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學詞
佛學詞主要是指源於佛教經文中的詞語,由於其口語性強,並且蘊含了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理學家在強調道德修持、學業修養等時,常將其文化理念與佛道文化參互比較,有時甚至借用佛學語詞探討學問義理。《朱子語類》中的佛學詞彙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①基本概念。如禪牀、禪寺、浮屠、衣缽、符咒、法門、根器、乾屎橛、化生、火化、寂滅、接人、機鋒、六窗、輪回、六根、六塵、六識、四大、十二緣生、麻三斤、弄精神、弄精魂、龕燈、話頭、實相、沙界、瞿曇、三生十六劫、三身、偷生奪陰、奪胎出世、微塵、法界、鐵輪、心印、定慧、揚眉瞬目、禪和、禪和子、住持、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報應、因果報應、白骨觀、禪機、啐啄同時、奪胎等。②修持方法。如:參禪、頓悟、函蓋乾坤、隨波逐流、截斷眾流、見性、識心見性、入定、十八戒、四不遷、修行、圓明、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棒喝、使棒使喝、一棒一喝、一喝一棒、勇猛精進、清淨、坐禪、轉經、做功德、坐化等。③佛學教義。如:《華嚴合論》、《四十二章經》、《金剛經》、《圓覺經》、《楞嚴經》、《維摩經》、《北斗經》、《丹經》、《度人經》等。④佛教人物。如遠法師、支道林、肇法師、雪峰開山和尚等等。本部分選取《朱子語類》文本中13個佛學詞進行考釋。
【承當】
受承機緣,領悟道法。1見:
禪家便是如此,其為說曰:“立地便要你究得,恁地便要你究得。”他所以撐眉弩眼,使棒使喝,都是立地便拶教你承當識認取,所以謂之禪機。僩。(卷35,頁936-937)
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在宋文獻中多見,如王安石《訴衷情五首》之四:“臨濟處,德山行,果承當。自時降在,一切天魔,掃地焚香。”又《古尊宿語錄》卷二七:“少室無言語,曹溪有消息。可憐門大開,而人不能入。蒼龍得雲雨,猛虎生羽翼。但解自承當,何勞問知識。”又金劉祁《 歸潛志》:“八萬四千,清涼道揚。屏山說破,誰取承當。”
按:《說文·手部》:“承,受也。”《字彙·田部》:“當,承也。”“承當”作為佛教用語時,謂“受承機緣,領悟道法”。“承當”此義早見於《祖堂集》,如《祖堂集》卷四《藥山》:“師曰:‘汝從看經得,從人請益得?’對曰:‘不從看經得,亦不從人請益得。’師曰:‘大有人不看經亦不從人請益。為什摩不得?’對曰:‘不道他無,自是不肯承當。’”又卷八:“師曰:‘向上本來無一色。’云:‘只如一色,還是宗門中意旨不?’師云:‘不是。’僧云:‘既不是,為什摩人說?’云:‘我只為宗門中無人承當,所以為這個人說。’”《宋語言詞典》釋“承當”為“禪家稱承領機緣、契悟道法為承當”,甚確;以《法演語錄》、《五燈會元》、《朱子語類》為引例,書證稍晚。
【滴水滴凍】見吳汝均《佛教思想大辭典》“滴水滴凍”:水一滴一滴地落下來,其周圍馬上變得冰凍。譬喻精進修行,無有間斷。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499頁。
本指水滴落下來,其周圍馬上變得冰凍。亦謂修道人不因天氣的惡劣而改變修行,以喻做事堅持不懈。3見:
曰:“世上那解免得全不沾濕!如先所說,是不安於義理之慮。若安於義理之慮,但見義理之當為,便恁滴水滴凍做去,都無後來許多事。”道夫。(卷17,頁385)
好仁底較強些子,然好仁而未至,却不及那惡不仁之切底。蓋惡不仁底真是壁立千仞,滴水滴凍,做得事成!僩。(卷26,頁652-653)
又曰:“皇,君也;極,標準也。皇極之君,常滴水滴凍,無一些不善。人却不齊,故曰‘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節。(卷79,頁2041)
此詞此義在宋代詩文中屢見,如宋黃庭堅《山谷别集》卷七《乞冬炭疏》 :“道人家風,滴水滴凍。坐則蘆穿膝,立則雪齊腰。”又宋王洋《東牟集》卷五《和秀實别寄二篇》:“氣血扶輿夢幻身,用多補少不調勻。如今滴水滴凍客,便是貪花貪酒人。”又宋李綱《梁谿集》卷二八《六言頌六首贈安國覺老》:“本來滴水滴凍,豈礙徹風徹顛。欲問東西祖意,莫嫌喫飯參禪。”
按:文例中“滴水滴凍”,本指修道人不因天氣的惡劣而改變修行,喻做事堅持不懈。又,“滴水滴凍”一詞早見於唐五代文獻,如《祖堂集》卷八《本仁》:“師云:‘直饒道者滴水滴凍,亦不干他事。’對曰:‘滴水冰生,事不相涉。’”《佛教思想大辞典》以《景德傳燈錄》為首例,稍晚。
【奪胎出世】
禪家謂人的生死皆是乾道變化的結果,若能守定神識,不令散失,就可以脫去輪回,從而進入腹胎,逐走真身,而獲得再生。1見:
“奪胎出世”之說有之。釋道專專此心,故神。道出神,故能奪胎;釋定,故死而能出世。釋定,故能入定;道定,故能成丹。揚。(卷126,頁3013)
按:關於“奪胎出世”一說,明胡居仁《居業錄》卷七《老佛》:“朱子言于天理大本處,見得些分數者,葢人之生都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處來。人之神識是保合太和裡面底事,他在此處窺見些子,遂守定此物,不令亡失,則可以脫輪迴,再去奪胎出世。遂言他别有一箇真身,父母所生者,祇是幻身,故不孝父母。殊不知乾道變化,已在父母身上,故氣盛則生子,氣衰則子繼,生生不窮,故此身此理,皆是父母所傳。若由你這箇真身再去出世,則乾道變化箇甚!”
又,亦可作“偷生奪陰”之說,如《朱子語類 》卷一二六夔孫錄:“問禪家言性‘傾此於彼’之說。曰:‘此只是“偷生奪陰”之說耳。禪家言偷生奪陰,謂人懷胎,自有個神識在裏了,我却撞入裏面,去逐了他,我却受他血陰。”
【幻語】
虛幻不實之語。1見:
若曰“旁月日,扶宇宙,揮斥八極,神氣不變”者,是乃莊生之荒唐;其曰“光明寂照,無所不通,不動道場,遍周沙界”者,則又瞿曇之幻語,老子則初曷嘗有是哉!僩。(卷125,頁2986)
另如朱熹《感興》詩之二:“誰言混沌死,幻語驚盲聾。”又宋胡宏《知言》卷一:“名為識心見性,洞然四達而實不能一貫。展轉淫遁,莫可致詰。世之君子信其幻語而惑之,孰若即吾身世而察之乎?”又元何中《知非堂稿》卷四《塞野縱目》詩:“競為幻語欲幻人,敢向人前辨醒醉。”又明程通《貞白遺稿》卷五《和紫虛丹房》之十二:“莫言幻語驚盲聵,信有先天造化機。”
按:“幻”謂“虛幻不實”,《篇海類編·通用類·么部》:“幻,虛幻。”如《金剛經·應化非真分》:“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以上文例中“幻語”,謂佛門所言的虛幻不實之語。又如朱熹《晦庵集》卷八一《書麻衣心易後》:“所謂‘由破體煉之,乃成全體’,則爐火之末技。所謂‘人間萬事,悉是假合’,又佛者之幻語耳。”
【空空寂寂】
謂事物處於不生不滅的狀態。1見:
仁甫問:“釋氏之學,何以說為‘高過於大學而無用?’”曰:“吾儒更著讀書,逐一就事物上理會道理。他便都掃了這箇,他便恁地空空寂寂,恁地便道事都了。只是無用。”賀孫。(卷14,頁260)
此詞此義宋及以後文獻中有見,如《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一二:“若祇在杳杳冥冥墮在空空寂寂處,豈有如是奇特,所以古人于生處見大奇特。”又《大慧普覺禪師書》卷二九《宋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答李郎中》:“甚者至於發狂不勒字數,胡言漢語,指東畫西。下下者以默照無言空空寂寂,在鬼窟裏著到,求究竟安樂。”又明來知徳《周易集註》卷六:“將道理通講空了,乃禪學也。吾儒聖人之學,進徳修業盡其理之當然,窮通得喪聴其天之自然,修身俟命,此正所謂無妄也。豈一點道理不進,空空寂寂謂之無妄哉!”
按:“空空寂寂”乃“空寂”一詞的重疊式構詞,謂事物處於不生不滅的狀態。又,“空空寂寂”亦可代指佛門,佛法,如元劉因《四書集義精要》卷一《章句序》:“吾儒必讀書,逐一就事物上窮理。彼乃一切掃去,而空空寂寂然,乃謂事已了,若將些子事付之,便都沒奈何。”其中,“空空寂寂”謂佛法。
【空生空死】
把生死看得空幻不實。1見:
若盡得這道理,方成箇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此生。若不盡得此理,只是空生空死,空具許多形骸,空受許多道理,空喫了世間人飯!(卷130,頁3117)
按:“空”乃佛家語,《維摩詰經·請法言品》:“又問,‘何以為空?’答曰:‘空於空。’”文例中“空生空死”與上句“方成箇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此生”語義相對,義即“將生死看得虛幻不實”。此詞此義早見於六朝文獻,如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六度集經》卷三《佛說四姓經》:“後有少財,世人空稱,以為巨億,內懼劫奪,衣常葌薄,食未嘗甘,亦為空生空死。”後泛見於佛教文獻,如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八一《畜生部》:“衆生受身,空生空死,未曾為法。我今欲為一切衆生,作大橋梁,令法久住,供養法師。”丁福保《佛學大辞典》释“空生空死”為“享空生而空死也。與醉生梦死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第41頁。讓人費解。
【立脫】
猶“立化”,謂神識脫離肉身而滅。2見:
釋氏之學,務使神輕去其幹,以為坐亡立脫之備;其魄之未盡化者,則流為膏液,散為珠琲,以驚動世俗之耳目,非老子“專氣致柔”之謂也。僩。(卷126,頁3032)
問:“近世王日休立化,如何?”曰:“此人極不好,貪污異常。”曰:“既如此,何故立脫?”曰:“他平日坐必向西,心在於此,遂想而得。此乃佛氏最以為下者。”可學。(卷126,頁3037)
此詞此義屢見於宋文獻,如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三《洞山价禪師法嗣》:“師曰:‘如何是紙衣下用?’者近前應諾,便立脫。師曰:‘汝秖解恁麽去,何不解恁麽來?’者忽開眼,問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又宋陳淵《默堂集》卷一六《與廖用中中丞》:“正叔先生臨去,如此佛之徒,至於坐亡立脫,亦以無怛化而已。”又宋龔昱《樂菴語錄》卷一:“自程氏沒而諸弟子得其傳者,類有見於死生之大節,而不能無坐忘立脫之偏。”
按:參之《朱子語類》上下文語境,文例上“立脫”與“坐亡”相對而言,“坐亡”謂“坐化”,義即修道之人端坐而死,如白居易《渭村退》詩:“息亂歸禪定,存神入坐亡。”“立脫”即“立化”,指修道之人達到一定境界後,能讓神識脫離,肉身以滅。文例下“立脫”與“立化”為表達時為避免上下文重複而進行的同義替換。“立脫”一詞用於修行佛法之人,如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卷一五《道》:“是以為吾之說者,行法俟命而不求知死,為彼之說者,坐忘立脫,變見萬端,而卒無補於世敎之萬分也。”又宋鮑雲龍《天原發微》卷五下《鬼神》:“魯《論》獨載曾子寝疾時事為詳,不過教學者以保身謹理而已,豈效浮屠不察於理,而以坐亡立脫為奇哉?”
【流注想】
謂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欲念,就好像水的流動而人力無法主宰。7見,例如:
又曰:“又有所謂‘流注想’,他最怕這箇。所以溈山禪師云:‘某參禪幾年了,至今不曾斷得這流注想。’此即荀子所謂‘偷則自行’之心也。”僩。(卷16,頁338)
往往是才有這箇軀殼了,便自私了,佛氏所謂流注想者是也。所謂流注者,便是不知不覺,流射做那裏去。但其端甚微,直是要省察!時舉。(卷21,頁484)
這是說那微茫間有些箇意思斷未得,釋氏所謂“流注想”,荀子所謂“偷則自行”,便是這意思。照管不著,便走將去那裏去。淵。(卷72,頁1837-1838)
按:“流注”謂水的流動,此處喻外在欲念的產生。從以上文例看,“流注”便如卷二一時舉所錄,“所謂流注者,便是不知不覺,流射做那裏去。”參同卷宇錄,“釋氏所謂流注想,如水流注下去。才有形,便有此事,這處須用省察。”朱熹在講學中還將“流注想”與荀子所謂“偷則自行”相類而說。其中,“偷則自行”,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卷三《心》:“愚按:偷則自行,謂我無以主宰而聽命於動也。”李敏辭釋為“佛學名詞,類似于今之所謂‘意識流’”,見李敏辭博士論文《〈朱子語類〉的文獻學研究》,第106頁。較為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