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000000034

第34章 “都掌蛮”的兴起与消亡(1)

题记:

在川南民族史上,僰人悬棺的主人“都掌蛮”是最引人注意也是讨论最多的一支族群。有关“都掌”的汉文记载始见于唐,历宋、元、明各代,史不绝书。以史迹推之,都掌蛮乃晋代“僚人入蜀”的产物,是壮侗语民族中的一支。唐代之“都掌”不过泸州所属14个羁縻州之56个羁縻县之一而已,力量微不足道。至于明代,“都掌蛮”却以势力最大的少数民族族群的面貌出现在泸叙地区,且与明政府周旋斗争了二百多年,时叛时服,让明朝政府大伤脑筋。都掌如何从弱小发展而为强势的?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揭其转机,在于北宋。宋神宗和徽宗时期,都掌蛮(都党)部两次配合宋军作战,一次针对乌蛮部,一次针对僚人部,均得到宋朝政府的扶持而壮大。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羁縻统治更加“制度”化,都掌蛮部由元之“大坝都总管”,到明代部分山都掌的“太平长官司”。明代都掌蛮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不仅包括都掌“土蛮”,也包括主动逃入或被掳获的汉民,甚至还包括部分苗人。万历年间(1573-1620),明军对“都掌蛮”发动了最大一次镇压行动,都掌蛮最终被剿灭。明朝政府对征服的以都掌蛮为代表的僚民采取了“以夏变夷”的种种措施,分与田地,变名易服,厉行教化,都掌蛮最终“消失”了。然而,“文化”不会消失,这支葬行悬棺的族群,不仅留下了国内最为集中的悬棺葬群让人们去探寻,也用那令人深思的奇风异俗和传奇故事,给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都掌”族群的来源及其势力的发展

“僰人悬棺”的主人“都掌蛮”是古代活动在今四川泸叙地区的一支势力强大的族群梁大同十年(544)在僰道县地立戎州,北宋末政和四年(1114)戎州改名为叙州,时人习惯并泸州称该地区为“戎泸”或“泸叙”,略当今四川泸州、宜宾两市。,从北宋后期至明代万历年间雄踞一方达五百年之久。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学界对有关“都掌蛮”的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发表的论文达数十篇之多。但是,对都掌族群的来源看法仍存在很大分歧,对其如何发展壮大的历史也少人谈及。本文拟对晋唐至宋代川南的民族演变和“都掌蛮”的早期历史进行考察,以弥补研究中缺漏的重要一环。一、“都掌蛮”源于“僚人入蜀”

自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来,巴蜀地区逐渐融入了中原文化系统。秦汉时期,“县有蛮夷曰道”,在僰人聚居区设置“僰道”(治今四川宜宾)。同时以僰道为起点,修筑南下的五尺道。这些开发活动必然会给当地原住居民带来冲击,一些僰人去而之他,或移徙偏远山地。正如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记载:高后六年(前182)曾筑僰道城,致使僰人因“汉民多”而“渐斥徙之”。然而据唐宋史籍所载,当地却是众多非“汉民”的聚居地,不仅族类不一,而且活动频繁。例如《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载:“戎、泸间有葛僚,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州县抚视不至,必令党数千人持排而战。”南宋淳熙十年(1183),当地官员称:“叙州既外控蛮夷,而城之内外,棘(僰)夷葛僚又动以万计,与汉人杂处。”[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一〇一。人多而杂,当地官员已不能详分当地民族的种类了。早在北宋嘉祐四年(1059)苏轼途经戎州(今宜宾)时,就曾写下《戎州》这样的诗句:“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这里显然已是“群蛮”聚居之地。这种状况,与西汉前期僰人被“斥徙”时的民族状况已经大不相同。

不独戎泸之地,南朝以至隋唐时期,这种被称作“僚人”(“僚”原作“獠”)的民族在巴蜀的分布都相当广泛。《水经注·漾水》说是其“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漾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永乐大典》本,1954年。,《北史》卷九五《僚传》则谓“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多有”。南齐政权(479-502)在巴蜀“开拓夷荒”,曾在“僚人”集中的地方设立了若干“僚郡”,以统辖当地“僚民”李宗放认为,一些“僚郡”之“僚”可能是泛指当地民族,我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此当另论。见李氏撰《凉山昭觉博什瓦黑石刻的族属为白族考》文,载《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显然,包括戎泸在内的巴蜀地区的民族构成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这是值得重视的。

我认为,这与成汉政权时期(302-347)发生的“僚人入蜀”这一重大民族迁徙事件有关。这次事件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以及唐修《晋书》、《北史》,宋初《太平寰宇记》等史籍上均有记载,比较详细的要算宋代郭允蹈在《蜀鉴》卷四“晋康帝建元元年(343),蜀李寿从牂柯引獠入蜀”条下所记:

李雄时,尝遣李寿攻朱提,遂有南中之地。寿既篡位,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徙傍郡户三千以上实成都,又从牂柯引獠入蜀境。自象山以北,尽为僚居。蜀本无獠,至是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布在山谷,十余万家,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参居者颇输租赋,在深山者不为编户,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若履平地[宋]郭允蹈:《蜀鉴》卷四,《丛书集成》据守山阁从书本排印。其下又云:“《北史》不载李寿纵獠,而言獠自出。未知首祸之因。赖李膺《益州记》详著其始,惜司马公不及此也。”有关李寿“引獠入蜀”的记载较多,详略不一,也不尽相同,郭氏乃据诸篇删修。文中言“蜀本无獠”未得其实,蒙默先生在《“蜀本无僚”辨》有详论,足资参考,文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西晋末年,巴蜀大乱。成汉政权历时不久,连年用兵,未能对巴蜀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原居南中地区的僚人在复杂多变的民族斗争中大量北上涌入巴蜀。对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都带来了长久的冲击和影响,直到唐代,“僚乱”不止仍然是当地政府头痛的一桩大事。正如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所指出:此事件“为汉、唐间西南民族之一大事。……于西南历史关系至大。”蒙文通:《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5页。由于当时政府失去了对一些州县的直接控制,唐宋史籍多记为“没于夷僚”,或以此地“空废”视之。

如此众多的南方民族北入巴蜀地区,应有足迹可寻。譬如,四川地区古代有多处“竹王祠”,最接近泸叙地区的是荣州(今荣县),宋初《太平寰宇记》卷八五载荣州旭川县:“土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庙。岁必祀之。”这个难以磨灭的祖源记忆长久地留存在竹王后裔的心中。另在邛州(今邛崃)、丹棱(今丹棱)、嘉州(今乐山)均有竹王祠的遗踪。《后汉书》和《华阳国志》等史籍均载有夜郎古国“竹王”的故事,传说竹王被汉朝官员杀死后,其部众为之建祠祀奉。后来在四川以及黔、云、鄂、桂诸省均有竹王祠,但夜郎古国的疆域不可能有如此之大,应是夜郎居民竹王后裔迁徙所致,在四川者则主要是“僚人入蜀”的产物。另如铜鼓,本是中国西南和岭南民族的礼仪重器,是权威的象征,也是其精神所系,在族群迁徙时,它往往会随之而传播。四川是现今全国发现铜鼓较多的地方之一,而所发现的铜鼓大都集中在四川南部特别是在泸叙地区。从时代来看,四川已发现铜鼓基本上都不是早期类型,也未发现过古代铜鼓的铸造点,四川不是铜鼓的始创之地李伟卿《关于铜鼓起源的若干问题》一文指出:“大渡河两岸恐非铜鼓滥觞之地,因为四川铜鼓集中于川南一带,而且多是晚期之作。稍早的,只有会理罗罗冲出土一鼓,也非早期形式,故殊难视为铜鼓始创之地。”载《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2页。。泸叙地区的铜鼓使用频度极高。宋代富顺监(今富顺)“始姑镇夷人家有铜鼓,子孙传秘,号为右族”[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称《长编》)卷九四,天禧三年十月丁亥。。《长编》载,大中祥符六年(1013)十二月“晏州夷斗望”为宋军败后,“纳牛羊、铜鼓、器械”[宋]李焘:《长编》卷八一,大中祥符六年十二月壬午。。熙宁七年(1073)正月淯井监(今属长宁)“水路大小四十六村”被熊本荡平时,也“纳铜鼓、枪牌乞降”[宋]李焘:《长编》卷二四九,熙宁七年正月甲子。。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罗、胡、苟姓”归附宋朝军队时,亦累次各以铜鼓等物“衔草乞命投降”[宋]李焘:《长编》卷二九四,元丰元年十一月丁亥。。与此相应,泸叙及相领地区留下有许多关于“铜鼓”的地名。据《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等唐宋典籍的记载,有如铜鼓山、铜鼓镇、铜鼓滩、铜鼓铺、铜鼓崖、铜鼓箐、铜鼓溪、铜鼓岩等地名,广泛分布于成都至重庆一线及其以南地区。汉晋之世,四川地区没有关于铜鼓的记载,有关铜鼓的地名显然也系“外来”。再如悬棺,秦汉时代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近人的考古研究也表明,泸叙地区存在的大量悬棺葬均是宋明时代的遗物李复华:《略谈珙县“僰人悬棺”的族属问题》,载《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总4期,1979年;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珙县洛表公社十具“僰人”悬棺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如果再从语言特征来看问题会更清楚。唐宋时代的泸叙地区,有许多带有如“思”、“都”、“罗”等字(音)的地名。《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载,泸州贞观元年曾“以夷僚户置思隶、思逢、施阳三县”,另有:泸州所属思娥洞、思晏江和羁縻思峨州、羁縻思晏县等。《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载叙南地区有46囤“蛮夷千户所”,其中有22囤都带有“落”音,如落魂、落昧下村、落岛等等。《太平寰宇记》卷八八载,泸州羁縻州下有都善县、哆楼县、哆冈县、都宁县、都掌县等地名。“多”字头或为“都”字之异写。带有共同特征地名比例如此之高,显然与其使用的语言有关。语言学家认为,以“都、思、罗”等字为冠首字者,均与壮侗语有关参见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六章第六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今壮侗语使用地区,唐宋时期就颇多以这些字为头首的地名,如《太平寰宇记》载宜州(今属广西)所属羁縻县就有洛富、洛回、洛都、洛巍、罗遵、都恩、都邦、多灵、思龙、都陇、都伊、思寮、多梅、多奉、思恩、都亮等。这些地方都是古今壮侗语族民族稳定的聚居住地,其与唐宋时期四川中部、南部的地名有着惊人的相似。《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泸州都督府”下的羁縻县地名,十四个羁縻州五十六羁縻县,其中有或接近上述四字的竟占约三分之一参见本书另文《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与语言遗存——“僚人入蜀”再研究》。。今存《永乐大典》所述“泸州”残卷,载有泸州以及所属江安县和合江县村镇地名,其中带有上述壮侗语或接近壮侗语特征的地名不少《永乐大典》卷二二一七至卷二二二九述“泸州”,今存前两卷。。

“都掌蛮”使用铜鼓和葬行悬棺,这是该族群明显的文化特征。如果说宋代史料尚泛言“泸夷”铜鼓的使用的话,那么明代“都掌蛮”反抗斗争失败后,被明军缴获大量铜鼓,都掌首领阿大见铜鼓而泣则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宋初《太平寰宇记》卷八八记“泸州风俗”也仅泛言当地“夷僚”死而“葬之崖穴”,明代“都掌蛮”行悬棺葬却是有大量明确记载,此亦不必赘言。虽然都掌并不一定就敬奉“竹王”,但其以北不远的荣州僚人就供奉竹王,必属北徙者所为。应该指明的是,两晋以降,作为民族称谓的“僚”使用很广,是汉文献中对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通泛称谓。或如持民族史边缘理论学者的观点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对此有深入的阐述,可参考。王著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把它看作是区别“汉”和“非汉”族群的边界,在这里也是可以成立的。近世民族调查和研究表明,被汉语学者称为僚人的广大居民中,只有少部分人如仡佬人自称为“僚[láo]”芮逸夫:《僚(獠)为仡佬(犵狫)试证》,引自中国悬棺葬学术讨论会秘书组编印《悬棺葬资料汇集》,1980年。原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1948年。。入蜀之“僚”并非是某单一民族,就是同一民族,也有不同的支系,或者说是有众多的族群,故反映在习俗或语言上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事。关于都掌蛮的族属,学界认识长期存在分歧,或者认为它是秦汉“僰人”的后裔,或者认为它并非僰人(明代的都掌蛮又被称为“僰人”)而实为僚人。我赞同后一种意见,进而认为,“都掌蛮”是“僚人入蜀”的产物,其称谓本意现虽难以稽考,但系壮侗语民族的语译则是可以肯定的。二、宋代“泸夷”的构成

宋代习惯把泸州与叙州(戎州)之南的非汉民族群总称为“泸夷”,即“泸州夷人”之省,或称之为“泸南夷人”,它不是单一的民族称谓,而是当地“僰夷葛獠”和“乌蛮”的合称。也就是说,宋代的“泸夷”是对具有多种成分族群的合称。在这里,“僰夷葛獠”有时又径呼为“獠”,实则包含有若干族群。

虽然如前所述汉王朝政府的开发使当地汉民增多而僰人被“斥徙”,但史载晋代以降,当地却并不在中原王朝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僚人依然十分兴盛。如唐代《元和郡县志》载戎州:“李雄窃据,此地空废。梁武帝大同十年(544),使先铁讨定夷僚,乃立为戎州。”又谓泸州并属县,晋时亦“为獠所没”,或言“李雄乱后,没于夷獠”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一“戎州”条、卷三三“泸州”条。。这个地区是“僚人入蜀”的通道,僚人北上,必有大量滞留此地,年长月久,不复细辨民族之别,以致宋人以“僰夷葛獠”呼之了。

“僰夷葛獠”是散居在泸南的农耕居民,夷落相望,唐代在此设立了许多羁縻州县。羁縻州县彼此似无明确的辖属关系,直至宋初尚无统一的大酋领。在北宋时与王朝政府不时发生冲突,较大的有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的“泸夷之叛”和“斗望行牌率众劫淯井监”,熙宁六年(1073)“晏州六县种夷”的反叛活动,元丰(1078-1085)初江安县“罗苟夷”的反叛活动,政和年间(1111-1117)“晏州夷”卜漏率众上万的反抗斗争等。虽然这些斗争在宋朝大军的残酷镇压下都归于失败,但显示了当地僚民已具有很大的力量。

同类推荐
  • 一寸河山一寸血2

    一寸河山一寸血2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2册,主要讲述了1933年到1937年,日军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历史。
  • 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人类最重要的99个考古发现

    考古本身是对真相的负责,没有天马行空的幻想,没有逃避现实的揣测。当你翻开这本书,接受一个个来自远古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时,一定会感慨历史迷人的魅力和生命的神奇。它们跨越了时空,在千万年后的今天出现在我们眼前,却丝毫没有阻隔感,而让距离消失的正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生命温度。
  •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我们祖先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的理性思考、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核心的内容已成为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本书从上古传说讲起,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轮番登场。令人肃然起敬的身世之谜,补天教民的不世之功;夏、商、西周江山更迭,庸王丧邦,圣主治世,小人误国,贤臣辅主。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8卷17册,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全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热门推荐
  • 舒云残风卷

    舒云残风卷

    她是青门门主,她是朝廷大员之女。她有三个跟随者,她还有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情人。他是朝廷命官,他身系几股势力。当他做决定的时候要考虑很多的问题。她为了他难以抉择。而他,终究要在爱与不爱,道义与礼法中选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门小萌妻

    名门小萌妻

    一场交易,她日渐习惯,他却突然翻脸。“我最讨厌你这种女人!”英俊冷漠的脸孔像撒旦一般让人心寒,一场阴谋,让他们陌路,几年后等他们相逢,她已经华丽变身,看他们怎样再次折腾彼此。
  • 苦夏

    苦夏

    丫豆儿由年迈的爷爷照料,她对爹娘的思念只能寄托于一根电话线;她被全叔性骚扰,她听人议论爹娘在城里干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 重生庶女嫡妻

    重生庶女嫡妻

    女人最悲哀的是:将自己的男人调教成英雄,可到最后相伴的美人却不是自己!她用了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男人调教成英雄。在他权势滔天之时,他却设下了圈套,亲手将她送上了别的男子的床榻之上。眼睁睁看着她被另一个男子凌辱,最后,一纸休书,他要将她送给那个男人为妾!不甘屈辱,她自尽在众人面前!裹挟着浓浓的仇恨,她在十年前醒来,那时的她人比花娇,那时的他还是汉人驱逐,胡人嫌弃的乞丐!她说,既然我能让你权倾天下,那么,这一次,我也能将你踩在脚底,深深陷入泥里!当那个让她受尽屈辱的男子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亦冷笑一声。“王九郎,即便你高贵不低皇子又如何?上一世我受的屈辱,这一辈子我会一一讨还!”众人嗤笑,“你不过是旁支庶女,出身卑微,怎能大言不惭?”海棠树下的王九郎如芝兰玉树一般,又似天上谪仙,不容人高攀。将手中的柳枝递给她,他无奈却宠溺的一笑,“卿卿,你为何总是用仇恨的目光看着我?”“留下吧,卿卿,陪在我身边,作为我永远的美人。”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废后风华惊天下

    废后风华惊天下

    她是皇后侄女,他是贵妃之子。为了保住表哥的太子之位,为了家族不致倾覆,她欺骗了他,还间接害死了他的母妃。可结果她想保护的一切都随雨打风吹去,就连她自己,也成为了他的战利品。他深恨她为了皇兄欺骗他的感情,她活在害死他生母的负疚中。当他如愿登上帝位,强行迎她为后,却处处为难,让她成为后宫的笑柄。可是,折磨她,并不能让他真的开怀。因为,她依然是他从小就放在心头,用尽手段终于得到的宝贝儿。他在心底偷偷说,陌儿,只要你忘了皇兄,我就原谅你,从此好好待你。在终于下定决心时却听到不堪折磨的她说,如果是表哥,一定不会这样待我。他们一次次的错过,她在后位上渐渐心如死灰,诈死出宫从此天宽海阔,活出没有负累的精彩人生。失去此生挚爱,他痛不欲生。当年的真相抽丝剥茧的展开,他更是悔不当初。要如何才能寻回已经不再留恋他的宝贝儿?
  • 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戴高乐(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本书以戴高乐将军奇峰迭起的一生传奇为主轴,通过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种种亲身经历的逼真摹写,全景式再现,并充分塑造了戴高乐将军坚忍不拔、锋芒毕露的“军人政治家”形象。
  • 人大常用语汇释义

    人大常用语汇释义

    全书精选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议事履职和常委会机关日常管理密切相关的百余个常用词条,内容涵盖人大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各个领域。本书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为政治学与法学基础理论、人大制度与人大建设知识、人大机关工作与人大业务知识三大部分,各个部分词条的选择注重包容性、相关性,尽量涵盖较多的知识点和信息量,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概念与知识。词条的解释立足人大依法履职实践,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着重阐明其基本含义、核心内容和相关知识,同时回答人大工作中的疑惑,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具体实在。
  • 金色

    金色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