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一位仁义之名播于四海的“仁厚长者”。可是他的对手们却常常称他为“枭雄”。这两种含义完全相反的称呼,为什么会集于一人之身呢?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对刘备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两位英雄各有别号,曹操被称为“奸雄”,而刘备则被称为“枭雄”。在《三国志》中,鲁肃和周瑜都曾称刘备为“枭雄”。鲁肃曾明确指出:‘刘备,天下枭雄。”周瑜在上书孙权的时候也指出:‘刘备以枭雄之姿,而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而为人用者。”鲁肃和周瑜是很有眼光的。
什么叫做“枭雄”?
枭是一种猛禽,枭雄就是凶悍、雄杰之人,其中还含有狡诈、不可信任之意。从这个含义出发,人们不难发现,无论历史上的刘备,还是小说中的刘备,在他以“仁义道德”号召天下的同时,也表现出种种“枭雄”的行径。
刘备早年担任小小的安喜县尉时,听说朝廷决定淘汰他这一类以军功入仕的人物,曾悍然冲入馆驿,把那位奉命执行公务的傲慢的督邮抓了起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然后弃官逃亡。这就是“怒鞭督邮”的历史真相,它表现出年少气盛的刘备凶悍的一面。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刘备的锋芒有所收敛,学会了“韬晦”。他投靠曹操时,为了麻痹别人,隐晦自己的雄心,故意整天灌园种菜,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曹操有意试探,请他来“煮酒论英雄”,当面指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刘备惊恐得把筷子落在地上,为了掩盖内心的惊慌,他假意说惧怕雷声,把闻言落箸的真实原因,轻轻掩饰过去。“奸雄”居然被“枭雄”瞒住了,无怪乎毛宗岗读到这里,禁不住诗兴大发: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雷声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在《演义》之中,刘备的随机应变可以说俯拾皆是。例如,他投靠袁绍时,关羽正在曹营之中。白马、延津之战,关羽连斩袁军大将颜良、文丑。袁绍查清事实之后,大怒,要杀刘备。刘备从容辩解说:“这是曹操借刀杀人之计,他明知我在袁公帐下,故意让关羽杀死颜、文二将军,激你发怒,正好借你之手以杀刘备。”一片花言巧语,轻轻瞒过了袁绍。难怪罗贯中写到这里,禁不住批上一句:“此是玄德极枭雄处。”
纵观刘备的戎马生涯,几乎依附过当时所有的“诸侯”,而又一个个背叛了他们:先是依附公孙瓒、田楷,然后是陶谦、吕布,后来是曹操、袁绍,以后又是刘表、孙权。最后以帮助刘璋为名入川,一举吞并了他的“同宗”的整个基业。每一次,他都是‘勉从虎穴暂栖身”,暗地里处心积虑,想着抢夺地盘,独树一帜。这样的行为,在那个群雄逐鹿、捷足者先登的时代,本来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天经地义。但是,刘备同时还要打出仁义、宽厚和“兴复汉室”的旗帜,就不能不觉得他心口不一、稍欠光明了。
吕布在白门楼上临刑之前,曾当着曹操怒骂刘备:“此儿最不可信!”这句话可说是道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
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声称替刘备去讨西川,暗中夺取荆州。诸葛亮识破周瑜的用心,派赵云挡住去路,向周瑜传达了刘备的“声明”:
吾主公有言: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这番话说得何等冠冕堂皇!可是才过了几天,刘备就打着帮助刘璋的旗号,入川去夺取“宗兄”的地盘。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在涪城与刘璋相会时,居然惺惺作态,“挥泪诉告衷肠”,一副猫哭老鼠的面孔。以至于毛宗岗也忍不住在此处提笔批道:
初见刘表未尝挥泪,今见刘璋而挥泪者,以将欲取西川,故有所不忍,而挥泪也。
这段批语,与其说在为刘备开脱,不如说在调侃这个极善表演的伪君子。对政敌如此,尚有可说之处,但刘备对忠心耿耿拥戴自己的“把兄弟”和心腹爱将,同样不说真话。
在刘备败走长坂,被曹操追杀得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关羽提到当年在许田围猎时自己想杀曹操,而被刘备所阻以至造成今天的困顿局面。刘备回答:“当时是为国家爱惜曹操这个人才。如果天道辅助正气,怎么知道又不是福分呢?”在这里,罗贯中引了裴松之的一段注文指出:“以为国家惜才而答云长者,非本心也,乃饰词耳。”
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仍然不说真心话,真是‘枭雄”本色。可惜,毛宗岗的修订本把刘备的回答改成了“我于此时亦投鼠忌器耳”。话倒是说得比较实在,但刘备的“枭雄”色彩却大大减轻了。这是毛宗岗在为“真命天子”隐恶扬善。同样,赵云在长坂坡出生入死,好容易救出了刘备唯一的亲生骨肉阿斗,刘备却不由分说把婴儿摔在地上,说什么“为汝这孺子,几乎损我一员大将”。在这里,相信绝大部分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爱才的刘备,而是一个虚伪的刘备,难怪在中国从此流行这样一句歇后语: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看到这里,各位读者一定明白了什么叫做“枭雄”,也一定明白了刘备为什么叫做“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