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900000027

第27章 付嘱品第十(1)

注释

①灭度:谓命终证果,灭障度苦。即涅槃、圆寂、迁化之意。此谓永灭因果,开觉证果。即永远灭尽“分段、变易”等二生死,而度脱“欲、有、见、无明”等四暴流。②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入三科,欲详知“三科”的分类及内容,可参阅拙作《佛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③二法:分诸法为二种,或分为色、心,嘱其传持。如《金刚经》,或分为染、净,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据《止观辅行弘传决》卷六之二,是指十对之二法摄尽一切诸法。此十对为:真俗、教行、信法、戒乘、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④阴是五阴:阴,亦作蕴。五阴,即五蕴、五众、五聚。指色、受、想、行、识。⑤入是十二入:入,亦作处。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⑥界是十八界:在十二入之上,再加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合为十八,称十八界。依愚之差别,为愚心于心所者细别心而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入,为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为利根者而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入,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可参阅拙著《佛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⑦含藏识:即八识中之第八阿赖耶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释品题:付嘱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含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阿赖耶识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此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亦称我爱执藏识。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出版)。⑧转识:即末那识。唯识宗将有心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为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之污染识,恒审思量胜于其他诸识,因其是由藏识转生,所以称作转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著,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因此品是记述六祖慧能临示寂之时,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欲能覆圣道、蔽心性。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出版)。提示佛法无定法,禅学无定论。要在注意方法,切莫妄论是非。吾灭度后①,各为一方师。参禅方法,只是“见性”、“破执”,“破执”即所以“见性”,“见性”则无执可破矣。其归,一也。六祖教弟子运用“三十六对法”说法不离自性,其主旨只是一个“破执法”。故于“即离两边”之下,重之曰“更无去处”,否定重否定,直到无可否定处,放下万缘,字祖庭,连“放下”也须放下,始有见性分。由此悟后勤加修持,保任得自性恼常朗现,始是你我放生命不退转处。

经文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①: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②,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③,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知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可见在唐时神会门下所传已经如此,乱与定对,慈与毒对④,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⑤,喜与嗔对⑥,舍与悭对⑦,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注释

①外境、无情五对:外境,属于外在的认识对象;无情,指没有情识的事物;即指禅宗对没有精神作用的外部事物,相对的而有五个对子。②法相语言十二对:法相,指诸法所具有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唯识宗之物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而说明法相,故法相可以泛指一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词、概念及其含义等,既包括一切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亦包括永恒的无灭变化的现象在内,为南宋时胡金教人伪造邪言而增入刊版者。天桂禅师之《海水一滴》中,禅宗将其概之为“法相语言十二对”,作为指导学人的应对答难。③有漏、无漏:漏者,烦恼之意。有烦恼之法,或为增长烦恼之法,称为有漏;离烦恼之清净法,或不为增长他烦恼缘之法,称为无漏。④毒:狠心或伤害心,称之为毒。引申为加害。⑤害:心所法之一。指欲损害他人之心,属说一切有部小烦恼地法之一;法相宗随烦恼之一。相反之心所法为“不害”,即不损害他人之心。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巴蜀书社出版)。⑥嗔:心所法之一,根本烦恼之一。于苦苦、坏苦、行苦和共此三苦的惑业生起嗔恚(凶狠)为性,能障碍无嗔,使身心烦燥不安,起诸恶行为业。嗔就是憎恨、凶狠,是仇恨可恶的境界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⑦悭:心所法之一,随烦恼之一。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沉醉资财或垄断知识,秘不惠人为性,能障不悭,鄙陋积蓄为业。对于财物和知识的吝啬心理。可参阅拙著《百法明门论讲析》。提示“三十六对法”的主旨,只是一个“破执法”,故必须要“出没(入)即离两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经文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①,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而一笔抹杀之。今查敦煌写本与流通版本略同,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②!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故以“付嘱”为品题。明朝祖庭景隆(应天府清平山寺景隆禅师,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③,生中道义④。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阴是五阴④,色、受、想、行、识是也。

注释

①此三十六对法:禅宗六祖慧能付嘱弟子之三十六种相对性概念,被称之为三科三十六对法门。三科指对法外境,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总共三十六对。此对子的分类方法在传统佛教典籍中是没有的,盖凡运用三十六对之际,无论出入,均应即离两边,以免使人滞言执义。②窒碍:即阻塞不通的意思。《朱子全书·学二》:“却看道理有窒碍处,却于这处理会。”③二道相因:二道,指相对的两个方面。二分对待法是妄计分别,以其相为对立,《付嘱品》从开头起共七百七十九字,故彼此可以相因互破。如所谓“出没”、“出入”、“来去”,皆指以此边破彼边,因彼边而此边亦同破,故相因而即离两边。这即离二字是指相因互破的同时,不可轻易放过。《入道要门》上说“无二边亦无中间即是中道”,二边既离,中亦不立,于是中道胜义的理体说不用求取而自然生成了。佛法无定法,在乎运用适得其机宜;观六祖慧能所说的应对方法而益信其如是。④中道义: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这里,是把“二道相因”的回答方式视为“中道义”。所谓中道义,在《坛经》中,即超越相对之意义,即指自性,此乃六祖慧能思想体系中之绝对真理。提示二分对待法是妄分别,为什么六祖要“动用三十六”来作传授的应对方法呢?这在经文里六祖已经反复说明“出没即离两边”、“出入即离两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以其相对立,故彼此可以相因互破。所谓“出没”、“出入”、“来去”,皆指“以此边破彼边”,“因彼边而此边亦同破”,故“相因而即离两边”。这“即离”二字是指相因互破的同时,不可轻易看过。《入道要门》上说:“无二边亦无中间即是中道”,二边即离,号空谷)之《尚直编》中谓,中亦不立,于是中道胜义的理体就不用求取而自然生成了。佛法无定法,在乎运用适得其机宜;观于六祖所说的宗门应对方法而益信其如是。

界是十八界⑥,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⑦。若起思量,即是转识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经文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①,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师云:“神会小师②,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先须举三科法门②,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同时记述六祖慧能迁化前后的经过情形,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③,更无去处。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如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胡金教人杜撰增入之说亦无旁证。

经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③。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

注释

①太极元年……延和……:唐睿宗即位时为中宗景龙四年庚戌(710),改元为景云元年;翌年为景云二年辛亥(711),第三年壬子改元为太极元年(712),是年五月又改元为延和,是年七月玄宗即位,八月改元为先天元年。故太极、延和、先天三改元,同在壬子(712)。第四年癸丑改元为开元元年(713),故先天年号只有半年。②小师:系指受具足戒未满十年之僧人;亦指弟子,此系相对于师父而言,多用于师父对弟子之称呼。③真假动静偈:诸法相用,是假非真;而隐显于诸法相用根底里的自性体,才是真实。只要能够“因物付物”,“即相用离相用”,不为诸法所牵缠,亦不灰灭地断绝相用而求真实,这是学佛参禅的正法正办。《楞严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授以法,云何见所见?”这“真假动静偈”的大意,正与《楞严经》相同。一般修禅人,不免误以“枯坐为功夫,死水为无念”,而堕落于“解脱深坑”。须知动中之静是真不动,不动的静断佛种性,善分别诸法相用而不离胜义真不动,这是顿门宗下正法正修。要之,禅不在言语上,却亦不在静默处;言语静默都不犯,自显胜义真不动。本偈动静的大意在此。本偈中“言下若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前《般若品》中亦曾说“将此顿教法,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终身不退者,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吩咐,不得匿真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此两段所说,实为顿门宗下法施的法式,应当参读。《法华经》说:“于一切众生,则谓此七百七十九字全是杜撰之嵬说卑辞,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入是十二入⑤,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六祖慧能与佛陀之遗意相合。儒家的《论语》上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荀子·劝学篇》说:“不问而告,谓之傲(与躁同);问一而告二,谓之赞(训多言);傲非也,赞非也,君子如晌(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矣。”又说:“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以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训人)。”综合而看,儒佛圣贤教的法式,也都没有不同。免谤无诤之道,也就在其中了。提示涅槃究竟是什么境界,《般若心经》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学佛参禅,在于明心见性。见性之人,人法二空,事事无碍;心安理得,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绝无分别妄计;能修行到这样,不需跳出三界外,对门下几位常随的高徒之最后嘱咐,无非一路涅槃门,即活着亦已进入了涅槃境界。否则颠倒梦想了一生,终日在怨亲、毁誉、功过、是非中过生活,生死心炽,事理障深;那即是死了也不是涅槃。“法性本无生灭去来”一句,就是涅槃境界的不二注释。读六祖临涅槃时最后嘱咐的经过,是何等气象?与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的最后遗训,是同是别?切勿轻易看过。

经文

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①。

不动是不动②,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③,第一义不动④。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同类推荐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热门推荐
  • 汉骑

    汉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李信来到了明朝末年的辽东,这个时候大凌河之战即将爆发,皇太极随时领军南下,围困大凌河城;在中原,李自成声势越来越大。明朝内部,贪官污吏横行。江山随时倾覆。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且看李信,自囚犯而起,一人一骑,纵横关外,周旋于后金、明朝之间。此刻江山如画,豪情万丈。金戈铁马之间,国色天香,美人倾国又倾城。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理常识速读

    心理常识速读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关于心理的一些小常识你了解吗?《心理常识速读》这本书从“感官生理心理”、“感官神经特殊能力”、“心灵不可知”等等方面来向大家介绍心理的常识;快来了解这些关于心理的常识吧!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时政谈屑

    时政谈屑

    争取和平环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理论界要为宁夏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场体系 、关于新时期干部理论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内容组成。
  • 逍遥仙缘

    逍遥仙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数世外之人追求长生之术,追求仙道,追求逍遥。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修真一道。而在修真之士居多的东方九州大地之上。修真界由两大门派并列称雄,是天下修真界的领袖。这两派分别是佛家的大悲寺与道家的天玄宫。
  •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

    《鲁迅与山西》这个题目,对我来说,已不新鲜了。早在七十年代末,我就想好了这个题目,并且作了动手的准备。由于研究赵村理更为急迫,我改变了方向。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我当时在《汾水》编评论,特地开辟了一个《鲁迅与山西》的专栏,约请王瑶先生、冈夫先生、唐诃先生以及我的朋友王峻峰,分头写了文章。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营养搭配小炒王

    营养搭配小炒王

    《美食天下(第1辑):营养搭配小炒王》贴心周到地提供给您丰富多样的小炒菜式,足以让您天天都有拿手菜上桌,轻松成为小炒高手,小炒最能体现中式菜肴“色、香、味、形”等诱人特质,每天家人的餐桌上,各种小炒都必不可少,给你带来贴心美味感觉,简单易学,轻松掌握做菜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