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700000018

第18章 比丘尼受戒考(1)

§§§第一节 部派律藏概说

一、制戒缘起

佛教戒律并非佛教成立即有。因为早期印度佛教经济依赖居士布施,随着佛教僧众增加,因人而异的行为一方面导致佛教僧众受到来自居士方的质疑 ,另一方面使佛教集体修行出现一定困难。因其引发的后果会影响佛教生存,佛陀制定戒律以规范僧人行为。佛陀指出:戒律的制定对比丘而言有“十利”,即“摄僧故,极好摄故,僧安乐住故,折伏高心人故,有惭愧者得安乐故,不信者得净信故,已信者增长信故,遮今世恼漏故,断后世恶故,梵行久住故”《十诵律》卷一,《大正藏》第23册,第1页下。同样,对比丘尼来说也有“十利”,即“摄僧故,僧极好摄故,僧安乐住故,折伏高心人故,有惭愧者得安乐故,不信者得净信故,已信者增长信故,遮今世恼漏故,断后世恶趣故,梵行久住故”《十诵律》卷四十二,《大正藏》第23册,第301页下-302页上。因此,比丘和比丘尼从佛陀制戒中得到相同利益。

以制戒“十利”反观原始佛教发展遇到的障碍,主要有:第一,僧不受摄。僧人对佛教产生了怀疑,有的甚至有改宗的想法。第二,僧不好摄。僧人各行其见,在修行观念上的理解分歧较大。僧人对修行的趣向,有无来世,来世是否有善恶趣产生怀疑。第三,僧不安乐。僧人修行观念受到当时印度各派修行思想影响,认为生无可乐,死更快乐,并出现他杀和自杀现象。第四,僧人傲慢。由于佛教僧众来自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印度文化的等级意识表现在佛教僧众的关系中。第五,僧人信心不增长。第六,认为梵行可能不久住。

以上六点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制戒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佛教能够存在并发展,需要制定戒律。第二,修行是佛教团体的共同行为,为了令僧众合和安乐,实现佛教内部朴素平等主义,要避免世俗等级观念渗入佛教团体修行。第三,佛教要求净信,并非博采各宗教义。第四,禁止自杀和他杀行为。第五,佛教是世间修行的出世间法,所以要禁止世间的欲望。

佛陀时期戒律的制定原则为“随事而制”,每一条戒律的制定都有特定的背景、人物、地点、起因及结果。戒律的内容涉及佛教发展时遇到的相关问题,有来自社会的阻碍,也有因比丘比丘尼自身原因对佛教教义理解的差异所导致的修行阻碍。特别是早期佛教中,禅定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体验,戒律的制定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修行禅定需要。

持戒受戒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宗教意义上的解脱,如《善见律毗婆沙》云:律藏即是父母。何以故?与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学威仪,依止律藏,自身持戒,能断他疑。若入僧中,无所畏惧,若有犯罪,依律结判,令法久住。诸法师言:“佛语比丘:若受持此律,有五事利。何谓为五:一者自能持戒,二者能断他疑,三者入僧无畏,四者建立佛法,五者令法久住。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因根故,摄领诸法。”法师曰:“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厌污。因厌污故,而得离欲。因离欲故,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智,次第得入涅槃。”《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大正藏》第24册,第694页中-下。也就是说,持戒能止恶行善,得生欢喜,得生三昧,次第入涅槃。二戒律的沿革与流变

佛入灭后不久,以大迦叶为首,组织五百大比丘僧第一次结集论藏。结集的阵容,以“长老阿若陈如为第一上座,富兰那为第二上座,昙弥为第三上座,陀婆迦叶为第四上座,跋陀迦叶为第五上座,大迦叶为第六上座,优波离为第七上座,阿那律为第八上座。凡五百阿罗汉不多不少,是故名为五百集法”《五分律》卷三十,第192页上。《十诵律》录为:长老阿若陈如第一上座。长老均陀第二上座。长老十力迦叶阿难和上第三上座。长老摩诃迦叶第四上座。结集的结果,认为“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已,不得有违”。自此之后,佛教律藏集成。

佛教戒律从原始结集到部派戒律的制定过程中,出现僧人对戒条理解的差异,因为意见不同,导致根本分裂,形成大众部与上座部。根本分裂后,由于对佛教的根本问题又有不同的理解,大众部与上座部分别又一再分裂。

就大众部来说,案《异部宗轮论》,最终本末合计分为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唐]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续正藏》第53册,第575页下。陈朝真谛译与此稍有不同,玄奘认为“《文殊问经》若大众部,并根本说但有八部,真谛法师合为七部,此皆非也”。大众部所系诸部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此部的律中文译有《摩诃僧祇律》。

上座部分裂后本末合计“分为十二部:一名上座部、二名雪山、三名萨婆多、四名犊子、五名达摩欝多梨、六名跋陀罗耶尼、七名弥离底、八名六城部、九名弥沙塞、十名昙无德、十一名迦叶惟、十二名修多罗论部”[陈]真谛《十八部论》,《大正藏》第49册,第18页中。其中,上座律译为《十诵律》,雪山部律译为《善见律毗婆沙》,化地部(弥沙塞部)律译为《五分律》,法藏部律为《四分律》,汉末开始,陆续传入中国。

隋文帝时期,因为当时僧尼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佛教戒律规定,为了规避因此产生阻碍佛教发展的后果,于开皇十五年(595),“(隋文)帝以僧尼时有过失,内律佛制不许俗看。敕有司依大小乘经,有禁约沙门语,悉令录出,为《众经法式》十卷,奖导出家,遏恶弘善”见于《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808页下-809中;《历代三宝记》卷十二,《大正藏》第49册,第108页中;[宋]本觉编《释氏通鉴》卷六,《续正藏》第76册,第68页中。隋文帝此举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说明僧尼不能很好持戒的状况。这固然与僧人素质有关,也因为产生于印度社会特定语境的戒律,难以与中国文化沟通,因而于中国僧人执行较难。相异的状况导致自唐以后中国僧团改良戒律、制定中国僧制及形成禅宗清规。三隋前译集比丘尼戒律系统

1. 律典统计

根据《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与《开元释教录》

2. 戒律在各时期翻译的侧重与弘传的主要特点

(1)后汉时期,以洛阳为中心,译集戒律10部。从名称上看,其中5部与女性相关,内容以菩萨戒及有关“十戒”之本为主,提到《摩诃僧祇律》。

(2)前魏时期,以洛阳为中心,译集戒律12部,以《十诵律》及《四分律》等系统的比丘律及比丘尼律为主。

(3)西晋时期,以长安为中心,译集戒律9部,以菩萨戒为主。

(4)前后秦时期,以长安为中心,译集戒律14部,以《十诵律》、《四分律》为主。

(5)东晋时期,以建康为中心,译集戒律9部,以《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系统为主。此一时期,北凉译菩萨戒等2部。

(6)刘宋时期,以建康为中心,律集戒律19部。全面译集《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及大乘菩萨戒系统。

(7)南齐时期,以广州为中心,译集戒律1部,为《善见律毗婆沙》。

(8)萧梁时期,以建康为中心,集戒本2部,侧重《五分律》一系。

(9)南陈时期,以广州为中心,译集戒律6部,主要为《明了论》《广弘明集》卷三(《大正藏》第52册,第111页上)录阮孝序(479-536)著《七录》载: “戒律部七十一种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如其在萧梁时所统计,要较笔者据佛经目录统计稍多。

从译集时间上看,后秦与刘宋译集戒律部数最多。《摩诃僧祇律》及菩萨戒最先被提及,《十诵律》及《四分律》稍后译出,但被翻译次数最多。从译集地点来看,以洛阳、长安与建康为中心。

在所有译集的戒律中,刘宋以降以《十诵律》最为流行,带有半官方推行的特点。僧正释僧璩大明七年(463)集《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十诵羯磨比丘要用》一卷;僧正法颖泰始年(465-471)集《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与之相比,《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普通三年(522)方由释明徽集出,比《十诵律》戒本晚约五十年。《四分律》的戒本至唐朝方由怀素集出。笔者认为,《十诵律》是东晋宋齐梁时期最重要的戒律。

从律本翻译者来看,有同一译者译多部律的现象:如昙摩迦罗译《十诵律》、《僧祇律》及《四分律》;法显与佛陀什共译《摩诃僧祇律》及《五分律》;求那跋摩同时传播《十诵律》及《四分律》。文后也会谈到比丘尼一人也可研究多部律。说明其时对待戒律态度较开放,译集者与受戒者均在寻找更适合在中国推广的戒本。

§§§第二节 比丘尼戒本主要内容比较

本节内容出版时较博士论文有大量删节。

中国人第一次受戒,可以上推到嘉平二年《佛祖历代通载》卷五(《大正藏》第49册,第517页上):“嘉平二年,西竺昙摩迦罗及婆芬陀至洛阳,与康僧等翻译众经。《四分律钞》云:‘自汉以来,法流滥觞,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供会斋忏,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一同汉式。’迨嘉平间,天竺昙摩迦罗及梵僧昙无德、康僧藏师地梨茶耶,乃阿瑜阇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后,妙善律宗,准用十僧大行佛制,而以戒心为日用,立羯磨受具(戒),中夏戒律之始也。”,而比丘尼第一次受具足戒,则为东晋时期的释净捡。受具足戒,标志着正式具有比丘尼身份。戒律规定,根据轻重,比丘尼犯戒定为五种:“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十诵律》卷五十七,《大正藏》第23册,第423页中。本书以(唐)怀素集、(姚秦)佛陀耶舍译:《四分比丘尼戒本》,(刘宋)释法颖集:《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东晋)释法显、觉贤译:《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与(梁)释明徽集:《五分比丘尼戒本》等四种戒本为基础,从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等五种罪通常被称为“五篇”。与“五篇”相应,另有“七聚”的提法。所谓“七聚”,案[唐]释道宣述《四分比丘尼抄》卷一(《续正藏》第40册,第707页下)为“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案《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大正藏》第24册,第799页上):七聚中“五罪可忏悔者:僧残、偷兰遮、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是名五罪可忏悔。第六须羯磨者,僧伽婆尸沙。一罪不可忏者,波罗夷是也”。“七聚”与“五篇”内涵相同,本书参考戒本中不用“七聚”而用“五篇”分类,故本书也仅录“五篇”。、众学法与灭诤法中选择较具代表性的条款比较差异。

一波罗夷波罗夷指不共住,是僧人所犯戒中最严重的一条,任犯其一,就永远失去作为僧人的资格。

四种戒本中关于波夷罗的论述基本一致,共八条。简要来说,以不淫、不盗以犯王事、不杀生、不妄言得道、不破坏僧团和合为目的。其中有关“不淫”的有三条,说明原始佛教时期对比丘尼生理欲望限制严格。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佛教禅定的需要。二僧伽婆尸沙

“僧伽婆尸沙者,是罪属僧,僧中有残,因众僧前悔过得灭,是名僧伽婆尸沙。”《十诵律》卷三,《大正藏》第23册,第14页中。比丘尼犯此罪,要在僧伽会议上悔过。僧伽婆尸沙罪,系僧尼行媒嫁之事、破坏僧团合和、度犯国罪人为比丘尼以及对佛教产生怀疑而得。各律对此罪的规定基本相同,与原始佛教时期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一致。特别是提到 “不独有此沙门释子”,“更有余沙门婆罗门,有惭愧善好乐持戒者,我当从彼修梵行”。说明原始佛教所处社会,宗教信仰相对自由,彼时期佛教僧团中出现比丘尼欲改宗的现象,为佛教戒律禁止。《摩诃僧祇律》规定条目最多,有十九条。三尼萨耆波逸提

“尼萨耆者,汉言舍,此是律法。波夜提罪应忏悔。”《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大正藏》第24册,第772上。犯尼萨耆波夜提者,在僧伽会议中忏悔得解脱。

比丘尼“尼萨耆波逸提”罪的适用范围包括比丘尼拥有超过佛教戒律规定的财物,以及违反规定向他人索求财物。各律所录基本一致,带有原始佛教时期印度社会的特点。

其中有关比丘尼生病时“七日蓄”一条,《四分律》:“若诸病比丘尼,畜药:酥、油、生酥、蜜、石蜜得食,残宿乃至七日得服。若过七日服,尼萨耆波逸提。”《摩诃僧祇律》:“若比丘尼病,所应服药:酥、油、蜜、石蜜、生酥、及脂,如是病,比丘尼听畜七日服,过七日有残不舍而服者,尼萨耆波夜提。”《十诵律》:“若比丘尼病,听服四种含消药:酥、油、蜜、石蜜,共宿至七日得服,过是服者,尼萨耆波夜提。”《五分律》:“若比丘尼病,得服四种含消药:酥、油、蜜石、蜜,一受乃至七日,若过尼萨耆波逸提。”虽都为七日食,但对食物品种的规定出现细微差异:“酥、油、蜜、石蜜”为四种最基本食物。这样的饮食习惯显然与中国南方并不相同,在中国缺少可操作性。

关于“蓄长钵”的规定,《四分律》:“若比丘尼畜长钵,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尼多畜好色器者,尼萨耆波逸提。”《摩诃僧祇律》:“若比丘尼,长钵得十日畜,若过者,尼萨耆波夜提。”《十诵律》:“若比丘尼,畜长钵乃至一夜,过是畜者,尼萨耆波夜提。”因此,《四分律》及《十诵律》禁止畜长钵,《摩诃僧祇律》期限是十天,《五分律》没有明确天数,仅说“若比丘尼多积聚钵,尼萨耆波夜提”。此条戒律各律所录不同,也会导致比丘尼行为不同。

关于最有争议的禁止“取金银”一条,《四分律》:“若比丘尼自取金银,若钱,若教人取,若口可受,尼萨耆波逸提。”《十诵律》:“若比丘尼,自手取宝,若使人取,尼萨耆波夜提。”《五分律》:“若比丘尼,自捉金银及钱,若使人捉,若发心受,尼萨耆波逸提。”《摩诃僧祇律》无有此条,仅有“若比丘尼,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染着者,尼萨耆波夜提。”看来,此条戒律曾有过变化。

关于禁止比丘尼行买卖事一条,《四分律》:“若比丘尼种种贩卖者,尼萨耆波逸提。”《摩诃僧祇律》:“若比丘尼,种种贩卖生色、似色者,尼萨耆波夜提。”“若比丘尼,种种卖买,尼萨耆波夜提。”《十诵律》:“比丘尼,种种贩卖者,尼萨耆波夜提。”《五分律》:“若比丘尼种种贩卖求利,尼萨耆波逸提。”“若比丘尼以金银及钱种种卖买,尼萨耆波逸提。”看来,部派时期佛教戒律禁止僧尼进行商业活动。四波夜提

波夜提,也译作波逸提《四分律》及《五分律》系统译为“波逸提”;《十诵律》及《摩诃僧祇律》译作“波夜提”。案《十诵律》:“波逸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十诵律》卷四十五,《大正藏》第23册,第324页中。比丘尼犯此罪需要在僧伽会议上,于僧众中忏悔后解脱。

波夜提罪,是关于言语、行为、举止准则的规定,与尼萨耆波逸提不同之处在于:尼萨耆波逸提指向物,有物可舍;波逸提主要指行为,是对不符合规定行为的废弃。此罪条目,各律不尽相同,《摩诃僧祇律》最少,《五分律》最多。笔者选择其中几条试做分析:

1.着衣颜色的变化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本书以佛教关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精髓为核心,融合了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阐明了什么是“出世与入世”,全方位解析了“该怎样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共分八篇,分别是:在出世中入世,在入世中出世;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出世在度己,入世在度人;以无为之心出世,以有为之心入世;以禅心出世,以分别心入世;以出世无我之心,行入世利他之事;以出世之心境,过入世之生活;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
热门推荐
  • 誓不成婚:帝少索情99天

    誓不成婚:帝少索情99天

    21世纪杀手组织首领的千金颜堇舒与未婚夫厉爵遭人设计陷害坠入悬崖后,意外穿越到一个神秘星球。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穿越后,各自遇到了另类的姻缘,颜堇舒落入神秘星球的第一黑暗大家族,与家族腹黑高富帅-二少洛玮恩擦出火花,他夺走她的唯一,当作筹码,对她日夜掠夺折磨,从此上演一段虐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天地人间

    天地人间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看,隔壁那只帅哥

    看,隔壁那只帅哥

    凌蕴——大学刚刚毕业,即将要享受美好生活,惬意人生的好姑娘一枚,却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嘎嘣一下就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她真的没想到自己会再次睁开眼,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她再次睁开眼,身边居然躺着一个好看到令人发指的美男。于是她彻底懵了…好吧,在这个流行重生的年代,不管她凌蕴占据了谁的身体,怎么样都要恣意潇洒的生活下去,何况身边的那个人是首屈一指,令全城女人为之疯狂的男人。可是,当她发现自己上辈子的死,并不是偶然,却是人为的刻意,她又该怎么样?可是,当她发现自己重生的那个身份,并不如外人看来的那么鲜亮,她又该怎么样?再可是,当她发现和她有着露水夫妻的绝色美男,也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她又该怎样?有伟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马列思想(观众吐口水,丫的,真没文化,哪个伟人说过这样的话)关于此女重生——元芳,你怎么看?元芳四十五度小忧伤仰头看天——大人,昨夜卑职夜观天相,此事必有蹊跷。…片段一:温瑜也就是这个身份的亲生妹妹,扭着杨柳腰,款款有型的走到她身边,“温郁,我的好姐姐,真的很谢谢你,让我成功的远离了这个野种。”啪,震耳欲聋的巴掌声回响在奢华的客厅里,某个女人吹了吹手掌,脸上的表情始终是漫不经心,“再让我听到‘野种’两个字,我听到一次,抽你一次!”半边脸都浮肿起来的美人,捂着脸,落荒而逃,“你这个贱人,你等着,我一定不会放过你!”某女依然淡定,端起茶几上的茶杯,轻轻呷了口,“我等着,就怕你不来!”…本文纯属虚构,禁止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白棉花

    白棉花

    黄蓓佳2010年最新倾心力作“五个八岁”长篇儿童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从一个八岁乡村男孩克俭的视角。描绘出抗日战争这幅宏大历史图卷中的一个片段。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一朵从天而降的“白棉花”,一位叫“夹克”的美军飞行员,一个懵懵懂懂的八岁少年,一群淳朴善良的乡邻。寻找、呵护、相识、相知、别离还有以生命为代价的援救和保护。一段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催人落泪的故事,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谱写了历史的悲歌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坏皇上别过来:妃越毒咒

    坏皇上别过来:妃越毒咒

    一个延续千年的阴狠毒咒,一段跨越千年的穿越之旅。她只想破除毒咒,却陷入一场场争斗。他一纸休书,只为稳夺天下;他放弃江山,只为护她一人;他默默守护,只愿看她幸福;谁才是施咒之人,谁又能给她永世安稳,且看她如何改写千年的命运。[本文纯属虚构】
  • 时光

    时光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女扮男装穿越:暴君,你敢不爱我?

    女扮男装穿越:暴君,你敢不爱我?

    唉,回古代找到好老公的美梦是不能做了,因为她竟然穿成了一个女扮男装的暴君!身边的人物个个出众,却都是她的仇人!不过她最厉害的仇家竟然看穿了她的身份,不再想着报仇,还霸道地问她“你敢不爱我”?切,有什么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