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500000013

第13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2)

触缘受:“受”指感受。由于年龄增长,心识渐次发达,认识器官与外境相接触时,能够领受外界的反作用,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相当于童年阶段。

受缘爱:“爱”包括渴爱、情爱、欲爱、挚爱,指渴望、贪爱、贪欲。人进入青年阶段,就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感受并进而产生贪爱,如贪求生命和繁殖生命的乐趣,追求财富、权势和名望等。

爱缘取:“取”指追求执取。成年以后,贪欲转盛,对外界可享受的一切,周遍驰求,执著不放。

取缘有:“有”指“业”,即思想行为。由于执取而有种种思想行为,这些思想行为是能产生当来果的善恶业,故名为“有”。

有缘生:“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

生缘老死:由生必有老死。

上述十二个环节,辗转感果,所以称为因;互为条件,所以称为缘。合称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它强调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获得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十二因缘是依据人生的相续发展的不同特性所作的阶段性的区分。从无明缘行一直到生缘老死,并不是时间的直线式的前后,而是如环无端的前后,因与果是前后相续、无始无终的,众生的生死也是无始无终的。

佛教宣传,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因由。据佛教史载,释迦牟尼在快得道成佛时,逆观十二因缘,即从后往前推,由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生现象的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认识十二因缘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没有生死,一切痛苦也就都没有了,也就达到了所谓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槃境界。

十二因缘的理论枢纽是:无明、爱、识和有。“无明”是十二因缘中极端重要的环节。十二因缘的次序可以从顺向和逆向两方面加以观察,如果从原因往结果方面顺推,无明是众生一系列流程的起点;如果从结果往原因方面逆推,无明也被归结为造成生死的始因。因此,世俗认识的转变,愚痴无知的克服,始终被认为是一切众生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这也正是佛教一整套宗教说教的出发点和根据。

“爱”,即贪爱,被认为是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性原因。无明和贪爱相互作用,使众生不断在六道中流转,永远不得解脱,“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杂阿含经》卷十)众生的生死就是无明和贪爱相依和合而成。所谓“无明为父,贪爱为母”的说法,也是指两者是众生生死痛苦的共同原因。至于说无明是众生过去和现在二世生死的根本,贪爱是众生现在和未来二世苦迫的主因,这是就无明和贪爱两者的不同特点说的,无明是形成众生意志活动的起因,而贪爱则是推动众生追求执取的动力,这是把两者加以区别的说法。

“识”由行而缘起,表示识由意志活动而生。“识缘名色”,表示由识使五蕴结合成为有生命的个体。识被看作是形成生命的精神和形体的直接原因和条件,甚至被认为是众生生死的根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识是一种精神活动,强烈地执取名色,和名色互相依赖、互相结合而形成人的生命。早期佛教主观上并不认为识是不灭的灵魂,识是无常的,识确实和常住的灵魂也有区别,但是识作为名色的依赖者、原因,识能向相应处投生,这就很难和灵魂划清界限了。

识和“有”具有互相彰明的意义。有是指思想行为,即业,其作用是能引起来世的果报,转生为其他层次的众生,这里把有作为来世转生的原因和条件,逻辑地包含了转生的实体内容,因而和灵魂说也是相通的。

应当指出,十二因缘所揭示的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带有神秘性。虽然,十二因缘学说的某些部分,如自六入起相继引起触、受、爱、取,也一般性地反映了人的感觉、感情、欲望、行为的产生过程,由生到老死也反映了生命体的变化过程,但是,在理论上也存在问题。首先,在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上,如以无明为人的生命不断循环的起点,以识和有为来世转生的原因,正如前面说过的,这必然导致灵魂不灭论。其次,在十二因缘说中,除强调认识上的无明是始因外,还片面地强调爱欲的恶的性质和作用,错误地认为,由五官生起的追求享乐和追求成就的贪欲,必然引起再生。早期佛教反对人们贪求生命和繁殖生命的天性与乐趣,反对贪求财富、权势和名望,这种主张在当时古印度的社会意义虽然十分复杂,但是它把剥削者的贪得无厌和劳动者的正常生活要求混为一谈,统称为贪欲,而且视贪欲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还以此作为众生轮回流转的原因,这都是不正确的。佛教强调无明的作用,这表明了它的理智因素,但是它贬低、否定世俗知识,也就否定了人类的知识价值。佛教重视人的心理分析,但是它否定情欲。人有情才有审美意识,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的审美价值。佛教否定人的知识和情欲,要人的言行完全纳入教义的轨道,这就必然消灭人的个性、灵性。佛教要求人们根除无明,断绝贪爱,并以此来奠定和展开它的认识论与宗教伦理论,也就不能不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再次,生和死虽是互相依存的,生也必然转化为死,但不能笼统地说生是死的直接原因,互相依存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死的直接原因应是疾病和衰老等。

十二因缘说宣扬众生生存两次甚至多次的多生多世观念。在十二因缘中,前两个因缘即无明和行是作为现在生存的原因,是属于过去(前世)造业所招的果;中间八个因缘即从识至有是就现在的存在说的,其中识、名色、六处、触和受是由过去的无明和行所招的现在五果,是现实心身的活动过程,不是生死流转的根源,爱、取、有是现在的三因,即招未来果的原因;而最后两个因缘即生和老死则属于未来,表示由于此生贪着生存即爱、取、有所招的下一生的果。十二因缘不超出过去、现在的因果和现在、未来的因果两重,可列表为:

这样,十二因缘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两重因果,称为三世两重因果。这是小乘佛教的主张。后来大乘佛教又发展为两世一重因果说,也就是以十二因缘的前十个因缘为过去的因,后两个因缘为现在的果;或者以前十个因缘为现在的因,后两个因缘为未来的果,合为两世一重因果说。这些理论宣扬众生都有三世,是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重要内容。

(二)业报轮回说释迦牟尼还把十二因缘和轮回、业力的思想联系、统一起来,提出业报轮回学说,来说明众生的不同命运。

释迦牟尼时代,在印度的思想界中有轮回说与反轮回说两种尖锐对立的学说。所谓轮回,轮是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当时主张轮回说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婆罗门教宣传梵神是创世主,人的灵魂是梵赋予的,梵是“大我”,人的灵魂是“小我”。灵魂属于心脏。人若信奉婆罗门教,能在森林中修习禅定,净化灵魂,以苦行排除各种物质欲望,并以祭祀向梵赎罪,那么死后灵魂就能和梵同住,否则下世就会落到比现世更为低下的境地。二是,瑜伽行派反对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的说法,认为人的灵魂是独立的、不依附于神的,称为“神我”。如果一个人现在纵任欲乐,下世神我就会堕到更加痛苦的趣处,相反,如果静修瑜伽行派的禅定,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制止神我所起的爱欲,死后就可超出轮回,获得解脱。三是,机械命定论者认为,不仅今生的苦乐祸福、吉凶寿夭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的,而且今生举手投足等一切行动也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的。人应当听任命运的安排,等到过去的宿业消灭了,灵魂也就随之得到解脱了。反轮回说是古代唯物主义顺世派的主张,此派认为,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人体产生感觉思想。死时形体复归于“四大”,同时也停止感觉思想。死后并没有灵魂,更没有轮回。释迦牟尼与上述各种观点不同,他把灵魂不灭、轮回不断的主张称为“常见外道”,认为是一种将灵魂和轮回视为恒常实有的错误理论;又把否定灵魂和轮回的主张称为“断见外道”,认为是一种断灭身心的错误理论。他从主体的行为和道德责任的角度出发,吸取与改造了其他流派的思想,把业力说和轮回说结合起来,阐发了业报轮回的主张。

释迦牟尼宣扬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就是业力。“业”,梵语为“羯磨”,就是做事的意思,也就是行动、行为,并被认为是一切众生流转生死的动力。做一件事先有心理活动,是意业;后发之于口,为口业;表现于身体上的行动,为身业。身业和口业又分两种,一种是由言行表现出来的,为“表业”;一种只是潜在思想,言行上没有表现出来的,为“无表业”。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往往是由无明即无知决定的。人生是无我的、无常的,没有自体,终归要消灭的,众生却要求有我,要求恒常不变。众生的行为往往就是这种无知的表现。众生由于这种无知而发生的行为,就是苦的总根源。业,体现着力量和作用、功德和过失,是决定再生的形态和性质的法则。释迦牟尼认为业力的影响是不会消除的,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比如,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其一生动作或行为的总和(这一总和在许多方面等于是个人的性格)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并且决定转生的生存者的性格。按照佛教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业好比是现代科学术语中的信息概念,众生某个体死后,他生前的所想所说所为会留下一个总信息,这个总信息会转到死者将转生的个体上发生作用,产生另一个新的个体、自我意识。由于业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释迦牟尼还宣扬,众生如果真正认识了无我,就不会再产生业,也就可以脱离生死之苦了。

佛教宣传,根据众生生前善恶行为的不同而有五道轮回,后来犊子部北道派于第四位加“阿修罗”,为六道轮回。“道”,道路的意思,指众生轮回往来的道途。六道也称“六趣”,“趣”,趋往的意思,指众生的所归趣处。所谓六道轮回,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其具体的内容和意义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可概略地作如下解释。

地狱:指受罪处。佛教通常描绘地狱里面烈火熊熊,布满炽热的铜床铁柱,堕落在地狱者要受火焚烧。地狱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本地狱,其中又有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如八热地狱中的第八阿鼻地狱,也称无间地狱,罪人受苦永无间断,最为痛苦。第二类是近边地狱。第三类是孤独地狱,罪人住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地方。

鬼:恐怯多畏,名为鬼。依赖子孙的祭祀,或拾取人间遗弃的实物而生活。鬼也有若干类,如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等。鬼中的夜叉罗刹是有大威德者,而饿鬼则是鬼中最苦的鬼,因常受饥渴苦迫,千年万载也不得一食,即使得了也立即化为猛火烧成灰烬,故名。鬼类中饿鬼最多,所以通常讲的鬼也就是指饿鬼而言。饿鬼属于六道之一,与中国的“人死为鬼”的说法不完全相同。

畜生:也作“傍生”,谓傍行的生类。指飞禽走兽,以及蜎飞蠕动、水游地藏的各种动物。

阿修罗:梵文音译,略称“修罗”。意译为“非天”,是魔神。阿修罗的能力像天,本在天国,但多怒、好斗,失去天的德性,被撵出了天界。

人:人类。原是发光的气体,并无固定的形态,后来因为在世界上食用香土和植物,逐渐形成了粗糙的物质身体,并且逐渐有了肤色和性别的不同。人没有永恒的实体,只有暂时的性质。

天:因天然自然,清净光明,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故名。指一般的神,也称“天神”。

如中国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就相当于佛教所讲的天神。天神居住于美妙的空间,那里没有粗笨的东西,没有固体食物,享受着高级生活。天神体态美丽,没有疾病,健康长寿,但也服从生死的规律。佛教把天分为许多层次,人依所修功德的大小,死后可以上升,生活在高低不同的天界中。佛教通常说的四天王是最接近人世的,忉利天即三十三天是人世间上面较高的天,帝释天就是此天的主人,住此护持佛法。天虽是六道中最优胜高妙的,但其生命不是持久不变、永恒不灭的,也有终了之时,也就是还有升进与堕落,还有生死轮回,还没有获得彻底的解脱,要根据行为的善恶,投生他处。

上述六道又合称为“众生”。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前三道称“三恶道”,后三道称“三善道”。最低的、最痛苦的是地狱,最高的、最清净的是天。人被置于天之下,阿修罗之上,在六道中也算是地位较高的。天神与人同属众生,体现了神与人的某种平等性观念。

佛教宣传,众生在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修善的随福业而上升,作恶的随罪业而下堕。如此上升下堕,死此生彼,生生延续,世世升沉,不断地在苦海中沉浮,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永无了期。只有皈依佛教,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六道的樊笼,求得超出生死的解脱。

这里涉及人的价值、尊严的问题,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作用的问题。人不是宇宙的主人,不处在宇宙的中心地位,人的上面有天和其他更高的圣界,人属于凡界,如果行为不良,还将堕入更加恶劣的环境中。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也是没有价值、意义的,是应当超脱的,这就是说,个人的人格价值、人类的价值是不高的,但是人类又高于畜生等更低下的动物,如果行为善良,人可以成为阿罗汉,乃至成为佛。人与神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人可以变为神,这又表现了佛教对人类的重视和期望。

业报轮回说,一方面具有宿命论的成分,宣扬今世的境遇、命运是由前世所造的业决定的,是绝对无力也不可能改变的;另一方面,又重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人作“业”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六卷)(方立天文集)

    方立天编著的《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把佛教中国化界定为“三化”,即民族化、本土化和时代化,并叙述了佛教中国化的不同阶段、途径和方式,还通过与中国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间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佛教中国化的实质,总结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的六个重要特点:重自性、重现实、重禅修、重顿悟、重简易、重圆融。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薄情后夫别动我

    薄情后夫别动我

    一个对婚姻绝望的逃亡者,面对前夫的出轨,面对独自异乡生活的艰难和寂寞,和一个离异男人组建了再婚家庭。原本以为没有爱也能凑合过日子,却在刁钻恶劣的继子和难缠苛刻的婆婆面前,面目全非。前夫的出现,彻底把这场不牢靠的婚姻推向了危险的断崖。再婚家庭,最终要如何收场?
  • 爱上楼兰王:牵手梵花开

    爱上楼兰王:牵手梵花开

    故事纯属虚构]<br/>那一场顽皮的尝试,我带着戏弄和阴谋去诱他,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了那个木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风流嫡女欠调教

    风流嫡女欠调教

    传闻,东陵国前任丞相的嫡女容貌倾国倾城,不过可惜天生痴儿,尤其爱美男,那怕是她的大哥,她看着也会直流口水,因此,她被誉为第一花痴!当生性潇洒淡然的她穿到她的身上……额,好吧,美男确实养眼,发发花痴也无所谓,不过,流口水就不必了。话说,古代的日子过得很爽,随便就有帅哥出来和她玩暧昧;随时就有帅哥喜欢跟她玩亲亲;随地更有帅哥喜欢偷窥她洗澡;更有帅哥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啧啧,一定是上辈子做的好事太多,居然换一个国家还能安心地继续做米虫!只是,帅哥,你打哪来啊?怎么换了一个国家还总遇到熟人啊!而且,帅哥怎么都只增不减啊?*坑爹版的玉女神功*开心看着眼前光溜溜的男人们,咽了一下口水:你们,想干嘛?男人们:难道你想吃完不负责吗!这坑爹的玉女神功,怎么木有人告诉她,练此武功会中毒?还要是男人才能解的毒!!!*某只妖孽宝宝正在伤心哭泣!开心:咋了,宝贝?宝宝:呜呜!殇爹爹说我的眼睛长得像他;漓爹爹说我的脸长得像他;言爹爹说我的嘴巴像他;飞爹爹说我的头发像他;风爹爹说我左手像他;彻爹爹说我右手像他;凌爹爹说我的左腿像他;远爹爹说我右腿像他;痕爹爹说我的皮肤像他……我按照他们说的画了一幅画,我成九不像了!某女人立即炸毛:我找他们算账去!太过份,竟然敢欺负我宝贝!于是,在女人转身的刹那,某宝宝奸诈地笑了,嘿嘿,那些男人想跟他抢娘亲?别说没有门,连窗都没有!(*^__^*)简介很小白,很天真,不过内容绝对不小白,不天真。本人保证绝不弃坑,亲们请放心。其实它就是一篇“伪色女”与一群“伪纯情男”的NP爽文,本来想……结果一不小心,又NP了。推荐偶另一篇完结了的NP宠文(夫君个个都很坏),很搞笑的哦!
  • 朝婚暮爱

    朝婚暮爱

    感情到了结束的时候再迁强就是矫情-----题记苏小莫真正地赞同闺蜜是用来背叛的这句话时,是亲眼看到她的丈夫和白姗去她那里做产检的时候,两个她最爱的人同时背叛了她,不为别的,只因为她产后身材没有恢复.苏小莫当即立断做了离婚的决定.再婚那天前夫和曾经的闺蜜去嘲笑她,她也觉得无所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爱你,你不知道,而是明明知道他恨你,却还是爱了.陈逸南是那个最不可能爱苏小莫的人,因为他恨她.苏小莫在陈逸南面前觉得有负罪感,在父母面前觉得有愧疚,在图图面前她觉得欠他的太多,她活到二十岁的时候经历了爱情,离婚,还有背判,这一切让她很累,也让她成了成熟的人.【四海阁,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 咋的,就死缠烂打

    咋的,就死缠烂打

    狂追。直到多年以后,于薇在一次偶然机会下认识了投资商何汝穆、并被安排做他导游,于薇再回想起这一段往事,不禁跟儿女傲娇感慨得瑟,“知道么,作为一个女人,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不能太矜持了……看没看见,你们崇拜的老爹就是再腹黑再毒舌再优质,不还是被我给收服了?!”
  • 祸妃天降:冷魅王爷贪财妃

    祸妃天降:冷魅王爷贪财妃

    据说很是软弱又无能的王爷正在后院的凉亭里下棋。一青衣佩剑的侍卫前来,冷汗涔涔的开口:“主子,属下已经查清楚了,那个一毛不拔又处处跟您抢地盘的正是咱们府上那位。”至于是哪位,那还用得着明说么?下棋的动作依旧行云流水,那人头也不抬,淡淡的道:“无妨,抢回来便是。”“抢回来之后呢?”“以十倍的价格再卖给她。”青衣:“……”他以为主子会说给她送去,没想到……
  • 让学生勤奋好学的故事

    让学生勤奋好学的故事

    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勤奋好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武装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也是育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故事,希望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朋友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 土豪相公,来种田吧

    土豪相公,来种田吧

    起早贪黑,奉养公婆小姑,操持家务,供养小叔。夫君去县城赶考,一去不回,她被婆婆嫌弃,污为霉星。她是现代农作物研究生,为了最新一号稻谷研究,连开三个夜班,晕倒在试验室,再睁开眼,她成了她。她选择努力的生活。进山挖到宝,卖钱买田地。白天种种田,养养花,折腾几个新品种,弄点新糕点,晚上快乐的数数钱,——乔飞笑的嚣张,这日子才叫一个舒适惬意啊。嗯,为了她的幸福,为了她的银子,为了她的甜点,她要佛挡杀佛神挡诛神。——爹不疼娘不爱?没关系,咱自己爱自己。叔伯婶娘是极品,要抢钱?没事——关门,放美人儿,给我咬。呃,是打!(女主云,咱是淑女,打打杀杀这事,嗯,是男人干滴。)——什么,嫁个男人还得附赠家斗?大伯嫂狠心,欲夺家产谋她性命。她眸眼微咪,玉手一挥,先把你家的都抢光光再说!**********敢动我和美人相公的东西,一个字,死,两个字,找死!那个,管你们谁谁。铁揪扫把烧火棍齐上阵,统统拍扁!
  • 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决策制定管理

    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决策制定管理

    本书主要探讨决策制定管理规范化的实施思路,内容涉及企业如何积聚现自有、可借用、可发展三种资源,如何积累交易收益、基业稳固、投资回报和社会美誉等四大价值,如何明确其要达成的标准、保证决策制定零失误,如何构建决策问题、责任岗位和决策时间这一企业三维决策框架体系,以及如何强化对应于特定决策问题确定分析方法,从而保证决策质量,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