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300000005

第5章 “遥想公瑾当年”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古代最有风度的儒将,恐怕非周瑜莫属。而周瑜身后连续几位东吴统帅,鲁肃、吕蒙、陆逊都可以称为儒将。这在中国军事史上,可算是一件有趣的现象。

儒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书生。以一介书生而统领千军万马,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是许多读书人最向往的成就和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被人们称为“儒将”。

儒将,往往又包含着对一个军人风度、气质以及成就的评价。气质儒雅,有学者风度,而又战功卓著的将军,才会被人们承认为儒将。因此,儒将的地位通常也很显赫,常常都是统帅。老打败仗的将军,风度再儒雅,绝不会得到儒将的称誉。如果有人这样称呼这种军人,那肯定是在讽刺。

在中国历史上,取得大成就的儒将很多,春秋时的孙子,战国时的孙膑、乐毅,楚汉之际的韩信,唐初的李靖,宋代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魏、蜀、吴都拥有许多优秀的将军,其中也有不少可称为儒将。但只有孙吴的连续几位统帅,都可以称为儒将。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可算是一件有趣的现象。

孙吴的这几位儒将,按照顺序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作为独当一面或统领三军的主帅,这几位儒将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周瑜出身高门。他的从祖父(叔伯祖父)孙景,以及孙景之子孙忠,都担任过汉朝的太尉。东汉的太尉位列“三公”,身份极其尊贵。周瑜的父亲孙异,做过洛阳令,是首都百姓的“父母官”。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周瑜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修养。

周瑜的军事才能和功业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他被称为儒将也是毫无争议的。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以及元明以来的各种三国戏文、绣像图画中,周瑜的形象风度和气质,都是英俊风流儒雅。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古代最有风度的儒将,恐怕就是周瑜了。这和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大的关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三国志·周瑜传》说:“瑜长壮有姿貌。”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瑜年少美才”。周瑜还精通音律,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去看一眼演奏者。当时有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唐代诗人李端还以此写了一首意味隽永的小诗《鸣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苏东坡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精心挑选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小乔初嫁”,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出了周瑜这位少年英雄令人艳羡的风流潇洒、韶华似锦。“羽扇纶巾”从形象仪态上渲染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生动地刻画出周瑜面对强敌时潇洒从容、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小说中有关周瑜的一些精彩篇章,特别是“群英会”一段文字,使周郎风流隽雅的儒将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但同时,小说为了烘托诸葛亮,又将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性情偏激的角色。作为文学形象,小说的刻画有其成功之处,但却不符合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姿容俊朗、才气过人,风度气量也为时人所称道。对待同僚和部下,周瑜“性度恢廓”、“折节容下”,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周瑜以弱冠之年任建威中郎将,辅佐孙策创建基业。孙策死后,他又与张昭一文一武共同辅佐孙权。孙母吴夫人曾命孙权对周瑜“以兄事之”,可谓少年得志。将军程普以孙坚的老战友、老部下自居,对周瑜很不服气,几次寻事向周瑜挑衅。而周瑜从不与之计较。程普终于为周瑜的气度和魅力所折服,由衷地赞誉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

这句名言,十分传神地传达出周瑜身上那种令人陶醉的个人魅力。

作为周瑜的继任者,鲁肃是一位堪担重任的大将。但是在各种三国题材的文学作品、绣像图画和戏曲中,鲁肃从来没有穿过军装,总是一身儒士装束。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肃的形象和军事几乎不沾边,只是一名儒士而已。这样一个形象,固然是《三国演义》刻意描绘而成的,而《演义》的作者之所以改变鲁肃的形象,也和历史上鲁肃的作为有很大关系。

鲁肃对孙吴集团的最大贡献,是关于战略决策的问题。

《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这是说他眼光独到,深谋远虑。

鲁肃加入孙吴集团,是先结识了周瑜,然后被周瑜“隆重推荐”给孙权的。

第一次见到孙权,鲁肃便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鲁肃的言谈一开始就引起了孙权的极大兴趣。众人告辞出来,孙权特地将他一人留下,与他合榻对饮,作了一番意义深远的长谈。鲁肃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势,认为: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这番话的大意是,曹操的实力太强,眼下不能与之交锋。先保住江东,形成鼎足之势。北方战乱频繁,可以坐观其变。一旦有变,就向西夺取江夏(今湖北武昌),进取荆州,再继续西进攻取益州,占据长江上中下游全部地区,与曹操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待时机成熟,北上与曹操逐鹿中原,最终成就帝业。

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刘表病死。在这关键的时刻,鲁肃及时地对原先的战略思考进行了修正。向孙权提出联合刘备共拒曹操,进取荆州的战略主张。他说: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同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孙权当即批准了鲁肃的建议,派他立即启程前往荆州,顺利地建立了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将鲁肃这两番话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对天下总体形势的分析,以及鼎足而立,静观天下之变,待机而动的基本战略思考,都出奇的相似。二者都准确地抓住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后来,曹、孙、刘三家果然以荆州为舞台,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并由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更令人叫绝的是,二者在语言风格上都有着明显的相似。鲁肃的这两番晤对,可以说是堪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分析,是江东版的“隆中对”。需要指出的是,鲁肃的这番对策,在时间上还早于诸葛亮。考虑到这是一次深宫密谈,当时不会泄露出来,否则真会使人发生这样的怀疑: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在抄袭鲁肃。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肃给人们的印象很像苏秦、张仪一类的策士,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或谋臣,但不是一位将军。《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更是一个纯粹的文官,而且忠厚老实,毫无心计。《演义》塑造的这个形象,是为了衬托周瑜,尤其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国志·鲁肃传》裴注引《江表传》对鲁肃有这样的评价:

(鲁肃)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一名儒将应该具备的风度、气质、修养、见识,在鲁肃身上无一不有。“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的将军鲁肃,与《三国演义》中那个除了忠诚之外别无所长的迂夫子鲁肃,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周瑜临终时上书孙权,竭力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称之为“良将”。孙权接受了周瑜的建议,让鲁肃代周瑜领兵。鲁肃果然不负厚望。《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说,鲁肃屯兵陆口,“威恩大行”。在同关羽的交往中,有理、有利、有节,既维护了孙刘联盟,又争取了东吴的利益和尊严。《三国演义》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单刀会”,按照史书的记载,赴会的并非关云长,而是鲁子敬。

接替鲁肃的吕蒙,出身贫寒,少年从军。他作战勇敢,又善于机谋,很快积功升至将军。这个时候的吕蒙可以说是一名勇将,如果没有孙权的劝告,从本质上说,也还是“一介武夫”。

同所有英明君主一样,孙权很善于识人。他发现吕蒙悟性很高,便劝他多读兵书和史书。吕蒙生性聪慧,读书非常勤奋,学问见识日益精进,连博览群书的宿儒也常自叹不如。

鲁肃是吕蒙的前辈,原来以为他只懂军事。后来经过吕蒙的驻地,与他交谈辩论,竟多次被他驳倒。鲁肃很是吃惊,拍着吕蒙的背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从此与吕蒙结为至交。

折节读书,深有心得,对吕蒙产生的影响是质的变化,使他从一名勇将升华成为一位良将。如果说周瑜是由儒而将,吕蒙就是由将而儒。殊途而同归。

吕蒙一生最大的功业,是为孙吴夺取了荆州。荆州据长江上游,以高屋建瓴之势时刻威胁着孙吴。取得荆州,孙吴才有真正的安全感,这是孙权多年的心病。考虑到曹操的威胁,孙权、鲁肃一直不愿同关羽翻脸。吕蒙接替鲁肃后,立即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出发向孙权建议,孙刘联盟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安全更加要紧。何况像关羽这样的“熊虎之士”,根本靠不住,随时都有可能向我们发动攻击。因此应该寻找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不久,关羽全力发动对襄阳、樊城的攻势。吕蒙趁关羽后方空虚,“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擒杀。孙权终于如愿以偿得到荆州。这是一场对孙吴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役。从战略设想的提出,到战事的一步步展开,直至最终的全胜,吕蒙充分表现出他在战略决策和战术机谋上的卓尔不群。达到这种境界的将军,堪称儒将。

荆州之战后,吕蒙旧病复发,最终不治,年仅四十二岁。孙权对他的去世所表现出的痛惜,甚至超过了对当年的周瑜。

陈寿著《三国志》,将周瑜、鲁肃、吕蒙合为一传。他这样评价三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机,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陆逊是孙吴又一位儒将。如果说,鲁肃后世被人们认为只是一位儒者而不是将军,那么陆逊在人们的眼中,一开始只是一介书生。直到他建立不世之功业之后,他的儒将地位才得以确立。

陆逊以一介书生统领三军,建立的功勋完全不逊色于风流倜傥的周郎。在整个孙吴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共有三次。一次是赤壁之战,一次是夺取荆州,还有一次是与刘备的夷陵之战。陆逊参与了后面的两次。荆州之战,陆逊的功绩仅次于吕蒙。而夷陵之战的全胜,则是在他的全权指挥之下取得的。本文不拟叙述战役的具体过程,要讨论的只是陆逊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才略和个人气质。

荆州之战吴军获胜的基本原因,是利用了关羽的骄傲。吕蒙伪称病重,使关羽放松警惕,将荆州留守部队大部调往前线,然后吕蒙率军偷袭成功,一举夺取荆州,擒杀关羽。这条妙计就出自陆逊。

为了夺回荆州,刘备起倾国之兵东征。孙吴面临赤壁之战后又一次严重的危机。此时的刘备已具有益州全部,又刚刚打败曹操夺取汉中,威震天下,而在天下人心中,陆逊还是一个年轻的书生而已。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孙权慧眼识才,毅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帅全部西线部队迎敌。此时吕蒙已经去世,但当年跟随孙策、周瑜征战的旧将还有不少,还有一些是公室贵戚,根本不把陆逊放在眼里。这个时候,文质彬彬的陆逊毫不犹豫地摆出了统帅的架子,手握宝剑,正颜厉色地训诫诸将:“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受命于主上。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诸将各任其事,岂能推诿!有违反者,军法从事!”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随后的战争中,陆逊以火攻之计,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刘备全军覆没,仅以身还。东吴大获全胜。到了这时,那些老将终于对这位书生将军心悦诚服。

陈寿这样评价陆逊:“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陆)逊之谋略,又叹(孙)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三国志·陆逊传》)

刘备死后,孙刘联盟重新建立。此后陆逊主要在东线对付曹魏,曾在宛城击败魏大都督曹休。孙权称帝后,又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孙权东巡建业,命陆逊辅佐太子,掌荆州及豫章三郡军事,董督军国。赤乌七年(244)陆逊被任命为丞相,走到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陆逊死后,其子陆抗继续受到孙权及以后几位吴主的重用,是孙吴后期最重要的将领。在他主持吴国军事期间,孙吴还能与晋相持。陆抗死后,孙吴很快被西晋消灭。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是西晋名动一时的文豪。

孙权后来曾对陆逊说过这样的话:“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大意是,周瑜的气概胆略和功绩,众人只能远远瞠乎其后,无法超越。今天你陆逊可以说赶上他了。可见在孙权心中,陆逊是孙吴惟一可以与周瑜相提并论的良将。

同类推荐
  • 再世武圣

    再世武圣

    平四夷,会发生什么?当历史上命运凄惨的貂蝉,征欧洲,甄宓在改变的历史中碰到关羽,笑傲天下。让大汉立于世界之颠。她们的人生还会和以前一样吗?一样的人物,当关羽在拥有比以前更好武艺同时还有现代的记忆,不一样的历史,蔡琰,弥补历史的遗憾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本书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 吴越争锋

    吴越争锋

    公元前497年,越国老王允常驾薨,勾践登基。次年阖闾南征伐越,范蠡用“敢死队”以少胜多,打败吴军。阖闾在败退路上死于脚伤,遂其长孙夫差登基。夫差为报国仇,于三年后重燃战火。伍子胥和孙武用五行八卦阵法杀死越国大将,将越王君臣逼上会稽山。然而在不知情的情形下,伍子胥的次子伍辛被自己的胞兄杀死……
  •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是一本关于历史的通俗读本。在《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精华版)》中,涵括了博物、地理、地名、名胜、典故、风俗、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生活等诸多方面,并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加以编纂。从而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查阅。溯古可以明今,鉴往能够知来。了解了一个历史常识,就是阅读了一则精彩纷呈的故事、掌握了常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增进了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
热门推荐
  • 王牌乖妃

    王牌乖妃

    前世,他用生命换她重生。今生,就让她还他一世柔情。而那些像毒蛇狠毒般置她与地狱的人,她会狠狠把他们踩在脚底下,在他们张开毒牙咬向她时,毫不留情的扼断他们的喉咙。一世重来,她小心翼翼,如惊梦初醒,走的步步惊心,唯有他,是她唯一的心软。幡然悔悟的她说,“聂从寒,浣儿此生宁负天下不负你。”
  • 偶遇迷情泛滥:废柴也是宝

    偶遇迷情泛滥:废柴也是宝

    帝国四大家族之一的颜氏三小姐颜瑞宝此生最大的目标:1,离家出走。2,与哥哥老死不相往来。经过几番深思,她终是踏出这一步,并偶遇一酷似小白脸的大侠,威逼利诱下方得以自由。可是哥哥啊哥哥,你为啥就不能放妹妹我一条生路咧?更让人泄愤的是你干吗总跟这小白脸唱反调、打对台戏、你来我往多个回合?难道你不知将碍事的我晒在一旁是很容易风中凌乱的吗?
  • 九噬邪魂

    九噬邪魂

    这里,是灵气的世界:灵者、灵使、灵师、真灵、灵王、灵皇、尊、圣……楚萧,魂穿异界,来到这里。出身名门,却是所有是非的根源;天命功法,又是一个千古遗留的邪魂。从此,随性而为的楚萧,傲然走上了一条——噬魂成神之路。
  •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思维方式很像一位道人,许多事都被他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充满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心待事,又以学者的视角思索生活,让人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中悟出许多道理,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谧、超然的境地。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下)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离婚容易复婚难1:前夫请排队

    离婚容易复婚难1:前夫请排队

    5年前他主动提出离婚,她平静地签下离婚协议,带着足够她花一辈子的赡养费黯然地离开他。5年后他出现在她面前,看着她怀有5个月大的肚子说:你是我的女人,我不许你有别人的孩子,拿掉……呵,世界上最大的笑话,一个离婚的前夫竟然还义正言辞地说她是他的女人,甚至连她的孩子都要管,他算什么身份?她就要挺着大肚子做别人的情人,还有无数个好男人供她选,前夫想再回来,请排队……
  • 离固执远一点,离幸福近一点

    离固执远一点,离幸福近一点

    在成长中,妥协是等待与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爱情中,妥协是理解与牺牲,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温暖;在交往中,妥协是宽容与谦逊,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洒脱;在对抗中,妥协是和谐与从容,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 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 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 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