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协和,毕业于协和,工作于协和。
他是我国血液病研究方面的“国宝”,一生拯救和修复的生命不计其数。踏上他居住的居民楼,走进极大众化的房间,协和专家的至高的神秘感一下子跌落下来。他的学识在张氏家族中是最高的,但是因为他选择了中国,选择了协和,他的物质生活状况是最低的。他的父亲在美国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不出来?”“为什么要苦苦地在那里做?”
他一生拒绝了无数次记者的采访,但是,听说为“协和品牌”说说话,他欣然破例应诺。
“协和是品牌,”他见面第一句话就认同了记者的观点。
金子,是淘出来的
协和的品牌是以它特有的机制,经过一代代协和人精心呵护,存续下来的。
首先是严格的筛选制。早年,报考协和医科大学,必须有三年燕京、清华等大学的预科学历。这是第一道门槛。张之南说,“仅我就读的燕京大学,当时一个班获取报考协和资格的有四五十人,而当年协和在全国只招生20人。”显然踏进校门的竞争就很激烈。“之后,学校里实行的是几乎苛刻的75分及格制,这一条高分线毫不客气地又刷掉一大批人,最终能获准毕业的没几个人。毕业生分配到协和医院,淘汰还在继续。每一个学员从住院医师做起,做到主治医师时,你会发现同去的一拨人中所剩无几。”这就是协和著名的“金字塔”人才结构。优胜劣汰是形成协和人高素质的最有支撑力的东西。
张之南说,协和高效率的管理体制是沿袭着美国人的模式。在协和,你始终处于相当残酷的竞争状态中。身体顶不住的,走人;生活作风出了问题的,除名;女大夫做住院医师时不能结婚;在教室过道说话声音大,要遭到训斥;甚至个人清洁卫生不好,都有可能被淘汰。
协和这个环境,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定,你不适应,就呆不住。反之,能呆住的必是遵循并接纳这里所有的规则。这种无形的东西,力量太大了。“有人曾贬责协和是大染缸”,张之南认为,此说不过分,确实它的改造力、感染力非常厉害。
张之南观点:
尽管张老的观念中更看中“良好的工作环境”,而相当淡薄物质条件。但是,说到他毕生如此渴求的“工作环境”,张老现在的回答则是“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他说到前些年,因为受到经费的限制,国家限定招收研究生,采取各科轮流招生的办法。这对教授们来说是很大的浪费,对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尽管“只追求社会效益,不考虑经济效益;只讲为人民服务,不讲个人得失,”几乎是张老这代人的精神本体。但同时,老人又是紧跟互联网,时代感悟很强的人。他不会站在昨天的山上唱今天的歌,他很客观地提议,“现在医生作为社会的成员,也必须考虑经济因素。”他认为:“协和应该有特殊政策,特殊待遇,这样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非分之想。”否则,大夫正查房呢,BP机响了,通报股市行情;或者正开处方呢,医生心里盘算着药厂的红利。他认为这些迹象尽管还是苗头,但必须杜绝之,否则后果难言。他说“必须承认,中国医生的底薪在全世界是偏低的。”
早年的协和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包括薪水和福利。直到解放初期,大夫们还是拿美金,比一般医院的医生高得多。当年医院建在外交部街和北极阁胡同的医生住房是一色的小洋楼。另外,考察、开会、出国的机会都很多。只要你是块材料,一般不会被埋没掉的。
目前,最重要的是协和的品牌正面临挑战。外资医院进来,以高薪冲击,争夺人才资源。对患者来说,不收押金,没有门槛。等等这些,都给协和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果真有一天优秀人才跑了,那么病人不也跟着跑了,那将是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痛心的结果。
另外张之南认为,“协和不愁病人”这是当前最可怕的心态。事实是协和的名声和实力已经在缩水。
因为珍惜,才有担忧——“协和的品牌不能丢。”
张之南对协和的学术定位是“顶尖的,医疗也是全国第一的。他的医疗水平可以概括为‘敏锐、准确、精细’。同时它又是多学科的,且每个学科以及分支的水平也都是最棒的。一流学科的汇聚、渗透,继而形成特有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治疗艺术。他的老传统是“大会诊”制度,那是集体智慧绝有的撞击。近年,协和内科已将每次“大会诊”笔录编撰成册,这是临床医学很宝贵的资料。所以在中国做医生,再没有比这里更值得留恋的。”
“尽最大的能力解决到最大的程度,”这是协和治病救人的第二大特点。“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是协和体现在医德上的精神概括。医生劳心,但其中的份量是没法掂量的。张之南说,“如果一个重病人躺在病房里,我就整宿睡不着觉。我的失眠就是这么得的”。
罗爱伦
协和承上启下的一代。
她很美。四十年前,当她走进协和的时候,像孩子一样睁大眼睛看不够。她很快接纳了协和的一切,包括林巧稚等师长们的衣着和风度。她曾经也悄悄买了一块兰花布,仿照老师的样子做了一件旗袍。尽管非常漂亮,但是她只穿了一次。年轻的她当即否定了自己。“学识还那么浅薄,却怎么能在穿戴上和老师攀比?”人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分寸,这是典型的协和女性。
后来,她像老师一样成长起来。她是英国皇家麻醉学院的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她说,“我恨不得倒回去二十年,协和还有那么多事等着我去做。”
严谨,使我有今天
在协和生存下来的女性一定是坚强的。罗爱伦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初到协和被分配在外科,一轮转就是8年。外科大夫的共性是难耐门诊的“寂寞”,什么时候才能摸手术刀?这种渴望并不非分。但是在协和作外科大夫大必须经历一段痛苦的等待。林巧稚老师当年这样对她说,“随便到街上找个黄包车夫,教他切子宫,保证他3年会切得很好。但是你是有知识的外科医生,你更需要有的是鉴别诊断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时间,需要在各个部门轮转,尤其是门诊和急诊的磨砺。”
时间最能证明一切,经验在无数次的实践中运化于心。后来她仅凭手的触摸,便能分辨出极易混淆的病种,比如她能很肯定地做出结论,“这不是甲状腺癌,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类似这样的准确奠定了她日后在医术上的声望和地位。“这种功夫真的让我受益终身。”
罗爱伦说,协和的考试不是坐在教室里答题,而是随时随地可能发生。你开的放射申请单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传到老师的手里,老师正在以此考核你的临床诊断的水平。或者不定哪一天的查房,老师突然提出让你用外语表述诊断结论,以此抽试一下你的口语能力。“有一次教授突然叫我到他的办公室,他拿着手表给我掐算时间,让我当即做缝合手术。之后,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问到你为什么比别人缝合的时间长?我回答,因为我没有一个手术病人感染的。这个回答显然使老师满意。年底,我的成绩单上,缝合的分数比较高。”
“我不会忘记一次在手术室铺单。教授刚下手术台,正在用小刷子刷手,无意间他看到了我的动作。他重重地把刷子摔在地上,然后吼叫着,谁教你这么铺单子的?发怒的同时他一把将我已经铺好的单子扯在了地上。之后,他重新拿起一条单子铺给我看。我当时吓呆了,真是羞恼委屈到了极点。但是打这之后我懂得了,在医院里永远没有小事,这里不容许出现任何纰漏和马虎。”
罗爱伦承认,也许正是因为在协和经受的太多,牺牲的太多,反而很难割舍对它的留恋。“可以说因为协和,我一辈子只生了一个孩子。而且就这么一个二十九岁才怀上的孩子,还差点让我丢了协和的饭碗。”没办法,这正是老一代协和人情在协和的地方。罗爱伦不否认,所有有志于协和的人和她一样,在“留下来”三个字面前,做出的是无条件的降服和退步。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无形的威慑力能有协和今天不可替代的优秀吗?
罗爱伦观点
罗爱伦说,在外部条件并不很宽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创造出小范围的和谐。我们麻醉科是个紧凑向上的团队。除了4个人,其余都是博士、硕士。我们推行人才培养方案,业务上扶持,严格要求,但给年轻人机会。多年来,科室坚持用外语交班,逼着大家开口。罗爱伦认为,年轻人不光看中物质条件。学科不发展,没有朝气,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家会走的。
高工资是我的设想。如果我们的院长敢发1万元的工资,就有希望了。协和敢高工资聘你,就会对你有高要求,至少你要能做1万元钱的事。
罗爱伦不隐晦,“希望富起来的想法没有错。现在协和正教授退休后拿一千多一点。我的老师家境就相当拮据。我于是找了一些设备资料给他翻译,让他挣了几千块钱。结果老人颤巍巍地抱着一听咖啡,感激不已。看着真让人难受。我真不希望这样的事还在协和教授的身上重演。
赵玉沛
协和年轻的一代。
1989年,6月4日之后的几天,赵玉沛从美国回到北京。在这个极度敏感的时期,不少人很自然把他的行动与爱国的政治觉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是带着他的追梦回来的:“做一名好的外科医生。”他看得很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回国,回协和。他把自己比作小树苗,把协和则是比作有所作为的土壤。显然它把成才视为生命第一选择。那时,国内外的物质条件悬殊很大,他根本没把汽车、洋房放在眼睛里。今天,他被同行们称为“协和一把刀”。他庆幸自己“走对了”,如果当时选择美国,不会有今天这种满足感,充实感。
留恋协和的学术氛围
无论是谁,走进协和都会感受到一种冲击力,这里就像知识的海洋,你不学习是浮不出水面的。不论你的年龄,不论你的层次,人人都在勤奋。
这种学术的氛围是有制度做保证的。协和每天的查房早一次,晚一次。查房中上级医师要不断地提问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病人情况等各种问题,让你当众回答,仅这一点就迫使你必须学习。另外,每赵玉沛院长周一次的大查房制度,各科医生针对疑难病例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如果你不看书,没有新的东西,就很难发表出有价值的意见。这种无形的压力,包围着你,让你无法逃避。这种逼人求进的风气,不光是在协和工作的人有感觉,就是实习的,进修的,可以说,所有踏进这座大门的人都有。在这里只有真格,作假是没有市场的。如果说在其他医院有吃老本一说,但是在协和没有,要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必须付出几倍于人的代价。
协和带给你的荣誉感、自尊感让你为他忘情。作为协和的医生你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尊严。特别是人们表现出来的信任度,让你有难以名状的幸福感。这块品牌可以说,在每个协和人身上都产生着巨大的正效应,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同样,你回馈外界给予你的这份荣誉和信赖至少是要对等的。这其中除了自身努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时时记住,你是协和人。”
协和最大的吸引力还在于,公平竞争的环境。这里非常注重学术上的竞争,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得到应该拥有的承认。扭曲学术价值的做法在这里很没有市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协和不会埋没你。这也是最能抓住年轻人的原因之一。在协和很多年轻人拿到出国留学的资格都不忍离开?因为在国外呆几年,想回来,回不来了。竞争力差了。
赵玉沛观点
医德和医术有相关作用,应该是成正比例发展的。好的医生首先要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善于学习的人,自然对老师的学识、人品,包括言谈举止全方位的效仿接纳。
医患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医生“不是治病,治的是病人”。病人是有思想的,不像修理机器。怎样全面地了解病人,特别是他的心理,这本身包含着很高的穿透能力。一个医生如果不能同时驾驭医理治疗和伦理治疗,他的学术发展是会受到限制的。
事实证明,方圻、朱预、曾宪九等大师们,他们对病人的耐心是由表及里的。解除病痛的同时,要考虑病人的耐受力;运用治疗手段的过程中,要兼顾病人的经济负担。病人极大的信任你,全身心交给你了,这是医生成功的第一步。而这种信任来源于你对病人的关心程度。
外科是高风险的职业,医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敢为病人担风险。如果一个肿瘤病人,位置长得不好,全身状况又不理想,手术,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当一个手术的适应范围就在科学容许的临界点,这时候,如果为了自己的声誉、安全想,可以说“不能做了。”但是反过来,如果想到病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你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换言之,如果碰到风险你就关门,那你的医术又从哪里来呢。主刀的技巧必须是在高风险中才能获得。
赵玉沛对于金钱的态度一如当初,“我们这拨人正当年,所以受到高薪和优越条件诱惑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既然十几年前我已经做出了选择,那么我不会轻易动摇自己的初衷。”
关于人才松动的问题他认为,其实,人各有志,看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选择金钱,那不要在协和。如果你选择做个好医生,我认为协和是最好的地方。他相信,选择后者的人具有更大的基数。
“对于我,剥夺工作权利是最难受的事。每次出差,下了飞机,我会直奔病房。病人怎么样?科里的大夫们怎么样?看过一圈之后,心理就踏实了。”他说,到病房、看病人,对我们来说是本分,也是责任。累不累?情愿。如果不来这么一趟,一晚上睡不着觉,那才是真正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