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03

第3章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古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悉达多是名字,乔答摩是姓氏。后世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释迦牟尼是在古代东方历史上提出了独特的价值标准的思想家,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家。

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佛教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它曾经广泛地辗转流传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中国、朝鲜、日本、越南、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蔚为大观。它对上述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医学、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近代以来,佛教也流传到欧美等国。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准确地把握佛教哲学的内容,必须明确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它们的不同含义。

§§§第一节佛教、佛法与佛学

佛教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过长期的流布,在不同的国度形成五花八门、风格各异的流派,各派自立门户,别树一帜,异说纷纭。但是,各国的佛教流派都声称崇奉三件物事:佛、法、僧。这三者被称为佛教的“三宝”。三宝就是构成佛教整体的三大支柱。“佛”,指佛教的创始者、祖师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释迦牟尼传授的教理,实际上是包括释迦牟尼以及后代佛教学者所阐发的佛教教义,是教化、开悟众生的理论学说。“僧”,指释迦牟尼建立的教团,泛指信奉、弘扬佛教义理的僧众。佛、法、僧包含了佛教的信仰对象、信仰理论和信仰徒众,由此三者又展开和形成为更复杂、更全面的系统结构,如由对佛的信仰而有各种礼仪制度,由法的演变而形成若干派别,由僧众而有各种清规戒律等。佛、法、僧正是反映了佛教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简单地说,佛教就是由佛、法、僧三者综合构成的宗教实体。

佛法,就是上述三宝中的“法”,即佛教的各种教义和学说。佛法的“法”有两层意义:一是轨持的意思,凡持有自性的现象,均称为“法”。佛教认为佛所说的法门,能令众生获得解脱,故称为“法”;二是道理的意思。佛法分为四种,即四种道理: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的教,指教典。教法是指佛教的全部典籍。理法的理,即道理。理法指教法中所阐明的义理。行法的行,指修习践行。行法指依理法而进行的戒、定、慧三学,也就是关于如何持戒、如何修禅定、如何获得“大智”的宗教践行。果法的果,指结果。果法即修行圆满后而证得的所谓菩提、涅槃等圣果。佛法虽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其大纲是教、理、行、果四法。所谓“因教显理,依理起行,由行克果”,就囊括了全部佛法。与教、理、行、果四法相应而言,是佛教常说的信、解、行、证四法。信,是信顺教法;解,是解悟义理;行,指依教理而起的修行;证,指修行所得的圣果。全部佛教学说,是论证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也就是解脱论。解脱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达到解脱目的的方法、功夫、条件;二是解脱境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佛法中的教、理、行和信、解、行属于因,果和证属于果。概括起来说,佛法包括解脱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的内容。

佛学的含义,佛教界和学术界的理解都各有不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佛学与佛法的含义相同,包括了教、理、行、果,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一种认为佛学是专指佛教的学理、学说而言,不包括行持实践方面。根据佛教的传统论述,联系佛教学说的实践性特征,我们以为佛学应该是指戒、定、慧三学而言。戒学,戒指戒律,是防止人们作恶业的。定学,定即禅定,修持者思虑集中,观悟佛理,以断除情欲。慧学,慧即智慧,谓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迷妄,以获得解脱。所谓“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就概括了佛教修持者全部的修学内容。戒、定、慧三学是互相联系、依次推进的连续性过程,是佛教学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三学包括戒学和定学的实践部分和慧学的理论部分,所以佛学也是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

§§§第二节佛教哲学的构成

哲学是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佛教三学中也含有少量的哲学内容,慧学则既贯穿着佛教道德学说的内容,也广泛涉及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从而包含了更多的哲学内容。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力图超脱和超越现实生活而求得所谓解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始终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本质。为了适应对信徒说教和跟外学斗争的需要,并随着佛教理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历代佛教思想家日益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明教义,从而也日益增添了佛教的哲学色彩,丰富其哲学内容。佛教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境,即所观的对象,也就是认识的对象。行,是修行。果,是修行所得的果。也可以这样说,境是佛教对世界的认识,行和果是佛教的实践活动。佛教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境这一范畴的论述上,也就是对境的所谓真实本质的各种说法上。佛教认为,对于认识对象的真实本质的认识,构成了佛教真理。其实这种真理并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包含了对世界的虚幻反映。正是这些理论在大乘佛教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哲学是佛教全部教义的思想基础,换句话说,就是佛教教义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由此看来,佛教哲学的对象、范围比佛学要窄一些,它是佛学中的一部分,是其中的思想核心部分。

佛教是独断的说教、虔诚的信仰,哲学是智慧的追求、理性的思索。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但是,佛教中包含了哲理,以哲理为理论基础。宗教信仰和哲学智慧奇异地结合于佛教之中。由此又可说,佛教既是宗教,也是哲学。也就是说,“佛教即宗教即哲学。”那种“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说法,是不符合佛教实际情况的。

佛教哲学是怎样构成的呢?佛教哲学既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它既属于认识的范围,又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从历史上看,佛教哲学的范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上面提到,佛教的理论轴心是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为求得解脱作论证。“真实”,佛教也称“真性”、“真实性”,是佛教哲学对象的中心范畴。为了寻求这种“真实”,佛教经历了内容由简到繁,范围由小到大,程度由浅到深的思想历程。起先是着重考察人生现实问题,随之是探索人与宇宙交涉的问题,最后则扩展和深入到全体人生、整个宇宙,着力探求人生的真义、宇宙的实相。这也就是佛教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线索。

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是着重对人生作出价值判断,即以为人生的意义是苦,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求得解脱。这是一种独特的价值判断、独特的人生观。佛教寻求人生的“真实”,这个“真实”,正如著名的佛教史研究专家吕澂先生所指出的,并不是从知识和科学方面讲的真实,而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讲的所谓“善”。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25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真的意义就是善,真就是善。“真实”的反面是“虚妄”,真与妄相对,真就是善,妄就是恶。善又和“净”相联,“净”,清净,断除烦恼。恶也和净的反面“染”相联,“染”,染污,也就是妄念、烦恼、过失。净、善就是真,染、恶就是妄。这里善和恶属于道德范畴,净和染也基本上属于道德范畴。可见,这是以道德作为区分、检验真与妄的尺度。佛教提倡去恶从善,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这都涉及伦理学的内容。

佛教由探寻人生的“真实”进到探寻宇宙的“真实”——“性空”,后一个“真实”是相对于“境”即认识对象来讲的。境也称“所知”。所知作为认识对象,既是感性活动的对象,又是理性活动的对象,这其间就有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有认识主体、认识活动和认识对象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里面包含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佛教所讲的“真实”与“所知”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形态,这是世界观、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佛教对全体人生和整个宇宙的“真实”的探求,归结为缘起说,即人生和宇宙事象都是多种原因和条件的和合而生起的。缘起说是佛教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从缘起理论加以推衍,进而就得出一切现象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化的“无常”的观点。再者,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也就是不能自我主宰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无我”),人生和宇宙万物都是“无我”的,即所谓“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理论。由此而构成了佛教区别于其他一切流别的基本理论特征。佛教的缘起说和从它推衍出的“无常”论和“无我”论,涉及哲学上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和动静观等重大理论问题。

同类推荐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热门推荐
  • 彼岸画开

    彼岸画开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谁的叶寒,一直以为自己所有的个性都只是自己而已,却在有一天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身体中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她们是共同生活的灵魂,甚至曾经是完全相同的长相,只是她的死亡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另一个却还活着。她们拥有相同的梦想,一个选择痛苦的重生,是要梦想,不择手段,一个为了爱情和友情却愿意放弃一切,到底最后是谁的胜利,还是最终都只能沦为伤害?还是她们联手,轻易的让周遭毁灭?
  • 高门嫡女:弃妃重生

    高门嫡女:弃妃重生

    恨意滔天,她浴血重生,势必要让这对狗男女血债血偿。姨娘凶残。踩庶女,虐渣男,高门贵女在家如珠如宝,姨娘种种靠边站,重生历劫归来,过招拆招她要换来一个完美人生。高墙深宫内,她的君王她的丈夫对她恨之入骨,不惜毁掉怀胎中的皇子,却是满盘皆输。庶妹争宠,虐杀废后。当遇到对她情深似海真心以对的心上人,她是否可以依旧对爱情奋不顾身?都说曾今沧海难为水,一朝进入后宫博弈,除却巫山不是云,你,还是我的唯一。如雪读者群172138457
  • 桃花倾君心:大侠等等我

    桃花倾君心:大侠等等我

    姚小桃在山间抓鱼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江湖有一天会因为她而变了个样儿。她的能耐,确实是欠火候的。不过,加上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就得另说了。原来,这江湖不仅有美男可以看,可以快意恩仇,还挺罗曼蒂克的。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邪王毒妃:别惹狂傲女神

    邪王毒妃:别惹狂傲女神

    一朝重生,笑她废物?却不知她是来自多年后的绝世强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渣男纠缠,庶姐挑衅,世人耻笑,女子清冷一笑,素手一挥,毒倒碍眼之人!何为霸道?人若不服,杀了便是!何谓强者?天若欺我,逆了便是!他是暗夜至尊,世界只分他要的,他不要的。前者,他掠夺!后者,他摧毁!“女人,若天下人负你,我便为你屠尽天下人!”
  • 女人口才全攻略

    女人口才全攻略

    本书从女性涉及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手,深入阐释如何练就金口才,并为女性提供相关的、切实可行的说话技巧,从而帮助女性朋友们赢得一个幸福成功的人生。
  • 替嫁之神医世子妃

    替嫁之神医世子妃

    且看现代女医师如何在异世混得风生水起!,一场错嫁让两人纠结在一起!家族内的勾心斗角朝廷上的尔虞我诈,一步错,他是王府里重病不治的世子,步步错,她是被家族牺牲的庶女,该如何在这异世的烦扰中生存下去?
  • 一个乡村的冬夜

    一个乡村的冬夜

    八月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遥远的麦子》《黑神的别样人生》《低腰裤》《父亲的王国》等。现任某报社记者。
  • 龙破九天

    龙破九天

    宇宙洪荒无尽岁月孕育出很多代文明纪元,赤洺文明、岚楚文明、枯栩文明等,然而都是在一夜之间,所有的文明纪元轰然破碎,湮灭于世。不是天灾,不是浩劫,而是人祸与阴谋!一个来自上位面亘古关于这个宇宙生命之初的秘辛。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抔黄土。七千年后早已落没的地球上,一名少年不甘平庸,身具融合血脉,异色双瞳,只身闯荡、突破桎梏、创造历史,踏上与天地人斗争的征途。风采异族、大千世界、苍茫宇宙、万物之源;眼目所见尽皆浮沉,时空的尽头,又有着怎样的神秘;人类之上,宇宙之巅,又有着怎样逆天的传奇看林炎,如何屠灭异族、绞杀蛮兽、横行银河、执镰刑天、勘破轮回,逆转时空,成就无上之上的传奇。
  • 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

    兔子彼得和他的朋友

    在世界儿童文学长廊里,活跃着一只古老而又年轻、顽皮而又惹人喜爱的兔子--彼得。1902年,他以在花园里狼狈逃窜、丢掉了蓝上衣的形象首次亮相,随后,他和他的伙伴们便一个接一个地以不可抗拒的魔力闯进了数以千万计孩子的童年生活。淘气而又胆小怕事的兔子彼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松鼠特纳金,不谙世事而却又颇有主张的水鸭杰迈玛,勤劳的刺猬提吉o温克夫人,爱搞破坏的小老鼠露辛达和简……他们可爱、调皮、爱犯懒,时不时有点小脾气。书中的画面将孩子们的日常世界与幻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字里行间洋溢着友情和爱心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