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37

第37章 附录 印顺法师撰《神会与坛经》——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重要问题(1)

一前年(1969),“中央”日报中副栏,曾有《坛经》是否六祖所说的讨论。钱穆先生发表一篇有关六祖《坛经》思想的讲稿。一位侨居日本的杨君,对钱稿有所批评,杨君引用胡适先生的话,以《坛经》为神会(部分为神会门下)所作。于是引起了论争的热潮,参加的人不少。我认为这是个大问题,值得好好的研究一下。当时我没有参加讨论,只有佩服法师居士们护法的热忱。胡适在巴黎、伦敦,发现了敦煌写本中有关神会的作品。在东京,知道了敦煌本《坛经》。他加以整理、比对,而论断为“敦煌写本《坛经》、此是《坛经》最古之本、其书成于神会或神会一派之手笔”(《神会和尚遗集》一)。胡适的考据,是否可信呢?考据是治学的方法之一,对于历史纪录(或是实物)的确实性,是有特别价值的。然考据为正确的方法,而考据的结论,却并不等于正确。我曾不止一次的表示过:考据与法律一样,人与人间的纠纷解决,法律是可遵循的正当途径。法律是尊严的,但法官考察人证、物证,引用法律所作的判决,不一定是公平的,可能是冤屈的。明知是冤屈或不公平的,但不能凭“天理良心”的理论来纠正,更不能咆哮公堂,或对法官作人身攻讦。因为这不但不能平反冤屈,反而是触犯刑法的。唯一可用的方法,是进行法律的申诉。对法官所采用的人证、物证,驳斥其误解、曲解;提出更多有利于被告者的证据与理由,这才是平反冤狱、获得公平判断的最佳途径。例如胡适所作的论断,是应用考证的,有所依据的。我们不同意他的结论,但不能用禅理的如何高深,对中国文化如何贡献(这等于在法官面前讲天理良心),更不能作人身攻讦。唯一可以纠正胡适论断的,是考据。检查他引用的一切证据,有没有误解、曲解。更应从敦煌本《坛经》自身举出不是神会所作的充分证明。唯有这样,才能将《坛经》是神会或神会一派所造的结论根本推翻。否则,即使大彻大悟,也于事无补。写中国文化史、哲学史、佛教史的作家们(除了玄学家),还是会采取胡适的论断(因为他是经过考证来的)。所以,我不能同意胡适的论断,而对部分反对者所持的理由,所用的方法,总觉得值得研究。《坛经》代表六祖,还是代表神会的思想?这是个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将问题孤立起来,要将有关神会作品与《坛经》敦煌本,从禅宗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考证。神会是曹溪慧能的弟子,慧能是东山宏忍的门下,所以我扩大了视野:一方面,从东山门下——北宗、净众宗、宣什宗的禅风去观察《坛经》(与神会);从南宗、北宗、宣什宗、净众宗——东山门下,探求到东山宏忍,双峰道信的禅风,再进一步的研究到达摩。一方面,从《坛经》来看曹溪门下——荷泽宗、保唐宗、洪州宗、石头宗的禅风。因为注意石头,也就引起了牛头宗的研究。这样的观察一番,得到了从达摩到曹溪禅的发展,以及禅入南方而引起的蜕变情况。一年来的研究,写成一部《中国禅宗史》。对我来说,这是意外的,为我从来不曾想要这样做的。因为,我不是达摩、曹溪儿孙,也素无揣摸公案、空谈禅理的兴趣。而我竟那样做了,只能说因缘不可思议!经过这样的观察,《坛经》及神会在禅宗中的意义,有了一番理解。我觉得应该写一篇专文,对胡适禅宗史中那个重要问题——敦煌本《坛经》是神会或神会一派所作的论断,作一番彻底的纠正,以免“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胡适的这一论断,见于《荷泽大师神会传》第六段“神会与六祖《坛经》”(现依据胡适纪念馆单刊第三种《神会和尚遗集》,以下引文简称《神会集》)。他以“明显的证据”、“更无可疑的证据”、“最重要的证据”而得出那样的结论。现在先对这些证据一一的加以检讨。

二先从“更无可疑的证据”说起。韦处厚(死于828年)为道一(俗称马祖)门下大义禅师(死于818年)作《兴福寺大义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七百一十五)说:洛者曰会,得总持之印,独曜莹珠。习徒迷真,橘枳变体,竟成《坛经》传宗。优劣详矣!这句话,胡适论断为(《神会集》卷七十六):韦处厚明说《坛经》是神会门下的习徒所作。(传宗不知是否辨宗记?)可见此书出于神会一派,是当时大家知道的事实。韦处厚所说的“《坛经》传宗”,确实说明了敦煌本《坛经》与神会门下的关系。但到底什么是“竟成《坛经》传宗”?如没有明确的理解,论断就难免错误!不幸的是,胡适从来就没有弄明这句话的意思。原文在《坛经》及传宗旁边,加上符号,这是以传宗为书名的,所以小注说“传宗不知是否辨宗记”。但出版后,他将“传宗不知是否辨宗记”九字涂抹了,另在原书八页眉批说:祖宗传记,似即是韦处厚说的《坛经》传宗之传宗。亦即是独孤沛所说的师资血脉传。适之。这样“传宗”不是“显宗记”,而有点像“祖宗传记”了。后来,他又改变了主意,用红笔将原书(七五)“传宗”旁边的号画掉了。“传宗”不是一部书名,那又是什么呢?“竟成《坛经》传宗”,一直没有确定的了解,谜一般的东猜西猜。根本没有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怎么就说“此书出于神会一派,是当时大家知道的事实”呢?“竟成《坛经》传宗”,到底是什么意思?敦煌本《坛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解说,如:若论宗旨,传授《坛经》,以此为依约。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须知法处、年月日、姓名、递相付嘱。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禀承者,虽说顿教法,未知根本,终不免诤。大师言:十弟子!已后传法,递相教授一卷《坛经》,不失本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递代流行,得遇《坛经》者,如见我亲授。大师言:今日已后,递相传授,须有依约,莫失宗旨。敦煌本明确的说到“若不得《坛经》,即无禀受”;“不禀受《坛经》,非我宗旨”;“无《坛经》禀承,非南宗弟子”。

所以“《坛经》传宗”,是一种制度,是在传法的时候,传付一卷《坛经》。《坛经》不只是代表慧能的禅宗,又是师弟授受之间的“依约”——依据、信约。凭一卷《坛经》的传授,证明为“南宗弟子”。如没有《坛经》为凭信,即使他宣说“顿教法”,也不是“南宗弟子”。《坛经》是传授南宗的“依约”,所以名为“《坛经》传宗”。韦处厚的《大义禅师碑》,代表了道一门下的意见。依碑文说:神会“得总持之印,独曜莹珠”,对神会存有崇高的敬意。即使神会不是“独”得慧能的正传,也是能得大法的一人(会昌法难以前,洪州门下还不会讥毁神会)。但神会的“习徒”“迷真”向俗,如“橘逾淮而变枳”一样,“竟”然变“成”用《坛经》来作为“传宗”的依约。失去传法——“默传心印”的实质,而换来传授《坛经》的形式。所以神会是“优”越的,神会的门下是低“劣”的。这是道一门下对神会门下的批评。神会门下应用《坛经》为付法的依约(信物),所以在当时手写秘本的《坛经》上,加上些法统,禀承、传宗依约的文句。对《坛经》有所补充,但并不是造一部《坛经》。《坛经》的原本、改订本,都早已存在了。神会门下为什么要用《坛经》来作传宗的依约?也可说有他苦衷。起初,神会对抗神秀,以慧能为六祖,当时最有力的一着,就是传衣。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神会集》卷二百八十一至二百八十二,卷二百八十四至二百八十五)说:经今六代,内传法契以印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从上相传,一一皆与达摩袈裟为信。其袈裟今见在韶州,更不与人。余物相传者,即是谬言。法虽不在衣上,表代代相传,以传衣为信,令弘法者得有禀承,学道者得知宗旨不错谬故。神会以弘忍传衣给慧能,证明慧能为六祖。袈裟是“信衣”,是证明“得有禀承”,“定其宗旨”的。然而神会自己,慧能并没有传衣给他。神会没有传衣为禀承,那怎能证明是代代相传的正宗?四川的净众、保唐门下,看透了这一问题,所以提出了:神会没有传承慧能的正宗。如(卷七百七十五至撰)《历代法宝纪》(大正五一·一八五中至下)说:会和上云:若更有一人说,会终不敢说也。为会和上不得信袈裟。远法师问(神会)禅师:上代袈裟传不?会答:传。若不传时,法有断绝。又问:禅师得不?答:不在会处。有西国人迦叶、贤者安树提等二十余人,向会和上说法处。问:上代信袈裟,和上得不?答:不在会处。神会在动乱中成功(天宝以前,神会还没有开法);没有几年。又在动乱中去世。

到了神会门下,没有信袈裟,那与神秀门下有什么差别?而四川方面,净众与保唐门下,正传说信袈裟在四川,这应该是神会门下最感困扰的事了。在这种情形下,成立了“《坛经》传宗”的制度。当时,《坛经》是手写秘本,从南方(曹溪方面)传来。神会门下利用《坛经》的秘密传授(原本是曹溪方面的传授,与神会无关),在传法时,附传一卷《坛经》,“以此为依约”。对外宣称:六祖说,衣不再传了;以后传法,传授一卷《坛经》以定宗旨。《坛经》代替了信袈裟,负起“得有禀承”“定其宗旨”的作用,这就是“竟成《坛经》传宗”。这是神会门下而不是神会,是在《坛经》中补充一些法统,禀承(惟有这小部分,与神会门下的思想相合),而不是造一部《坛经》。引用韦处厚“大义禅师碑”,以证明《坛经》是神会或门下所作,是完全的误解了!

三为了证明《坛经》为神会或神会门下所作,胡适首先举出了“很明显的证据”,他说(《神会集》卷七十五):上文(见原书九至十二)已指出《坛经》最古本中,有吾灭后二十余年……有人出来、不惜生命、定(原作“第”)佛教是非、竖立宗旨的悬记,可为此经是神会或神会一派所作的铁证。神会在开元二十二年,在滑台定宗旨,正是慧能死后二十年,这是最明显的证据。《坛经》古本中,无有怀让、行思的事,而单独提出神会得道,余者不得,这也是很明显的证据。敦煌本《坛经》,确有“神会小僧,能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余者不得”的赞许话;暗示二十年后,神会定宗旨的预记。然以此为“很明显的证据”,论断敦煌本《坛经》为神会或神会一派所作,是有问题的。问题在——敦煌写本《坛经》,此是《坛经》最古之本。假定,敦煌本《坛经》真如胡适所说的“最古本”,那里面既有悬记神会定宗旨、神会得道的话,也许是神会或神会一派所作。但依我们所知,敦煌本是现存《坛经》各本中的最古本,而不是《坛经》的最古本。从《坛经》成立到敦煌本,至少已是第二次的补充了。敦煌本《坛经》,可称为《坛经》传宗本,约成于780—800年间,由神会门下,增补法统、禀承等部分而成。在《坛经》传宗以前,南阳慧忠已见到南方宗旨的添糅本,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大正五一·四三八上)说:吾(慧忠自称)此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谭,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慧忠卒于大历十年(775)。在他游方时(应在750顷),已经见到将《坛经》添糅鄙谈的“南方宗旨”本。

南方宗旨,在现存的敦煌本中,明显的保存下来(南方宗旨与神会所说不同),可见敦煌本是以“南方宗旨”本为底本,增补些法统、禀承而成。慧忠知道“南方宗旨”本是添糅本,可见慧忠在先已见过《坛经》原本。从《坛经》的“曹溪原本”。添糅而成“南方宗旨”本;再由神会门下,增补为“《坛经》传宗”本(详如拙作《中国禅宗史》第六章“《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中说)。胡适认定的《坛经》最古本,其实至少已增补两次了。传写中的古代书籍,每每为人增补(或者删削),禅书也不例外。胡适作《陶宏景的真诰考》(见《胡适文存》第四集),考得《甄命授》第二卷,将《四十二章经》的一部分抄袭进去了。我们不能见到增补的《四十二章经》部分,论断《真诰》全部从佛经中来。这正如敦煌本《坛经》,有神会门下增补的“《坛经》传宗”部分,我们不能就此说《坛经》全部是神会或神会门下所造。所以胡适的“很明显的证据”,犯了以少分而概全部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在不知敦煌本《坛经》成立的过程,而误认敦煌写本为《坛经》最古本。胡适的“最重要的证据”,举了五个例证,是:“定慧等”“坐禅”“辟当时的禅学”“论《金刚经》”“无念”。为什么最重要?原书(《神会集》卷七十六至七十七)说:我的根据完全是考据学所谓内证。《坛经》中有许多部分和新发见的神会语录完全相同,这是最重要的证据。《坛经》的部分文句,的确与《神会语录》相近,这也难怪要看作“最重要的证据”了。

在没有分别考察以前,先要说到:慧能是老师,神会是弟子,这是胡适所承认的。慧能自己没有著作,由弟子们记集出来。神会当然是继承慧能的,那么《神会语录》中的语句,部分与《坛经》相同,为什么不说神会采用慧能的成说?要倒过来说《坛经》是神会或门下所造呢?如说:神会没有明说是老师所说,所以是他自己说的。但这种理由,至少在佛教著作中,是不能成立的。例如嘉祥吉藏的《三论玄义》(大正四五·一上)开端说:夫适化无化,陶诱非一。考圣心以息患为主,统教意以通理为宗。但九十六术栖火宅为净道,五百异部萦见网为泥洹,遂使鹿苑丘墟,鹫山荆棘,善逝以之流恸,萨埵所以大悲。前四句是吉藏的老师兴皇朗《中论玄》的开端话。下面这几句,是套用罗什弟子寿春僧导的话而略改数字。好像自己说的,其实是引用旧说。在佛书中,这种风气极为普遍。有关神会著作中(《神会集》卷二百五十至二百五十一,二百二十七至二百二十八),发现有: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敬礼初发心。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四重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前八句,见于《坛语》及《南宗定是非论》,一再引用,都没有说明来处。其实这是引用《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三十九的(大正一二·五九○上)。次四句忏悔偈,有“四重”“五逆”“七逆”“十恶”“障重”“一切罪”——六偈。与神秀所传《大乘无生方便门》的忏悔偈相同。《大乘无生方便门》仅“十恶罪”“五逆罪”“障重罪”——三偈(大正八五·一二七三中),这应该是东山门下的旧说(东山门下都是戒禅相结合的),神会引用而敷衍为六偈,也没有说明来源。有关神会的作品,大抵引用旧说而不加说明,好像自己说的一样。所以以《神会语录》所说,来证明《坛经》由此拼凑而成,就难免错误了!再来分别考察。为了说明的方便,先评第三例“辟当时的禅学”(《神会集》卷七十九至卷八十四)。胡适引《坛经》的批评“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原误为“真心座”,依明本改)不动、除妄不起心”及“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比对《神会语录》等,而论断为:可知此种禅,出自北宗门下的普寂。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不生气:给大忙人看的佛法书

    本书从佛的众多角度来诠释佛的真意,将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当中。仔细阅读本书,会使你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让你的心更加善良、慈悲,胸怀更宽广。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热门推荐
  • 揣把菜刀闯皇宫:与皇逼婚

    揣把菜刀闯皇宫:与皇逼婚

    (每天的上午12点之前和晚上8点都会有更新)乌龙女珊哥飙车时撞上了卡车,直接穿越到了花国。然后遭遇了一堆离奇的事和极品的人,还有那个让她心动不已的皇上。终于,她揣着一把菜刀闯进了王宫逼婚,可怜的皇上只有两条路,娶她or自宫。。。。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秋千坠:皇后太嚣张

    秋千坠:皇后太嚣张

    本文有轻松搞笑,也有虐情悲伤,精彩在后面……亲们喜欢请收藏呐!金楚国史上最有名的皇后叫安瑶玑。她不是绝色倾国;她不是才华横溢;她不懂三从四德;她有点独具一格;她是最嚣张的皇后,将皇宫的一切颠倒。她爱秋千,他爱的女人也爱,她另搭秋千架,却被他派人拆掉……他不心疼自己,可想心疼她的人多的是,而且个个绝色貌美霸情南蛮王柴九霄;温柔如玉萧凌洛;神秘寡言的宫主水无痕;富可敌国的唐三少。被指替嫁且是冒牌公主,她拍拍屁股走人,入民间,女扮男装,但身份花样繁多——清轩阁诗会的会长;晚歌苑的创建人兼老板;安乐马园的主人;千色妓院的老板;安安女子学院的院长;安安绣纺的老板;无论哪个身份,怎么都和皇宫扯上关系呢?为什么和那个爱着弟妹的皇帝纠缠不清了呢?他说:“你,给我老实的回宫吧,不然我要用武力解决!”她笑:“你还不知道吧,我是黑帮老大的女儿……”QQ群:114236928
  • 七秒钟的记忆

    七秒钟的记忆

    书皮上赫赫写着。她死死的盯着那两个字。眼前上演着关于他和她,再也回不去的高一。是的,再也回不去的高一,古文,那里寄存着他和她。那里,写着他的姓名,刻着她的过往。那里,藏着一场迟来的念念不忘。。高一四班。。。。。突然,白小七想问自己,用了整整一个高一,记住的那个人。到底能在她的生命中,惦念多久,一年。十年。还是二十年。还是生生世世。白小七说,对不起古文,我毁了你安稳的人生。然后背过身,泪流满面
  • 鬼屋

    鬼屋

    一间奇异的出租屋牵扯出了千年恩怨的“人鬼神”之恋。外来的白领女果果本是一普通的平凡女孩,可就在那间鬼屋里,让她经受着可怕的恐惧和千年情节的折磨。于是就有了以下惊人骇俗一幕幕恐怖的亲身经历。
  • 重生明末当皇帝

    重生明末当皇帝

    现代人朱宇一夜醒来成为了木匠皇帝朱由校,传说中的一代昏君,然而他发现事实并非这么回事。他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反而是随时都可能丢掉小命的傀儡皇帝。明亡,亡于财政破产。一边是外患不断,一边是代表商人利益的东林党操控朝政、阻碍国家税法改革,一边又是天灾不断。为了挽救这个迟暮的王朝,从此君王不早朝。并走上了疯狂的敛财之路,经营皇庄、皇店、开设工厂、四处抄家。“昏君啊!比万历还贪。”“暴君啊!当初瞎了眼,竟扶其登基。”朱由校:“朕必将让大明火德,普照帝国每一位善良的子民,让他们不论富裕还是贫穷,都能更有尊...
  • 你丫抢婚有完没完

    你丫抢婚有完没完

    身为京城首富的秦府,一直有个最大的秘密那就是------秦老爷竟穷地连女儿都养不活了!只好选一个富贵女婿来担当重任。但秦小姐,却人冷如冰,难起一丝涟漪!她深信,多情是人生的最大不幸!既然婚姻只是人生必然的旅程,那嫁与不嫁?嫁与什么人又何妨?可惜,上天总好像与她做对!不,确切地说,有一个男人总是与她做对!每一个大婚之日,他都恶劣地出现!抢婚,抢婚,抢个没完没了!第一次抢婚的理由是,因为太无聊了,他要小赌!第二次抢婚的理由是,大红花轿穿过他的府门,他看着碍眼!第三次抢婚的理由是,好歹已经有了肌肤之亲,为何不给他这个奸夫打声招呼而第四次更夸张,竟然在京城地下挖了一条地道直通新房,干什么?抢婚呀!可真等到他自己也想过过当新郎的瘾时,报应终于来了,新娘子又被别的不明人士抢走了!可恶,抢婚-----可是他的专利权呀,竟然有人敢侵犯他的权利,这不是找死吗?秦涟漪-----面对尘世,就算再冷然,但她毕竟是个女人,有些东西还是放不下,生命这东西就像一朵美丽诱惑人的花,而她的生命则仿佛一朵被折断的花,拿走不是,丢弃也不是,接回去更不可能,真是左右为难。唐天齐-----她这样冷冰冰的人,难道对关系女子重大名节的事情就真的如此无动于衷?终有一天,他要找到让她惊慌失措的事情以供自己娱乐,至于现在嘛?仅仅只是个开始,后面的戏码更多,更长,更精采。林怀玉-----他曾经以为这上天是眷顾自己的,如今却觉得,这一场婚事,仿佛是月老打的一个呵欠,如今,清醒了,原本一切美好的梦想,彻底成了泡影。夜媚娘-----这一抱,那么紧紧的拥抱,尽管动机只是为了让她不伤害他的妻子,但却唤醒了她心中早已掩埋许久的温柔。唐玉轩-----她呕吐的样子很美,许多年之后,当他流离失所,四处被官兵追杀的时候,他偶尔停下来之时,他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她吐的一塌糊涂的那个午后。风为织-----如果没有那伙山贼,如果没有轻尘的那些隐瞒,一切是否都会不同呢?可惜,人生没有什么如果,有些东西永远回不去了!柳轻尘-----也许,再轻的尘土即使想飞上枝头,也总归只会随风而动,直到有一天风遗忘了它,尘土怎可留住风的脚步呢?秦天放-----她与他,就好像她是开在宋代文人笔下的一朵清梅,而他的心则在明代的墙角枯萎着。唐心儿-----敢和她抢男人的女人,那下场只有一个字,死,死,死!
  • 赢在恰到好处

    赢在恰到好处

    没有人否认精明强干者藐视陈规旧俗,也没有人否认天才都有一定的叛逆性,但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过分。为人处事如果太过分,就容易走极端。一个易冲动、爱走极端的人,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会把已经取得的成功葬送掉。所以,永远不要走极端,要恰到好处。
  • 外星人之谜

    外星人之谜

    爱因斯坦曾说:知识是有限的,而未知却是无限的。今天,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不但不断走向微观领域,而且还更深入地走向了宏观领域——地面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宇观领域——宇宙的边界、起源和演化等等,沿着这条道路,人们不断从已知走向未知。本书集中了近年来,科学界对地外智能生命进行研究的资料和成果,数字准确,语言详实活泼,特别适合青少年朋友们阅读。从月球、火星、金星等宇宙天体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发生的一系列神秘莫测的飞碟与外星人事件,为你尽情展示地外生命的神奇与宇宙的奥妙,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
  • 恶夫恰妻

    恶夫恰妻

    第一部恶夫恰妻(已完结)指腹为婚?亏老妈想得出来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奉行这个对方是黑道额你不是把你女儿往火坑里推吗抗议无效?老妈你也太专制了吧就算我老被人炒鱿鱼也用不着用这招来激励我上进吧不是玩笑,立马登记而且对像还是那个没品男上次要不是他把我丢在马路上我会被人炒鱿鱼不行,我要逃婚这两个没良心的竟然惧于老妈的淫威把我拐骗到婚礼现场这笔帐我先记着你看看这一大票女的全是来找我理论的可见这个男人有多花心老妈,为了女儿的幸福咱们毁婚吧不行,要我好自为之我不要啦推荐好友懒忽忽文文:穿越旅行团http://m.pgsk.com/MMWeb/m.pgsk.com来到陌生的世界,开始新的探索旅程,她是史上最倒霉的反穿者。什么?组织团队穿回我的故乡......总结:时代的流行,反穿、穿越人士刷的一大票。-------------------------吼一声:有点雷推荐好友茶茶文文:叫你勾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