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400000051

第51章 都酒赋

扬雄

本篇录自《汉书·陈遵传》。看文义,为对话体俗赋,今存为其中一段。《汉书》中篇名作”酒箴“,《太平御览》引《汉书》作”酒赋“,《北堂书钞》卷一四八作”都酒赋“。本篇文字非赋酒而是赋酒器,故篇名当为”都酒赋“。都酒:酒器。由首句”子犹瓶矣“及下文”自用如此,不如鸱夷“看,本段文字是对水瓶而言,”子“指水瓶。再由下面讲鸱夷的好处以及”由是言之,酒何过乎?“则此前有一段文字是水瓶讲鸱夷的过失的。又由文中直称”鸱夷“而不用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看,此段文字应是水瓶、鸱夷(皮制的装酒袋子)之外的第三者所说,联系篇名看,应是都酒所说。参照西汉时代的俗赋《神鸟赋》和敦煌发现的《燕子赋》等来看,全篇结构为:开头一小段交代三个人物(拟人化)及争端的起因,第二段为鸱夷嘲笑水瓶,第三段为水瓶嘲笑鸱夷,第四段为都酒平章事理,为全文作结。今所存为第四段。

子犹瓶矣[1]。观瓶之居,居井之眉[2],处高临深,动常近危[3]。酒醪不入口[4],臧水满怀[5],不得左右,牵于徽[6]。一旦叀碍[7],为瓽所[8],身提黄泉[9],骨肉为泥。自用如此,不如鸱夷[10]。

鸱夷滑稽[11],腹大如壶[12],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13],托于属车[14],出入两宫[15],经营公家[16]。由是言之,酒何过乎[17]?

(《汉书·陈遵传》,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

[1]子:你。犹:尚,只是。瓶:古代汲水的器具。

[2]眉:边缘。将井水喻为眼珠,则井为眉。此犹称水边为”湄“,称门窗上横木为”楣“(喻门窗为明目)。

[3]处高:用瓶打水,平时恐怕沾上脏东西,故置于高处。临深:用于井中、河中打水,故曰”临深“。近危:时时有危险。

[4]醪(láo):汁渣混合的酒,即浊酒,俗称醪糟。

[5]臧:同”藏“。

[6]”不得“二句:言水瓶被绳索牵系,不能左右移动。(mò)徽:捆绑俘虏、囚犯的绳索。这里指系水瓶的绳子。

[7]叀(zhuān)碍:被绳子挂住。叀,悬挂。

[8]瓽(dàng):井壁上的砖。(léi):撞击。

[9]提:抛掷。

[10]鸱(chī)夷:装酒的皮袋。

[11]滑(gǔ)稽:古代一种圆形的能转动注酒的酒器。此处用为圆滑义。

[12]腹大如壶:原作”腹如大壶“,据《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所引校改。

[13]国器:贵重器物,朝廷所用器物。

[14]属车:帝王出行时随从的车。

[15]两宫:指皇帝及太后的宫殿。

[16]经营:奔走谋求。公家(gū):公侯之家。家,上古音姑。

[17]过:过失,罪过。

《汉书·陈遵传》言此篇是扬雄为讽谏成帝而作,但从赋本文看不太明显。此段文字谈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说”处高临深,动常近危“;第二层说圆滑而只知和酒打交道的,反得器重。所谓讽喻之意即在此。但这层意思又以贬低水瓶、赞扬鸱夷的语气说出之,属于滑稽诙谐类文体,借鸱夷、水瓶之争,表现”酒客难法度士“(《汉书》)的内容。这与敦煌发现唐代的《茶酒论》(论,争论)颇为相近。今所存并非完篇,从末尾两句看,这段文字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辩驳。故疑原赋为对话体俗赋。其语言通俗,风格诙谐,也是证据。此篇及王褒的《僮约》《责须髯奴辞》都是西汉末年作品。扬雄之作,多摹拟前人,而此赋取法于民间俗赋的形式,构思精巧,新颖可喜,在扬雄诸赋作中,唯一体现了独创精神,且思想内容也富启发意义。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引陈去非诗一首云:”扬雄平生书,肝肾间雕镌。晚于玄有得,始悔赋《甘泉》。使雄早大悟,亦何事于玄?赖有一言善,《酒箴》真可传。“则前人已看出此赋在扬雄诸赋中的地位。此类”争胜文字“在以后的俗文学中绵绵不绝。则扬雄此赋实堪注意。

(赵逵夫)

同类推荐
  •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热门推荐
  • 皇后在上,朕在下

    皇后在上,朕在下

    身为现代出色入殓师的她被丈夫一杯毒酒葬送生命,穿越到被冷落的待嫁皇后身上!皇帝心有所属?情深不悔?为了缅怀先皇后无心政事?很好!她以铁血手腕将前朝后宫都调教地服服帖帖,打打麻将调调情,捎带着管管军国大事!让皇帝玩勺子把儿去吧!坐不住了?!很好!就要这个效果!
  •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历代赋评注(汉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之黄昏

    末世之黄昏

    丧尸爆发,人性泯灭,过往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兄弟之情,男女之爱,在末日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黄昏已经来临,黎明的曙光,何时才会到来?
  •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乌龙穿越:童真夫妻闹后宫

    乌龙穿越:童真夫妻闹后宫

    一场错误的枉死,一场乌龙的穿越。当IQ188的天才美女遇到腹黑霸气的君王时,如何上演一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我跨越了千年的时空遇到你,只为寻找那份最初和最终的爱情```````
  • 重生归来:邪王宠妻上天

    重生归来:邪王宠妻上天

    前世,她是将军府最受宠的三小姐。虽位及皇后,却有名无实。为保家人,忍辱偷生,终落了个鸟尽弓藏,抄家灭门的下场。当一切回到原点,她翻然醒悟。一心在手,天下我有!拜师学艺,接受传承;机关算尽,运筹帷幄;纵横朝堂,驰骋江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为随心所欲,逍遥九天。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重生左财右福

    重生左财右福

    麻?重生鸟?她挽挽袖子,即然有这机会,那就别浪费。咱先把家里未来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解决掉再手起刀落,快剑暂情丝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麻,搓搓手,顺便挣挣小钱,发发小财也是可以滴~什麻?你个死人还想来抢老娘的‘劳动成果’?不用废话,一脚踹飞~咱左手挽着财神,右手拐着福星,带领全家发财致富,奔福去~~
  •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金色的阳光洒在家中的阳台上。我一边听着那些关于青春的歌碟,一边翻看着我青春时期所写的一些文字。那些已经泛黄的文字记录着我的成长,我的奋斗以及为青春而流泪的岁月:合川八年,永川八年,重庆八年……突然发现自己已人到中年,青春已经逝去,青春终将逝去!于是就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这些虽已泛黄却是透着青春气息的文字收集整理出来,编成一本集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