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贞医院是以心脏专科为主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因此培养专科的临床药师也是张爱琴一直没有放弃的工作。早在2003年她就开始设计了这项工作;2004年安贞医院率先培养了一名专职专科临床药师;专科药师必须具有医疗和药学双学科知识。她说:“像安贞医院最起码要配备心内外科、高血压、ICU等专业药师。短期内要想达到各个专科都有临床药师还不太现实,但是有所侧重已并非高不可攀。”目前她们已培养了3名专科临床药师。
事实上“专科临床药师”的概念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只是目标与落实之间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整个过程中没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条文和章法。比方,一个药剂科主任想派两个药师脱产到临床专科参与医疗工作,这样的安排至少要得到医院领导的应允和支持。“我们目前的医院都还没有明文。”这么些年来她都是在做与领导及临床的协调工作,非常难。她得去说服别人,这样做的好处,这样做是国际药学发展的需要……即使临床科室接待了药师,到真正接受药师还需要很长时日的磨合。药师到临床干吗去了?这都是全新的课题。可以想见这样的工作的艰难。“即使人家接纳你,还存在着你的药师能不能得到正视,可不可以发挥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说实话,稍稍懒惰或怕事的人是万万不会吃这番苦头的。张爱琴偏偏不是。她一旦确认目标无论多少困难她都会坚定做下去。
张爱琴不是一个会敷衍的人,从一项调查中她看到:91%的国民希望医院设置药物服务室。这可以说是广大民众最普遍的心理需求了。于是安贞医院在1999年就增设了门诊用药咨询室。至2008年底记录了六万条;咨询的问题总共涉及到八千八百多个。
张爱琴正是在拥有了大量基础记录及其分析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药物解答手册。2004年他们的第一册药物解答读物和患者见面,小册子取名《药师关爱在您身边》,印刷数量为5000册。在开篇有一段“药师的话”言辞相当中肯,“提醒你做一名负责任的病人”。患者从这些贴切、浅显的读物中多多少少能领会到有关识别药品名称、读懂药品说明书和合理吃药的基本知识。接着2005年张爱琴针对高血压人群编辑出版了第二本读物,目的是推广药物降压的合理使用。2007年她们的第三本读物与读者见面,主要是解答抗凝血的用药知识,这是基于安贞医院做心脏介入、置换手术的患者比较多……表面看张爱琴只是心无旁骛地做着她自己喜欢的事,而结果却让她无意中开创了药师介入临床的范例。她以对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大爱心,用最朴素的方法,为普通大众悄悄打开了一扇理性和文明的用药窗口。
张爱琴要求药师们具备基本的解答病人在用药中遇到疑难问题的能力。为此,她特别开设了药品说明书的强化记忆学习。在安贞医院每个药师必须背熟60到100个常用药的药品说明书。比如某一个药的通用名是什么,商品名是什么,它的用法用量,禁忌症,适应症,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等。“我们的药师不是神,但是背它60-100个常用药,这个要求还是不过分的。”就此一项,张爱琴的科室用了两年的时间。
安贞医院的药物咨询室从2003年11月已经全科同意了个性工作的基础记录制度,截止2009年3月,累计做的原始基础记录,共计192项,其中单是药物咨询记录达到六万多个。这些记录包括差错记录、退药记录、不规范处方记录、住院药房咨询记录、出院带药记录、门诊咨询记录、住院药房咨询记录、门诊窗口纠纷记录……基础记录给药学服务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是实现后续服务的来源。“我们不光是做个简单记录或者解答患者提出的药物问题就完了,而是把各种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使之有的放矢的开展药学服务。
张爱琴一直在寻找多样的事业方式。三年前开始,安贞医院发起了临床药学知识竞赛活动,之后一年一届,连续三年。竞赛方式使这些原本以“药剂”为生的药师们无形中拥有了一个庞大的药学知识库,这有可能使安贞医院的药学团队成为惟一的拥有专业知识库的科室,如今他们的库存量业已丰盈。
张爱琴至今不认为专业有止境,“新药层出不穷,新领域、新进展、前瞻性的东西,哪有尽头。”在她看来博士、硕士,两年不学新东西,那张文凭过期了,失效了,等于废纸一张。她看重终身学习,这是她用人的重要标准。她喜欢在发展中捕捉信息,在速度中提升运用信息的能力。搜集、查询、检索、整理是他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内容。然后他们会将这些前沿性的信息用《药讯》、《快讯》的方式传递出去。
当然她的学习范畴也不仅仅是盯着药学专业,安贞医院药剂科还对骨干进行着管理素质的培训。“我们管理学培训是1999年开始的。第一课‘光明思维和黑暗思维’,第二课是‘团队精神’,再往下是‘绩效管理和基础管理’、‘科学管理的11大问题’、‘执行力’、‘提升能力’精细化管理……我们准备一年一个研究主题,用了十年培养一支成熟的管理团队。另外我们还有礼仪方面的培训……”张爱琴有着学为所用、独立求真的终身学习论。
张爱琴是个心气很高的人,是个不甘庸常随俗的人,是个不愿让同行轻看的人,更是一个想在有生之年成就点事业的人。他们一直在做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各种尝试。比如住院抗生素使用调查;群体药物不良发反应调查;抗生素用药调查;抗生素使用干预建议;处方点评制度;处方整改通知;药物利用研究和药学科研工作等。“我们主动发起建立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每年给临床进行监测培训,搜集药物使用后的不良情况,很多假药不正是从不良反应监测中检测出来的吗?”
“我们还经常不断地做一些处方分析,比如门诊病人抗生素的使用合不合理,一次抽查就是几万张方子。当然,我们还要做一些药物利用的课题研究,去年的课题是输液器路径对药物有什么影响?研究的是药物到体内后真正的剂量有多少,药性有什么变化……”
张爱琴常说:“其实所谓成功者不是做轰轰烈烈的一鸣惊人的大事,而是简单事情重复去做,重要的是扎扎实实用心做,从而抓住其规律。”张爱琴的日常工作就是这样普通、琐碎,没有全景式的辉煌,但是却让你从一滴水中看到心底的清澈。
现在安贞医院的药剂科是一个思想活跃、凝聚力很强、和谐的团队,而且人人学习已经成为了习惯,被她们称之为科室核心文化的是“和谐,奋进,终身学习”。别人说他们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张爱琴顶喜欢听这个评价,这也被她视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至少说明他们在飘浮、躁动的世风之下,还能坚守住一份扎扎实实。
悠悠岁月
张爱琴十几岁时就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时称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连队务农两年后,由于她表现好,提升到师部机关军务处主管知青工作,称为军务参谋。她记得那是1969年,她领命去上海接一批知青,同去的还有一位副师长。那时正是珍宝岛保卫战的时候,边境兵团的战备气氛非常浓,经常紧急集合,她说自己不到五分钟就能背着行李跑出去。那时的工作语言也都是准军事化的,春播不叫春播,叫“春耕战役”,所以接知青也被说成是“招新兵”。
不巧,刚到上海她意外接到家里的信,说父亲病故。父亲在还年幼的她的眼里那是整个家的天,可“军务在身”又没法表露。好在那位副师长是过来人,当即批准张爱琴赶紧回家去,一开口就给了两个月的假。可怜当年的她把自己当成军人了,“军事命令”在她心中是高于一切的,哪能分心考虑个人的事情?“那叫私心杂念。”张爱琴咬牙没有告假。后来她们接完知青,队伍由上海开拔,在去黑龙江的途中路经哈尔滨,这下是真的到家门口了,她再一咬牙又过去了。在她单一的思维方式里,离队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四十年后她把这段往事讲给儿子听,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子一脸愕然,“简直是不可理喻”。
实际上,儿子的母亲在与儿子年纪相仿的时候,做的“不可理喻”的事何止一二。
张爱琴在师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觉得自己成天呆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长此下去“革命”的意志会衰退的。于是她居然请命离开机关,当时的说辞是要求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那时的口号是不做温室中的花朵,”之后天真的她如愿到了团里,并一竿子插到连队。她下到连队就当了没有正连长的副连长,第二年她入党以后就当了连队的指导员。那年她刚满18岁。
当时的生产兵团一个连的人数上万,有妇女队、机务队,有学校、卫生室等等,整个一个小社会。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小姑娘要操持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仅是从视觉的角度看就存在着明显的不相称。
“我这个人做什么事,要做就非把它做好”。张爱琴说自己不是坐在屋里的官而是站在战场上的指挥员,她觉得大家都在大田里干活,自己应该而且有能力样样走在大家的前面,后来事实证明他确实能干,在连队的日子里,她既是一名拖拉机手、又是基建三级瓦工、养猪能手等等。张爱琴绝不是一般的拖拉机手,收割机收豆子之前要开出一条路,这条路只能靠人工用镰刀开,她说自己挥起镰刀割豆子的动作是最漂亮也是最快的……那是以吃苦耐劳为价值财富的年代,她白天和大家一起在大田里劳作,晚上吹过熄灯号后她开始查铺,半夜12点了,她还得看书学习,“身为指导员”她说自己一周要给连队做一次政治形势报告。“我的口才也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在连队工作几年后,张爱琴给自己的标准定得过高,付出也过大,她终于累成神经官能症了。这事儿很快地让团政委知道了。政委是个好人,他打心眼里心疼这么死心眼的指导员,觉得这么好的姑娘硬是被超负荷的工作累垮了身体,于是存心想帮帮她。刚好那时碰上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专业来招生,政委一心软,张爱琴有了上学的机会。
张爱琴学的是药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属于后学深造。不知道“神经官能症”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些。张爱琴没有患病之前,北京的清华、北大等一批名牌大学纷纷到她们的团场来招生,那会儿团长、政委抓住她舍不得放走,结果最好的推荐机会就这么一次次地错过了。
兵团是她重要的人生阶段,练就了她坚强的意志,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所有这些成为她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张爱琴到了大学之后就被选为支部书记。当然她脑子不笨,小学上的速成班,中学的成绩总是排在前三名,所以大学的学业自是佼佼居前。另外她又爱看书,不仅知识面广,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再加上她那么小就当指导员,说话的口气、做事的风格和一般人绝对不同……她的出众最终让哈医大的一位院领导注意到了。
这位女性的领导已近退休年纪,她对张爱琴的评价,“很不一般,能力超群”。于是终于有一天她以领导的身份很坦白地向张爱琴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张爱琴能留下来,将来接替她的位置。这时候摆在张爱琴面前的是一幅非常美好的前景图。
但是就在张爱琴即将毕业分配的时候,兵团的老政委来了一封信。张爱琴说,至今她清楚地记得信皮上有一个“急”字,后面跟着三个大惊叹号。信里的内容大致是:团里非常需要你回来,我们这里的文教卫生工作很落后……“那时的人真有意思,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前程,政委需要,一线需要,就这么明确,我毅然回到了团部的卫生院,相当于现在的二级医院……”她很幽默地补充说,“那会儿我是全团的大知识分子”。
“人的命运真是不好说……”张爱琴没有说下去,她心里明白,儿子所说的“不可理喻”几乎没有间断地主宰了她的整个青春。要是放在今天谁会这么选择?今天已经没有当初的张爱琴了,也就是说极其珍贵的“不可理喻”已经彻底终结了。后来,张爱琴又从卫生院到了师部中心医院,再后来1983年她调进北京,先在燕山石化医院,1994年调到北京安贞医院。
张爱琴在北京安贞医院15年,未曾享受过一年24天的教学假,平时的节假日也都是搭进去开会、学习。她说“工作快40年了,连个先进也没有当过”。她在乎的是一生中自己真正做过什么,而不是一张代表荣誉的纸张。
张爱琴工作40年,她没有特意去抓有利的机会,但她有目标;她没有值得炫耀的博士文凭,但她有很多比文凭更精彩的才华;她没有根基背景,但她有阅历;她没有浮名爵位,但她有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