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甜头的孝泉,通过对开发孝道文化资源潜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深入分析,决定整合孝道文化资源,推出建设“中国德孝城”项目。1996年10月奠基、2000年完工的“中国德孝城”,占地面积150余亩,采取土地滚动开发经营模式,总投资3700万元。该项目集孝道文化展示、餐饮娱乐休闲和仿古商贸街区为一体,考虑了项目运营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维持公益性质孝道文化场所长期运转的资金保障问题。
(二)评选孝子(女)、孝媳(婿),树立时代典型
为了使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并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孝泉镇在建“德孝城”的同时,于1996年开全省之先河,通过镇、村(居委会)老年协会,按照条件要求层层推荐,评选孝子(女)、孝媳(婿),并在镇内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1997年又增加了“好公公、好婆婆”评选,使尊老爱幼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社会风气。目前,全镇受到表彰的孝子(女)、孝媳(婿)共59对、108人;荣获“好公公、好婆婆”称号的有42人;授予“尊老爱幼”光荣称号的有76人。其中,孝泉村廖成菊接替公婆照顾残疾伯父袁正友,十多年无怨无悔的事迹在孝乡传为佳话,廖成菊因此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区敬老好儿女、孝媳多种荣誉称号,其事迹通过中央电视台传遍全国。个体医师王一奎,在孝敬父母的同时,把尊老、爱老融入自己的医风医德,视病人为亲人,既减轻病人伤痛,也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深受患者好评,先后获得镇“十大孝子”和四川省“十佳孝星”光荣称号。
孝泉镇通过开展评选孝子(女)、孝媳(婿)活动,在群众身边树立了新时期孝子(妇)、孝媳(婿)典型,使古镇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风气更加浓厚,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不仅受到了镇内外百姓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同。2001年10月,旌阳区政府在孝泉“中国德孝城”表彰了四名区级孝子、孝媳,开启了创建“全国敬老示范区”活动序幕;2002年省社科院、老龄委、老干局、团省委等联合在“中国德孝城”隆重表彰了四川百名孝子和“十佳孝星”。
(三)举办“中国德阳孝文化旅游节”
为了把德阳孝道文化资源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市、区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在帮助孝泉总结民俗孝祭活动的基础上,去糟粕、取精华,把弘扬德孝文化思想、树立孝顺父母新风作为活动主题,结合发展旅游、带动“三产”等总体策划,于2000年9月28日率先推出“中国德阳孝文化旅游节”。由于活动具有社会和时代需要的思想文化主题,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农民报、新华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华西都市报、晚霞报、晚霞杂志、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在省内外引起了人们对孝泉、对孝道文化的关注。2001年、2002年文化节期间,四川电视台《今晚十分》和《特别心动》以及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先后作了专题报道,更加提升了德阳孝泉以及孝文化的知名度。
(四)举办孝道文化理论研讨
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生活转型期如何继承发扬值得认真探讨。为此,德阳孝泉在实践层面的探索引起了省社科院的关注。2002年10月14日,由省社科院牵头,邀请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交大和德阳本土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在古镇举办了“中国德孝文化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孝的渊源、孝的现状、孝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德阳孝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挖掘、拓展其内涵和外延等多个论题展开了讨论,先后收到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根据学者的建议,古镇孝泉致力搭建“德孝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西部敬老示范基地”三个平台弘扬德孝文化;以德孝文化为核心,结合镇内丰富的孝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资源统筹规划,打造具有川西特色的德孝文化古镇,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五)开展文学艺术活动,扩大德孝文化影响
德阳孝泉深刻意识到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弘扬德孝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注重与省、市文学社团的合作,先后组织“中国孝文化研究创造笔会”、“德孝民俗文化采风”、“孝乡故里散文笔会”等活动,邀请肖赛、白航、木斧、王尔碑、卢子贵、高樱、张新泉、伍松桥等一批国内知名作家、诗人到古镇孝泉体验生活,电视连续剧本《安安送米》、长篇小说《孝缘情梦》、民俗文化丛书《话说孝泉“一门三孝”》和大量弘扬孝文化、颂扬真善美、呼唤道德回归、振奋民族精神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曲艺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同时,孝泉聘请省曲艺团艺术家做顾问,专门成立弘扬孝文化的中国德孝城艺术团。艺术团服装、道具和音响设备装备现代,戏剧、舞蹈、小品、歌曲剧目完整、质量较高,观众好评如潮。
(六)德孝文化走进课堂
德孝文化就是一种感恩文化,它的继承和弘扬要从小、从早抓起,把这一美德融入孩子成长的品格之中。孝泉把弘扬德孝文化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在上级的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和工、青、妇、老龄委等群团组织帮助下,大胆地干、大胆地闯:一是把孝泉与孝文化编入镇中小学生课本教材,安排进思想品德课程,让学生从小受到德孝文化思想教育;二是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主题团队活动,以班级、学校为单位开展“小孝星”评选活动,号召同学们回家给父母、祖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足,帮助做饭和搞清洁卫生,在力所能及的家庭劳作中体会父母、长辈的辛劳,从而逐渐成长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努力学习、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有用人才。
四、古镇孝泉弘扬德孝文化的初步启示
(一)德孝文化促进家庭安宁、社会和谐
古镇大力弘扬德孝文化以来,优秀传统美德又回到了百姓生活之中。群众认识到:孝顺父母、让老人安度晚年,父母慈祥、关爱晚辈就能使家庭和谐。家庭和谐就能使社会和谐,社会和谐能就保国家稳定。
孝乡群众普遍反映:自从开展评选孝子(女)、孝媳(婿)活动,建起了“三孝园”和“德孝城”以后,耳闻目睹身边孝子(女)、孝媳(婿)的故事和实践深受教育。此前,村子里和场镇居委会时常出现家庭矛盾。矛盾的原因还是孝顺父母老人的问题,调解员成天忙得不可开交还难以解决矛盾;现在,不仅古镇孝泉没有不孝顺父母老人的事情发生,那种虐待父母、忤逆不孝的儿女在方圆百里也很少见到。孝泉村支部书记讲:家庭关系中最难相处的是婆媳关系。自从评选孝子(女)、孝媳(婿)后,这种关系明显得到改善,家家媳妇都争着孝敬老人,主动搞好婆媳关系。
根据孝泉镇派出所和法庭提供的资料:孝泉镇已经连续五年没有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案件、突发性事件发生,案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周边乡镇。老百姓说:“我们这里社会治安好,打架斗殴很少见。”这是因为孝泉作为孝子故里,“一门三孝”故事发源地的深厚孝道文化底蕴以及孝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德孝文化,以孝育人,以敬传人,仁爱之心、传统之孝德得以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所以,这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经济繁荣。
(二)德孝文化催生抗震救灾大爱
“5·12”汶川特大地震,紧邻绵竹的古镇孝泉也成为了重灾区,不少民房、车间和校舍垮塌,损失惨重。孝乡人民没有被灾难吓倒,却在随后的抗震救灾中演绎出许多感人事迹。
5月12日14时28分,孝泉中学高三年级部分学生利用午休时间正在三楼教室备战高考。突然间轰隆隆的地声传来,教学楼上下跳跃后开始了持续的剧烈摇晃,教室里的桌椅顿时东倒西歪,楼顶砖头、水泥块开始掉落。就在教学楼垮塌前最为恐怖的时刻,有的女同学在逃的过程中摔倒,有的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瘫在座位上,高三三班的王涛、二班的张明铭同学,毅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分别将女生梁敖、陈丽雯救助到安全地带。
孝泉阳安工业泵厂厂长钟木方在自身车间垮塌、机器设备遭受损失达300余万的重创情况下,第二天起就为汉旺德阳东汽厂部分救灾职工送盒饭,并坚持了近半个月时间。当区政府给他送去5万元救灾慰问金时,他毫不犹豫地将钱转送给镇政府,请求政府代替他去看望、慰问那些老弱病残的受灾群众。
孝泉与绵竹孝德乃是一街之隔,灾难袭来,绵竹、什邡、安县、北川的伤员和灾民也有不少到了孝泉。镇上的居民和青少年自发地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到医院、到灾民接待点帮助搭建帐篷、接送伤员、安置灾民。
(三)德孝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古镇孝泉通过弘扬传统德孝文化扩大了影响,提升了对外知名度,促进了孝泉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孝泉镇招商引资由2000年的1000万元发展到年招商5100余万;镇规模工业由2000年的5家发展到13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42,557万。个体工商户由2000年的510户上升到925户,尤其是餐饮、旅馆、美容美发等“三产”服务业发展加快,约占个体工商户总数的10%。镇民收入逐年上升,全镇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725元上升到5167元。镇内高职、中师及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健全。镇村卫生医疗网络完善,95%以上农村人口加入新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交通、电力、通讯和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完备,2003年跨进四川省乡镇经济实力200强,200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古镇正以崭新的面貌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古镇孝泉弘扬德孝文化的实践从一个侧面证明: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既不能简单地否定,也不能简单地照搬,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采取扬弃的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与时俱进创新理论。如此,那么包括德孝思想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还将在“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提供强大的精神能量。
(谢智源: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政协主席;罗亚文: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政协专委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