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43

第43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1)

§§§第一节般若无知论

佛教传入中国,迄至两晋南北朝,在佛教界和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鸠摩罗什传入的大乘中观学说,即般若空宗理论。鸠摩罗什门下两个最大的弟子僧肇和道生,分别宣扬般若无知论和顿悟成佛论,可以说,这是在隋代以前中国佛教学者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认识论思想。

僧肇(384—414)在参加完成鸠摩罗什主持翻译的《大品般若经》之后,撰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般若无知论》。鸠摩罗什看了论文之后,充分肯定僧肇对般若的理解。论文还传到南方庐山,慧远与其好友刘遗民看后也十分赞赏,刘氏称誉僧肇犹如开创魏晋玄学新风的何晏,对其推崇备至。

《般若无知论》的要点是阐述般若观照的无相无知的性质,也就是通过对般若性质的解说,宣扬菩萨、佛(圣人)的神秘应化的宗教行为,指出人们成佛的道路和方法。由于文章讨论了般若有相无相、有知无知的问题,论述了能照与所知、名与实的关系,从而广泛地论及了直观思维特征这一重大的认识论问题。

一、般若无相无知般若无知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就般若的“能照”、“能知”来说,“清静如虚空”

,对所观照的对象不作分别,也不执著,是无知无见的;另一方面是就般若的“所照”、“所知”来说,即就般若观照的“境”来说,“无所有相,无生灭相”,是无相的。般若的主观功能在于无知,般若作用的客观对象在于无相,这两个方面就是般若的无知无相的特质。

僧肇说:

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肇论·般若无知论》)“惑取之知”,指对外境的取相、分别。在僧肇看来,对客观对象进行分别、认识,所得的只能是惑取之知。般若本性清净,不对万物进行分别、认识,不像世俗的“惑取”而得的认识,是无知的,不可以称为知。这就是说,所谓般若无知就是无惑取之知。心执著外境,是惑取,如此取相而得的知是有知,也就是惑取之知。相反,心不执著外境,对外境无所取著,这样的知是无知,也就是无惑取之知。僧肇的般若无知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就是要排斥所谓世俗人的“惑取之知”。以往佛教学者讲般若,只说是“智空”、“如虚空相”,僧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是“无惑取之知”,从而使般若学具有更强烈的反对世俗认识的性质。

般若无知是由于其观照的对象是无相的,僧肇说:“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无自相,真智何由知?”(《肇论·般若无知论》)取相是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相状的分别、执著,由于这种分别、执著,所以是有知。而般若真智的对象是真谛,真谛本来没有形相,所以是无知。

为了解答人们的疑问,僧肇自设了一个诘难:真谛既然是般若的认识对象,那么根据所知的对象去寻求智慧,般若应当是有知而不是无知。僧肇在答辩时,通过论述能知和所知的关系来阐明般若无知的性质。僧肇称主体认识能力是“能知”,称认识对象是“所知”。僧肇认为,从接触认识对象去求智慧,这种智慧就不是真正的知。因为“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肇论·般若无知论》)。认识由认识对象产生,认识对象也由认识产生。认识和认识对象既然是相互产生,相生就是由条件构成的,由条件构成的东西就不是真实的,不真实的东西也就不是真谛。真谛是真,真就是不靠条件,和普通的认知对象不同,不是由条件所产生的。它既不是以能知为条件而生起,也不能反过来作为任何东西生起时的条件。真谛既然不是由条件构成的,也就是没有形相的,般若观照真谛也就无从取相。真谛不是一般所讲的认识对象,般若自然不会有知而是无知。

真谛是般若观照的对象,客观事物是否在般若观照之外呢?也不是的。僧肇认为,没有般若观照,就不能真正把握外界事物。事物是存在的,但又是无相的。菩萨、佛以超人的智慧探究无限的领域,没有任何障碍,广泛接触外界,不受各种局限,就在于他把万物看作本来就是虚无的、无相的。也就是说,般若也以万物为观照对象,但却是观照万物的无相,不分别、不执著万物为有相。

刘遗民在看了《般若无知论》后,曾就一些问题致书僧肇进行讨教,其中问到般若观照是仅仅观照万物的无相(空)呢,还是同时看到事物的变化(无常、不真)呢?僧肇作《答刘遗民书》,对此作了详细的回复。他指出刘氏把观照万物的无相和无常分开,以为观照万物的无相,就只是无相而没有万物的无常变化,观照万物的无常变化,就只是无常变化而没有万物的无相,这是不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真即空,空即不真”的道理。僧肇认为色和空、不真和空、无相和变化是相互为本的,是同一体的两个方面。因此,般若观境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见万物的无相,也见万物的变化,是统一地观照色、不真和空两个方面。

二、般若无知无不知般若的无知,不是像木石那样的无知,而是无不知,般若是无知无不知。僧肇通过对般若的体用关系和智慧层次的区分来论证这个命题。《般若无知论》说:

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

“用”,功能,功用。“寂”,寂然,虚寂,即体。般若观照的功能,是由主观的能照作用与客观的所照万物互为条件而实现的。一方面般若观照的作用是不同的,另一方面观照是无知,万物是无相,主观客观都是寂然,这种空寂清净的体性是相同的。“用即寂,寂即用”,般若的体用是相即的关系,并不是由一种无功用的体来支配观照功用。般若的体是无相、是无知,用是观照万物、是无不知。无知和无不知是相即的关系,因而般若是无知无不知的。

僧肇在《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中说:“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智无分别,即智空也。”“分别”,即对事物加以区别、认识。“智空”,即无知。

无知就是“智无分别”。般若无知就是般若无分别智。这个说法比笼统地讲般若是无知更明确,也比称作无惑取之知更深一层。前文已提到过,佛教的“无分别智”分为“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两种。前者是观照事物的共相——空性,后者是在获得根本无分别智以后,在观照事物共相即空性的基础上观照事物自相的空性。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之中又是分为若干层次的,也就是说对无分别智的运用是根据修行者程度的深浅、功德的大小而区分为不同阶段的。大乘空宗把声闻、缘觉、菩萨的修行过程分为十个阶位,称为“十地”(“十住”)。认为修行到第七地,就会坚定地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既非自生,也非他生,没有真实的产生,也就没有真实的消灭,生灭变化都是假象。这种对无生的认识称为“无生法忍”。“忍”是智慧的意思。修得了无生的智慧,就进入了第八地,此后对般若智慧的运用就日益成熟、任运自在了。吕澂先生说,僧肇所讲的般若,是指八地以上能够纯熟运用后得无分别智的阶段。参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07页。处在这样成熟阶段的般若,是菩萨、佛的殊胜智慧,一方面是无知,一方面又是无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肇论·般若无知论》)正是因为菩萨、佛的心是无知的,所以是无所不知、一切皆知的,这是在特定修行阶段之后,纯熟地运用般若智慧的表现和结果。

三、般若无名无说僧肇宣扬般若无相无知、无知无不知的性质和功能是无名无说的,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他说:

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同上)般若既没有名称,也无从言说,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非实体,也非虚寂。虚寂不失其观照,观照不失其虚寂。它是无名的东西,所以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语言虽不能表达,但是不通过语言又无从表达,因此,佛虽终日讲说,但实际上是并没有说。

为什么说般若是无名无说呢?僧肇认为语言文字工具不可能诠表般若的真实意义。

他在《答刘遗民书》中说: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

“言”,语言,文字。“迹”,形迹,形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言和迹都是有异于佛说而产生的。语言和其他形象在表达上都是有局限的,善于用语言和其他形象表达的,都是着力寻求语言和其他形象所不能表达的真实意义。般若的道理深奥虚玄,是难以用心想象和用语言表达的。僧肇要求在理解般若上“相期于文外”,不要受语言和其他形象的局限,以致停留在形迹上。

僧肇在语言文字问题上,打破了语言常规,强调语言的局限,进而要求“绝言”,追求言外之意。僧肇看到了语言文字的局限,主张不要将语言文字的作用绝对化、片面化,是合理的,对于推动人们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是有启示作用的。僧肇对语言文字作用的看法,来自印度佛教的神秘直观学说,同时也受中国道家和玄学家的思想影响,老子有“强名”之说,庄子主张“不落言筌”、“得意忘言”,王弼也力主“得意忘象忘言”,僧肇的看法实际上反映了人类认识史上一部分思想家在有关语言文字问题上的困惑和超越。

§§§第二节顿悟成佛说

一、顿悟说的提出竺道生(355—434)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提出了一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原则:

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高僧传·竺道生传》)“象”是达意的符号。获得意义,切入真理,就应当抛去符号和语言。道生在这种思想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顿悟成佛说。顿悟说的主旨是阐发宗教解脱次第和证悟境界的问题,其间涉及语言文字的作用、日常学习践履与悟解的关系、真理的完整性及其把握方式等问题,都带有鲜明的认识论意义。

印度佛教作为一种解脱道,十分重视修行的阶次,对于“修道”(践履)和“见道”(悟解)都有详细的阶次规定,构筑了一套严密的修行次第体系。大小乘各派对于修行次第论说纷纭,很不一致,但都是主张渐悟的。如大乘佛教宣传,从发“菩提心”(求道之心)到“初地”(开始进入圣位)要经历若干大劫,再从“初地”到“佛地”(成就佛果)又要经历若干大劫。也就是要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功德,最后才能成佛。具体地说,如在东晋时陆续问世的同本异译《华严经·十地品》,着重阐发大乘菩萨的十地问题,把成就法身菩萨的圣位(“初地”)以后又分为十种阶次。在十地之中,强调三地最为重要:“初地”(“欢喜地”)是进入圣位的开始,“七地”(“远行地”)证得了无生法忍,“十地”(“法云地”)得大法身,成为佛。参见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6章,北京,中华书局,1983。

对于《十地品》的这种规定,中国佛教学者理解各有不同,如东晋清谈名僧支道林(支遁)认为,十地是一个渐悟的过程,在七地以前是一地一地的悟,进入七地,证得无生法忍,彻悟无生无灭的真如实相,此时若就菩萨的般若智慧与所证悟的真理境界来说,已经和佛没有什么区别了,至于还要经历八、九、十三地而后才能成为佛,是菩萨的修证功夫尚未圆满的缘故。持这种看法的还有道安、慧远、僧肇等重要僧人。这种以为修行者达到七地就彻底悟证真如实相的全体真理的主张,被后人称之为“小顿悟”说。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主要是反对渐悟说,也旁及批评支道林等人的小顿悟说,被称为“大顿悟”说。竺道生曾作《顿悟成佛论》(已佚),在其他著述中也宣传了顿悟思想,成为当时佛学领域的骇世惊俗之论,引起时人的强烈反响。

二、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慧达在《肇论疏》中对竺道生的顿悟说作了简明的论述,他说:“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

这就是说,真理玄妙一体,不可分割。所谓悟是证得真理,是对真理的证悟、冥符。理既不可分,悟也不能分,既然都不能分割,那么悟理的智慧不能有差异,必须与理契合,也就是说必须顿悟。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竺道生第一个阐发“理”,用来作为说明顿悟成佛的根本观念。他认为“理不可分”,中国人善于悟理,能够顿悟。“理不可分”就是竺道生顿悟说的理论根据。在竺道生看来,对于宇宙真如实相的理体,要么证悟它,要么没有证悟它,不是已悟,就是未悟,没有中间状态;要么与它合一,要么没有与它合一,不能分阶段逐步与它合一。如果我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察,竺道生的这个观点等于主张,要么得到全部真理,要么得不到全部真理,而不能得到部分真理、相对真理。

在竺道生看来,渐悟说的错误就在于把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真理分割开,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悟解,这样就势必破坏了真理的完整性,难以洞见真理的整体,不能与真理冥合。竺道生也不赞成在七地悟道,然后再继续修证成佛的小顿悟说。他认为在七地内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地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即有了犹如金刚般坚固、锋利的能力,一下子把一切妄惑断尽,一悟全了,与理冥符,才能得到正觉。也就是主张只要真正悟解佛理,也就当即成佛。竺道生认为,在十地以前,都没有真悟,所谓七地得无生法忍,也只是佛的方便说法,真正得无生法忍,必须是超乎言象的。小顿悟说以为七地顿悟之后,还有三个阶次的修行功夫才能成佛,在竺道生看来,这是把顿悟和修证、能证的智慧与修证的功夫分为两截,是不能成立的。

三、见解与闻解竺道生对于顿悟与渐修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看法,在慧达的《肇论疏》中有如下记载:

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就(疑为熟字)自零。悟不自生,必藉信渐。用信伪(疑为伏字)惑,悟以断结。

“见解”,是指对佛理的独立体悟,是真理的显发。“闻解”,是指听闻所得的知识。这是说,竺道生把对佛理深有所得的见解称为“悟”,把学习和听闻所得的佛教知识称为“信”。

同类推荐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热门推荐
  • 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生必读的历史经验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会这张无形的棋盘上精心地布局。善于揣摩人的心性,知晓历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拥有精妙绝伦的高招,下出变幻莫测的妙棋:强者当更强,弱者将突围,变弱为强。本书精选古今中外众多鲜活的历史个案,力求真实再现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情境,充分展示人在生死存亡时刻的决策与谋略。本书以史为鉴,希望您在开启它的那一刻,不仅仅阅读到无数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博弈智慧,在现实中更好地选择人生策略,多一分成功,少一分失败。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不死武神

    不死武神

    霸,踏上强者之路。怒,我为尊,战绝世强者。窥过绝世娇颜,骗过倾城女神。,可焚城灭族。能坑蒙拐骗,蛮荒小镇废材少年,令天之骄女归心坏,葬父传承神秘血脉,不服来战。
  • 异界兽神

    异界兽神

    地球人罗杰,是个刚走出校门的一个高校毕业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罗杰被一个神秘之人调了包,带到了一个名叫格兰大陆的地方。从此罗杰开始了他的异世生活,几经周折最终成为了这个大陆的强者武将侯,消除了敌对者,成为了这个大陆的掌控者。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百炼成神

    百炼成神

    炼狱是黑暗的尽头也是生命起初的摇篮,子民已在此安居千年。动荡从寻找天选之人开始,谁是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他的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命运?
  • 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多种解释路径。人们固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克什米尔问题,但对其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考查之后可以发现,它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无不受亚洲地缘政治的影响。《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1947-1974)》将运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对它进行阐释。
  • 悠悠种田记

    悠悠种田记

    远离城市的喧嚣,只有田园悠悠。莫名地穿越到陌生的地方,只有破旧的农家,小萝卜头弟弟,再就是一轮明月袖清风。当此贫穷是悲摧。农家小院里,要想东篱把酒黄昏后,一院菊花对南山的生活,还要自己多多努力才行。有女主必有帅哥,此帅哥要会倒酒采花。。。。。。只采自己院子里的菊花。采花花的帅哥对福妞说:”你只是一次试验而已,好好的体会你的菊花、南山、酒生活,不要把你的爪子乱放。。。。。。犹其是放到俺身上来。“福妞醉眼看花花:”你的皮肤好细腻,好好检查一下,你不会采过花花后都自己泡澡吧。。。。。。等等我,我也来。穿越竟然只是一个试验,一次对平凡人的考验。当最后的关头到来,时间窗口闪烁着并招手呼唤:福妞,回来到原来的世界吧。回首看一下一片绿色世界,有绿色食品,自己种的;绿色水果,自己摘的;绿色的猎物,自己打的;绿色的男人,不!是吃俺的喝俺的,全绿色养着的男人。。。。。。福妞问自己,再顺便问一下身边高大英俊的帅哥,再问一下需要照顾的小萝卜头弟弟:“我们回去吗?”本书是纯农家种田文。请多多支持正版订阅。抱养:憨厚的小有栓-------------------被爱心多多的泪泪珠大人抱养可爱的小有财-------------------由顺琪沣大人慷慨赠予推荐朋友们的书:《睿敏皇贵妃》《凰权》《暖香》《侯门正妻》《侯门嫡女》《祸水皇后》《君爱美人妾爱钱》《朕本红妆》《傲风》《离婚》
  • 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

    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

    这本革命性指南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通过合理的限制、换位思考和清晰的交流,书中提供实用高效实用的应答措辞和教子方案,这既是本书的三大特色和基本理念,也是让父母循序渐进的三大阶梯,即父母首先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 ,其次建立起理想的亲子关系,培养具有自律品质的孩子。,针对学步期到中学阶段的儿童,本书分为“自我调整”、“培养亲情”、“引导而非控制”三大部分,然后才可能采用高效的育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