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译文】
大凡先占据作战地点做好准备等待敌人的就战斗力充沛,后到达作战地点匆忙应战的就劳累疲惫。所以善战的人,会诱使敌人主动赶来而不是自己奔波应战。能做到使敌人自动送上门来的,是让敌人以为有好处可取;能使敌人不主动前来的,是让敌人以为只有坏处等着他们。所以敌军精力旺盛的时候能够使其劳累、减弱其战斗力,敌军粮食充足的时候能够使其匮乏、饥饿,敌军安稳不动的时候能够使其行动、奔波起来。向敌军必定到达的地点发动攻击,前往敌军意想不到的地方。
【解析】
以逸待劳,首先,军队在士气、体力上就占据了优势;其次,敌人主动前来必定是有利可图,急于求战使他们丧失了理性判断,己方就容易对他们设下圈套埋伏。高明的指挥者不光能让敌人前来,还能让敌人不来,总之由于己方掌控了整个战场节奏和形势,虚虚实实,敌人怎样都避免不了上当。针对敌人的优势作出相应的对策,使其丧失这种优势,那么胜利就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故事一】
五代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三十万大军包围了晋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幽州。晋王李存勖慌忙派大将李嗣源统率七万人马驰援幽州。
李嗣源与诸将商议破敌之策,认为敌军多是骑兵,灵活机动,冲击力强,又人数众多,以逸待劳。我军兵力不足,又多是步兵,正所谓“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如果在平原上与敌人接战,敌军只需把我军粮草截走,我军就会不战自溃,更不用说用骑兵来冲击我们了。于是他决定从易州出发,先向正北越过大房岭,然后沿着山涧向东走。
李嗣源率大军日夜兼程,一直行进到距幽州只有六十里远的地方,才与契丹骑兵遭遇,契丹兵大吃一惊,慌忙向后撤退,李嗣源与养子李从珂率领三千骑兵紧随契丹人后,晋军大部队则紧紧跟随在李嗣源的骑兵后面。契丹骑兵行走在山上,晋军行走在山涧底。
最后,契丹骑兵挡在了山口,李嗣源知道只有一战了,遂用契丹语向敌人喊话:“你们无故侵犯我国,晋王命我率百万大军前来讨伐!”说完率先冲入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众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群情激奋,斗志倍增,纷纷杀入敌阵。契丹骑兵被迫向后退却,晋军的大部队乘机走出山口。出山之后即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失去山地屏障的掩护作用,极易遭受骑兵攻击,李嗣源又让步兵砍伐树枝作为鹿砦,每当部队停下来或遭到契丹骑兵攻击时,就用树枝筑成寨子,契丹骑兵只能环寨而行,而晋军乘机放箭,契丹骑兵人马死伤损失惨重。逼近幽州时,晋军拖后的步兵拖着草把、树枝行进,路上烟尘滚滚,似乎藏有无数兵马,契丹兵不知虚实,以为晋军援兵甚多,都失去了斗志。等到决战来临,李嗣源率骑兵在前,步兵随后,怒虎般掩杀过去。契丹兵无力应战,丢弃大量辎重,纷纷溃逃而去。
面对骑兵攻势,且己方千里行军,李嗣源却让敌人吃了败仗,他掌握主动权,将敌人的优势都化为劣势,让敌人对自己摸不透虚实,最后还能勇猛奋战,这是他取胜的原因。
【故事二】
公元1204年,乃蛮部首领太阳汗率军攻打铁木真部。乃蛮军势力强大,有八万多人,而铁木真这边只有四万多人。一开始,两支军队激战一天仍然胜负未分,到了晚上双方罢战,各自安下营盘。乃蛮士兵刚刚睡下,忽然哨兵前来报告太阳汗,说铁木真营中火光四起。太阳汗不知敌人打的什么主意,怕他们趁夜偷袭自己,于是赶紧下令士兵们都不准睡觉,起来做好迎击敌人进攻的准备。然而一直到半夜,铁木真营内却并无丁点动静,乃蛮这边刚下令回帐休息,谁知哨兵看到敌人那边又有火光,太阳汗给折腾得不敢再睡,也测不准敌人的虚实,只好和衣等到天亮,整个营中士兵也不敢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铁木真就下令军队进攻,他座下的军队精力充沛,显然睡了一晚好觉,而太阳汗这边却萎靡不振,一列阵就心生恐惧了,一再命士兵们后退。
到了晚上,乃蛮士兵因为实在太困倦,又见敌人营中并无异样,纷纷倒头就睡。谁知就在此时,铁木真率领军队悄悄包围了上来,神不知鬼不觉溜进乃蛮营中,一声令下,四面八方杀声震天,乃蛮士兵惊慌失措,还来不及迎敌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幸存的士兵纷纷投降,首领太阳汗也被铁木真军队俘虏,不久就因伤重而死了。原来头一天晚上是铁木真故意用的疲兵之计,他因自己兵力不如太阳汗,就想出这个计策,当晚铁木真营中分出一部分士兵到营外一人点五个火堆,让敌军生疑,扰乱他们的正常休息,而第二晚就正好趁他们万分疲惫时发起攻击。果然太阳汗中计,因搞不清对方虚实而让自己的军营闹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战力衰竭,士气下降,等到晚上一麻痹大意,就只有束手就擒了。
铁木真用疲敌之计使对方在警惕过度之后又突然丧失警惕,“佚能劳之”,使本来势均力敌的双方在战斗力上逐渐不平衡起来,而太阳汗却没能明确打探到敌人的虚实,一整夜备战导致了军队士气低落,最后兵败被俘。
【原文】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译文】
行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行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方;我进攻就一定能夺取,是因为攻打的是敌军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就一定能守住,是因为守的是敌军不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敌军搞不清应该在哪里防守;善于防守的人,敌军搞不清应该在哪里进攻。精微啊精微啊,以至于没有行迹;神妙啊神妙啊,以至于没有消息,故而能主宰敌人的命运。进攻而不可抵御,是因为攻击到了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撤退而不可追击,是因为己方神速而让敌人无法追击得上。故而如果我想打仗,敌人即便是高筑营垒、深挖护城河躲起来不欲交战,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展开战斗,因为我攻击到了敌方必须救援的地方;如果我不想打仗,即便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当做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交战,因为我已让敌人改变了攻击方向。所以使敌人暴露行迹而我处于隐蔽,则我的兵力集中而敌军兵力分散。我集中兵力在一处,敌军分散兵力为十处,这是以十倍力量攻击敌人,那么就会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则我与之交战的敌人就相对少了。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敌军处处设防,能够与我军决战的敌军就少了。所以前面设防则后面兵力不足,后面设防则前面兵力不足,左翼设防则右翼兵力不足,右翼设防则左翼兵力不足,处处设防则处处兵力不足。兵力不足的一方,是在防备对手;兵力充足的一方,是在使对方防备自己。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会战的地点,又预知会战的时间,就可以千里行军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会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会战的时间,就会左翼不能救援右翼,右翼不能救援左翼,前军不能救援后军,后军不能救援前军,更何况远的相距几十里,近的也有几里呢!按我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们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
【解析】
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则虚虚实实,皆在我运用变化之中,敌人只能被牵着鼻子跑,敌众我寡也能变成敌寡我众,敌人想进攻也进攻不了,想防守也防守不住,总之疲于奔命,最终只能被我方一举端掉。
【故事一】
公元前666年,楚国公子元率兵车六百乘攻打郑国,一路连下数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君臣讨论如何应对,上卿叔詹分析道:“公子元举兵伐郑,其实是想建立个人的功名,他一定急于求成,且害怕失败。我们不如将士兵全部隐蔽起来,让百姓照常生活,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楚军必定不敢攻打我们。”
都城内依计布置好,楚军到达城外时,看到这番情景,不免生疑,公子元觉得敌人可能设下了埋伏,不敢贸然进攻,于是先派人进城打听虚实,按兵不动。
这时郑国的盟友齐国联合鲁、宋两国赶来救援,公子元见时机已失,不可久留,就命令楚军撤退。撤退时他害怕郑军借机出城追击,于是也布置了一番营地,所有营寨都不拆走,依然旌旗高扬,然后趁夜色带着军队悄悄撤走,战士衔枚,战马裹蹄,不发出一点声响。
清晨,叔詹在城头眺望楚军营地,看到旌旗营帐虽在,但营地上空却有许多鸟雀盘旋,于是知道楚军已连夜撤走,对方也用了假象来防止自己追击呢。
这个故事相当有趣,双方都在使诈,都在用“空城计”,一方让敌人不战而退,一方让敌人不敢追击,虚虚实实,最后大家都得以保全。
【故事二】
公元前632年,楚伐宋,宋国向盟友晋求援。晋文公接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出兵救宋。大臣狐偃对晋文公说:“宋国离我们太远,恐怕我们的大军未到,宋国已经支持不住了。不如改为攻敌所必救——出兵攻打曹国和卫国。曹、卫二国既离得近,又是楚国的盟友,它们有危,楚军必回师来救,到时宋国之围自然可解。”
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建议,发兵攻打卫国,夺取了卫国的五鹿,又包围了曹国的都城。曹国不敌,有人建议曹共公用诈降之计,引诱晋军入城,再一举将其歼灭。曹共公接受了这个建议,向晋国投降。晋文公毫无防备,便与曹国约好第二日入城受降。到了第二天,晋军先头部队刚入城,曹国人就关上了城门,入城的晋兵被曹军全歼。曹共公为恐吓晋军,还把晋军士兵的尸体排列在了城墙上。
晋文公大怒,下令把部队开到城外曹国人的坟地上,扬言要挖掘曹国人的祖坟,曹共公没办法,只得答应把晋军阵亡士兵的尸体装在棺内,以庄重的礼仪送出城。
晋文公早有准备,趁曹军大开城门礼送棺材队伍出城之机,突然发起攻击,率精兵冲入城中。曹军本来就不是晋军对手,这下又被敌人占了先机,大败溃散,曹共公也被晋军俘虏。
晋国为援救宋国,使的也是“攻敌所必救”的策略。而晋曹双方在攻守中先后使诈,玩手腕,曹国先示之以虚诈降,然而此计并未消灭晋军主力,反而激怒了晋人,扬言要挖曹人在城外的坟地,于是曹国又只有低头。这下就该轮到晋国趁机发动突然袭击了,吃一堑长一智,双方都利用了开城门这一间隙,用突袭部队迫使对方受损失。所不同的是,毕竟晋强曹弱,晋军优势兵力没有被歼灭,一旦乘机发动进攻,就轮到曹国人失败了,而且一败败得彻底。
【故事三】
东汉初年,光武帝命耿弇去剿灭在齐临淄一带的张步。当时张步建都于剧,派人驻守临淄,又让他弟弟张蓝驻守距临淄仅有四十里的西安。耿弇率军东进,在临淄和西安之间的画中扎下营来。他观察这两处城池,西安城虽小却十分坚固,守军也是精锐,不易攻下;而临淄城虽大,防卫却没有那么严实,要容易攻取一些。于是他下令军中准备攻城的器械,说五日后攻打西安,并将俘获的敌人的间谍暗中放回去,好让他给张蓝传递信息。张蓝得知后果然加紧防守,随时防备敌人来攻。
到第五天夜里,耿弇让士卒尽早吃早饭,吃完就出发,天亮的时候就到了临淄城下,对临淄发起攻击。汉军内部这才知道原来主将放出要攻西安的消息是声东击西,真正想攻打的是临淄。
临淄防守薄弱,汉军只用了半天时间便攻下了。在西安的张蓝听人报说临淄被耿弇攻陷,大吃一惊。没了临淄的拱卫,西安孤城难守,汉军迟早也要攻来,于是张蓝急忙率领部队撤退,回到了都城剧。
耿弇所用的正是声东击西的虚实之法,本来要先易后难,却放出完全相反的消息,使敌人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攻击方向。
【故事四】
唐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攻陷洛阳,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了叛军,而与雍丘相邻的真源县县令张巡却拒绝投降,率千余人马与叛军作战,并占领了雍丘。令狐潮带着四万叛军来到雍丘城下,劝张巡投降,张巡反驳道:“你平生自称是忠义之士,如今投降了叛军,算什么忠义?”双方都劝说不下对方,只有开战。张巡率众奋勇抗敌,打退了敌人三百多次进攻。张巡既刚毅勇武,又聪慧多智,故而在安史之乱初期为官军稳住阵脚、赢得时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