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禧年间,金人频频进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人作战素来勇敢,但有次敌人调集了数万精锐骑兵,而宋军方面只有几千人马,如果应战,肯定会全军覆没。毕再遇为了保存宋军实力,于是只好暂时避其锋芒,做好撤退准备。但此时金兵已经到了城外扎营,如果眼见着宋军后撤,必定不会坐视,那时派追兵来,宋军恐怕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毕再遇急中生智,想到一个可以骗过金军的好办法。他命人日夜击鼓,却不出击,只是搅得金人无法安然入睡。金人以为宋军在采取拖垮他们意志的战术,故意扰乱他们睡眠,于是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宋军鼓声仍然不歇,不过声量微弱了很多,金军将领以为宋兵已经疲惫,于是派人兵分几路去偷袭宋军营地,然而等他们冲进营地一看,大营空空如也,宋军跑得一个都不剩了。原来毕再遇将几十只羊的后腿捆住绑在树上,又在羊前腿下置上几十面战鼓,羊拼命挣扎踢蹬,鼓声隆隆不绝,迷惑了金军。金军以为宋兵一直都还在营地内击鼓骚扰他们,未曾料到毕再遇的军队早已安全撤离了。
逃跑也需要技术,不然就很难全身而退了,痛打落水狗是攻击方最乐意做的事情,这时候如果败走的一方没有做好适当的布置,就很有可能一败再败,甚至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毕再遇做好了完美的布置,不是布下疑兵、拦截的部队、障碍物之类,而是用假象迷惑敌人,做出还没有撤走的样子,用羊蹄悬鼓来伪装可算是奇思妙想,让所有的士兵都安全撤出。
【故事八·怒而挠之】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同西楚霸王项羽在成皋对峙,相持不下,而另一边,彭越又在项羽的大后方攻城略地,接连攻下十七座城池,使楚军的物资转运受到影响,于是项羽决定亲率部队去与彭越决一死战,将留守成皋的任务交给下属曹咎,并反复叮嘱不论汉军怎样挑战都不要出城迎击,避而不战,守住城就行了。
项羽走后,开始曹咎还能听从项羽的嘱咐不出城迎敌,刘邦见其长久闭门不战,他知道曹咎性情鲁莽,暴躁易怒,于是就派人到城下无休止地嘲笑他,羞辱他,激他出来作战。曹咎最初还能忍耐,过了几天后汉军骂声还是不绝,他就坐不住了,忘了项羽临走时的话,怒气冲冲领兵出城,打算跟刘邦大战一场。
刘邦又将兵力后退到汜水对岸,乘楚军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楚军顿时溃不成军,曹咎后悔不迭,无颜回见项羽,就在汜水上自杀了,成皋也被汉兵夺取。
愤怒的情绪往往让人难以抑制,即使理智能够判断出对错,仍然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做出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
【故事九·卑而骄之】
春秋时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出逃,流亡在外十九年,才得以重返晋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重耳在逃亡途中曾到过楚国,楚成王厚待了他,并且事后问他要是有朝一日他返国做了国君,准备怎样酬谢自己。重耳回答说金玉之类的您肯定都不缺,我要是当了晋君,而恰好不幸晋楚两国又发生战事冲突的话,在战场上我愿意避让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
后来楚国发兵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而宋当年也是对晋文公有过恩的,所以晋国不得不出兵,但是又不想与楚军直接冲突,所以决定先让齐国和秦国同楚国交涉。楚成王也并不愿意同晋国交战,故而叮嘱楚军将领子玉不要逼近晋师。然而子玉不听,先是派使者对晋军说,如果晋人放了曹、卫两国的国君,那我们围困宋国的军队就会撤退。晋军不肯,将楚国使者抓了起来,并且私下对曹、卫二国君说他们要是与楚国绝交,就允许他们复国。
子玉十分愤怒,于是发兵向晋军进击。晋文公看战事不可避免,履行当年的承诺,命令军队后撤九十里。一些晋人不满,说国君在此,怎么能避让对方一个将领呢,这太失面子了。然而大臣狐偃说,“作战需理直气壮,理在我们这一方才会获胜,我们要是不履行当年的诺言,背恩失信于楚王,就会理亏,理亏就会气衰。要是我们避让了之后他们仍然要与我方大战,那就曲不在我,而是对方理亏了”。
晋君后退,一些将领建议不要过分逼迫了,但子玉不肯,于是晋楚两军就在城濮大战了一场。
子玉一看晋国国君都在自己军队面前后退了,愈加骄狂,对晋军轻视起来,以为不用费多大力气就能战胜对方。谁知晋军却极为谨慎,加之国君避退,让晋人上上下下都憋了一口气,军队团结一心,士气高昂。晋文公下令用虎皮蒙在战马身上,攻击楚军右翼,敌人一击即溃。随后又佯装不敌,引诱敌军左翼追击,再以重兵夹击,左翼又败。子玉率领的中军见势不妙,只得急忙撤军。此战以晋师胜利告终。而楚军败就败在主将骄傲轻敌上,即所谓的骄兵必败。晋军则有意识地引导了对方的骄纵情绪,使其愈加大意,最终不敌。
作战中士气是十分关键的,有士气的一方往往能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士气又从何而来呢?狐偃说失信会理亏,理亏就会气衰,我们平常也说“理直气壮”,没有过错的一方自然坦荡无碍,而胡搅蛮缠的一方却显得外强中干——两军交锋的状况更为复杂,士气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不管怎么说,占理的一方总归因为心理处在上风而更有作战积极性,也更容易取得胜利。
【故事十·佚而劳之】
公元前684年,齐国派兵进犯鲁国,鲁庄公做好了应战的准备,这时候有一个名叫曹刿的人来见庄公,问国君到底用什么与齐军作战,庄公说,对衣食上的好处不敢自己独个享受,会把它们赏赐给别人。曹刿说,这些恩惠并没有遍施百姓,人民不会感念您而跟从您作战的。庄公又说,我拜祭神灵从来不敢怠慢,总是用很多的牺牲玉帛去献祭他们。曹刿说,这些钱财的供奉未必能使神灵满意,不一定能护佑您取得胜利。庄公又说,对于大大小小的刑狱,我过问起来虽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决断必定体察人情。曹刿说,这一点还不错,说明您还是钟爱人民的,可以打上一仗。
于是,庄公同曹刿乘同一辆车指挥鲁军。庄公打算击鼓,曹刿认为还不到时候。等齐人那边击过三通鼓了,曹刿觉得可以了。鲁军一听鼓响,士气大振,向齐军冲杀过去,齐军大败。
庄公问曹刿其间奥妙。曹刿答道:“作战全凭一股士气,击鼓是为了鼓舞士兵,响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到第二通就有些松懈了,第三通以后士气就弱了大半,这个时候敌人正处于士气低落的时候,而我们正可一鼓作气,向前猛杀一阵,齐军当然就抵挡不住了。”
曹刿正是用这种拖延战术,使敌军士气受挫,以逸待劳,一鼓作气战胜了敌人。
今天我们说“鼓舞士气”,为什么击鼓能激发出人的勇气呢?人都害怕死亡,战争将无数人推到死亡的第一线去,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前冲呢?的确,道义、理想、利益都是他们战斗的理由,但最后真正让他们冲到前面的还是一股莫名的冲劲,这种冲劲甚至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一个人挥舞着大刀哇哇大叫给自己壮胆就能奋勇往前冲,鼓声的鼓舞作用也与呼声相似,个人在从众的过程中战胜了令人恐惧的事物(比如死的危险,比如杀人的恐怖场面)。正是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感让人在特殊情境中做出了平常根本不会做出的举动。
【故事十一·亲而离之】
楚汉相争的时候,一开始楚王势强,汉王势弱,刘邦屡屡败在项羽手下。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并且阻绝了汉军的运输通道,刘邦遂请求项羽中分天下,荥阳以西归汉,以东归楚,项羽却不肯同意。有一天,刘邦问身边谋士陈平:“天下何时才能安定呢?”陈平献策道:“项王仁爱,又尊重儒生,而大王你正好相反。但是项羽是妇人之仁,临大事的时候不能决断,还很吝惜手上的爵禄,对部下论功分封做得不够。而且楚军内部也并不稳定,对项王忠心耿耿的也不过几位,如果我们能够离间他们君臣,让忠心又足智多谋的人离开项王,胜利一定会倾向于汉。”
刘邦听后遂让陈平以重金行其计策,陈平先是花费钱财在楚军中散布消息,说众多有功将领如钟离昧等浴血奋战,却没能够拜印封王,心中暗怀不满,都不想跟项王打了,愿意和汉王一道灭了楚,然后再分封项王的土地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