任,对话才越来越为彼此而说。这就如同两个不认识的囚徒商量一起越狱,开始总要有个小心翼翼的试探过程。
而真正的搭讪犯,就是勇敢而直接地说出第一句话的那个囚徒。在勇气面前,那句话的内容其实已无足轻重,因为监狱的法则原本是“禁止交谈”。
所有这一切快乐的根本在于“突破”而非“获得”,因此才有了那句搭讪班的真实写照——“多少个所谓的网友聚会,名义上是兴趣,实际都是为泡妞;而我们,名义上是泡妞,实际上一个妞没有,就剩下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