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6

第16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7)

《道教义枢》的作者结合六朝道教义学的传统观念,并祖述《老子》,其云:“夫道者,至虚至寂,甚真甚妙;而虚无不通,寂无不应。于是有元始天尊,应气成象,自寂而动,从真起应,出乎混沌之际,窈冥之中,含养元和,化贷阴阳也。故老君《道经》云:窈冥中有精,恍惚中有象。又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盖明元始天尊于混沌之间,应气成象,故有物混成也。”接着,在引用《隋书·经籍志》有关元始天尊的记述后说:“夫释氏托生,终开右肋。老君出世,必从左腋乎?……好儒术者,但习坟典;崇真如者,惟观释典。至于道经,幽秘罕有研寻。既不知其指归,实亦昧其篇目。遂乃各齐其所见,多以天尊为虚诞也。”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附录,《道教义枢》校勘,《道教义枢·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道教义枢》在回应佛教界攻讦的同时,实际上也对《隋书·经籍志》的编者及道教思想界内部所持的老君腋背降诞说进行了批评。表明在佛道论衡的背景下,道教学者意识到重新诠释道教“神学”义理的迫切性。而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通过反观老、庄原典汲取哲学营养丰富道教哲学思想内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针对由佛教界引发的诘难,道教思想界在维护元始天尊作为道教教主的神圣性的同时,特别强调元始天尊是集“道”之“体”与“用”于一身的高度统一。

《本际经·圣行品》认为元始天尊本身就是“道”,因而没有宗本,“无祖无宗,无根无本”。同时又是宇宙万化之源,“一相无相,以此为源”。《本际经》卷二《付嘱品》说:“吾今所以为汝等故,权应见身,教导汝等并得开度,诸未度者,为后世缘,功成事遂,誓愿克满。今当反神,还乎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就连元始天尊此“妙应”之身也要“独反善寂妙一源”,而“升玄入妙”。又云:“自我得道以来,经无量劫,常在世间,未尝舍离。若应度者,恒见我身,运会迁移,则不能见。此劫众生,机宜所感,当由道君而得度脱。是故我今升玄入妙,汝等肉眼,不能见我真实之身,谓言灭尽。但修正观,自当见我与今无异。若于空相未能明审,犹凭图像系录其心,当铸紫金写我真相,礼拜供养,如对真形,想念丹到,功德齐等,所以者何?身之与像,俱非实故。若能明了非身之身,图像真形,理亦无二,是故敬像随心。获福报之轻重,唯在汝心。贫穷之人,泥木铜彩,随力能办,殿堂帐坐,幡花灯烛,称力供养,如事我身。承此因缘,终归正道,必当与我期在大罗。”

“非身之身”才是元始天尊的“真实之身”,意思就是说天尊之体实际上是“空相”。即《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所谓:“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能爱道者,道亦爱之。得道爱者,始是反真。思微定志,理尽于斯。”主张“明空、爱道”,次将“明空、爱道”解释为两半成一,还归真道。众生之“心”才是能否名明审空相的关键。这是对于《本际经》卷一《护国品》中,“以无(无本)为本”的“返本”思想和本体是“无本(空)”的“无本道体”说的呼应。这样一来,所谓“升玄入妙”就可以理解为“归根返本”,返于“无本(空)”。传统的“升玄”、“归根返本”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代表了本体(本);“善寂妙一源”代表了本源(根),“归根返本”合起来讲,是混为一体的,说本源时也兼有本体的意义,或本源即是本体,这实际等同于《老子》之“道”的哲学意蕴。在《老子》中,“道”兼有“本源”与“本体”的双重含义,本源是从时间意义上追溯“万物之母”,而本体是从逻辑层面上探寻“万物之根”,如果按照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的标准,未尝不可说本源即本体。这本意上是在论证元始天尊本身就是“道”。

“本”与“根”,在《老子》传统思维模式下是“相即”的关系。但是,在这里却是既“相即”又“相离”。首先:“反神”和“独反”都体现在元始天尊一身,元始天尊此“妙应”之身又是“权应见身”,暗示元始天尊既与“道”同一体性同时又是“道”之用,即“道”的化身。其次:“真实之身”、“空相”、“非身之身”等说对应卷一《护国品》中的偈语,“空假无异相,权实故同途”,和“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故名为空”,说明将“道”的特质定性为“空”。这就呼应了《护国品》中“诸法本无实相,皆悉是空”的思想。将“道”的特质定性为“空”的同时,重申强调“空假之相,还复成假”,“知空亦空”(《护国品》)无疑是本经的理论特色之一。再次:既然《护国品》云“法相不二”,则“本”、“根”不二,对应《护国品》云:“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真实,是故名空”与“不离诸法而说法空”。这样,“道”、“本”、“根”三者之间的关系,“道”相当于“理”,“本”、“根”相当于“事”。在“理”的层面是“理事不二”,在“事”的层面是“事事不二”。最后:本经把“无为湛寂常恒不动之处”、“善寂妙一源”和“归根返本”诸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说明了道教的理论特质可以归结为突出强调“常”、“本”、“源”、“根”的特点。

《本际经·最胜品》中将这些特点与对元始天尊的“神学”诠释结合到一起,“元始正身非因非果,非修非得,等道界性,同虚空相”。“夫因生法,名之为果,本无今有,有必还无,是破坏相,非常住法。元始身者,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是常是实。以是义故,非因非果。”“身相非因非果清净妙法”,“不动实际而示假名,巧辩因果,微妙方便”,“真报身是众生本故,所说身相有君宗故”,“必登大罗真道彼岸,到安乐处,自在无为,湛然常住”。

原来,《本际经》之所以一再强调“元始天尊(道)”自本、自根,“是常是实”,一方面是为了突出道是“常住法”,非因非果;另一方面重申元始天尊非修非得、无生无灭湛然常住是道的方便化身。道与元始天尊在本质上皆为“虚空相”。这些,都是针对佛道论衡中,佛教思想界质疑“道法自然”命题合理性的理论回应。

四“法身”义滥觞

对于来自佛教中人对元始天尊神圣性的质疑,道教思想界在理论建树上以“法身”义回应。“元始正身(道身)”相当于法身,即“道”;“元始身者”就是元始天尊,相当于报身。“元始正身”和“元始身”是“一”、是“异”,非“一”非“异”。

“法身”乃借用佛教名相,本义为佛之“三身”之一,原意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现代人解释为:“大乘的法身概念,指的是空性、真如、不二、绝对的真理,而为一切三世诸佛之母。释尊成佛,也是契入了这样的空性、真如。因此,任何人只要能体悟空性,就能成佛。”华方田:《出入有无之际——简析庐山慧远法身观的理论矛盾》,见《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3期。在大乘佛教思想之中关于“法身”有数种说法,其中三论学派以真如实相不可得之真空为法身。《本际经》中的“法身”、“法性身”,在本质上相当于佛教三论宗的说法。“法性”也是借用佛教名相,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在《本际经》中除了“法身”的称谓外,尚有异名同谓“本身”、“道身”、“真身”之称。“报身”亦借用佛教名相,原意指佛之果报身,或译为受用身、食身、应身。《本际经》中的报身是“元始天尊”和“十方百亿分身天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无有异,同一真性”,“假因缘故,亦可说异”。

与刘进喜同时代的隋净影寺沙门慧远在《大乘义章》中说:“法者,所谓无始法性。此法是其众生体实,妄想覆缠,于己无用。后息妄想,彼法显了,便为佛体。显法成身,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卷十九,《大正藏》第44册,第837页。

与印度大乘佛教“法身”观念不同之处在于,慧远对法身的诠释突出强调了众生体性中本具佛体、法身,法身是“众生体实”,众生必须通过后天“息妄想”才能“显法成身”。据北本《涅槃经》卷七载,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然凡夫之佛性为烦恼所障蔽,若精勤修行以断除烦恼,则本然清净之佛性随即彰显。可见,在慧远的理解中将法身、佛性混为一谈了。而这一带有明显佛教中国化思想色彩的“法身”观念,无疑被《本际经》的作者所吸收、利用。

中国人最早接触“法身”概念,始于东汉末年支娄迦谶的译经。《佛说内藏百宝经》有云:“诸佛合一身,以经法为身。佛现为人说经法,随世间习俗而入,示现如是。”《佛说内藏百宝经》卷一,《大正藏》第17册,第753页。“以经法为身”,阐明了“法身”与“佛身”的合一,代表了佛所说“经法”是真理的神圣性原则。此后支谦的译籍对这一思想又多有发挥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375—383页,《支谦译经中的“佛身”思想》。,支娄迦谶和支谦的译籍以般若系列经典为主,前文述及般若经和般若学在传播历史过程中曾经和魏晋玄学构成过“交叉点”,般若经同般若学的传播、兴盛得益于玄学“本体论”哲学的发展。所以,中国人头脑中的“法身”观念难免留下本体及实体色彩的烙印。而竺法护译籍中出现的“法身”观,又朝着实体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使“法身”变成了客观的实在。《佛说如来兴显经》中说:“法身慧体,究竟无相。”《佛说如来兴显经》卷一,《大正藏》第10册,第592页。《度世品经》更是明确讲到“法身常存”《度世品经》卷六,《大正藏》第10册,第653页。这样一来,竺法护不仅把法身概念实体化,而且还使之变成了纯粹的精神本体,他称之为“如来至真等正觉身”见《无言童子经》卷二,《大正藏》第13册,第533页。就是说,“法身”是真实的、普遍的、永恒的,“无合无散,不处泥洹,不恶生死,乃名之曰法身。法身无形,普入一切,亦无所入,无所不入”《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二,《大正藏》第15册,第543页。

竺法护所理解的“法身”理论特征,是和他的思想世界所涉及的玄学背景纠缠交织在一起的。竺法护实际上是西晋“玄佛互渉”思潮中僧侣方面的玄学领袖,此一事实可由东晋时期最著名的玄学名士化名僧——支遁所作“像赞”得到证明。支道林赞叹竺法护“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倾拔玄致”。后来,东晋玄学名士孙绰在《通贤论》中,根据两晋名僧竺法护、竺法乘、帛远、竺道潜、支遁、于法兰、于道邃七人的各自特点,分别把他们比作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嵇康、刘伶、向秀、阮籍、阮咸。认为这七名僧和七名士都是高雅通达、超群绝俗的人物。其中说:“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详见《高僧传》卷一、卷四。孙绰以玄佛融通的理念对玄学名士和名僧予以咏怀,体现了从“玄佛互渉”到“玄佛合流”这一思想史时代思潮中,中国佛教思想界的精神风貌。“三玄”之一的《庄子》关于“真人”、“至人”、“神人”的玄思影响所及,使竺法护的“法身”观不免带有强烈的“本体”思想倾向。

道安在《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中对法身的诠释,可视为中国本土僧侣最早的独特法身观,“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知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始,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出三藏记集》卷七,《大正藏》第55册,第48页。

道安借用“如”、“真际”等概念帮助解释、理解法身,“所谓如,就是那个样子。本体与现象都是那个样子,也没法不让它不那个样子。无论佛是不是出世,它都永远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条件”。“所谓真际,就是没有任何欲求与执著,安然不活动,澄静幽漠。无为而又无不为。”“所谓法身,就是那个‘一’,它是永远寂静的,永远清净的。……(由于它永远寂静),所以它不参与任何活动,既没有‘二’,也没有‘三’;它纯洁而永不被染污,所以清净。这是它永恒不变的形态。”参见方广锠《道安评传》第181—182页,昆仑出版社,2004年。表面上看,道安的法身观似乎已经契入般若经的思想核心,究其实质还停留在“法性生身”,即“真法身”的层面。“般若波罗蜜”虽然“一相无相”,还是以“法性生身”为本体,此亦如“常道”之理体。说穿了,这是玄学“贵无”派的思想特征,这和道安在般若学“六家七宗”中秉持的“本无”观念有关。

中国佛教“法身”观念除了带有强烈的本体意识以外,还存在浓厚的“神不灭”色彩。“神不灭论”的思想核心——“形”、“神”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命题之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不同,所体现的思想特征各异。东汉末年的神学天命观,直接渗透到中国人对“佛陀观”的独特理解中,《牟子理惑论》云:“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弘明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第2页。牟子用中国传统的宗教和文化观念理解佛,佛陀被描绘成不仅是人间最高道德的体现者,而且是神灵世界的最高主宰。这种独特的诠释视角,直接影响到东晋孙绰的《喻道论》,“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无为,故虚寂自然;无不为,故神化万物。万物之求,卑高不同,故训致之术,或精或粗;悟上识则举其宗本,不顺者复殃”《弘明集》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16页。这里所讲的“佛”,是大乘佛教“真如、法性或法身的体现者;道,即是真如、法性或法身。佛,周流九虚,无所不在,如同《般若经》类等大乘经典所渲染的那样,实际是超越时空的神秘主宰。”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二卷,第5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把中国佛教法身理论“形尽神不灭”色彩,表现得最为强烈,表达得最系统、完整的非庐山慧远莫属。“是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弘明集》卷五,《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大正藏》第52册,第30页。

慧远认为在人的可灭之形体之外,必然还存在着一个永恒常存之精神实体在起决定作用,此所谓“宗本”。它既是有形生命的主宰,又是成佛的根据。应用到法身理论上,就是以承认有一个冥然无形、独立实存的“真法身”为思想前提,认为法身有“真法身”和“变化形”的区别。这实际上是以有神论为基础,用玄学中常用的权实、本末、究竟与方便等方法,来理解、解释“法身”同“佛身”。

同类推荐
  • 文学与戏曲(和谐教育丛书)

    文学与戏曲(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从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仙话开始,介绍了文学戏曲产生的背景和经过,以详实的历史记录和客观的文字笔调书写了文学戏曲的种类、内容,给读者展开一幅全面而生动的总览图。
  • 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

    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

    我们将会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升降沉浮,不过是命运经盘上的一次次轮回。这里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我想尽力全景式地写出这台大戏来,也没有真正的侥幸者和发迹者,本书将至少涉及两代知识分子,有的只是一片历经烟熏火燎、遍布断壁残垣的废墟,通过序曲至尾声,以及在这废墟里被理性的血泪渐渐浇灌出的人格的新芽……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1)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大唐文青

    大唐文青

    本书用诙谐的文笔,以诗人们的作品为切入点,叙述了初唐、盛唐时期一些诗人的风骨与事迹。每一首诗歌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人生,首次将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文青们”有血有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诗人们有的狂妄,比如说陈子昂;有的是杀人犯,比如说王勃;有的情感关系复杂复杂,比如王维;有的命途多舛,比如杜甫;有的是假土豪,比如李白……他们形形色色的人生,构成了中国文艺史上的一段又一段的绚丽,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
  • 碧野散文选集

    碧野散文选集

    作为一位紧随时代同步前进的作家,以其充沛的热情和执著的毅力,长期勤奋耕耘于文学领域,除“文革”期间被迫搁笔之外,始终笔耕不已,迄今已逾古稀之年,仍时有新作问世。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碧野,在其几经风雨、屡遭坎坷的文学人生道理上,已留下了三十多部计约五百多万字的累累硕果。如今从宏观角度予以回眸一览,不啻在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其凝重的心血结晶乃至时代的一个侧面记录。诚然,碧野的文学创作是多方位的,诸如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报告文学等,都曾有过广泛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网游之慢慢情歌

    网游之慢慢情歌

    一个是智商为负数的秀秀,一个是情商为负数的天策。当智商负数遇到情商负数,会不会负负得正呢?
  • 优秀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优秀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一本书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能会塑造孩子的一生! 本书以崇敬的心情,遴选了98位中外名人,讲述了他们百味人生中的成长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名人是怎样对待困难和失败,名人是怎样对待兴趣和学习,名人是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些故事或许就是他们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或许就是他们成功的一个诀窍,不管是怎样的故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故事一定会给你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小朋友们可以读着这98位名人的故事,追寻名人成长的足迹,感悟名人成才的真谛……
  • 契约帝后:皇后,朕很爱你

    契约帝后:皇后,朕很爱你

    第一次见面,她把他当成了贼;第二次见面,她成了他的皇后;第三次见面,她跟他签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契约。她手捏契约为所欲为,与帅哥美男玩的不亦乐乎,却被黑着一张脸的他捉住,狠狠的惩罚一番后,恶狠狠的说道,“皇后,朕很爱你!”此文与契约帝后无任何联系!!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了中欧现代文学大家:波兰现代文学大家、匈牙利现代文学大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大家、奥地利现代文学大家、 瑞士现代文学大家、德国现代文学大家。
  • 重生之纵横娱乐圈

    重生之纵横娱乐圈

    新书《最强邪君》已经发表,求支持啊!
  • 误惹学长,丫头你别逃

    误惹学长,丫头你别逃

    学生时代,徐杉亦曾默默地喜欢着身边这个男生,可是男生心里只有他的D市女生。一别许久,好友的婚礼上,她这个伴娘却被拉上台,而作为伴郎的他,在众目睽睽下向她表白。“徐杉亦,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吗?”等了太久,她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他等不及,直接吻了上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塔界至尊

    塔界至尊

    他是一个另类身世显赫却一夜流浪,不能凝聚明蒙之气却背负身世阻扰,宿命安排,皇朝崩溃,流落天山。机缘巧合得到一部残缺功法,残碎重生,没有孕灵育丹他就伪造,变色的明蒙之气让他成了另类中的另类。他们是一伙人叛逆、疯狂却对他言听计从,十年杳无音讯为了他却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能量风暴,逆天,为勇者而战!!何为逆天,苦渡有缘人,人心险恶,风云变幻,且看颜永如何逆天顺势,集聚散落之碎片,在塑塔界辉煌。
  • 百分恋人

    百分恋人

    现在的总裁都这么闲么?!三更半夜要求送她回家,还兴趣盎然的找她“秉烛夜谈”。英俊帅气富二代遇上身残志坚的草根女,她封闭感情将他拒之门外。当她终于走出囚禁自己的心牢,准备为他披上那件美丽的嫁纱时,残忍的上帝又一次跟她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