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04

第4章 行由品第一(1)

释品题:行由,修行之因缘由来。行由品是六祖慧能自述他的身世及得法,乃至登坛说法的由来,故以“行由”为品题。《六祖坛经》的德异、宗宝两种版本的原刊,其品数、品名的原样已不可考,或谓与宋契嵩本略同。但经“明季”刊被人翻改以后,流传至今,所有品数的分段及品名的题名,早已非德异、宗宝两版本原刊之旧貌。姑从现有刊本,共分十品;其两种版本现有品题之略异者,另有括号列注品题之后,以供参考。

经文

时大师至宝林①。韶州韦刺史②,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③,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注释

①时:同于佛经上的“一时”,是指时间,但未确指是某一个时间;可以理解为是六祖慧能大师来到宝林寺而韦刺史入山来请的当时。依法海《旧序》推定为唐高宗仪凤二年丁丑(677年之春)。宝林:指宝林寺,《旧唐书》作广果寺。位于广东省曲江县南35公里之曹溪山。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僧智药所建。唐仪凤年间(676—678),六祖慧能大师开法扩建,学徒云集,法道大振,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皆嗣其法。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寺。景龙二年(708)重建,改名法泉寺。五代间复称宝林寺。宋开宝年中(968—975),遭兵火烧毁灵照塔,寻即营修庙塔,改称南华寺。明时,憨山德清应请入山,大举兴复。今存六祖肉身像、饭钵、晌鞋等遗物,及唐代之卓锡泉、宋代之灵照塔等古迹。②韦刺史:韦刺史,名琚,是当时韶州的刺史。丁福保之《佛学大辞典》根据《广东通志》作韦宙。宙是韦丹的字,与卢钧同时,钧与宙先后任岭南节度史,为文宗、宣宗间的人。即使韦宙在卢钧节度岭南时曾任韶州刺史,但上距六祖慧能大师迁化的开元元年癸丑已经是约在百年以上,若以六祖初出韶州大梵寺说法之时推算,绝不可能是韦宙入山来请的。因此可以论定韦琚与韦宙不是同一个人;此时的韶州刺史是韦琚。《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韦琚皆作韦据。③大梵寺:位于广东曲江县河西。唐开元二年(714),僧宗锡建,始称开元寺,后又改称大梵寺。提示每一部佛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法会要有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儒宗学士、僧尼俗等人即为众成就;大梵寺是说法的地方,即为处成就;六祖慧能大师是讲法之人,为主成就;“时”即是时成就;“同时作礼”具足信成就;“愿闻法要”具足闻成就。

经文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①,菩提自性本来清净②,但用此心,直了成佛③。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释

①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了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知识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经论中胪列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者大师之《摩诃止观》卷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

(1)外护,指从外护育,使之能安稳修道。

(2)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3)教授,指善巧说法。

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办等三种善知识。《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于佛教中,对善知识的要求很高,但亦作为一种尊称在使用。②菩提自性:菩提,意译为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心。(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4)出到菩提,谓第八地不动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天台宗以三菩提为十种三法之一,即:

(1)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2)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3)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以上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执著自我;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背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还列举三清净心,即:(1)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2)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3)令众生赴菩提而予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为菩萨。求无上菩提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自性: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关于自性之义,《十八空论》谓:“自性有两义,一无始,二因。”《显识论》亦举出不杂、不变二义。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将自性分为集性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等七种。《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将一切法之性相分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种。然《中观论》等则认为,诸法皆由因缘所成,而没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③佛:全称为佛陀,意译为觉者、智者、觉。觉悟真理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佛之尊贵。对佛悟证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提示菩提自性是人人原有的智慧觉性,本来都是清净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要用这个真心,可以直截了当成佛。一部《坛经》,就是开示顿悟成就的提纲,所以六祖-开始就讲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诫行者,不要用那妄想的心。

经文

慧能严父①,本贯范阳②,左降流于岭南③,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④。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⑤。其寺是五祖忍大师⑥,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⑦;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注释

①慧能严父:慧能,亦作惠能,即六祖。严父:父严母慈,所以尊称父亲为严父,母亲为慈母。②范阳:地名。唐代设郡;约为现宛平、昌平、房山、宝坻一带。③左降:谓降职。古以右为尊,故谓迁秩为左降。六祖慧能大师父亲卢行瑫,武德中谪官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流:流放;为五刑之一。即安置于远方,终身不准返回。《尚书·舜典》曰:“流共工于幽州。”注:“遣之远去,如水之流也。”唐代将流放,分远近为三等。岭南:唐贞观时设置的道名,因在五岭(越城、都庞、萌诸、骑田、大庾等五岭之总称,在湖北、江西和广东、广西等省区边缘;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之南,所以称为岭南,包括现在两粤之地及安南,今粤中尚有岭南之称。④南海:县名,县治在佛山镇。⑤蕲州黄梅县:蕲州治蕲春,今为蕲水县,属湖北省。黄梅县隋代设置,在蕲水县东。东禅寺: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又称莲华寺、东渐寺。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之道场,当时门下僧众达七百余人。据传,五祖于碓房半夜密传衣钵于六祖慧能。寺内尚存六祖当年之簸糠池、坠腰石等遗迹。此外,另有名画家吴道子所绘之传衣图。⑥五祖忍大师:即弘忍(602—675),我国禅宗第五祖。浔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心传。唐永微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享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大师。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弘忍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自《楞伽经》改为《金刚经》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门下甚众,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位大师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两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弘忍于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代宗敕谥“大满禅师”。相传著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或以为是后人托名之作。⑦门人:指生徒、弟子。《论语·先进》:“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这里是指在五祖门下学禅的人。⑧即自见性:《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性各自有,不待因缘。”据六祖《金刚般若经注·自序》云:“经是圣人之语。教人闻之,从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人性中本有。不见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自性之义,参阅“菩提自性”条之注释。提示这段有一客施慧能纹银十两,这是一个大的供养。若以慧能大师每日砍柴而卖所得,只值几个铜钱,即是千日卖柴所积,也不值十两纹银。所以这强调出“宿昔因缘”。慧能大师识字不多,却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他的根性智慧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及,这亦可说是“宿昔因缘”所种植的善根。

经文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②,獦獠身与和尚不同③,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慧能曰:“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④。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⑤,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⑥,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注释

①獦獠:獦通猲,音葛,兽名。短啄吠。獠,音老。古时骂人的词语。《新唐书·禇遂良传》:“武氏(则天)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隋唐时,獦獠指岭南溪洞中少数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射猎为生,吞噬昆虫。獦獠本为西南少数民族之一种,用此称呼,含有贬意。岭南当时为荒蛮之地,故对居住于此的居民多用獦獠称之。②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即显佛性。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说佛、菩萨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旨。

但据世亲之《佛性论》卷一,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主张众生无先天之“性得佛性”,但有后天依修行而得之“修得佛性”,依此,分决定无佛性、有无不定、决定有佛性三类众生。对此,分别说部以空为佛性。一切众生悉以空为本,从空所生,故主张本性皆具佛性。该书卷二复将佛性分为三位(称三位佛性、三佛性),即:(1)住自性佛性,众生先天具有之佛性。(2)引出佛性,通过佛教修行所引发之佛性。(3)至得果佛性,至佛果圆满显发者。中、日佛教各宗派于此亦有诸说而互相论难。一是天台宗立正、了、缘之三因佛性之说,即:(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三谛三千之里。(2)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3)缘因佛性,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其中,前者属性(先天),后二者属修(后天),但本来性修不二,圆融无碍,三佛性是非纵非横(非前后继起,亦非同时并列),又因三佛性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槃之断德),即称为五佛性。以其因果不离,故为因位、果位互具。二是据华严宗,众生之佛性圆满具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具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以此与非有情具有真如之理称为法性加以区别,故主张成佛唯限于有情。三是据密宗,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四是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无所得中道为佛性。五是法相唯识宗说二种佛性,即:(1)理佛性,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2)行佛性,含藏于各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之无漏种子。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姓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姓、不定姓及永不能成佛之无姓;主张唯菩萨定姓与不定性者具有行佛性。六是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故有“狗子佛性”等公案。七是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加有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此外,诸经典亦见佛种,佛种性等语,意谓成佛之因,但其内容依其经典而各异,通常多指众生本具之佛性,若指烦恼、菩提心、菩萨之修行、称名等。③和尚:亦作和上、和阇、和社、殟社、鹘社、乌社。音译为邬波驮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译为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

同类推荐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热门推荐
  •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

    奈何桥上他忽然问她,“为何追我三世?”她却只是莞尔一笑,眼中透过男子看到那白雪皑皑的天山上,他帮她渡了天劫,这生生世世百年便是她欠他的,这是天命。他是仙,她是妖,他为另一个女人不再为仙,她为了他不再修道。在这场爱情的比赛中,一个被爱,一个等爱,一个守着自己的执念,一个为他守着执念,他们不分胜负……风雨千年后,他们终于携手,原来,他已经爱了她千年,只是不知……
  • 少年丞相本红装

    少年丞相本红装

    二十一世纪顶级杀手的她魂穿异世,双亲早逝,爷奶相依。她不信神不信佛更不信命!是女子又怎样,女扮男装行天下,书院青楼任穿梭!即便女儿身被识破,她仍旧做着世人眼中惊世骇俗之事,只因为她本就是属于异世的魂魄!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为报家仇,看女主如何穿梭于几国,经历了怎样的光怪陆离,才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丞相!★★★他,一身黑衣,俊美如雕刻般的俊脸冷如寒冰,身为南宫国的冷面皇子,却只为她一人展开笑颜。▲▲▲万山丛林之间,万丈悬涯之上,一席白衣的她遗世独立,风华绝代。只见她一手捂着受伤的腹部,面对着千军万马,笑容浅浅淡淡。“我夏候宣要不想被你们捉到那你们就是妄想!”狂傲的话语让听见的人都为之一振,这人莫不是……只见她转身一跳,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她已经向悬涯之下扑去,给众人留下一个白色弧度便消失不见。“不……”远远的一黑衣男子骑马而来,人未到,声先至,那撕心裂肺、痛入骨髓的声音让所有人都震撼当场!……此文美男多多,但绝对的1对1~~~~~~此文文讲述的不只是爱情,更有亲情与友情。◆◆◆请各位亲动动你们的小食指,收一个,嘿嘿……★
  •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下)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下)

    本书以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卢《宝剑金钗》中的李慕白为原型,将小李探花李寻欢摆弄于朋友义气与爱人情感的强烈冲突中,加之以武林争霸的阴谋与野心,在情节上表现得极有戏剧张力,而无论是“兵器谱”中的正邪双方(天机老人、金钱帮主、小李探花、银戟温侯、嵩阳铁剑)或未列兵器谱中的阿飞、荆无命,乃至于女阴谋家林仙儿,都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运用了相互映照的写法,深刻描摹出一个人光明与黑暗、狂野与温和的性格冲突,是古龙小说中最经得起以心理学理论作品。
  • 盗妃凶悍,王爷难眠

    盗妃凶悍,王爷难眠

    她行人所之不行,夜黑刨人坟,却有一身逆天的针法,还喜欢来点睚眦小报。她是将军府最不受宠的嫡女三小姐,空有倾城之貌,却是个连下人也可以踩上一脚的花痴傻女。姨娘刻薄伪善,庶姐庶妹阴毒可憎,受尽欺凌浑不知。一朝穿越,她成了她,从此,锋芒绝世。那些欺她的、负她的、辱她的,她都要千百倍索回。渣男几次欲索她之命,她却每每逢凶化吉,而他却落得个自食其果五马分尸。她与他缘定三生,今生来相逢,为了她,他可以以命相搏,只为守她一生。片段一:被渣男追杀落得不慎掉落万丈崖谷,某男纵身跃下与之相会。半空中被一只温和之手揽腰抱住,某女面色一喜,惊讶说,“该死的混蛋,你怎么也下来了?”某男耸耸肩,嘴角噙着一抹迷人的笑容说,“好巧,你也在啊,爷看这里风景不错,要不一同欣赏如何?”某女直接翻了个白眼,冷着脸蔑视说,“如此悠闲就带我上去,我看你也是个不行之人。”某男青筋爆闪,挺胸说,“男人不能说不行。”…………片段二:一个粉嫩精怪的小娃娃跑了进,“父王,母后和人种瓜去了。”某男低着头继续奋起疾书,淡淡说:“你母后难得有这闲情就随她去吧。”小娃眸中闪过一丝鬼魅,吱吱唔唔道:“可是母后说她要尝尝鲜,给宝宝再添个妹妹。”某男脸色一绿,风一般的跑了出去。小娃背负着小手摇摇头,长叹一声:“聪明绝顶的我怎么会有这么笨的父王,要不让母后把他休了,再找一个去……”只听“砰”的一声,好似一个重物落地声响起,小娃拍着手笑道,“父王你去吧母后我会保护的……”
  • 锁龙夺脉

    锁龙夺脉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来自日军舰队的第一发炮弹呼啸着落入海都市中心,掀开了这一场横跨百年的特殊战争。落日东出,宝塔断头,弥勒舍身·潜龙出角,十六字谶言一一对应。神秘的式神召唤,诡异的云梦湖,现代谍战奇诡惊险。海都市的东西高架立交桥柱上为何会有龙形浮雕?东海塔旁的君都大厦真的是插在龙脉上的利剑?为保家园龙脉。我们必将斗争到底!
  • 兵王传奇

    兵王传奇

    为了青梅竹马曾经的一句话,兵王辰南隐居市井,以开洗车行为生,却没想到曾经的红颜已坠入红尘。辰南心灰意冷,却遇美女总裁逼婚。莽莽长白延万里,皑皑珠峰屹九天,其内隐藏着何种秘密?荒凉的沙漠真的荒凉吗?这一切等着你来揭晓!【作者老四,VIP书友群:68716575,欢迎加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豪门盛宠:首席的天价妻

    豪门盛宠:首席的天价妻

    十年前十八岁的他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高材生十六岁的她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小罗罗一个他们相识、相恋四年后,二十二岁的他问她:“和我一起回国嫁给我。”她笑着抬起头看着他:“你可以为我留在美国吗?”他说:“要么和我回国,要么分手。”她沉默了,只是轻轻的拥住了他,主动亲吻了他第二天醒来以后,空空的身边已经没有她的身影然后他一个人回国了二十八岁的他是商界奇才身边有着一位众人眼中门当户对的妻子只是他的心底眼底依旧只有十年前的那个小女人二十六岁的她只是一家小小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外加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咪再次相遇他发誓要让她再回到自己身边而她只是摇摇头对其说道:“我才不要。”......
  • 我们的故事2

    我们的故事2

    以他们为那个时代的“标本”,已是茫茫40载春秋。当年的知青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所耕耘的土地上却永远留下了印记。作者用纪实文学的方式描绘出属于一代人的图景:他们和共和国一起经历苦难,从1968年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至今,一同迎来崭新的时代
  • 错乱姻缘:恶霸王爷的二手妃

    错乱姻缘:恶霸王爷的二手妃

    【读者群:203528541】“季云儿,既然你想玩,本王就陪你玩,在本王没有玩腻之前,你给本王好好的保管好自己的小命,知道吗?”男人冰冷的说道,一袭红色嫁衣化作破碎的布条在空中飞舞。“你休了我是吧,请便,不过本小姐要告诉你的是,在你休了本小姐之前,本小姐要先休了你,你就是一禽兽,根本就不配拥有任何一个女人,。。。”季云儿据傲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