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06

第6章 行由品第一(3)

注释

①供奉:官职,指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呼。唐初有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等名;唐玄宗时有翰林供奉,专备宫中应制。宋代东、西头供奉官为武职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内侍(宦官)阶官,仅用来表示官品,并无实际职掌。清代称南书房行走官员为内廷供奉,也用以称进入内廷的官员。卢珍:人名。唐代内供奉,工于画人佛及佛经变相。《指月录》、《传灯录》均载卢珍是一位处士(居士)。②楞伽变相:楞伽,即《楞伽经》。达摩传二祖慧可,一直传至五祖均以《楞伽经》为禅宗传法依据之经典。五祖弘忍改弘《金刚经》,故《楞伽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不知起于何时被称为“禅宗三经”。变相,指依经典之记载,描绘佛之本生潭或净土庄严、地狱相状等之图画,用以宣传教义。如画弥陀净土之相,称为弥陀净土变;画兜率天弥勒净土之相,称为弥勒变;依《华严经》画之七处八会或七处九会,称为华严变相;画地狱之种种相,称为地狱变相;画《楞伽经》画像,称为楞伽变相;黄梅东山寺廊壁卢珍之《楞伽经》变为我国著名经变之画像,是研究变相的重要资料。③五祖血脉图:将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之嫡传世系谱绘成图像,称为“五祖血脉图”。此世系亦称楞伽宗,亦是楞伽宗的世系次序图。④菩提树:又称觉树、道树、道场树、思维树、佛树。释迦牟尼在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故尔佛教十分重视菩提树。此树钵多或贝多,意译为吉祥、元吉。其果实称毕钵罗,故亦称毕钵罗树。属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高达三米以上,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提示此段写神秀作偈前后之心态。神秀作偈时未免得失系心,呈偈时又复犹豫恍惚,可知其未得见性,因其有心有虑是为有为法,即是所修所证,仍然未到无为境界。他的偈中所说,句句有相。“时时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则心有所住;“勿使若尘埃”是看净,看净则心住净相;故“看”亦是“妄”。妄在,又哪得见性来!这很明显表明神秀是站在渐次进修的方便上,由精进而息烦恼而期妄尽入觉的法门。这是渐修禅,实未悟得祖师顿门的大意。

经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①,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②;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③,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注释

①相:即形象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象状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载,一切法有总相、别相两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为物之本体,相则为可识可见之相状。《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义,故称为相大。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种变化,称为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谓:“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卷一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此外,在因明(论理学)中,则有因三相之说。本体的自性是无相的。一落有相,即己离了自性,即己都是幻有的现象界,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②恶道:指三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又作三恶趣、三涂、三恶。乃众生造恶所感得之世界。地狱,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饿鬼,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刧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时或一饱。畜生,造下品十恶者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一般大乘佛教论典中,畜生胜于饿鬼,此因饿鬼系带火而行,受苦甚重,颈小腹大,恒患饥渴,若遇清流,犹如猛火;《瑜伽论略纂》卷三载,饿鬼有二种,福德之鬼为下品恶业所感,薄福鬼则是中品恶业所感。③炷香:炷,一般指灯心。后引申为燃烧柱状之物。炷香,指燃香。周密《乾淳岁时记·元正》“(上)先诣福宁殿龙墀及圣堂炷香。”提示五祖还未见到神秀的偈,就知道他不见性。因为前面五祖曾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上阵亦须现成立见,思量即不中用……”当五祖见到神秀的偈后,五祖评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五祖要求是在“要着眼在无相上”才能得见自性。但是,五祖还是肯定了凡是不能从顿悟直指进的行者,可以依此偈而渐修,若从渐修来说,神秀之偈自有其可贵之处;若更约悟后渐修说,此偈亦自有其保任的丰功。

经文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①,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②,念念自见③,万法无滞④,一真一切真⑤,万境自如如⑥。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注释

①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涅槃经》卷十五等载,慈悲有三种:(1)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之慈悲亦属此种,故亦称小悲。(2)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3)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三种缘慈或三慈。②一切时:指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时间,称为一切时。③念念:即刹那刹那,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经典中常以念念一词,形容现象界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如《维摩诘经·方便品》:“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楞伽经》卷四:“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④万法无滞:万法,即诸法、一切法。一切法都以空无自性为性,空性是一如不变的,由此不变的原故,故“万法即真如”而毕竟无所滞了。无滞,不流通,即没有滞留之意。⑤一真一切真:一真,指绝对的真理而言;无二曰一,不妄曰真,离虚妄谓之真,即所谓之真如。真如即自性,念念自见性者,则一切皆离虚妄,故一真一切真。⑥如如:亦称如,即真如、如实。即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盖一切法虽有其各各不同之属性,如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等,然此各别之属性非为实有,而一一皆以空为实体,故称实性为如或如如;又如为诸法之本,故又称法性;而法性为真实究竟之至极边际,故又称实际。由此可知,如如、法性、实际三者,皆为诸法实相之异名。诸法虽各各有别,然理体则平等无异,此诸法之理体平等相同,亦称为如。由此可知,如亦为理之异名;又此理真实,故称真如;此理为一,故称一如。又就如之理体而言,因各教门不同,故所立者亦异,如《般若经》将如立为空,《法华经》将如立为中。提示所谓“无上菩提”,必须要当下认识自己的本心,明心见性。要知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中,知一切法都是圆触无碍,没有一点滞塞不通的地方。要达到一切皆离虚妄,万境都到如如不动的境上,这如如不动之心,才是真实的,也就是无上菩提的本性。五祖对神秀开示“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缘心、妄想心而求得的,所以要求神秀要明心见性,得到本体、开悟见性,入到佛法门里边来,而不作门外汉。

经文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①,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慧能曰:“〔一本有: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②!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③,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④,上上人有没意智⑤。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慧能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注释

①童子:指未成年的人。一般用来称呼依僧学佛未受具足戒的青年沙弥,后来引申为对在家学佛青年的能称。②上人: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坚固品》则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多用以尊称自己的师长或长老大德,后来成为对出家人的尊称。此处文中的上人,是指那童子。③江州别驾:江州,西晋元康元年(291),分荆、扬二州置州。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其后或治柴桑(今九江之西南),或治半洲城(今九江之西),或治湓口城(今九江市,隋置寻阳县,定治于此。唐改名寻阳,五代南唐又改德化),东晋辖境相当今江西、福建二省,湖北陆水以东、长江以南及湖南春陵水中上游以东地区;其后渐小,唐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彭泽、湖口、都昌等县地。别驾,官名。汉置别驾从事史,为刺史的佐吏,刺史巡视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故名。魏晋以后均承汉制,诸州置别驾,总理众务,职权甚重,当时论者称其职居刺史之半。隋唐改为长史,唐代中朝以后诸州仍以别驾、长史并置,但职任已轻。宋于诸州置通判,近似别驾之职,后世因沿称通判为别驾。④上上智:最上之智识。⑤没意智:意智被汩没。《普灯录》卷二十八谓:“四个没意智汉,做处总无畔岸。”《吴越春秋》曰:“兴之原利以没其意(没,溺也)。”此处言最上之人,往往埋没其智慧。提示此处慧能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可见他在碓房八个月里,没有一个理解他的人。而江州别驾张日用居然能说出“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的话来,显然是一位有识之士。六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敦煌本《坛经》为“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尚有第二偈:“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此似以六祖偈的立场反驳神秀偈而作解释用的,决非六祖当时原有第二偈。惠昕、契嵩删之,是极为妥当的。

经文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①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注释

①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深位者。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清净人潜心修习三摩地,得以父母所生之肉身,毋须天眼而自然观见十方世界。此世所出现之肉身菩萨,如龙树菩萨、世亲菩萨,中国之傅大士、行基菩萨等。刘宋求那跋陀罗三藏悬记六祖为肉身菩萨。《坛经大师事略》:“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授戒。’”提示慧能的偈与神秀的偈,恰恰相反。神秀的偈既未见性,慧能偈又何以见性呢?所以五祖说的“亦未见性”是实话。用鞋擦去此偈,就是不用言语而以行动来表现他向上提携的为人作法,意谓连此“无”也抹去了才能见自性。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后来禅者认为不专限于否定方面,而是否定重否定后的大肯定,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就是此意,所以这一句“本来无一物”竟成了宗门极响亮的口号。明代憨山德清更教人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话头参。定要见“本来无一物”是一个什么?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但是,这些说法和教法,应是六祖入室受教悟启五句“何期”以后的境界,偈句虽是仍旧用得着,而面目却已大改其观了。宋代永明延寿的《宗镜录》中,为神秀作翻案文章,认为“神秀是双眼圆明而六祖止具一只眼”,意谓“六祖专于顿悟而神秀悟渐修智双备”。金、元两朝间的万松老人独对此见解作评唱说:“此一只眼,是‘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是‘把定乾坤眼’,是‘顶门金刚眼’。”

经文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①,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②,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③,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④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放下:舍得之间,自在欢喜

    每一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都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在这里,让禅用清透明晰的故事告诉人们处世的智慧,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放下心灵的枷锁,回归宁静的自在世界。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沉思录III

    沉思录III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和哲学家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的传世名作。此书详细阐述了友谊与义务、善良与社会、利益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友谊来不得半点虚假”、“任公职者要信守规则”、“只要能坚持,老年亦健康”,这样的语段让我们在觥筹交错、霓灯闪烁间坚定地认清自己而不至误入歧途。
热门推荐
  • 当年的体温

    当年的体温

    本书系王开岭文集之散文随笔卷,包括“散文辑”和“诗档案”两部分,文字承袭作者一贯的温润的金属感的风格,表达对现实世界中灵魂温度的怀念与渴望,希望能将历年写就的抒写灵魂的文字结集,以献给自己逝去的父亲。作者王开岭1969年生,祖籍山东滕州。著有:《激动的舌头》《黑暗中的锐角》《跟随勇敢的心》《精神自治》等散文和思想随笔集。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3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3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战帝系列(五)

    战帝系列(五)

    尤无几顿觉这是他生平所遇到的最可怕攻击之一!战传说的剑法具有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穿透力,让他人在战传说的剑前,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无论以何种方式,都难以改变他洞穿一切的剑势……
  • 汉皇刘备

    汉皇刘备

    21世纪一个平凡的灵魂,无意间穿越千年,成为了少年刘备。历史上,和曹袁的官宦世家比起来,明显先天不足,草根出身的刘备,依然在年过花甲之时建立了蜀汉,开创数十年之基业。那么,后世跨越时空而来的灵魂,在成为刘备后,他会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带来什么呢?能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存活下去吗?能继续成为一代雄主吗?能一统天下,再造大汉吗?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三国,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刘备。期待大家的支持,谢谢。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感谢美工醉爱荼蘼!书友交流QQ群108714372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三国之天下归心

    穿越三国之天下归心

    曹操说:汝的谋略修为远胜于吾,他日必当有一番大作为。孔明说:汝真乃天神下凡,吾佩服之。孙权说:遇到汝,吾才败得心服口服。刘备说:本以为最棘手的大敌是曹操,没想到还有汝!仲达说:汝乃妖孽也,吾不与汝相争便是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且看他如何颠覆乱世,成就霸业!名扬天下!
  • 妃常霸道:本宫代号绝杀

    妃常霸道:本宫代号绝杀

    他说:我给你两条路,一条嫁,一条死,你选哪条?!她说:在我心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死人,一种即将死的人,你是哪种?!他和她,一个是铁血佣兵,一个是妖孽帝王。飞燕还巢的血腥。她步步为营,成为合国皇后。然而,五国之乱,帝王之争。她耻辱和亲,以皇后之尊下嫁他国。他一连三道的圣旨,废朝半月。一日封后,荣宠天下。阴谋层层递进,传说帝国浮出水面。未婚人,已婚夫,前相公。谁才是命中注定?当他遇上她,究竟是爱是恨?抑或者傲世天下!凤凰凤凰,凤和凰,谁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