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700000020

第20章 比丘尼受戒考(3)

案《五分比丘尼戒本》:“若比丘尼为人治病,以为生业,波逸提。”“若比丘尼教他治病以为生业,波逸提。”“若比丘尼诵治病经方,波逸提。”“若比丘尼教他诵治病经方,波逸提。”《摩诃僧祇律》:“作医师活命”者,波夜提。“授俗人外道医方者,波夜提。”这样的条目,时有僧尼违反,如孝建年间周朗认为僧尼“复假粗医术,托杂卜数”《释教部汇考》,《古今图书集成》,《续正藏》第77册,第4页中-下。又如“罽宾王种沙门师贤者,东游凉城,又游京下,值罢佛法,权假医术,而守道不改。于修复日即为沙门,同辈五人,帝亲为下发,兴安元年(452)贤为僧统”《魏书释老志》,《广弘明集》卷一,《大正藏》第52册,第103页下。以上记录,说明了当时佛教僧人在行医。

7.禁度“孝女”及“淫女”

案《十诵律》:“畜淫女为众,不远本处五六由旬,波夜提。”“畜孝女为众”者,波夜提。“畜恶性女人为众”,波夜提。但是,如以此条检视东晋宋齐梁陈时期的比丘尼,昙备“事母恭孝,宗党称之”,道寿“清和恬寂,以恭孝见称”。可见当时“孝女”被认为是优良品德,并不作为比丘尼受具足戒的限制。此条不度“孝女”的说法只见于《十诵律》戒本。五波罗提提舍尼

案《四分比丘尼抄》:“波罗提提舍尼者,义翻云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其《名明了论》云:‘翻为各对应说,谓对人说所作罪也。’”[唐]释道宣述《四分比丘尼抄》卷一,《续正藏》第40册,第708页上。《毗尼母经》:“犯波罗提提舍尼,此罪轻,或向一人说,若自心念,皆能灭也。”《毗尼母经》卷二,《大正藏》第24册,第812页下。《四分律名义标释》:“此无正翻,义翻为向彼悔。《优波离问经》译者解云:‘或言应说法,或言应发露也。’《婆沙律》云:‘此戒体无罪名,一人边,一说悔过。’余如上释。”[明]弘赞集《四分名义标释》卷十七,《续正藏》第44册,第533页中。比丘尼能悔过则得解脱。

四种戒本的八种波罗提提舍尼几乎一致,说明戒本流传过程中变动较小。但此波罗提提舍尼条目下所禁之食物与中国人饮食习惯不符,对要求蔬食的中国佛教来说,这八法更符合印度传统。而以另一面观之,四种比丘尼戒本的撰集均在陈朝以前,说明当时禁比丘尼吃肉的条例并不严格,因此,《比丘尼传》也把蔬食苦行列为比丘尼优秀品质之一。或者说,蔬食是萧梁以后,经梁武帝提倡的对佛教僧尼饮食的要求,是与中国文化守孝蔬食相结合的结果。后世延续这一传统,以长养僧尼的慈悲心。六众学法

众学法众学法曾被阿难说成是“小小戒”,大迦叶对此甚为不满。《五分律》卷三十(《大正藏》第22册,第191页下):“若我等以众学法为小小戒,余比丘便言:‘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波逸提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波逸提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尼萨耆波逸提亦是小小戒。’俄成四种何可得定。” 大迦叶并不承认“小小戒”之说,认为会给僧团造成管理上的不便。指有关比丘尼衣、行、威仪方面的规定。众学法各律均有细微差别,条目并不一致。如《四分律》众学法中有关佛塔之规定有二十一条:1.“不得在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应当学。”2.“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应当学。”3.“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4.“不得手捉革屣入佛塔中应当学。”5.“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应当学。”6.“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应当学。”7.“不得担死尸从塔下过应当学。”8.“不得塔下埋死尸应当学。”9.“不得向佛塔烧死尸应当学。”10.“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尸使臭气来入应当学。”11.“不得持死人衣及床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应当学。”12.“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应当学。”13.“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应当学。”14.“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应当学。”15.“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应当学。”16.“不得佛塔四边嚼杨枝应当学。”17.“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应当学。”18.“不得向佛塔涕唾应当学。”19.“不得塔四边涕唾应当学。”20.“不得向塔舒脚坐应当学。”21.“不得安佛塔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应当学。”关于塔的二十一条,突出了“塔”的神圣性及在修行中对“塔”的重视,仅见于《四分比丘尼戒本》,为其他各戒本所无。兼考《四分律》所属法藏部的教义中,“佛非僧中可得施,佛得大果报非僧”[陈]真谛《十八部论》,《大正藏》第49册,第19页下。的看法,笔者认为,法藏部完成《四分律》后,将佛神圣化,重视佛教神圣性,将对“塔”的信仰置于显要位置。七灭诤法

灭诤法适用于僧团因意见不合,而出现争论、争执的情况。灭诤法通常有七条,即针对不同的诤事,在布萨时使用的七种方法,各律规定完全一致。

七灭诤法的意义在于:为了维持僧团和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不诤”为“诤”之本意。

综上所录,本节比较了各大戒本对比丘尼所犯主要罪状的规定。但以上所讨论的比丘尼戒本,流行于东晋宋齐梁陈时期,与现代比丘尼所依之文本,较为不同。这些戒本的形成,与当时印度社会女性的地位有一定关联佛教流行的年代,如十诵律盛行时期,女性权利得到一定提升,律中所录突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十诵律》卷一(《大正藏》第23册,第4页中): “王者刹利种,身受王职,吉水灌顶,是名为王,亦名国主,亦名灌顶。若婆罗门居士,若女人,身受王职,亦名为王国主灌顶。”文中明显表示,确有女性能够身受王职成为国王,此女性与男性国王以佛教观点看来都为灌顶,享有相同的权利。 但印度与中国文化语境不同,所以佛教在中国传播初期,也必须考虑两国社会语境的差别,是以戒律传到中国后发生了变化。参考各戒本有关众学法的条目,相当一部分与中国传统不符,如对衣着的要求等等。对于当时比丘尼对戒本的遵循程度,也无更多的资料佐证。笔者在此大胆猜测:早期翻译的戒本较为忠实来自印度的原稿,基本保留了戒律的原貌,但由于各大戒本的差异及中印文化的不同,中国早期比丘尼并未完全遵循所译戒本的规定。

宋朝僧赞宁在论及比丘尼受戒时曾说:尼于二众受戒,慧果为始也。知阿潘等但受三归。又晋咸康中,尼净捡于一众边得戒,此亦未全也。及建武中,江北诸尼乃往僧寺受戒,累朝不辍。近以太祖敕,不许尼往僧中受戒,自是尼还于一众得本法,而已戒品终不圆也。《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册,第238页中-下。其文中不乏对受戒要求变革的感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既是中国文化对君子的要求,也表达了传统对历史的看法。综观佛教戒律,乃佛陀认为僧尼其时不可行的事例组成的集合,每一条戒律的制定,有其特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语境。笔者认为,佛教戒律所表述的,是早期佛教发展史。在这一意义上,佛陀所说“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就具有了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吸取经验的含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丘戒与比丘尼戒的不同,不仅因为男女性别差异,更因为在佛教发展时,所遇到的具体事件,比丘尼较比丘为多,因而戒本条目就多,并非在世俗社会意义上的男尊女卑和女性歧视。

§§§第三节 比丘尼受戒群体考察

考察东晋宋齐梁陈时期比丘尼的受戒情况,因记录有限,笔者认为,以寺院、地区为群体来分析较为合理,也更能体现当时受戒的特点。在地区的分类上,笔者根据《比丘尼传》所录之比丘尼寺院分布,将地区分为五类:1.建康地区,包括以丹阳、秣陵属名之地;2.吴郡、会稽地区,包括虎丘、海盐、吴兴、余杭、山阴、剡县、上虞;3.江陵地区,包括以江陵、荆州属名之地,即今之两湖地区;4.彭城、广陵地区,包括彭城、广陵,即今之苏皖北部;5.其他地区,包括蜀及广州等地。一建康地区

以上地区比丘尼受戒记录不详,以神异得受居多,提到四部戒本并传,说明各大律均传入以上地区。另外,南齐时期广州译出《善见律毗婆沙》,应在当地流行。至于《比丘尼传》语焉不详的原因,笔者认为,第一,确是受戒传承不详,因为僧尼流动情况复杂;第二,《十诵律》在以上地区并不流行,与编撰者释宝唱的选取标准不一。

综上所述,本章主要从部派律藏概说、比丘尼主要戒本内容比较与各地区比丘尼受戒情况三方面考察东晋宋齐梁陈时期比丘尼研习戒律的特点。此时,除根本说一切有部戒律外,部派主要戒律均已译出并研习。其中,继《僧祇律》后,《十诵律》在南朝以建康为中心广泛传播,至萧梁时期编僧录时,又成为编录者的主动选择。根据部派戒律与中国语境不相适应的条款内容来看,笔者大胆猜测,早期翻译的戒本较为忠实印度和西域的原稿,基本保留了戒律原貌,并作为文献保存。由于各大戒本的差异及中印文化的不同,中国中古时期比丘尼或并未完全遵循所译戒本的规定。

同类推荐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是《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之一的《岁月存照(陕西古代佛寺)》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佛与佛的故事、中国佛寺的早期记录、陕西古代佛寺的建筑特色、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佛寺、佛教在长安的继续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寺等内容。
  •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 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王爷,别碰我:王妃有毒

    王爷,别碰我:王妃有毒

    她穿越而来,身中奇毒,是名副其实的毒女子!她嬉笑示人,胸藏万象,为这异时空的一朵奇葩!爱我?不怕毒,只管来!
  • 三生仙途为君来

    三生仙途为君来

    (原绝世天妃:妖孽夫君太难驯)她本是现代一名普通的少女,机缘巧合下得道成仙。众神之巅,忽遭众叛亲离灰飞烟灭。谁知天道开启轮回,再度睁眼,她已是冷家身负诅咒的灾星。受人欺凌又如何,她可是天外天修为最高的神仙,即使废柴也能逆天!“只要我在的地方,谁也别想动我的人!”烛都百朝,他立万人之中,定下此生诺言。某女气结,“我什么时候成你的人了!”他大手一甩,一张卖身契白底黑字,直接晾在众人眼前。“你敢威胁我!等本姑娘将来成仙,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某女气急跺脚,他脸上的笑容却染上蚀骨柔情,“娘子发话,怎敢不从。”
  • 狂妻别逃

    狂妻别逃

    她善变,狡黠如狐;她无赖,行径不良。她是第一女将,亦是寻常男子消受不起的妖孽红颜。成亲之日被算计,由嫡妻变为妾室。让她忍辱负重?开玩笑!是圣意又如何?拔剑相逼,即刻下堂。如此狂妄,令人望而生畏。--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独独钟情于她。她春风得意之时,他气她,捉弄她。她婚变之后,他娶她,天下为媒。成亲之前,她约法三章,他忍。成亲之后,她日日想跑,他哄。她嫌日子太闷,把王府闹腾的鸡犬不宁,没关系,他纵容。她心血来潮,要帮他纳妾,他怒,休想!【片段】洞房花烛夜,两人难得的开始谦让起来:“王妃请。”“王爷请。”几次之后,某女烦了,不由分说握住他湛白修长的手,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割破他手指,将血迹滴在喜床的白绫之上,随后懒洋洋倒下身去,“好了,可以就寝了。”某男咂舌:“这作假之事,你也好意思用为夫的血?!”
  • 悍夫猎妻

    悍夫猎妻

    前世,她是男人贪念的绝色尤物;今生,她是丑颜傻姑,嘻笑间,混恶时,勾了谁的心,点了谁的火……以至上天入地,天罗地网为她而设。只要心动,丑颜渐破,如深谷幽兰,傲世凝香:如蝶舞天下,艳姿绝色。猎妻如此,非悍夫莫属于。“滚!再不滚出去,别怪本王对你不客气……”“王爷千万别客气,奴家随便王爷祸祸……”当啷……“你,退……退后,本盟主要吐,吐了……”“人家就喜欢盟主喝醉的样子,嗯……”哗啦……“你?服侍本宫主沐浴?滚!!!!”“宫主,您可得接住喽,人家可滚了啊!”扑通……“你,后后后帐烧火做饭去……”“后后后帐那不到了悬崖啦?噢……”某女故作娇媚态,欲倒将军怀,不想将军横起一脚,天外飞仙……她的聪慧、刁钻、腹黑…谁能看的清,谁才是她的锁心人。前世神女无心,今生注定精彩…推荐好友懒离婚玄幻力作《凤御万兽》推荐遥好友远月火文《血嫁》推荐遥对子风兮兮好文《一个警花三个黑老大》推荐遥好友懒离婚火文《重生一豪门妖女》
  • 紫色菩提

    紫色菩提

    “菩提十书”之《紫色菩提》:《紫色菩提》是林清玄从掌声与喝彩中走出,反观自性,深入佛典,体验般若智慧的结晶。除了沿承他一贯明朗浪漫的抒情风格,更展现了深刻而细腻的生命思考。林清玄说,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可以开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智慧。“菩提十书”是林清玄写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其思想和风格形成的代表作,写作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十几年时间。每册印量都超过100版,十册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体选为“四十年来最畅销及最有影响的书”。
  • 嫡女嫁到

    嫡女嫁到

    简介:什么?一场意想不到的飞机失事,让她狗血的穿越到了古代。穿越就穿越吧,好歹是个侯府的嫡出小姐,虽说是个不太受宠,胆小懦弱的主儿。但是谁能告诉她,为什么她是被别人从荷花池中捞出来的?为什么她喝的药里会被人下了慢性毒药,是谁要置她于死地?为什么姨娘小姐们隔三茬五就来找她的麻烦,明里暗里给她下绊子?姑奶奶不发威就全当她是小红帽是吧?且看她如何找到老太君这个大靠山,逐渐重获偏心侯爷老爹的宠爱,巧妙化解姨娘小姐的一次次挑衅,最终让她们一个个自食恶果,自掘坟墓的。最后一脚踹飞前来退婚和落井下石的劳什子亲王世子,没收他送来的退婚彩礼,恢复自由身,识花美男,开药膳坊,秀现代智慧,退敌国使臣,一朝扬名天下知。一纸赐婚圣旨下来,谁是这异世中与她相知相守,携手白头的良人?片段一:某男:“五小姐虽然胆小懦弱,无才无德,难以胜任未来睿亲王世子妃,但小侄相信总有一天,五小姐也能够找到能够与其匹配的良人。“某女:“南宫世子,真是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啊!其实世子不用太过为我的未来幸福操心,别以为你一不理我,我就变成狗不理似的。”某爹憋笑:“兮儿,不得对世子无礼!”某女:“爹爹教训的是,但这也不能全怪女儿啊!刚刚南宫世子竟然说女儿无才无德,一无是处,这个女儿是万万不能苟同的。要知道女儿也想对牛弹琴啊,问题是世子能听得懂吗?”
  • 微勃症:乐嘉的坦白从言

    微勃症:乐嘉的坦白从言

    为何我总谈人性?因为我记录在哪儿吃喝拉撒对你没价值,对我也没有价值;我想谈国家兴亡,但我谈不到点子上,也压根儿没能力谈到点子上。我谈人性,是因我以此为生。更重要的是,时代会变,观念会变,制度会变,但人性不会变。假设你我素不相识,如果你喜欢我超过喜欢我的书,那将是你的遗憾;如果你喜欢我超过喜欢性格色彩,那将是你最大的损失。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