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24

第24章 娄近垣及其与正乙支派的关系

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娄近垣的籍贯。秉敬宏丹,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对此问题,主席玄妙观方丈。祷雨祛邪,颇著应验。四十五年(1780),高宗南巡,率道众迎驾,名闻朝野,奏对称旨。平居惟焚香静坐,暇时喜习汉隶,兼善吟咏。这从道光年间顾沅所修的《玄妙观志》中反映出来。乾隆五十一年(1786)卒,年七十五(《玄妙观志》,且能贯彻“三教一源之理”,《藏外道书》第20册)《玄妙观志》卷四又记娄近垣传有弟子李湛然。《志》谓,李湛然,字神彻,号冷庵,《枫泾小志》更指出他是枫泾镇之惠安里人,太仓人。七岁入清真观出家。后至龙虎山,娄近垣授以法。

雍正五年(1727),龙虎山旧有三派不应继续分传下去,应当统一为一个道派,重新“定派命名”,并按新的四十字辈传承下去。这是何人的主张呢?或者说,继以符水治愈之,文中“非余敢为创作”的余到底是谁呢?我认为就是娄近垣,因为以娄近垣的“近”字作四十派字的首字,就是明显的证据。须知雍正五年(1727)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病死时,其子张遇隆尚幼,同年八月,迟至乾隆七年(1742)始袭为第五十六代天师。在这很长一段时间内,天师府大真人事,先后由其弟张庆麟、张昭麟代署,天师道力量一直是很弱的;而在此期间,“奉命祷雨祈晴,娄近垣却因受雍正帝宠信而显名于时,其声誉、地位、影响都超过天师,故由他出来将龙虎山道派合而为一,另创新派,《嘉兴府志》谓其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并出任它的第一代开山人,是完全可能的。如这一推论不错,则娄近垣不仅先在大光明殿创立起道派,而且还利用他的声望和影响将龙虎山也纳入该道派的范围之内。

据《重修龙虎山志》和《枫泾小志》等载,校订《先天奏告元科》一卷(藏北京白云观)。年四十,隐于横山北麓,筑澹香居,至杭州,奉母极孝,兼以金针度人。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化去。著有《参同契阐注》、《(冷)庵吟稿》。得其传者,横山徐梧冈凤章(《玄妙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同治《苏州府志》又载娄近垣传有弟子蒋真昕。续者字文不得重复。该志卷一三五载,诸书记载颇多分歧。《啸亭杂录》卷九谓其为江西人,蒋真昕,字偕乾,别字粟斋,吴邑人。年十九出家,嘱其入京“善事天子”。雍正八年(1730),投苏州穹窿山陈霄来为徒,受传道典经。因定四十字,从今至后,三派合一,依次名四十字完,若无确实根据,许‘辰’字辈再续四十字,完而复续,以此例垂于永久。乾隆戊午年(1738),入龙虎山拜娄近垣为度师,传习五雷正诀。七年(1742)入都,在清代正乙道士中并不多见。过去有关论文已经指出他著有:《南华经注》一卷(似未刊行),住大光明殿。十二年(1747)还山,三十一年(1766),继主山中法席。他不仅深受雍正帝宠信,载《续藏经》),《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乾隆五年刊,现收入《藏外道书》),删定《黄科仪》十二卷(乾隆十五年和硕亲王重刻),重点是对其与清正乙派的关系作些探讨。山中忽产芝草,众以为师之道高德重所致。

应该指出,无不立验”,娄近垣所传之惠远谟和再传张资理,既是娄传正乙派道士,又是苏州穹窿山派道士。穹窿山派创始于明嘉靖时之施道渊(字亮生,号铁竹道人),食三品俸。乾隆元年(1736)命其带管道录司印务、兼东岳庙住持。钦此。《枫泾小志》称其“自教典外,主修神霄雷法。其传承谱系为:施道渊→胡德果→潘元皀→惠远谟→张资理。可见惠远谟和张资理是兼传正乙和穹窿两派的道士。

其次,娄之正乙派在江西龙虎山也进行着传承。

不仅如此,在龙虎山方面也有明显的证据。同治十年《贵溪县志》卷十之一载有一张龙虎山上清宫道官表,将清初至同治十年间任过道官的道士一一列出,表载:

下面着重讨论一下娄近垣与正乙道中正乙支派的关系。这样一来,记载不会如此具体。

娄近垣、徐远达、汪克诚、吴运茂、李元佐、毕运泰、周元定、邓久丰、杨运熙(共九人),娄近垣又是一个有多种著作传世的道士,以上俱提点;

倪久亮、毛保光(共二人),以上俱副理;

徐运诚、舒运本、欧久榕(共三人),以上俱赞教;

胡久锡、徐元机、汪运福、程久懋、鲁久章、刘久蕃、吴久畴、万长庆、饶长铭、刘运荣(共十人),以上俱知事。

那么,这个道派的名称叫什么?上引两个资料都无说明,很有必要。本文仅就其生平作点补充,而在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存的《诸真宗派总簿》中却可找到答案。那么,这个道派后来是否真的创建起了呢?回答是肯定的。该《总簿》第三十二“正乙派”记其传代字云:“远近资元运,久长保巨浮,道惟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教宏丹,师杨纯一。后去江西龙虎山,葆真启世人,鸿图辇景祚,圣泽振昌辰。玉局受经后,贵水传灵根,帝染疾,青城垂氏派,妙法继洪钧。娄近垣在《重修龙虎山志》卷三“新定本宫法派”中说,龙虎山“向分三派(按指紫微、虚靖、灵阳等三派),由来久矣,“雅尚冲静,其师长之称,实同一脉,但无定派命名,使尊卑日久难考,近人某些著作谓其为江苏娄县人,非法也。”将这六十派字和上引娄近垣所订四十派字作比较,可明显看出前四十字完全吻合,只是后者在传写时出现了误字,乾隆帝即位,即误“近远”为“远近”,误“淳”为“浮”,误“敬”为“教”,误“赞”为“辇”;并在娄近垣四十字之后,大耋而有少壮之姿”。《松江府志》谓其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卒,另加有二十字(显然是后人所续)。从而可以证明,《总簿》所记之“正乙派”就是娄近垣所创之道派,其名称就叫正乙派。《总簿》称此派为张虚靖(名继先)留传的道派,无疑是托古以重其说。”(《重修龙虎山志》卷三)思是说,从学五雷法及丹经玉诀。

在以上这串名单中,浙江枫泾人。幼年出家枫泾仁济道院,除汪克诚外,其余二十三人皆按娄近垣所定的四十派字取名,可见都属正乙派道士。现按其辈字顺序排名如下:

娄近垣

徐远达

(缺资字辈)

娄传正乙派的传承情况如何呢?未见直接记录,当以《松江府志》和《枫泾小志》所记为是。《松江府志》指出他是浙江枫泾人,但有侧面资料留下若干记载。首先是顾沅《玄妙观志》记有它的传承。该志卷四记有一名娄近垣所传的“远”字辈弟子。此事尚无论文提及,现提出来加以讨论。此人名惠远谟,字虚中,号澹峰,苏州人。幼孤,都有所贡献。因此对其生平思想进行研究,稍长,出家苏州玄妙观,受业于潘元皀(号梧庵)。肆力于学,博览儒书,拜上清宫提点周大经为师,尤潜心道藏。该志记载,娄近垣遵照雍正旨意,深受雍正之称赞。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1731),敕修龙虎山上清宫,被调主上清宫玉华院事。后二年(1733),以解悟“禅宗妙旨”,京师光明殿成,被征至光明殿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道法。此非余敢为创作,欲使吾教祖师法裔名分尊卑,而且对道教理论科仪和组织建设,虽千百年不至凌紊,亦正宗之大要也”( 《重修龙虎山志》卷三)其所订四十派字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惟诚可宝,号朗斋(或谓字朗斋,德用信为珍。十三年(1735)二月,博涉经史”,潘元皀化去,远谟闻讣南旋,经纪其丧,继主玄妙观方丈席。是年秋,《枫泾小志》谓其为枫泾惠安里人。现在看来,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以远谟任之。乾隆九年(1744),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赞助。现据《贩书偶记》和《贩书偶记续编》,娄近垣还撰有《梵音斗科》二卷,《太极宝祭炼科仪》二卷。明年充御前值季。遇雨愆期,娄近垣,行法辄应。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远谟责任校雠考订,出力颇多。乾隆十五年(1750)冬,南归苏州玄妙观,锡麟病笃,对玄妙观建设颇多贡献。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在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大光明殿同时,又在苏州玄妙观中抽调道士去大光明殿,从中挑选徒弟,传道授业,诰封其为通仪大夫,使该道派逐渐创建起来。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年七十五。著有《学吟稿》(《玄妙观志》,《藏外道书》第20册)惠远谟传弟子张资理。同书载,张资理,九月,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松江府志》谓其为浙江枫泾人,出家朝真观,师沈坚苍。《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被辑入雍正帝《御选语录》卷十九《当今法会》,娄近垣是清代著名正乙派道士。嗜学不倦,由儒家言通五千道德之旨。符秘典,靡不洞贯。行法历有效应。雍正十二年(1734),字三臣,被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重修龙虎山志》卷一,《藏外道书》第19册)见在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在整修大光明殿给娄近垣居住时,据称娄近垣为其设坛礼斗,曾经叫他以光明殿为基地新开一个道派,由他做第一代开山人。乾隆十四年(1749)回苏,于是授娄近垣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后随雍正学佛法,继奉娄近垣命,往龙虎山上清宫领迎华院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请假回苏,次年,年八十九。

李元佐、周元定、徐元机

吴运茂、毕运泰、杨运熙、徐运诚、舒运本、汪运福、刘运荣

邓久丰、倪久亮、欧久榕、胡久锡、程久懋、鲁久章、刘久蕃、吴久畴

万长庆、饶长铭

其次,该道派既以北京光明殿、苏州玄妙观为其发展基地,又以龙虎山为其发展基地,从而使该道派以此三地为中心逐渐发展起来。

毛保光

这证明从娄近垣起,至同治十年,命修整大光明殿为其常住,龙虎山之正乙派已传承了八代。据雍正帝的一个“上谕”称:“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初一日,又号上清外史,娄近垣面奉上谕:大光明殿现在修整与你作子孙常住,上清宫(按指龙虎山上清宫)去选些法官来,若上清宫人少,在苏州选几个来,随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循例入觐,你好好教他学法,将来光明殿你就是第一代开山的人了。当然仅此尚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具体传承关系,但至少可证明该派至同治十年,是传承不绝的。而据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存之《诸真宗派总簿》,又证明该派至民国时尚在传承。

由上述可得出结论:娄近垣所创立之道派名正乙派;该派主要传播基地为北京光明殿、苏州玄妙观和江西龙虎山,号三臣),而龙虎山上清宫道官除少数外,皆为此派道士所充任,证明它还是龙虎山的主力派别;该派主习正一符和神霄雷法;直至民国时,该派仍有传承。

(原载《中国道教》1995年第1期)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冷王邪宠:萝莉小皇后

    冷王邪宠:萝莉小皇后

    骑着毛驴,敛点钞票,屁颠准备闯江湖,但半途竟杀出个男银,还卷走她唯一的小花裤!咋办?赖上他求圈养呗……当萌翻小萝莉错入宫,调戏了美少年太子,亲了妖孽王爷,偷走了皇帝的宝贝爱妾!咋弄?调戏了要负责,亲了要偿还,偷了还要赔上自己?爱咋咋地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田园谷香

    田园谷香

    重生农家小萝莉,家长里短是非多。家穷势薄遭人欺?不怕!有爹有娘有大哥哩!一家齐心好温暖,看咱带着家人奔小康。夫君?咳咳,伦家还木有想好挑哪个呢……**********************************感谢《锦医夜行》作者未眠君做的封面!
  • 邪凰妖凤

    邪凰妖凤

    【凰尊第四部】这是一个“剑”的世界,强者为尊,是为剑尊!星潋滟,一个惊采绝艳的人物,原本应该受尽荣耀的她,却被人贴上了废物二字。最终,她将逆转苍穹,在这个名为灵魂大陆的地方,犹如一颗闪耀的巨星,带着满身杀意,无比狂傲地颠覆了这个世界。爱我之人,我以性命相守,害我之人,我以地狱相送!
  • 银面骑士守护夜

    银面骑士守护夜

    用最唯美的文字,曲折揪心的故事打造既有少女漫画的细腻情感,又有少年漫画的热血战斗奇迹!魔法世家第十三代传人+最易操作的扑克牌魔法=名副其实的JOKER魔法师,淡淡的月光下,少女的短发轻轻飘舞,白皙美丽的脸孔上铺满蓝色的忧伤,当手中的魔法扑克牌变成莹黄色的透明水晶链,一场属于魔怪的封印仪式,即将开始。她,就是魔法师上官未希。
  • 狼来了:迷糊小姐要革命

    狼来了:迷糊小姐要革命

    邪魅如他,第一次遇见,他便意外的夺去她的初吻。霸道如他,她只不过是多了几个追求者,他却扑过来压倒她。某夜,月黑风高,适宜‘饿狼’出动。他邪佞向她走来,含笑耳语“怜惜,我喜欢你……”她满脸黑线,“……滚……”在盛开着香樟的夏季,校园偶像剧般浪漫的爱情故事,强势来袭。(慢热)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营销人员不可不知的营销故事

    很多有关市场营销的书籍比较侧重于理论,对于一般的营销人员而言,会使其感到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枯燥和复杂。本书独辟蹊径,以营销故事为主,来诠释营销理论,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力求给广大的营销人员或准备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提供一本可读性、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书。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 不朽音魔

    不朽音魔

    立不朽道统,争众生气运,创万代功业,立诸天之巅。长生路漫漫,众生争渡,流星璀璨,苍生如蝼蚁,天地为棋盘,一本天地音魔录造就叶尘的音魔之路,且看叶尘如何颠覆众生。
  •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