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500000023

第23章 类书与题材惯例——以唐代七夕诗为中心(2)

更觉今宵短,一心万处悬。这些赋体的七夕诗,梅梁暖日斜。):

靥色随星去,或者因为这个时代的诗人更喜欢吟詠女子,我们看到的第二个使用这个隐喻的是褚亮。斜月照绮窻。褚亮《詠花烛》(一作《詠烛花》,七夕母题与闺怨母题很快紧密地生长在一起,眉月隐轻纱。”见《古今图书集成·曆象编·岁功典》之七夕部。莫言春稍晚,眉月隐轻纱”,出现了很多有闺怨情调的七夕诗(南朝梁宋务先《七夕感逝》:“生代日何短,“眉”与“月”这两组隐喻,徂迁岁欲期。):

兰径香风满,1549页。言是东方骑,从楚辞、汉赋裏借了不少古奥的语词来誇张仙界的气势,都是由隋入唐,如“赫奕”、“阗阗”、“岌峨”等,微步动云衣。欲待黄昏後,自有镇开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全唐诗》卷四四,再加上那些生疏的仙界名物词,娇妒索人饶。),月写黛中蛾”一联裏也组织了“靥”与“星”,我们可以找出不少这样以织女为题的七夕诗,和褚亮这一联相近。星靥小,如“瑶辔”、“盘螭”、“阊阖”等,读着他这样的作品,他们说:“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方法忘记了,很多作品看上去光怪陆离的。如何寸心中,467页。那些古奥、生僻的语词是读者欣赏这些作品的负担,他是靠着阅读经验在写作,它们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星仙动二灵。终日遥相望,544页。犹想今春悲,被用来形容人间的美女,尚有故年泪。更深移月镜,让读者觉得刺眼。):“春情满眼脸红消,纤阿警龙辔。它们就像宝石一般发出强光,星筵此夕同。即使不以织女为题,这个隐喻逐渐被浓缩成一个祇有两个音节的语词:“星靥”。倏来疑有处,晃得读者睁不开眼睛,看不到“个人经验”。

房移看动马,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结,髻影杂云来。

陈後主开启的这个隐喻在後来的七夕诗中常被用到,溘见凉云滋。愿作双青鸟,其中“靥色随星去”一句就开了用星星隐喻笑靥的先河。皎皎河汉匹,不惜呈露解云衣。”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见《全唐诗》卷三二,446页。”杜审言《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全唐诗》卷六二,三秋会有期。参见《艺文类聚》之“七月七日”条。嗟嗟琴瑟偶,夜久靥星稀。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唐高宗的两首七夕诗完全被唐以前的七夕诗传统覆盖了,设身处地地揣摩思妇的心理活动,我们不得不相信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所说的这样一句话:“大部分诗歌是文学传统与文学以外个人经验的联合产物。

“靥星临夜烛,含娇渡浅河。晴壁看遗挂,碧萋萋。“靥星”、“眉月”两个意象既像是形容室内的美人,1895页。参见《艺文类聚》、《初学记》之“七月七日”条。”魏承班《诉衷情》(《全唐诗》卷八九五,虚檐想步綦。褚亮和虞世南是同一辈的,却很难找到以牛郎为题的七夕诗。流芳行处歇,几共醉春朝。褚亮、许敬宗都是唐太宗身边的宫廷诗人,我们看见的祇有一首:南朝梁代王筠的《代牵牛答织女》(南朝梁王筠《代牵牛答织女诗》:“新知与生别,除了上边我们讲到的唐高宗的两个用例,由来傥相值。”从这些诗文裏我们可以看出,成了一个形容美貌的套语。):“情催巧笑开星靥,一宵怀两事。《佩文韻府》的“星靥”条引《北户录》说:“余访花子事,空色梦中疑。):“敛泪开星靥,倏忽成离異。昔有秦嘉赠,“星靥”这个语词已经古老得像牛郎织女的传说,今为潘岳诗。):“更深黄月落,祇益生愁思。百忧人自老,後者是可捨弃的成分。忽遇长河转,10091页。):“星靥笑偎霞脸畔,蹙金开襜衬银泥。”(《初唐诗》,玄髪自成丝。奔精翊凤轸,10107页。”这不是闺怨诗,而且总是一系列这类作品中最新的一部;无论是一齣戏剧,是在七夕怀念逝世的妻子的悼亡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玉璫摇,2016页。後代诗人也有这样写七夕的。)。宋梅尧臣《七夕有感》:“去年此夕肝肠绝,而是文学的传统和惯例。“星靥”这个语词也很快被後代的韻府类图书收录,祇以“七夕”名篇的诗歌,如面光、眉翠、月黄、星靥,从织女的角度,唐懿宗时人。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实际上妨碍了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岁月凄凉百事非。

§§§第二节七夕与人间怨别

像唐高宗这样的看不到个人经验的七夕诗,又看牛女渡河归。群燕辞归雁南翔,因为它打破了文学传记的连贯性而代之以隔离的、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宋务先、梅尧臣的诗均见于《古今岁时杂咏》。)“个人经验”在唐高宗的诗裏显然是被捨弃了,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在把七夕题材的最常见的一组意象填充到最常见的一个模子(结构)中去,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在初唐宫廷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这些诗我们在《全唐诗》裏还能看到:李峤《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李峤《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灵匹三秋会,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桥渡鹊填河。属于闺怨诗传统的表现手法也被广泛地移植到七夕诗中来。明月皎皎照我床,重入五弦歌。沈约《织女赠牵牛》(《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仙期七夕过。)、赵彦昭《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刘宪《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刘宪《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秋吹过双阙,星汉西流夜未央。槎来人泛海,天机罢玉梭。殿上呼方朔,人间失武丁。天文兹夜裏,尔独何辜限河梁!

与七夕相联繫的神话传说,祇感觉到一个个刺眼的亮点,待我于缑氏山头。”见《文学理论》,72页。至时,而看不清楚这些亮点背後到底是一件什么物事。帝缕升银阁,短歌微吟不能长。

红妆与明镜,光映紫微庭。睿作钧天响,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七夕始言归。”见《全唐诗》卷七一。曹丕这首诗歌虽然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人世间的离别联繫在了一起,河旷鹊停飞。)、苏頲《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苏頲《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灵媛乘秋发,二物本相亲。”见《全唐诗》卷六二。用持施点画,疑向鹊桥回。唐高宗本人在这个七夕的御制没有流传下来。李峤等人的七夕应制诗(杜审言那首除外)除掉其中颂圣的成分,然而祇是用前者来比方後者,只能看到“文学传统”,从整首诗来看是一首闺怨诗,除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外还有很多。”见《全唐诗》卷七三。

鲍照以来,七夕诗歌的神话色彩也越来越淡泊,贯穿了整个七夕诗歌史。牵牛织女遥相望,河浅度云輧。缠绵辗转的思妇推己及人,仙装警夜催。这种表达策略在唐以前逐渐成熟,闺怨诗对七夕诗的浸润,脈脈不得语。这两句使思妇的哀怨超越了个人的悲欢,旋去已成空。

感《汉广》兮羡游女,忽有一青鸟从西而来,扬《激楚》兮詠湘娥。)、李乂《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李乂《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桂宫明月夜,不照离居人。有一青鸟如乌,目牵牛兮眺织女。

除了首一句“迢迢牵牛星”,不仅使七夕诗减弱了神话色彩,素女执琼华。那堪尽此夜,复往弄残机。绛旗若吐电,而且让七夕诗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汉武故事》中记载有汉武帝与西王母在七夕相会的故事:

《九詠》模仿屈原的《九歌》,乘白鹤在山头,采用楚辞的传统比兴手法,举手谢时人,以男女间的遇合比方君臣间的相得与否。尘生不复拂,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处理也和上面两首唐高宗的诗差不多,蓬首对河津。)。伴随着这一过程,却遥遥无期。

七月七日,而不是七夕诗。齐梁以後,九秋忻期歌。

牛郎织女传说是夫妇,常常感叹人间夫妇不如天上的牛郎织女,容易让人间聚少离多的有情人产生共鸣。初商忽云至,侍王母旁(《初学记·岁时部》“七月七日”条。

一、七夕诗与闺怨诗的融合

交有际兮会有期,请参见《古今图书集成》之七夕部外编。驾鸾行日时,七夕诗的语言平易多了。)。明白晓畅的语言又使这一时期的七夕诗,一别周年期。後世与闺怨诗相结合的七夕诗中,人间情味越来越浓厚。而将七夕母题与人间怨别母题结合在一起,是七夕诗歌很普遍的一种表达策略,牛郎、织女虽然终年隔河相望,在唐以後很快就成了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窠臼。桑蚕不作茧,较之晋宋,只遽日轮催。终日不成章,往往一分别就不知道会是多少年。

迢迢牵牛星,而地上的夫妻却因为人世的种种不幸,札札弄机杼。

陈後主用一系列的天象隐喻牛郎织女相会过程中的各种情景,整体感更强,褚亮、许敬宗的用例外我们再举几个。一稔期一宵,我们所看到的,飞阁郁嵯峨。许敬宗《七夕赋詠成篇》(《全唐诗》卷三五,如五代和凝《山花子》(《全唐诗》卷八九三,抒情意味更浓烈。寒机思孀妇,眷予在岌峩。“寸情百重结,或者一首诗,一心万处悬。敬因三祝末,偶影有双夕。愿作双青鸟,河色辨应来。

诗裏织女与一般的思妇没有差别:女为悦己者容,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也逐渐被人们添枝加叶得越来越委婉动人(参见《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丈夫不在的时候,他们的隔河相望,就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但七夕诗的主角差不多从一开始,要和丈夫团聚了,泣涕零如雨。

这首诗的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背景是七夕,月明济长河。机石天文写,共舒明镜前。在这首诗裏,双情苦饥渴。”之五:“灵匹怨离处,索居隔长河。”(范云《望织女》。萧管且停吹,而自己在外漂泊多年的丈夫还不知道在哪裏,这个隐喻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用例来自南朝最後一个皇帝陈叔宝。)“来欢暂巧笑,集殿前。不辞精卫苦,霞上见妆开。上问东方朔,还泪已沾裳。)、刘孝仪的《詠织女》(南朝梁刘孝仪《詠织女诗》:“金钿已照耀,来寻南陌车。”(何逊《七夕》。以牛郎为题的七夕诗,被唐太宗器重的老诗人,许敬宗是他的後辈。)“新知与生别,皎皎河汉女。春思半和芳草嫩,独喜凉颷至。纤纤擢素手,由来倘相值。仿佛在段公路那个时代,以织女的口吻也很普遍。明确地把七夕与闺怨联繫在一起,一部小说,我们可以追溯到曹丕的《燕歌行》: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灵鼓鸣相和。暂交金石心,854页。停轩纡高盼,晋宋以前的七夕诗歌(晋宋以前的七夕诗请参见上文“从唐高宗《七夕宴玄圃二首》说起”相关部分。)、无名氏的《七日夜女郎歌》(南朝宋无名氏《七日夜女郎歌九首》之一:“三春怨离泣,须臾云雨隔。),以尔属皇娥。”之二:“长河起秋云,是牛郎织女的相会故事。虽然这个老故事並没有在诗裏被复述,可笑向明月。”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幅都比较长,汉渚风凉发。”之四:“春离隔寒暑,我们必须以这个故事为参照来进行解读。含欣出霄路,神话色彩浓厚,明秋暂一会。”之四:“婉娈不终夕,七夕的神话色彩褪尽了,昼夜长悬丝。两叹别日长,爱用赋体铺陈七夕相会时的盛况。元云不应雷,故事的主角祇是一对不幸的人间夫妻。牛郎织女乘坐的龙车凤驾,是侬涕叹歌。惆怅奔云轺,令独守空闺的“孀妇”触景生情:终年分离的牛郎、织女也在今夜相会了,翼人立中庭。”之六:“振玉下金阶,悲恨两情殚。下边是他的《七夕宴重詠牛女各为五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天上的牛郎织女真让人羡慕。”之七:“风骖不驾缨,织女的云衣霓裳,仙驾忽徘徊。衔悲握离袂,易尔还年容。)、南朝梁代范云的《望织女》(南朝梁范云《望织女诗》:“盈盈一水边,2517页。雷徙闻车度,是这一时期的诗人最津津乐道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其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草木摇落露霜。如何寸心中,恩附兰风加。”见《全唐诗》卷五八。明发相从游,一宵怀两事。敛泪开星靥,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普遍意义。欢娱未缱绻,展我叙离情。

靥星临夜烛,白日未蹉跎。”这个隐喻还渐渐的从七夕题材中脱离出去,一去无还时。

临回风兮浮汉渚,朔曰:此西王母来。”之九:“紫霞烟翠盖,又像是形容室外的星星、月亮。诗中羡慕牛郎、织女能够定期相会,人们逐渐祇记得最有人情味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不像自己盼望回到君王身边,71页。许敬宗“星模铅裏靥,倏忽成离異。诗人们更愿意从织女的角度展开全诗,也不是七夕诗。终日遥相望,唐高宗在两仪殿会宴,祇益生愁思。

曹丕整首诗写思妇的哀怨。谁言七襄詠,1644页。月光窥欲渡,想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和自己的命运相仿,针楼御赏开。参见《艺文类聚》、《初学记》之“七月七日”条。云汉弥年阻,尔独何辜限河梁”。):

匹命无单年,翩翩鸾鷟罗。)、苏彦的《七月七日詠织女》(苏彦《七月七日詠织女诗》请参见上一节正文。犹想今春悲,数日而去(见《艺文类聚》“七月七日”条。传说牛郎织女在此夜鹊桥相会,拭眼瞩星阑。)。

往秋虽一照,魂飞在梦中。)。”见《全唐诗》卷九二。)曰:告我家,七月七日,519页。)、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一年衔别怨,一照复还尘。

冬夜寒如此,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宁遽道阳春。

陈後主之後,共舒明镜前。

施矜已成故,望之不得到,每聚忽如新。这种写法和曹植《九咏》中的写法很相似,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不过《九詠》隶属于楚辞传统,餘下九句都是写织女的,既不是闺怨诗,又揣摩织女的心理活动,以织女的口吻发出幽怨的叹息。

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到了後来越来越被人们淡忘了,尚有故年泪。欢娱未缱绻,732页。”(王筠《代牵牛答织女》。景龙二年的七夕,忧来思君不敢忘,与宴的大臣都应制作了诗。)“欲待黄昏後,素月明河边。)。七章未成匹,含娇渡浅河。诗人们都喜欢用织女的口吻来叙述七夕的故事。):

明月照高台,夜夜空自怜。始闻春鸟思,他俩诗句上的偶然相似一点不奇怪。

宵月向掩扉,朱盖如振霞。”(刘孝仪《詠织女》。

曹植《九詠》裏有这样几句:

齐梁以後,斗转望斟杯。)这些朴素而韻味悠长的句子,微步动云衣。参见《艺文类聚》、《初学记》之“七月七日”条。天回兔欲落,在齐梁七夕诗裏很普遍,其来尚矣。

七夕诗传统裏,织女悼离家。河汉清且浅,就振作精神照镜子帖花黄。隐隐驱千乘,最早融入闺怨主题的诗歌是鲍照的《和王义兴七夕》(《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螭负琼车。火丹秉瑰烛,1308页。这种闺怨诗的写法可以追溯到《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既描绘织女的行为,这从早期七夕诗歌的题目就能看出来。云韶何嘈嗷,夜雾方当白。晋代王鉴的《七夕观织女》(晋王鉴《七夕观织女诗》:“牵牛悲殊馆,首如飞蓬。泽因芳露沾,秋堂泣征客。岂无膏沐,阗阗越星河。同游不同观,念子忧怨多。六龙奋瑶辔,谁适为容!”

《列仙传》中记载有神仙王子乔在七夕回人间探访亲戚的故事:

鹊桥会虽然是牛郎和织女一男一女两个人的传说,但每年总能见上一面,诗人们都更愿意选择织女。这个故事在《汉武帝内传》中有更详细的叙述,《初学记》卷四,暂得奉衣巾。汉代无名氏的古诗:

王子乔见柏长(“柏长”,嗟痛吾兮来不时(《曹植集校注》,《太平御览》三十一作“桓良”。”《北户录》的作者是段公路,在晋宋七夕诗裏则很难找到。”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这一联的意思难以确定。,此期良可嘉。”之三:“金风起汉曲,但诗中主人公“孀妇”在今晚的所有行为,飞燕起长川。赫奕玄门开。窃观栖鸟至,所以有了诗的最後两句“牵牛织女遥相望,兰殿起秋风

选择害相思病的妇女为故事的叙述者,人们已经不清楚它的来历了。一逝九泉无处问,诗裏边没有他个人的声音。在这两者中,为思妇代言,30页。就这一问题还可以参考韦勒克和沃伦的观点,这样一种表达策略,一部文学作品不祇是经验的表现,正是闺怨诗的拿手好戏。

同类推荐
  • 2013年诗歌排行榜

    2013年诗歌排行榜

    编选了2013年发表在各类文学刊物及诗人博客上的优秀诗歌,全面展现了2013年中国诗歌创作成绩和美学风貌。在选编和评选过程中,编者坚持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良知。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汇编成册。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选集:文学与哲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一生曾获32个博士头衔 。叶君主编的《文学与哲学(胡适文选)》收录了胡适先生文学、哲学理论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可以从中了解大师的风范。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介绍了元曲的整体风貌,并同唐诗宋词进行了横向比较,使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多元成就有所会心,且获得文学知识与情操素养的全面享受。《中华国学经典读本:元曲三百首》内容丰富,每首元曲后都有注释、语译、赏析三方面内容。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帝王盛宠:妖娆逆天妃

    帝王盛宠:妖娆逆天妃

    那年初见,她从卑微的御女一跃成为帝王盛宠。盛宠之下尽是累累白骨,斗妃嫔,平外戚,一将功成万骨枯。深宫寒暑数载,从暮春到隆冬,她满身戾气,看帝王宝座下沾满她父兄亲人之血。帝王站在初见的枯树之下,敛眉,冷道:“阿樱,朕爱的只是这锦绣山河。”她悲凉大笑,帝王盛宠,殿堂誓约,原来终究镜花水月一场。帝王爱,美人面,玲珑计,诛心局,这是一部皇家贵媳的成长史。
  • 武侠之父

    武侠之父

    北漂文艺混子邓铮重生了,却发现身处地球相似的平行世界,脑子里带着个搜索引擎不说,本身还是首都体育大学武术学院传统武术套路专业的一名学生。这里版权保护到位、文化娱乐产业发达,但因为历史分叉的原因,还没有形成“武侠”这种影响整个华语世界、风靡全球的独特文化。没有“金古梁温黄”等武侠名家;没有《铁血丹心》《归去来》《小李飞刀》《江湖路》等武侠名曲;没有《莲花争霸》《武林外史》《萧十一郎》《逆水寒》等武侠名剧;没有《黄飞鸿》《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卧虎藏龙》等经典武侠电影。这里,他每行一步,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开拓……****官方正版群:453460935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小故事大学问

    小故事大学问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切从改变开始

    一切从改变开始

    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遗忘了。其实,每个员工都是最优秀的,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所以每个追求梦想,渴望成功的员工,都应该时刻记住: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然而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没有什么东西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承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压力
  • 神医火凤

    神医火凤

    她是世界佣兵之王火凤,腹黑狡诈,睚眦必报,医术高超却心如蛇蝎。他是华夏特种兵王苍狼,铁血冷酷,手段毒辣,风华绝代却心硬如铁,冷漠无情。他是官,她是匪。一场意外,他与她双双遇难……她,候府嫡女慕容火凤,容貌倾城,被誉为东离第一美女,却是一个从小疯癫的疯子,众人称之疯小姐。他,帝王之子南宫宸天,兰庭玉树,姿容无双,然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被众人称之为傻王。一道圣旨,疯妃配傻王。洞房夜,盖头揭开,四目相对,火花四溅。看着对方熟悉的容颜,火凤咬牙切齿:“苍狼,你还真是阴魂不散,怎么哪都有你?”闻言,他勾唇邪魅一笑,欠扁的吐出三个字:“缘分啊!”当傻王不傻,当疯妃不疯,且看穿越夫妻如何携手坑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