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妹夫给外甥女招了一个上门女婿,赵氏兄弟上下打量了吴三更好几眼,牵强的说了几句好话,只是心里多少有点遗憾了。
赵氏兄弟都有了子女,定亲的也有,没定亲的还有两个。这一趟过来,本就打算和妹夫家里亲上加亲,只是没想到两个外甥女都找了人家。
男人在场,小孩子没有说话的份儿。可是若枫是家里的独长子,也十多岁了,两个舅舅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送了大红包和冬衣,还送了一把青铜剑!
尚武之风盛行,十几岁的男孩子最希望的就是拥有一把青铜剑。可是青铜很贵,不是什么人家都买得起的。
若玉看着青铜剑,也着实惊叹了一把,赵氏兄弟还真是舍得啊!
可是若枫却摇头道,“大舅舅,我不要学剑,我要跟爹爹一样考举人!”
一屋子人眼神都颇为赞赏的打量着枫哥儿,有其父必有其子,蒙志福如今中了举人,他日若枫必定也是个有前途的。
赵平智递出去的礼物没人收,面子上有些过不去,脸色瞬间尴尬,不过很快就笑眯了眼的看着面前的大外甥,竖着大拇指夸赞道,“好!不愧是蒙举人的儿子,有志气!”
赵平川也连连附和,拍了拍枫哥儿的肩膀,打心眼儿里对若枫表示喜欢。
赵家是商户,赵平川见多识广,跟着大哥一起打理生意,也知道男儿当自强。如今朝廷武将得到重用,但这一次重视科举就是一个先兆,看情况,在不久的将来,未必只有武将才有出头之日。
这么一想,赵平川就有些激动有些期待起来。他拉着若枫站到身边来,厚着脸皮当着大家的面玩笑般说道,“既然枫哥儿这么有志气,那我们家巧姐儿给你做媳妇儿如何?”
不等若枫回答,二舅舅接着转头看着大妹夫和亲家公,“妹夫回来了,亲家公也在,我就向你们蒙家提个亲,我们赵家巧姐儿比枫哥儿小两岁,两孩子倒是般配,不知道妹夫意下如何?”
蒙志福着实惊了一下,大抵知道赵氏兄弟的意思,只是事出突然,还真是没有想到他们这么直接的提了出来。蒙老太爷虽说是个长辈,可膝下只有若玉跟着老两口,老三家的独长子,做决定的还是孩子他爹。
厨房里的赵氏听到动静,端着糕点盘子出来,松哥儿是个猴儿急的,从三叔母手里笑嘻嘻的接过糕点,仿佛大人说的事情还没有糕点重要。赵氏兄弟看着大妹出来,赶紧乐呵呵的拉着赵氏道,“大妹觉得怎么样?”
毕竟是娘家亲兄弟,赵氏有些手足无措的看着自家男人,她虽做不了主,可那态度显然也是妥协的。
赵氏也有些犹豫,虽说娘家有钱,可是商户地位实在是寒碜了自己的儿子,两个哥哥实在是为难了她。若玉看着爹娘有些犹豫,哥哥皱着眉头看着爹爹,似乎有什么话想要说又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说了,她心中一片了然。
“爹娘,哥哥要娶新媳妇儿咯!”若玉从爹爹身边蹦下来,走到两个舅舅身边,拉着哥哥道,“哥哥,你现在可值钱了,到哪儿都找得到媳妇儿了,你选谁做我的嫂子啊?”
若玉出来打圆场,这句话可就不同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场的人都知道,赵家两个儿子,大舅舅家里的孩子大的都已经嫁人了,小的只剩下一个女儿待字闺中。可问题就在这儿,赵平智待字闺中的女儿是个痴呆,就是我们说的少儿痴呆症。
若玉见过大舅家的女儿,大名赵可平,和哥哥同龄,智商充其量才五岁。长得倒是眉清目秀的,不说话的时候安静的站在一边,还有几分大家闺秀的样子,嗓音也好听,就是说出来的话辞不达意,张嘴就容易给好面子的大舅舅丢脸。
二舅舅赵平川家里,有姐弟两,女儿赵可巧比若玉大将近一岁,机灵聪明,是个有灵气的孩子。
按理说,赵家没有分家,大舅舅家的女儿年龄大应该先出嫁,长幼不可颠倒。
可是二舅舅先把话说在前头,大舅舅自然也就不高兴了。虽然自己这个女儿不争气,看二弟当着他的面抢着给巧姐儿找婆家,还是大妹家的独子,他面子上过不去,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儿了。
气氛变得沉默,大家谁都不敢乱说话,还得看孩子他爹蒙举人的意思。赵氏听到女儿提醒,脸色刷的一下就变了。虽然娘家侄女都是她的侄女,可是给自己儿子找媳妇,那可是马虎不得的。先不说蒙志福的意思,蒙老太爷心里也不太舒坦了。
若枫悄悄的握了握妹妹的手,脸上笑盈盈的对着长辈们道,“爷爷爹爹,你们放心,我一定给兜兜找一个好嫂子!”
话锋一转,严肃的话题成了小孩子过家家。看似童言稚语,却饱含了兄妹亲情。若枫这话让蒙老太爷打心眼儿里高兴,蒙志福也免了尴尬,看着将来留在家里给自己养老的一儿一女,深感欣慰。
一旁的赵平智和赵平川讪讪的笑笑,当着蒙家人的面也很识相,没有不合时宜的说一些不该说的话了。只是私心里,他们之间到底有没有较劲儿,那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堂屋里恢复了先前的欢乐气氛,谁都知道避开这些敏感的话题不谈,但若枫的婚事显然成为了蒙家的大事情了。
作为本家叔伯,蒙志华和蒙志庆对若枫也颇有些期待,私心里也觉得赵家的傻丫头配不上枫哥儿,就算不是傻丫头,商人之女嫁给举人儿子,那也是没有的事儿!
古代就是这点好,按血脉亲情来分内外之别。若枫的事情,蒙家一大家子人,自然不会帮着外姓人说话。
三弟为蒙家争了光,周氏虽然嘴上不说,可是心里到底是不服气的。老三家过得好,儿子女儿被人家追着捧着要,今时不同往日,也没见自家的若菊捞到一点好处,心里的落差和变成了愤愤不平。
婆媳几个把晚饭弄齐了,一大家子人围拢过来吃晚饭。
六个男人坐在一桌,女人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就有些拥挤。蒙老太爷看了看自己的两个大孙子,招呼道,“若竹、若枫,你们两过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